观《铁西区》有感

原创: 郑希亮 荆棘鸟

铁西区,隶属于辽宁省沈阳市,建制于1938年1月1日,因位于长大铁路西侧而得名。"一五"期间,沈阳作为一个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点,企业高度集中的铁西区是重中之重。苏联援建的156项国家重点工程中有3项在铁西区。

1952年9月23日,工人村开始建设,共建有5个建筑群72幢三层砖混楼房,建筑面积99012平方米,工人村建成后,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工人居住区,在全国率先引导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住宅潮流。

1984年铁西作为一个计划经济典型特征最为突出的老工业区,在改革企业管理机制上开始了探索和尝试,并从1986年开始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但从90年代开始,经济发展开始出现严重问题,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下岗潮。

王兵导演拍摄于2003年的记录片《铁西区》,耗时18个月拍摄,素材带有300个小时。片中,导演站在镜头后面,不加任何评论,不与拍摄对象互动,用DV以最原始的方式,记录了1999年至2001年间铁西区这个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的没落。

《铁西区》正片长达9个小时,分为《工厂》、《艳粉街》、《铁路》三个部分,时而琐碎时而连贯,不能说扣人心弦但却充满震撼。

这部记录片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看豆瓣上的评分,观看的人数不多;但在国外,对这部记录片的评价很高,2003年获得法国马塞记录片电影节最佳记录片,2003年获得日本山形国际记录片电影节最佳记录片。20XX年,英国电影学会与全球200多位评论家、影展人和制作人,共同评选出了影史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铁西区》排名第17,被誉为"中国最好的纪录片之一".

假期的时候,我差不多利用一整天的时间,看完了这部记录片。因为是用DV拍摄于十多年前,只找到了清晰度一般的版本,我看的据说是根据法国DVD版压制的,虽说有中文字幕,但质量一般,好在片中说的都是东北话,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来说,听着毫无障碍且倍感亲切,而且片中的一切曾经那么熟悉又亲切,感谢导演记录了一群人曾如此这般的活着!

这部片子是否在国内公开发行或上映过,从公开渠道无法查询到,但基于你懂的的原因,我不想写过多的评价。而片子的内容有些冗长,充斥着大量的空镜头、日常生活片段以及不可分辨的对白,个人感觉,超长的篇幅对影片的內容和思想实在是裨益无多。加之这应该算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往吧,内容有些灰暗压抑,所以,也不推荐朋友们找来观看。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该片三部分的内容,相关内容大多来自网络,应该不会犯错误。

第一部分《工厂》长达近四小时,记录该重工业区三家大型工厂最后阶段的正常工作和拆除,中间大段的是工人的劳动、休息、争斗、洗浴、疗养、娱乐、嘱托、抱怨、彷徨、愤怒、热情、无奈、绝望、焦虑、感伤。

影片直接从车间内休息的场面开始,接着是洗浴、争斗,他们谈论的内容主要是喝酒和赌钱。严肃的话题是哪一家工厂又黄了、那家厂的工人的出路。然后是漫长的工作场面。从一个庞大的厂区掠过,到另一个厂区,又是漫长而费解的工作场面。金属泡在酸性溶液中,空气中漂浮着蒸汽,工人手中拿着些现在早已不多见的工具。

间歇时,有个小班组开会的场面,班组长对大家说:今天是最后一天上班,大家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注意安全问题。

然后是最后一天上班的情况。

明天工厂会变成什么?

几个月之后,若干工人回来在休息室和车间里转悠,看还有点什么零碎可以拿走。

疗养院是为一些从事污染工作的工人预备的,是乡下的几排平房,与干校、三线工厂的早期宿舍差不多,板床上下铺。一群大老爷们无所事事,连扑克都懒得打。两个胖爷们光着膀子躺在一张单人铺上。

公共休息室提供给大家的唯一娱乐是台电视,先后三次休息场面一次是工人自己唱歌、二是主旋律电视歌舞晚会、三是看毛片。前后三次他们的表情、姿态都出奇地类似,以木然为主。有片小池塘,俩胖爷们用塑料袋在里面走来走去捞鱼,水刚到膝盖深。可过了一会抬上来一位,别人说是淹死的。同事们关心的问题主要是公家给多少抚恤,他们觉得应该是三万元左右。

然后就拆了,高大的厂房成了一片瓦砾,只剩一根光秃秃的烟囱。

第二部分《艳粉街》长三小时左右,所谓艳粉街,就是一片平房,垃圾堆在平房之间。

影片开头是大雪中的彩票销售大会。前半段由两部分组成:一个下岗的工人们聚集在一家小卖部议论如何发财,"吸烟伤肺、喝酒伤胃、桑拿太贵、到歌厅高消费、打麻将赌博你干扰社会,买点彩票经济又实惠",无名彩票宣传员的口才丝毫不亚于赵本山,但撤场后的凄冷却使之前的热闹显得愈发荒谬。他们相互叙述别人如何发财的故事、琢磨捣鼓报废车辆跑两年运输等;

另一部分是情人们的生活,17~20岁的七八个男女,个别还染着黄毛搞得象个韩国人,互相写情书、送花、约会、分手。他们到小卖部来的时候与他们长辈的闲聊完全不一样,只聚在电话周围,打完了就走。一个挺好看的女孩子被男朋友甩开了,满脸惶惑的站在平房与垃圾堆之间的黑雪堆上。

艳粉街是工人居住的棚户区,一群十七八岁的男孩经常聚在一起追逐女孩或彼此消遣。

值得注意的是艳粉街中的那个小商铺,它成为唯一的公共聚居地,就如同《六人行》中的中央咖啡馆,是年轻人休闲、娱乐、商讨事宜的重要场所。

假如你有烦恼,不管是什么样的烦恼,到咖啡馆去!

假如你的女朋友没空,不管是什么样的理由,到咖啡馆去!

假如你想当一本正经的官员,或想做名医生,到咖啡馆去!

假如你在心理上濒临自杀,到咖啡馆去!

假如你到处找不到你的信仰,到咖啡馆去!

皮特·阿滕伯格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咖啡馆之歌》显然要比"我不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这些广告用语高明得多,即使这个人称"维也纳疯子"的天才诗人最终真的被关进疯人院,但维也纳中央咖啡馆却成为其心中永恒的避风港。而艳粉街中不起眼的小商铺也有同样的功能。那些男孩子的炙热情欲洋溢在小店铺的四周,老板娘宣读着其中一个男孩的情书,私人信件在类似于中央咖啡馆的公共空间接受众人的审视。

影片的后半段叙述了2000年末,棚户区房屋的拆迁改造,人们为了争取应得的新房面积,与开发商明争暗斗。他们竭尽一切所能来为自己争取权益,然而在雄厚的资本面前,艳粉街人依旧持续着他们的弱势地位。弱势甚至成为这里祖祖辈辈人的传统。

在几年以后,艳粉街的人们仍旧可以回到这片土地上,只不过届时他们已被钢筋混凝土修葺的高楼大厦硬生生地隔离,这群少年将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真正意义上的私人空间,但是他们的嬉笑打闹也只能成为日后重逢时的"聊资",只能追忆,无法重拾。

第三部分《铁路》长一个半小时,铁路就像是铁西区的皮下血管,连接着各个厂区、生活区。它纵横交错,是铁西区的入口,也是它的出口。在铁轨上运行的火车自诞生那天起就进行着漫长的巡礼,见证着这个工业重镇的日益衰老。

铁路货场周围一些没有户籍和固定住所的人员,以捡火车上的货物为生。名叫杜锡云的中年男子和他的大儿子杜洋,20年来一直为这个火车班组服务,这一老一少父子俩相依为命。

十几年来从来没有离开过父亲一天的杜洋对父亲有极深的依赖感。当杜锡云因违规倒卖而被公安局拘禁时,沉默的儿子崩溃了,他茫然彷徨,拿出父母的照片,相片上的父亲、母亲衣着清爽,远没有如今这般落魄,随着屋内钟声响起,镜头又定格到杜洋的脸上,这时的他已是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不知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铁西区》中的三部影片的结尾都显得那么突然,给人戛然而止的感觉。也许这就是对"同时的消亡与衰败"最好的诠释吧。

网络上的评价说,《工厂》极其震撼,《艳粉街》较为琐碎,《铁路》充满了辛酸。看完后,感觉评价还是很恰当的。

仅记于2018年09月24日23时10分。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