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范文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范文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范文1
说起孩子,大概每个父母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我们太多的心血与爱。孩子们一天天在成长,他们的变化带给我们一个个的惊喜。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过程,我们在父母这个学堂里也在不停地学习和进步,真不知道是我们教会了孩子还是孩子教会了我们?
做父母的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用跑在最前边,但也不能从开始就掉下来”这大概是所有家长的心声。家长急功近利是教育的重要误区,每个孩子的体质、性格、反应能力等都不相同,切勿简单攀比。强迫宝宝孩子只会揠苗助长事得其反。
作者首先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状况的分析,从长远效益和世界发展的宏观角度,另辟蹊径解读“中国国情”这一焦点,提出要教育全球化、人才国际化。本书大量引用现代西方先进教育理论和经验,通过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以及对取自现实生活的实例分析,重点论述了父母拉所关心的“兴趣班”、儿童社会交往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话题。倡导父母们摒弃跟风时尚、急功近利的心态,针对个体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审慎的思考,坚持学习现代科学教育理念,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使父母的心灵与孩子一起成长。
我想最需要做的应该是与子女沟通与交流。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吗?你知道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吗?父母们也许会说,现在的社会竞争太激烈,自己这样做是为了给孩子的将来。可是,让孩子这么小就承受如此压力,他根本无法健康的成长。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权利,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如果只有一个标准,只有一个模式,那太单调,太乏味了。还不如从关心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孩子的才艺培养也是如此,有的孩子才一点点大,手指还很娇嫩,甚至手指关节和肌肉还没完全发育好就被送去学钢琴。家长根本不考虑孩子合不合适,喜不喜欢。不是每个孩子都喜爱钢琴,喜爱音乐。有时候这样做不是培养了孩子而是耽误了孩子。父母要孩子学才艺,应当充分了解这项学习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观察孩子的爱好。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说:"欲让孩子成才,最好的方法是根据他的性格、爱好和某个专业所必需的客观条件,因材施教。而爱好,则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觉得做父母的应该了解不管让孩子学什么,目的都不是要培养天才,而是要提高孩子的素质。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体味到更多的人生,更多的快乐。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个不断思考的过程,需要慢慢读,细细品。从中得到一个心得:父母需要与孩子平等,并不要用自己以往固有的观念来要求和看待孩子,要能蹲下来与孩子眼睛平视,耐心去听听孩子的心声,从心里上要与孩子感觉是平等的,不是居高临下的。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了解孩子的世界。我感觉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不断挑战父母的智慧和耐心的过程,做父母的首先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至少在自己的家庭尽可能引入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来与孩子相处。
这本书给我的感想特别深,也懂得了很多教育方面的知识。未来想要成为一名教师的我,从中学习了很多。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范文2
常常有人看到我桌面上堆积的一些书,或者是看到我从包里随手掏出一本书来,他们常常说:“哇,真佩服你,看你为了培养儿子花费了不少功夫!你儿子一定会有所成就的!”
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我就哑然失笑,在他们看来,好像看这些书是要花费好多功夫,是为了孩子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自己可望而不可即一样。其实在我看来,我看这些书的过程,为大鹅寻找一些作画的材料的过程是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而已!为了弥补以前缺失的图画书的教育(要知道看那些精美的图画书是多么美好的享受),为了弥补以前缺失的美育教育(其实我一直都很喜欢美术的,可惜一直没有机会),为了弥补以前缺失的音乐的教育(我的音乐教育也就仅仅限于小学的时候的音乐课,初中和音乐老师弹过一首钢琴,大学弹过一首吉他曲,和那没有坚持到最后的合唱团)这些的这些都是我所喜欢的阿,我从没想过要把我的儿子培养成为画家,音乐家或者是神童,我只是希望把自己的喜欢和快乐传达给他,如果他也能从中获得乐趣是最好的,不能,那我自己本身也就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所以看到《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里面的《和孩子一起学习》我就深有感触!
我一直强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可以促使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在《论进取》中我也意识到正是孩子的出现促使自我萌生了再次学习的想法,进而在书本中汲取力量,寻求促进自我的方法。所以说是“孩子改变了我,促使我成长进步”!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深华我们内心的过程。我们从孩子身上,观察到生命的进展,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领悟到更多的人生真谛。孩子给我们的人生教育,任何书本给我们的知识都更加丰富,很多父母就是在有了孩子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原有的知识不够了,固有的思想观念受到了重大的冲击。于是又从新拾起了书本,认真钻研育儿理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成长过程,个性品行,有了新的认识,审视自己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得到一个修复、改进、成长的机会!”
所以我摘抄下书里“给父母的建议”,虽然很多时候我也是这么做的,但是要总结,要提醒自己
1、多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捕捉发现孩子特殊的爱好;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而不是你体孩子选择要学什么
2、如果你遗憾自己没有学过钢琴,请你自己去学而不是强迫孩子实现你自己的梦想
3、如果你想培养孩子的音乐艺术才能,最好从孩子出生开始,在家里营造音乐艺术的氛围
4、一旦确认孩子可以参加兴趣班,家长也一定积极的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
5、做孩子的榜样,业余时间多看书学习,多开发新的爱好和能力。也多带孩子外出游玩。
6、对孩子解释自己的工作,不要仅仅把它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
7、多看教育类书籍,掌握孩子成长的规律,胸有成竹的迎接孩子的每一处里程碑。一句话:和孩子一起成长!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范文3
最近读了一本书,小巫老师的《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选择这本书来丰富自己是因为自己既是妈妈又是老师。从哪特方面讲这本书都是很值得去读的。这本书延续了小巫的一贯风格——透彻的分析、严密的论证、大量的引用和深厚的心理学背景。
有一段文字我颇喜欢:儿童从父母那里最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爱、认可和接纳。他们在青春期前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建立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父母无条件的爱、认可和接纳,赋予孩子足够的内心力量,让他无条件的爱自己、认可自己、接纳自己,建立真面的、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坚实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在长大后,坦然地面对他人和自己的不同之处,坦然地接受环境与自己的差异,并且运用自己的智慧,化解矛盾,与“社会”这个庞大的概念和平相处。
当儿童天性与所处的环境产生矛盾的时候,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举足轻重。
如果父母接纳、支持、鼓励孩子,告诉孩子“我们相信你是优秀的,我们相信这不是你的错,我们永远爱你。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目前的问题。”孩子就不会否认自我、压抑自我,他依然快乐地接受自己,自由的'发展自己,健康地成长。同时他也知道,自己不是无能的,不必被动地任人宰割,只要积极地想办法,就能摆脱困境。将来他遇到困难和阻碍,也会对自己负责,一方面平静地看待自己和环境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主动着手改变现状,而不是盲目怨天尤人。
如果父母不接纳孩子,而是站在“社会”这一方,批评、指责、纠正孩子。对孩子说。“人家都那么好,怎么就你不行?你怎么这么差劲?你让我们丢脸!你给我们找麻烦!”并且强迫孩子去“适应”环境,孩子就会觉得“这都是我的错,我是一个坏孩子,我不值得生存!”强行的压制和修理,会让孩子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也会让他们积存愤怒和怨恨,导致他们将来仇视社会,做出更加叛逆的举动。由于父母强迫他们压抑自己的天性、放弃个性、顺从环境、变得跟其他人一样,将来他们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要么认为“这都是我的错”要么认为“这都是别人的错”,要么怀才不遇、愤愤不平,要么感觉无能为力,不能对自己负责。
这本书给我的收获是,在大人可以控制的范围里,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让她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做父母是这样,做老师也要尽力而为才是!
我想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就是长大以后拥有的一笔最好的财富了。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范文4
有了孩子之后,有时间开始看育儿方面的书。知道了小巫,小巫是学教育学的、在海外工作生活过,老公是新西兰人,一个中西合璧的家庭。我想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给了她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更为开阔的视野吧!看了她写的前面两本书《给孩子自由》和《和孩子划清界限》,受益非浅,于是利用假期又看了小巫写的《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一书。
本书分为三大篇,上篇《教育国际化》,作者分析了中国教育现状,提出教育全球化、人才国际化。中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谈论到关于儿童文学、关于手工、阅读、兴趣班等问题,倡导家长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下篇《让孩子做孩子》则是通过事件展示孩子间的冲突、交际等问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看完书,感慨万千,现就文中关于孩子的“缺点”,谈谈自己悟出了一些教育和人生道理。
第一次看见这句话是在小巫的《和孩子划清界限》中,还是一个章节的题目,当时我吓了一跳。怎么可能呢?看了书才明白小巫的观点:“一旦你把孩子不被你接受的行为看作是“缺点”,必须“纠正”,你就把孩子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成了你的“假想敌”。一旦你对这些“缺点”宣战,你就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渊。"
在《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成》这本书里,小巫也谈到了这个问题,还提到了中美两国的老师、家长看待孩子的不同态度:“美国老师和家长的看法与做法恰恰相反。在他们看来,人只有知道自己的优点在哪里,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向前走。成年人完全接纳孩子,才能给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而孩子必须对自己感觉良好,有足够的自信,方是成长的真正动力。
更何况,到底什么是孩子的缺点呢?很多成年人看不顺眼的地方,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甚至就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特征。但是成年人出于内心的恐惧,不能够坦然接受,而是一律贬斥为“缺点”并要求孩子加以改正,孩子感觉对此无能为力。这种恨铁不成钢式的百般挑剔和苛求完美,非但不能激励孩子进步,反而是对孩子极其沉重的打击。”
这些话,我觉得说得非常到位。
第一,我们定义的“缺点”本身就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事实上,人(不止是孩子)所谓优点和缺点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勇敢和冒失、谨慎和畏缩、乖巧和懦弱、张扬和骄横……都是人的性格特点在不同情况下反映出来的不同侧面,甚至是别人出于自己的价值观、个人好恶主观给贴上的标签。
第二,很多情况并不是孩子怎样不好,而是大人急功近利,急于让孩子达到自己的理想,或者恐惧把自己的“缺点”(其实就是自己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遗传“给孩子。其实,据我观察,孩子的性格特点确实有一些遗传因素,另外家长的思维定式、行为习惯也会非常强地影响到孩子,使孩子形成类似的特点。
第三,我觉得成年人做得最好的,就是细心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特点,因势利导,让孩子找到最适合他的方式,把他的特点用在最能发挥的地方,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长处了。
第四,保护孩子的自尊自信比培养他的任何技能都重要,因为人只要对自己有信心,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学习。自信是人追求卓越、勇于进取的最原始的动力,也是人最可贵的心理优势。由于害怕孩子“骄傲”而打击孩子的自信,我觉得是得不偿失。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更清醒、更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骄傲”“不骄傲”上面。
小巫还举了茵茵和文文这两个鲜活的例子,就像北美很多学校一样,小巫的儿子Sam所在的双语国际学校也邀请家长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小巫作为家长,每个星期都抽出一个上午去他们年级A班当志愿者,协助老师的工作。Sam的班主任白丝小姐,安排的助教工作内容是帮助办理两名英语进度比较缓慢的孩子。接着小巫认识了茵茵和文文这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相处的很愉快……
“小巫心想,他们能够在这所学校上学,能够从师于白丝小姐,真是天大的福气。换个环境,他们会遭受到怎样的打击、抱怨、歧视和白眼呢?文文的害羞、安静、怯懦、小声说话、不会认字、不能回答问题,等等,都会被列举成“缺点”吧?他是不是每天都会承受“改正”的压力呢?在一个以成绩论英雄的养育文化里,他肯定是不及格的学生,也多半会贴上“笨”、“儍”的标签,被孤立、鄙视、冷落、乃至淘汰。而白丝小姐在描述文文的时候,对负面用词慎之又慎,却毫不吝啬溢美之词”此时,我想在自己的教学中也会面对类似于茵茵和文文这样的孩子,我更加坚信了自己曾经的认识“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是花就有盛开的那一天,用花苞的心态对待孩子,用爱和耐心浇灌孩子。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在父母心中,在老师心中所有的孩子都是优秀的,都是没有缺点”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我,应和家长共同努力,努力引导孩子做好每天该做的事,不急躁,不懈怠,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就让我们用花苞的心态对待孩子,用爱和耐心浇灌孩子。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小巫在书中还写了好多自己的观点,希望还没有看过小巫《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这本书的朋友抽时间也看看,我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会有和我不同的收获。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范文5
做父母的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用跑在最前边,但也不能从开始就掉下来”这大概是所有家长的心声。家长急功近利是教育的重要误区,每个孩子的体质、性格、反应能力等都不相同,切勿简单攀比。强迫宝宝孩子只会揠苗助长事得其反。
家有儿子初长成,最近开始关心早教方面的书籍,学校开展书香滋养工程。《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一书漂亮的封面将我吸引,随手拿起翻看,发现本书大量引用现代西方先进教育理论和经验,通过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以及对取自现实生活的实例分析,重点论述了父母们所关心的“兴趣班”、儿童社会交往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话题,倡导父母们摒弃跟风时尚、急功近利的心态,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使父母的心灵与孩子一起成长。个人感觉值得一读。尤其是说父母跟风,急功近利的那几段使我联想起几年前市上热卖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当时多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疯狂采购,将其视为教子宝典。事实上天才难克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对子女的培养也需因人而异。父母在借鉴别人的经验之前,我想最需要做的应该是与子女沟通与交流。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吗?你知道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吗?父母们也许会说,现在的社会竞争太激烈,自己这样做是为了给孩子的将来创造更好的条件,可是,让孩子这么小就承受如此压力,他根本无法健康的成长。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权利,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如果只有一个标准,只有一个模式,那未免太单调,太乏味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天才,也没有必要把每个人都塑造成天才。其邯郸学步,还不如从关心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孩子的才艺培养也是如此,有的孩子才一点点大,手指还很娇嫩,甚至手指关节和肌肉还没完全发育好就被送去学钢琴,真的好可怜。家长根本不考虑孩子合不合适,喜不喜欢。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像李云迪那样喜爱钢琴,喜爱音乐。有时候这样做不是培养了孩子而是耽误了孩子,害了他。就孩子学钢琴,我想提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父母要孩子学才艺,应当充分了解这项学习的目的、过程以及对孩子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观察孩子的喜好,如果硬逼着一个不喜欢钢琴的孩子学钢琴,实际上培养的是音乐的仇人,而不是培养他们热爱音乐。应当去掉那些功利的想法,让音乐教育还其本来面目。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说:"欲让孩子成才,最好的方法是根据他的性格、爱好和某个专业所必需的客观条件,因材施教。而爱好,则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二、切勿相互攀比。
三、家庭辅导很重要。
学钢琴是个漫长的过程,手形的塑造、基础的训练、对节奏的把握、对音乐的理解,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父母在辅导过程中切勿急于求成、过于急躁,要孩子自发性的操练,在培养兴趣与练习技巧间取得平衡。
我觉得做父母的应该了解不管让孩子学什么,目的都不是要培养天才,而是要提高孩子的素质。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体味到更多的人生,更多的快乐。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范文6
卡莱尔曾经说过:“任何一本书的影响莫过于使读者开始作内心的反省。”作为教师,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时常会经历很多的岔道口,当我四处张望寻找新的坐标时,往往会感到彷徨,这时一本好的书会帮助我反省自己,找到更好的教育方向。
“我的孩子没有缺点。”——这是我在小巫所写的《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一书中所看到的观点:“一旦你把孩子不被你接受的行为看作是“缺点”,必须“纠正”,你就把孩子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成为了你的“假想敌”。一旦你对这些“缺点”宣战,你就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渊。”这段话让我反复的捉摸起来,到底什么才是孩子的缺点呢?后来,我发现其实世界上的很多事都有两面性,什么是对?什么又是错呢?不符合成人标准的就是错吗?也许他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甚至就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特征。一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想这些小小的偏差并不是什么缺点?古人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正是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实践、摸索过程中寻找着正确的方向。这让我感受到:教育者要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分清孰轻孰重。即使是能力较差的孩子也要在充满自信的环境中成长。
一双会欣赏的眼睛要去欣赏些什么呢?我想首先要忽略孩子的过失,如果眼光总放在孩子的过失上,那么就真如同书中所说:孩子成为了我们的“假想敌”,每天在跟孩子较劲。其实如果我们每天多看看他们的天真、他们的一点点进步、他们的一个优点,用爱去包容每一个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真如书中所说:“我的孩子没有缺点。”他们只是在一次次的过失中成长,记得在中班时我教过这样的一个孩子,他非常的好动,喜欢吸引老师、小朋友的注意力,总是去欺负别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每天中午午睡时他进入睡眠室都会把所经过床上的被子打乱,惹得小朋友们都连连告状,当时我真想去制止他,但转念一想,这样我就不能了解他到底想要做什么,于是我没有理会他,后来,我发现他每次做完这件事时都会等小朋友去告状,然后等着老师来制止他,我想他是希望老师小朋友多关注他,于是,我将计就计,不去理会他。后来,我发现他每天中午都会帮助临床的小朋友叠被子,因为他曾经在寄宿制幼儿园生活过一年,所以他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强,别的小朋友不会做的事情他会做得很好,大家都很羡慕他。于是在一次放学后,我便在他妈妈面前重点的表扬了他。第二天中午,我发现他变了,他没有去打乱小朋友的被子,而是只要我一看到他,他就会注意到我,并且变得有点羞答答的,慢慢的我发现他变得很乖,他似乎找到了吸引老师和小朋友注意的方法,从那以后,在班内我就去挖掘他身上的闪光点,表扬他一点一滴的进步,很快的,他同小朋友在一起时也找到了友好相处的方法。从那以后,我也找到了一种教育的好方法,那就是带着一双会欣赏的眼睛去看周围的孩子,我发现我的孩子就像书中说得那样“他们没有缺点”,不午睡的孩子,当我发现她闭上眼睛躺好时,我会夸她的进步,会把她一点点的进步放大、放大、再放大,让她知道经过努力,她今天是最棒的!让他们在自信中成长,让孩子们更清楚自己的成长方向。
这本书中给我的启示还很多,我想教育的路上永远不止是一条路,爱孩子就要会欣赏孩子,幼儿教育工作很复杂,在这条拥有无数岔道口的路上,我会边走边读、边读边思、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范文7
看了小巫写的《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一书受益非浅,本书分为三大篇,上篇《教育国际化》,作者分析了中国教育现状,提出教育全球化、人才国际化。中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谈论到关于儿童文学、关于手工、阅读、兴趣班等问题,倡导家长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下篇《让孩子做孩子》则是通过事件展示孩子间的冲突、交际等问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看完书,感慨万千,现就文中关于孩子的“缺点”,谈谈自己悟出了一些教育和人生道理。
第一次看见这句话是在小巫的《和孩子划清界限》中,还是一个章节的题目,当时我吓了一跳。怎么可能呢?看了书才明白小巫的观点:“一旦你把孩子不被你接受的行为看作是“缺点”,必须“纠正”,你就把孩子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成了你的“假想敌”。一旦你对这些“缺点”宣战,你就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渊。
在《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成》这本书里,小巫也谈到了这个问题,还提到了中美两国的老师、家长看待孩子的不同态度:“美国老师和家长的看法与做法恰恰相反。在他们看来,人只有知道自己的优点在哪里,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向前走。成年人完全接纳孩子,才能给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而孩子必须对自己感觉良好,有足够的自信,方是成长的真正动力。
更何况,到底什么是孩子的缺点呢?很多成年人看不顺眼的地方,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甚至就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特征。但是成年人出于内心的恐惧,不能够坦然接受,而是一律贬斥为“缺点”并要求孩子加以改正,孩子感觉对此无能为力。这种恨铁不成钢式的百般挑剔和苛求完美,非但不能激励孩子进步,反而是对孩子极其沉重的打击。”
这些话,我觉得说得非常到位。
第一,我们定义的“缺点”本身就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事实上,人(不止是孩子)所谓优点和缺点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勇敢和冒失、谨慎和畏缩、乖巧和懦弱、张扬和骄横……都是人的性格特点在不同情况下反映出来的不同侧面,甚至是别人出于自己的价值观、个人好恶主观给贴上的标签。
第二,很多情况并不是孩子怎样不好,而是大人急功近利,急于让孩子达到自己的理想,或者恐惧把自己的“缺点”(其实就是自己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遗传“给孩子。其实,据我观察,孩子的性格特点确实有一些遗传因素,另外家长的思维定式、行为习惯也会非常强地影响到孩子,使孩子形成类似的特点。
第三,我觉得成年人做得最好的,就是细心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特点,因势利导,让孩子找到最适合他的方式,把他的特点用在最能发挥的地方,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长处了。
第四,保护孩子的自尊自信比培养他的任何技能都重要,因为人只要对自己有信心,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学习。自信是人追求卓越、勇于进取的最原始的动力,也是人最可贵的心理优势。由于害怕孩子“骄傲”而打击孩子的自信,我觉得是得不偿失。家长和老师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更清醒、更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骄傲”“不骄傲”上面。
小巫还举了茵茵和文文这两个鲜活的例子,就像北美很多学校一样,小巫的儿子Sam所在的双语国际学校也邀请家长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小巫作为家长,每个星期都抽出一个上午去他们年级A班当志愿者,协助老师的工作。Sam的班主任白丝小姐,安排的助教工作内容是帮助办理两名英语进度比较缓慢的孩子。接着小巫认识了茵茵和文文这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相处的很愉快……。
小巫心想,他们能够在这所学校上学,能够从师于白丝小姐,真是天大的福气。换个环境,他们会遭受到怎样的打击、抱怨、歧视和白眼呢?文文的害羞、安静、怯懦、小声说话、不会认字、不能回答问题,等等,都会被列举成“缺点”吧?他是不是每天都会承受“改正”的压力呢?在一个以成绩论英雄的养育文化里,他肯定是不及格的学生,也多半会贴上“笨”、“儍”的标签,被孤立、鄙视、冷落、乃至淘汰。而白丝小姐在描述文文的时候,对负面用词慎之又慎,却毫不吝啬溢美之词”
此时,我想在自己的教学中也会面对类似于茵茵和文文这样的孩子,我更加坚信了自己曾经的认识“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是花就有盛开的那一天,用花苞的心态对待孩子,用爱和耐心浇灌孩子。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在父母心中,在老师心中所有的孩子都是优秀的,都是没有缺点”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我,应和家长共同努力,努力引导孩子做好每天该做的事,不急躁,不懈怠,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就让我们用花苞的心态对待孩子,用爱和耐心浇灌孩子。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小巫在书中还写了好多自己的观点,希望还没有看过小巫《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这本书的朋友抽时间也看看,我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会有和我不同的收获。作文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范文8
记得小巫有本书叫《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我没看过。但严重同意她的这个观点——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另外一个我超佩服的育儿专家——尹建莉强调,为人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心中装着这些大师们的箴言和教诲,我也孜孜进取以在育儿的路上少些磕伴和荆棘,让儿子成长的道路充满阳光。
可是,陶陶小盆友的每个成长阶段都伴随着我的困惑。看别人教育孩子,自己有一大堆的理论辩之驳之,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就应了“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这句话了。所以每每和至亲好友聊起教育孩子的问题,再也不敢因“老师”的身份而自居,因为陶陶小盆友经常爆出各种问题,把我这个当妈的戳在白花花的日光灯下,让我无所适从。
陶陶最近的表现和以往又不同了。他每天表现得特别“妖刀”,像个小女生耍小性子,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妈妈,我不喜欢你了,你都不让我看巧虎,你都不让我吃糖,你都不让我玩割绳子……”诸如此类的话。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辩解能力大大增强。对爸爸说:“爸爸,我不喜欢你了,你都不早点回家让我玩割绳子!”早晨,陶陶不洗手就吃东西,我和爸爸一起说他,这样就得去医院了,陶陶竟然拿起他手里的乒乓球拍打我和他爸爸,我刚要和他发作,他爸爸示意我别把这事弄大了,反而强化了他这种意识。陶陶还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赶紧给我整,要不我揍你!”
……
对达不到的要求,要嘛哭,要嘛闹,还每天嚷着让我听他的话。
都说孩子的表现就是一面镜子,照出来的是大人的一言一行。这一点我也一直在反省,像陶陶说的“……要不我揍你!”我的确这样“威胁”和“恐吓”过他的,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陶陶都不理会的时候的丧失理智之举。这一点还是要逐渐改掉的,因为这样的威胁和恐吓显见的对教育孩子一点用处都没有,没有让他打心眼里服你,反而让他学会达到自己目的方法。孩子动手大人,也是因为我动手打了他的缘故。
不知道是不是我这个妈妈的半吊子理论看的太多,执行的又不到位,所以管孩子时经常出现夹生的现象。既不想大孩子,还想要自己的威信,让他怕自己,真的很难。可我又没有做到真的一下都不打他!
想想,只靠温柔的劝说,孩子有的时候能听进去,有的时候就听不进去。有的时候还真的需要大人坚决些!这坚决还必须保证变为一贯的作风,否则哪一次心软必然成为漏洞,孩子下次便拿着这漏洞,或哭或闹以要挟。其实这也是我性格里的弱点,优柔寡断,缺少严格的一面。古语云:“教不严,师之惰”,我们现代人教育孩子时出现的矛盾、疑惑,起止是“师之惰”,更是父之惰、母之惰。
《爱的艺术》里边说,母爱是唯一一种以分离为目的的爱。有了孩子之后对这种说法体会深了很多,如何能在孩子和父母分离的时候,像鸟儿单飞、走兽独自觅食时候掌握好自己的生存技能呢,这不仅是“养”能赋予的,更是“育”的责任所在。这一路,则需要为人母的人不断学习——-反省——再学习!
现在需要反省的是,和陶陶在一起的时候,我这个当妈的还不能百分百的投入。看巧虎时,自己偷偷看小说;中午睡觉,陶陶叫我,我大声吼他;对陶陶没有以前有耐心;和他一起玩别的,也总是心不在焉。这些和我自己的心绪有一定的关系,更多的是教育孩子的态度有些松懈。还是古语:“教之道,贵以专”,真是亘古不变的箴言啊。都说孩子三分钟热血,教育孩子的路上,只有父母始终坚持,才能有好的收获。
孩子的成长也是单行道,错过了,没有回头的机会。做父母的要时时自省,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范文9
说起孩子,大概每个父母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我们太多的心血与爱。孩子们一天天在成长,他们的变化带给我们一个个的惊喜。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过程,我们在父母这个学堂里也在不停地学习和进步,真不知道是我们教会了孩子还是孩子教会了我们?
读了《跟上孩子教育的脚步这本书》,使我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书里面的教育方法,我觉得很适合我的孩子,也适合作为家长的我们。我的女儿不是很出色,但也有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学习上进步非常明显,有一定的独立自主的能力,能主动学习;有一定的责任心和爱心,能体谅、尊重父母,与小朋友和睦相处。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粗心、娇气、爱看电视等。
我家教育孩子的宗旨:要求孩子知道理,明德行,要求孩子要有爱心,要爱国家,爱父母,爱社会,必须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努力学习,不可懈怠。
小学时期,孩子还比较听话,好管教,容易养成好习惯,这时我对孩子以严为主。孩子只要小时侯养成好习惯,大了宽松一点儿也出不了格。这也就是关键期,任何教育都有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最为有效,如果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可能就差多了。小学阶段,它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抓住这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
我们家庭和睦、幸福,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不和睦,对孩子的伤害往往大于大人,会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容易形成不良性格和心理,缺少责任感和爱心,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肥沃土壤。同时,我家非常重视德育,会做人才会做事。德育我们主要从要求儿子不说谎、不要别人的东西、不乱丢垃圾这样的小事做起,德育内容也是随孩子的成长而变化。当然,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还有,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家长不能居高临下,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另外孩子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一般每天都抽出一点儿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作业完成得如何,学习顺利吗?有什么新鲜事,心里有没有不愉快呢?尤其在孩子遇到困惑、挫折及犯了错误时,及时与孩子沟通,予以正确引导,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同时,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人和事说起,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孩子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从而激起心灵深处无穷的动力。同时,爱玩是小孩的天性,我们家从不用过多的课外培训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
孩子一天天长大,但无论怎样他们在我们眼中永远都是孩子。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会那也不行,处处都需要我们的帮助。其实孩子的能力经常是出乎我们想象的,关键是我们会不会放手让他们去做。此刻,我想说:“孩子,当你取得成功的时候,我会默默祝福你;在你悲观失望的时候,将紧跟在你的左右,永不言弃。”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后感范文10
缘于惰性这本书并没有看完,只是看了第一篇,以及分享了读书会的一些介绍,看到妍妍妈写了感悟之后,觉得应该也记录一些自己的感受,否则总是会原谅自己的惰性,妥协于自己日益衰退的记性,呵呵。
1、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书籍?
其实,从孩子出生到现在,也买了不少书籍,但是孩子并没有完全喜欢,但是有些是一直都比较钟爱的。其中当然有年龄差异的原因,但也有一些是因为作为妈妈自主决定了孩子的喜好。比如小新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看故事书,第一套乐悠悠书籍还是同事送的,他读了很久,也能够自己打开大致描述上面的情节,但是现在几乎不翻看了。前几天去学府,他自己选了一本《香喷喷,吃饭了》动动书,喜欢的不得了,央求我买一套,后来我还是劝阻他买了他最喜欢的一本。回来之后他模仿里面的情节让爸爸给他讲,爸爸比较配合,还模仿里面的情节给孩子做饭,因为里面讲的就是小兔子咪咪爸爸给孩子做饭的事情。所以,给孩子买书,也不要盲目。根据孩子的个人爱好,孩子的接受程度理性选书。再者,省图书馆是个不错的选择,每周去一次很不错,从小给孩子培养阅读的好习惯是有益于一生的。
2、自己做玩具
无论是书还是玩具,其实都是我们在替孩子做主,所以我觉得有时候真的浪费了很多钱,孩子玩几天就不再喜欢了,但是丢弃了他还会再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正好读书会也谈了这个方面的困惑,我真的觉得自己动手做玩具是个非常不错的办法。我们一直都觉得自己缺乏创造性,但是我们应该利用育儿的机会好好开发一下我们做家长的潜能,利用孩子的一些旧玩具和家中的旧物做一些孩子喜欢的玩具,别的孩子没有的玩具,这样孩子带出去是不是觉得很特别和自豪呢?同时,我们创造的同时也能够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启发孩子的创造思维,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曾经给小新做过一个扣蚂蚱的玩具,他非常喜欢,就连做火车的时候都一直带着,车上的人都感到奇怪,他自豪的回答是“扣蚂蚱的”!当时我也很自豪和骄傲!
3、和孩子一起进步
一直痛苦于中国的教育,更痛苦的是自己还要融入其中。幻想着自己和孩子一起出入兴趣班,觉得似乎是一件很难过的事情,可是这样的心态其实是不对的,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会觉得这是我们与孩子共同进步的一个途径,带动孩子学习的一个好的方法。其实当有一天,我们会因为无法追赶孩子的脚步而感到自卑,而这种自卑是必然,因为孩子的脚步会越来越快速而稳健,而我们需要做的是一定要努力紧跟孩子成长的脚步。这恰好是这次读书会的主题,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努力的父母、幸福的父母吧!让我们用行动去感染孩子、影响孩子,这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