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考研的心得和体会(四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备战考研的心得和体会篇一
搞社会学研究,首先要能发现社会问题,哪些问题值得思考、深究,从什么地方发现社会问题?我认为,非专业的调查者,只能从两个地方发现问题。
一处是媒体,一处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报道了一些我们自己无法直接了解到的社会事实、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还有另一类媒体,那就是很专门化的理论著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和报纸广播电视对待社会问题的不同方式,它要去解释问题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发生,并且上升到一种理论的高度,探讨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另一处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从中也可以发现一些社会问题。如果你是专业的调查者,你可以通过你的调查发现一些社会问题,那既不是你的日常生活,也不是媒体的报道。但你们不是专业的调查者,大概只能从媒体和日常生活接触社会。
这两方面都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和问题。从报纸上或理论著作中看到的记者和学者对社会问题的描述和分析,你能够理解吗?如果他们所说的社会问题和你的经历距离很远,你能够很好的理解吗?很好理解的可能性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第一,你有良好的想象力。第二,你有过一些生活经历,你的生活经历和那些人的遭遇可能不完全一样,但是毫无疑问是你的这些社会经历帮助你去理解他们。我做一个不恰当的比拟,有人在火灾中被烧,你听说后很难过,你被烧过吗?没有。那你为什么感同身受呢?因为你体验过别的伤痛,要是你根本就没有体验过任何疼痛的话,你就很难体会他们。实际上你的痛感是帮你理解别人别样的痛感的根据。由此类推,我们对和我们生活差距很大的困境中人们的理解,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这些社会经历和那些人的遭遇可能差别不小,但依然是帮助我们理解他人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社会经历更多一点,就更能帮助我们去理解他人的遭遇。但是肯定不能无限多下去,有最多社会经验的人是实践者,不是研究者,要你的经验和实践者们等量齐观是不可能的。但有的时候经历稍多一点有利于你理解他人。
二、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
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是社会问题吗?是公共话题吗?日常生活中上升不到社会问题层面的私人问题,不是我们要讨论的。我们要讨论的是从个人日常生活发现社会问题。就是说个人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看起来似乎是个人的问题,但是可以关联到社会问题。有些问题本身就是社会问题,比如你因为家庭贫困,考的分数再高也上不了大学,很多同学遭遇了这种问题,这就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有一些个人问题,里面包含着社会的因素。比如说你要离婚,这毫无疑问是你个人的问题,但有时也是社会问题。如果离婚率一直很低,离婚便不是什么社会问题。可是当代社会中离婚现象很多,你遭遇到离婚,这实际上就牵扯到社会因素,牵扯到人们普遍价值观念的变化,它直接间接地影响到某个个体的婚姻,离婚和这些因素是有关联的。
如上所述,个人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有些直接就是社会问题,有些包含着社会的因素。有的个人的问题也可以成为社会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任何问题都不是绝对偶然的,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而那些个人经历的问题,如果带有社会因素,或者虽然是个人问题但实际上也是社会问题,则都可以由你的个人问题转化成社会问题。当你努力解决个人失恋的问题时,你要调整自己的心理,或努力把失去的对象找回来,但当个人遭遇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时,你还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做出思考。比如说矿难,如果你的亲戚遭遇矿难,你直接想到的是怎么救助和赔偿,但同时也可以把它上升到一个社会问题来考虑。也就是说个人问题可以转化为社会问题,而且对于包含社会因素的个人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往往是日后对一些社会问题理解和思考的基础。生活经验加上书本学习,两点很好的结合,才能发现和提出真正的、有质量的问题。
三、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学习社会学要求我们学会发现社会问题,学会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怎么去开发这种能力呢?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从日常生活出发,不放过自己生活中及周围发生的问题。发现问题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应该从这里开始锻炼。当你从理论著作中知道学者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慢慢地获得了思想能力之后,再从媒体上听说一些远离你的社会问题,你的理解就不一样了。我来举一些例子说明怎样从说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家庭中的一些事情、事件都可以进入我们的思考。比如说父母的谋生之道是什么。你一直靠父母养育,你父母靠什么赚钱,怎样的营生,在生计上遭遇了什么挫折,你是近距离的观察者。只是过去你消极地接受养育,没有去积极地帮助他们,连积极地观察都没有。仔细观察思考一番,比如想想你家庭消费的变迁,你的思想会有很大的长进,能明白很多问题,这是最便利的窗口。农村的故事更多。在这方面,一个农村子弟比城市里的孩子幸运,对日后做社会学来说,从小的经历丰富更有利。农村孩子可以看到村内成员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同的打工、赚钱方式;可以看到分家、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看到很多非常有趣的事情;还可以看到人们对政治权力的看法,看到权力争夺。什么是政治?那就是政治。后来进了课堂屡屡说到政治这个大字眼,其实政治学是研究什么的?研究权力的。一个村庄也有村庄的权力斗争,那是城市里面出生的同龄人绝对看不到的,因为城市里的孩子看不到他父亲的单位,而农村孩子有幸看到村庄政治,甚至听到父母议论村庄政治,只是当时他没有,也没必要去认真想想是怎么回事。
如果你说离开村庄不少年了,那已经不是我日常生活了。但你现在的日常生活当中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密切关注,可以从中发现问题,锻炼你的思考能力。现在,也就是大学当中仍然有很多故事,从中绝对可以发现问题,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人了,是不是特别肯思想,肯观察。比如说手机,这个屋子里差不多人人都有,没有手机的可能只有我。你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吗,买手机是为了什么?实用、便利、还是时尚?没有手机就很不便利吗?买了手机你所获得的那个便利有多么的重要?没有手机的时代不能过了?宿舍有电话啊,还不够便利,我读大学时宿舍没电话。你还可以想想买了手机之后在做什么,有多大比例是解决一些急需解决的事。你算算账,人都会被自己的行为蒙蔽的,因为自己要为自己的行动找一个坚实的借口,促进自己去做,而且要说服掏钱的人。这很可能是自欺欺人。要自己算账,买了已经一年或是半年了,如果半年的开销想不起来了,算下一周的,一周来都打手机干什么了?都是很必要干的事情吗?假设不是,为什么要买?是社会风气的影响,无形中加入了一种时尚,还是确实要解决实际需要。这是绝对值得思考的。
再举个例子:电脑。像手机一样,我们在座的同学可能都有自己的电脑,虽然系里面有一些电脑可以供同学们使用,但是同学们可能都有自己的电脑。还是上面的问题,买电脑是纯粹的必要,还是掺杂了时尚,和别人攀比?这可以从电脑的质量、档次上来观察。特别要考虑到有些同学家庭经济上并不很富有。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先想自己,再想周围同学,还可以有些小对话。去想一想,我们通常为自己的行为想出了很多理由,它们是否真的成立。我举了两个例子,动用你的智力去思考,你就会发现我们周围的一些话语是不实之辞。在你动用脑子思考之前,你也不知不觉地加入到这种话语之中:对大学生来说手机是需要的,电脑是需要的,等等,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消费的形成来自时尚的作用。至少你应该同意,这些事情是值得琢磨的,道理至少不是一边倒的,有思考的空间。
还有你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可以再琢磨琢磨,比如吸烟。校园里不乏吸烟的人,耐人寻味的是很多吸烟的人是来大学之后开始吸烟的。那么就值得探讨,你怎么在这里学会了吸烟?今天这个社会应该是吸烟的人越来越被动,很多人在戒烟,然而你却在这里学会了吸烟。这是挺值得追问事情,把它说清楚不容易。我插队时代为什么不吸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省钱。我跟史铁生是很好的朋友,聊天中我们讨论过很多问题,史铁生对他那时为什么抽烟的解答是什么呢?也是为了省钱――当时找不到一个比吸烟更廉价的娱乐方式了,几个人晚上一边抽烟一边聊天。我俩都不是不善于思考的人,但两个人的说法完全不同。今天风气不一样了,可是在这样的风气下,好多人依然在开始学吸烟,更值得深入思考了。
另外还有一个点,就是宽容问题。今天很多场合都禁止吸烟了,你的宿舍里有没有人抽烟,不抽烟的人容许别人抽烟吗?在公共场合,饭厅、自习室、图书馆里有没有人抽烟?当有人抽烟时有没有冲突产生?通常情况下人们是被动的接受,还是反对和制止?还有一个宽容和性别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男生抽起烟来容易被人制止,还是女生抽烟容易被人制止?为什么会是这样?是不是制止一个男生你觉得风险比较大,因为他看着也来者不善。是不是一个女子更弱小,你更有勇气去制止?还有一些关于吸烟引起的特殊的关系:在择偶的时候对对方吸烟的宽容问题。假设两个人中只有一方抽烟,你去打听一下,如果是男生抽烟,一般女生的宽容程度如何。如果是女生抽烟,男生不抽烟,宽容程度又是如何。都做个小统计,你会发现想象不到的事情。这种想象不到的事情是思考的根据,思考的对象。
我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我自己真的不知道――同学间的荣誉、声望来自什么?这在不同的时代是不一样的,学习好,体育好,文艺好,还是什么东西?这些在你们中学和大学期间有什么变化?这个变化是社会风尚变了,还是年龄变了?北大的生源是什么样,城乡各多少,大中小城市各多少,生源当中父母的职业,同学们毕业以后的去向等,都是我们要面对、足够我们去思考,甚至是有一定思考深度的问题。人民大学有一个学经济的学生想要读我的博士,最终我把他推荐到香港读社会学去了。他曾写了一篇小文章,题目叫“人大人的性格”,他说人大同学的性格就是非常的务实。务实怎么讲,可以有很多种定义,他说的务实就是非常的实惠,不冒风险,只做胜算很高的事情。他举例说明,他问过很多人大同学高考的分数,都很高,报哪里都能录取。他又问这些高分的同学:你觉得人大是最好的学校吗?都断然回答不是,北京有两大牛校。继续追问,你明明知道还有两个学校更好,你又能考这么高的分数,为什么要报人大呢?回答是不想冒险,追求保险。人大同学的务实性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到,这种务实性是哪儿来的?来源于务实人、不冒风险的人,扎堆到了一块。这些人互相影响,彼此都越来越务实,不作非分之想,不冒险。我很欣赏这篇文章,我看重的是他从身边去寻找思考对象,就这个问题我没有看别人说过,这是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要强调的是可以从周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如此提出问题和解释问题不是从概念出发,是从日常事情出发。我们要努力使自己变得敏感。敏感不是天生的吗?有天生的因素。但是因为你重视这一点,老是瞪大了眼睛,你也会变得比过去更敏感。我们要去领受生活中的好多事情,好多小情节的刺激和启示,不让它轻易溜走。我们要做认真的观察者和执著的思考者。我们系里经常给大家提供实习的机会,挺好的,实习机会可以让你身处一个你自己不容易走到的时空里面。
四、学习写社会杂文
大家可以试着写一点社会杂文,写你自己发现的小问题,或者是从媒体上发现的问题,对此你有自己的见解。如果你迫使自己开始这样的习作,你也就迫使自己去思考了。当你下笔去写的时候,就必然整理了自己的思路,深化了自己的思想。原来你可能觉得,哎,我是有点想法的,当你准备写在纸上的时候,发现想法还很有限。原来你以为自己的想法挺清楚的,当你写到纸上的时候,你会觉得逻辑上还得进一步梳理。写作,反过来就进一步锻炼了发现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当然毫无疑问也锻炼了写作能力。我在这门课上特别推荐一本书《社会学的想象力》,在书的附录里面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说对于同学们来说,写作是每一周都要进行的事情。我看社会学系的同学文笔很好的不多。我所教过的学生当中文笔好的多数是新闻学院的,显然高于社会学系的同学,应该如此,要不然人家为什么报考新闻学院,当然是觉得写作是自己的长处。但是我们不管入学前的事了,你们入校后锻炼也比人家少得多。你们多少天写一篇东西?假使你坚持一礼拜写一篇东西,肯定就不是今天这个水准了。过去有人这么告诉你,这么要求你吗?我今天主要说的是,从自己周围发现问题,发现不明白的事情努力去解释;而当你养成这个习惯并因此迫使自己一段时间写一点杂文时,写作将帮助你梳理思路,做更深入的思考,同时更要求你瞪大眼睛去发现问题。
我们要老老实实承认,有的人写作的天分好极了,大多数人在这方面是普通的,要下大力气锻炼。有了那样的本领一生受用无穷,到任何地方都会被人重视。当你在起步阶段,就比别人领先一步,很可能就锁定了这样的一个差距。这话怎么讲?就是说,如果你的领导看到几个毕业生刚刚报到,派你们分头写篇报告,看了报告后就说:小赵,来一趟。以后一写报告就找小赵,不找别人了。小赵在起步的时候只比别人高那么一小块,却因此屡屡得到锻炼,久而久之,小赵的进步就更大了。早年的微小差距,极可能锁定两人间的差距,以后的差距日益扩大,因为其中一位拥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所以现在一定要把自己的写作能力提上去,这样当你毕业的时候,开始真正的竞争了,别人在能力上就不能再跟你相比了。有人说我口才好,其实我的口才一般,靠的是思想制胜,不是措辞。有人说我的口才是天生的,更是胡诌。我做过的演讲,在人大社会学系是普通教授的十倍。为什么我有这么多机会?就是起步的时候我表现欲强,敢张口,领先别人一小步,以后机会就比别人多了十倍。
五、学术研究与日常生活
说到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我要介绍《社会学的想象力》里面的一些观点,米尔斯说,多数学者割裂了他的学术研究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而大思想家不是这样的。有时候我想,有些平庸的学者写东西人们不爱看,是因为他在讲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内心没有激情,当然理论探讨是理性的东西,但是写作是要有冲动的。两个作者,一个写作的时候有强烈的情绪支撑着他,另一个没有,写出来的东西判然有别。那个饱满的情感,更多的是产生于生存体验。用米尔斯的话说,就是大思想家没有割裂思想与生活。
米尔斯的第二个观点,就是对于学者来说,学术研究应该成为他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他的工作,治学应该成为他生活的核心,整个治学过程应该极大地改变他的性格,使他将生活和工作融于一体,这样他就会利用一切机会去发现问题,获得信息,学会并且习惯于将生活经验融于学术。
米尔斯的第三个观点是要善于利用边缘信息,就是要利用街谈巷议,要利用耳闻目睹的小事件。
米尔斯说的第四个观点:现代的社会结构,现代的分工,使得现代人的生活经验比前人要少,因此我们要格外珍惜自己已经获得的经验。我们当然要借助媒体来获得大量的信息,但是与此同时,如果不拓宽自己生活的触角,那我们在面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及领会别人解答的时候,都会有较大的隔膜。
我们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关注形形色色的问题,但不要画地为牢,把自己卖给社会学。应该说解释社会问题可以释放一个社会学家心中的困顿。社会学者当然会非常关注社会问题,发现社会问题,并努力去思考它。但同时,别的类型的问题也应该在治学的早年就进入你的头脑中,比如说对一些哲学、历史学问题的思考,可能那些思考与你现在的作业,日后的作品,以及职业,都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它可以安顿一个思想者的内心。如果那些东西无解,而你又是一个敏感的人,全面的人,不是现代分工造就的狭隘的匠人,那你会有解答这些问题从而安顿自己的需要。如果这些哲学问题、历史问题从来没有进过你的头脑,那就怪了。一旦它进入你的头脑,那就要尽力思考,要找点相关的东西读读,这能磨砺你的思想能力。历史学、哲学跟社会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一个思想家做过一个非常好的比喻,说哲学家、美学家、科学家在攀一个金字塔,每个人从金字塔的一个侧面向其顶峰攀登,攀登得越高的人相互距离越近,层次越低离得越远。你要做一个好学者,提高思想能力是关键。为什么要专门讲一节“学会思想”呢?这是关键的关键。比读书还要关键。有些一肚子知识的人,他们是俗话说的“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原因是他们缺少一条线将散落的很多知识串起来。这个线就是思想能力,最终对一个学者的判定,是他的见地,分析能力,不是看了多少本书。看本书是要提高自己思想能力的,没提高就算白看了。干我们这行要读很多书,看别人怎么思想,怎么提出问题,怎么解题。别人的问题与你的问题可能相关,也可能不太相关,主要是帮助你提高思考能力。
六、观察日常生活的心得笔记
再要说的一点就是要做笔记。读书要做笔记,要发现问题也要做笔记,这是我读《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最大收获。珍惜自己一点一滴的思想,把它记下来,米尔斯管这叫学术档案。学术档案可以分为两路,一路是读书笔记,要点加上心得。另一路就是观察日常生活,发现问题,将自己的思考记下来。两路笔记,两个路径上的进展,会相互影响。书读多了观察周围会有新的眼光,阅历多了,观察多了,读书会更有心得。相反,不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往往也读不出书中的精妙之处。
我在第一讲的时候非常强调动力,今天给大家讲的是要养成勤于观察周围的事情,日常生活,周边人等,提出问题,做出解答的习惯。我认为支撑学者成功的是两个动力。一个动力就是知识与智力上的纯正的好奇心,另一个是对社会公正的关怀,少了任何一个都是有欠缺的。只关注社会公正,这样的人视野容易狭窄,那些与公正问题没有什么关联的事情引不起他的好奇心,引不起他的关注,丢失掉很多学术营养,思想营养,这样就容易政治化,成为政治动物。光有智力上的好奇心,没有对社会公正的关怀,研究社会问题的动力不足。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对社会公正非常关注的学者,写出的东西激情四溢,但就是觉得味道不够,这是因为他不是一个纯正的学者,没有一种超越政治的更博大的智力关怀。用两句话来概括今天讲的内容。第一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就很像读书了,思就是今天所讲的东西。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二句话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你不要只朝一个路径发展,光读书,那不成,特别是学社会学的。要勤于从你的周围,你自己的经历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回答问题:
问:个人觉得,北大社会学系有一个传统就是重视韦伯,重视对生活中的行为意义的理解,重视理解式的解释。另外一种传统,而且是更加流行的,是实证主义,数理统计,它更加受科学的影响。那我们怎么样在写文章的时候或者是看社会问题的时候,能将二者联系起来?
答:我的倾向是,思想能力是一切学术的基础,任何不同的学术风格都要以思想能力为基础。我就举吸烟的例子来说明。吸烟牵扯到宽容与性别的相关性,公共场合中的宽容与性别,择偶当中的宽容与性别,等等。我告诉一个人替我去调查和统计这些,谁都能做。但是谁能在吸烟问题上想到从这些变量下手做研究,就不是统计学能教授的了,它是一种社会学的思考能力。我把这样的思路叫做思想能力,不叫统计能力,有这样的思想才知道要寻找和验证这种相关性。看一本本统计年鉴,统计的条款越来越多。思想者的工作就是告诉统计局,还有哪个事项和关系需要统计。如果没有思想者创造性的工作,就没有新的、关键性条款的设立。所以我说,思想能力是基础。
问:思想框架影响问卷设计,影响收集数据,我们怎么样保证思维是完整的,逻辑是完整的,类型是完整的,抽样是完整的。比如说这次我们参加一个问卷调查,设计的就很不好,调查的前提有一个类型的假设……
答:你说的事我不了解,试着从一般意义上来回答你的问题。我看到的很多数量化的研究,不仅有同学们而且有学者们的,我觉得他们花了很大力气去应对一个没有难度、没有深度、没有疑问的所谓问题。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做,我觉得他的思想非常苍白。还回到我前面的那个说法,统计学能力必须放在思想能力的基础上,配合起来才会如虎添翼。如果没有统计学的能力,思想还是可以通过别的方式表达出来,有时可能表达得稍差一点。而如果没有思想能力,只有统计能力,你会不知道该干什么。现在世界社会学的潮流,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美国带动的,它一直影响到中国社会学的教学。但是我们受到的影响是不全面的。美国的社会是一个多样性的社会,可以保护少数派,我们后发社会学习它的时候受它的主流影响更大,但是我们少数派的状况可能还赶不上美国少数派的状况,在我们这里数量派的影响可能大于美国,尽管这个潮流是被美国带动起来的。我们可以检点优秀的社会学著作,有多少是数量化研究,有多少是以思想为主的,定性的。我觉得出现了一种剪刀差,今天的潮流似乎是数量研究占上风,但是三年、五年、十年以来,最优秀的作品,数量风格占上风吗?我真的不觉得它占了上风。这还是不谈古典。有些同学以后要以数量风格作自己的主导方向,好啊,我支持你,并告诫你,把数量方法学好,同时也提高你的思想能力,那对你有莫大的好处,能帮助你今后在同样做数量研究的同行的竞争中占上风,也许你们的数量处理能力差不多,但是你有思想上的优势,你能发现问题,知道该统计什么。
我们看看当今最伟大的社会学家,找十个、二十个看看,有多少个是搞数量的?我有时候给人这么解释,一点数量不搞,纯靠抽象的理论思维,对于很多智力中等的学者来说,干不来,非要干就必然平庸。相反,调查这样的实打实的工作,能帮助那些中等水准的人,给他们一个饭碗。但是他们很多人的饭碗没有端好。有些人通过统计来表述,而不是通过统计来发现,这就等而下之了。既然已经发现了,很清楚,再统计一下重新表述,没意思。统计是帮助我们去发现的,不是仅仅帮助我们做表述的。我说统计可以帮助很多中等偏上的人来做脚踏实地的工作。思想家他们是做不了的,思想家是很少数的人。统计为社会揭示出事实来,对全社会都很有好处。可惜很多统计是为常识作注脚,这太遗憾了。没有对社会做很实在的工作,没有发现更多的事实,条分缕析,这是非常滑稽的事情。而且我们缺少宏观批判,就是学科内部方法论上的批评。我们这个小学科中欠缺这类学术批评。
备战考研的心得和体会篇二
“在任何学科领域,是否有一个好导师将决定学生的研究生涯初期的成败。” 什么样的导师是好导师呢?
“在任何学科领域,是否有一个好导师将决定学生的研究生涯初期的成败。” [1]
什么样的导师是好导师呢?2005年,nature创立了the nature awards for mentoring in
science,用于表彰在指导研究生方面卓有成效的导师。有关人员广泛收集总结了学生们对其导师的评价,总结成了给导师的16条建议
[2],如对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尊重,对学生职业发展(甚至选择非学术道路)的尊重,等等。
下文分别列出这16条建议,并引用学生的comments作为例证。基于我与自己的博士导师 &&
我与本科期间的两个导师的各种经历,我highlight了这些comment里让我深有感触的地方。在异国求学,一个supportive的好导师是如父亲一般的存在(撒花)~
此外,我认为导师“nice”这个说法太笼统。我认为挑导师主要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做人,一个是治学。真正的好导师,做人方面要正直、得体,尊重学生,让学生如沐春风,心情愉快,感到个人价值受到认可;做研究方面,要非常responsible,对学生的研究生涯发展很给力,所以push至少比放羊好一点,让学生紧张一点总比松懈要好——五年phd实在是好短哒。
1. be available:给学生及时的帮助和反馈
"george meets with his students very regularly and is always available to
them. i cannot remember him ever cancelling an appointment with me despite the
tremendous demands on his time (he was head of department for some of the time
that i was his student). he reads drafts promptly and provides clear,
constructive comments. he is never negative and never belittles even the most
junior of students."
"undoubtedly the greatest attribute of charles's mentorship style is his
accessibility. rarely in the 6 years i was in his laboratory did i note him not
to have an open door to discuss recent results with anyone from within, or
indeed from outside, her/his laboratory. this availability combined with
charles's approachable attitude resulted in a mentor that you were not afraid to
speak to, with whatever result you had in hand be it positive or negative. even
after leaving his laboratory i founds his door was always open to discuss
scientific ideas."
2. respect: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智力
"mary treats her colleagues,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y are doing a phd or
if they are a fellow professor, with the same high regard. in doing so, she
inspires confidence in her collaborators."
一般而言,被吐槽的导师都是这一点做得差,把学生当做干活机器。
3. be generous:无私的分享精神
"mark's magnanimity in sharing his own ideas and delight in seeing others
succeed has also been an inspiration, not just for myself but for a whole
generation of younger scientists."
"sally did and still does this by allowing them to run with ideas that she
helped to develop or even produced herself entirely and by allowing them, to
take on senior authorship on important papers even though she could claim it for
herself."
4. individual difference:每个学生想要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不同的,每个学生也都有自己的私人生活
"a mentor needs the ability to create a unique relationship with each
member of the lab. francis possesses this attribute and sees the strengths and
skills of each individual and then designs projects to suit these strengths. her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at not everyone works in the same way or wants the same
things from their lives enables her to produce the best results from
people."
"not everybody wants to be a leading researcher and some have skills that
better suit them to other occupations. there is little point in encouraging
young people to take on a career to which they may be unsuited or which they
will find stressful or uninteresting. so i believe it is necessary sometimes to
encourage them into other directions ."
这段话让我非常感动——我觉得这种对个人意志与自由选择的无私尊重,简直是一种伟大的人性的光辉。正如原文[2]指出,there is more to
life that what they do in the lab. they need freedom to "smell the roses" as one
mentee put it. if things change and appear to be going wrong we need to try and
understand why. if personal life is becoming tough, then give them time and
space. good mentors make themselves aware of this. again we are often so busy we
don't notice. 所以,a good supervisor/mentor appreciates these differences and does
not try and fit square pegs in round holes. they know when to back off and let
people make their own decisions and when to come in and offer support and
sympathy.
5. for life: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hassan takes a continuing interest in his students: so, twenty years after
i completed my phd with him, he is still my first port of call when i have a
thorny issue to discuss, or urgently require a reference - and he has never let
me down."
"agreeing to supervise a phd student entails making a commitment to much
more than the day-to-day overview of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or the development
of a programme of analysis that leads to new physical-mathematical theory. it
involves forging rapport with the student that potentially lasts a
lifetime."
6. actively research:经常亲临一线的研究工作。
lead from the front, be a researcher your self, white coat on and not desk
bound.
7. balance
direction:又要放手让学生去explore自己的想法和project,又要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学生关键性的指导和建议,以此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as a research supervisor and mentor she/he has an incredible ability to
find the perfect balance between: allowing the student to develop and explore
their own ideas, research plans and projects; providing them with expert
guidance, direction when needed; and most importantly providing the inspiration
to achieve their best."
8. celebrate:为学生庆祝他们的成功
"jane sees the importance of bringing people’s social lives and work lives
together. our lab is always keen to celebrate the achievements of its members
with coffee and cakes; outings for lunch; or bbqs at her house."
"the first time a person comes up with a novel idea or experiment of their
own. this should be an occasion for public recognition within the lab as it is a
mileston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most young scientists."
9. building a community:在研究组里培养和谐的关系与社区归属感,鼓励合作而非竞争
"eli manages to create a nurturing yet scientifically intense lab
atmosphere that promotes the production of high-quality science without the
element of interpersonal competition that is unfortunately so evident in many
laboratories, particularly h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10. be social:大家一起玩~
"i aim to build team spirit by supporting social events throughout the year
and by celebrating every birthday with a morning or afternoon tea at work.
originally i organized social events myself, but i now leave the details up to
group members so that we can enjoy a diverse range of events that refl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group, from canoeing to karaoke".
"the most useful single thing i've learned is that chocolate biscuits do
more for everyone's good humour and enthusiasm than any amount of feelgood talk.
the role of blood sugar should probably have been obvious to a biologist from
the outset, but i only learned this by experience. mind you, cheerful and
encouraging talk are good too, as also are gin and tonic."
11. create networks:给学生创造合作与展示的机会
"an important catalyst for many of us was rene’s attitude to networking –
he endeavored to send all his students and postdocs to good scientific meetings
because he realized how important it was for us to start making connections with
peers in our field early in our careers. right from the start we were exhorted
to take every opportunity to talk to people because it was a strongly held
opinion of his that you learnt just as much at breakfast conversations and in
post-conference drinks as you did from the presentations themselves. it was not
uncommon to hear that he had lobbied for an opportunity for a postdoc to speak
at a conference rather than doing so himselfbecause he recognized the value of
becoming known, especially given our distance from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elizabeth has maintained contact with her previous students and is quick
to make links between the many people she knows and any project that comes under
her discussion. she encourages collaboration and would very quickly point to
potential collaborators. liz also would be quick toinclude students in on social
occasions with high profile scientists visiting the university. this allowed
students to get to know the scientists, and vice versa, and again served as a
time when students could voice their thoughts and ideas to very knowledgeable
and experienced researchers."
小小的comment:我觉得b在这方面可以加强。比如,介绍他的“contacts to promote their students and
young staff”, 比如“when a distinguished scientist comes to visit the school they,
not only introduce them, but also give them an opportunity to present or discuss
their work”,比如,如果b能多给我指点一些其他学校的合作研究者就更好了。
12. question & listen:问好问题,激发好的答案,用一连串的好问题persistently keeps the
questions flowing to help the answer come along
"rather than directly providing me with interesting ideas, he/she is able
to ask the right questions to allow me to come up with my own theories and
ideas."
"elspeth makes you feel special. she makes you feel valued and is genuinely
interested in people’s welfare. she doesn’t preach. she questions and lets you
speak. she listens and provides an environment where you can put forward ideas
and then she facilitates the evolution of your own answers."
13. enhancing criticism:通过各种方式,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catherine has focused on equipping people with the skills to be fully
functioning members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ble to prepare grant
applications, review manuscripts, speak at conferences and engage with
scientific administrators in a constructive manner. such a holistic approach to
running a scientific group will ultimately bring enormous benefit to the group’s
alumni, giving them all the skills necessary to carve out their own niches in
the academic world."
"to the uninitiated,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is a baffling mass of
conflicting ideas and results, accepted wisdom and false assumptions. the mentor
can help by alerting the new student to papers that he/she consider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and by going over the most pertinent ones with the student
in some detail. it also helps greatly for the laboratory or department to
establish a ‘journal club’ where students regularly take turns dissecting one or
two relevant current papers and their background, with input from other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participating in such discussions can greatly sharpen the
student’s critical acumen and judgement."
这里还有一段更详细的建议,读起来比较高端,离我这种三年级博士生还有很远的感觉——
“a journal club is one strategy, students should not only participate in
the critique of key papers but they should regularly take the lead by selecting,
reviewing and critiquing papers themselves. students should be involved from the
beginning in the team's grant applications. they should also be put in the
position of interviewers in mock interviews. they should take the position of
journal referee of papers submitted from the group and be encouraged to make a
decision re acceptance, resubmission or rejection. the actual reviews that come
back then provide the basic for a very rich discussion. in summary, we should
create a situation where our students practice all the things we do that make us
a scientist. "
14. enhancing writing:锻炼学生的科学写作能力,直到好的writing成为学生的第二天性
"given the vital role of publications and grants in any scientific career,
learning to write effectively is an essential key to career advancement.
therefore, i try diligently to instil the basics of clear scientific writing.
after an extended discussion with the student of the results to be shown in a
paper, i nearly always let him/her prepare the first draft and then begin the
reiterative revision process, using ‘track changes’ to show what has been
done."
所以,一个好的练习是present students with a manuscript they have not seen with either
the abstract, introduction or discussion omitted and getting them to write their
version which can then be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正如文章[2]指出,“the more
writing we give students to do the more we burden ourselves but that is part of
the contract. a positive comment on all the mentors was that they gave feedback
on written work very quickly. hard to do but essential.”
15. enhancing presentation: good readable slides, logical presentation, and
clear speaking
" she also expects students to give practice talks in the group before
presenting at conferences and has developed a good technique for improving
seminar performances through questions and feedback."
"although few students have a natural gift for giving a scientific talk,
all can learn if given sufficient practice and advice. i always suggest that the
student provide me with a run-through a week or two before a presentation, to
allow sufficient time for revisions."
文章作者还指出,“this was often embarrassing in that the standard of honours
seminars and graduate student presentation was way better than the presentations
of senior staff members the students experienced at conferences. ”哈哈哈哈。
16. seek feedback: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听听学生怎么说
有胆量的话,把这个“self-assessment: how good a mentor are you?”丢给你的老板做吧~
备战考研的心得和体会篇三
20_年的考研越来越近了!相信会有不少的同学会把考研政治放在最后复习,诚然就我个人而言,这是一个比较明智的做法。考研政治不同于考研数学、考研英语、考研专业课,数学和专业课主要是靠理解,各种公式、模型的解读,理解,延伸,如果没有吃的比较透,基本上题目都看不懂。而考研英语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英语基本上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的,那么就剩下政治了!尽管政治也需要理解,但更多的是联想记忆,靠记忆的政治就成为了最有可能用超短时间达到预期效果的科目了!当然如果时间够那就不用搞什么考验突击了,堂堂正正的a过去就行了!
考研政治突击诀窍一:好的心态使备考事半功倍
大家在最后的备考阶段,容易进入瓶颈期,此阶段的答题正确率和备考效率都会有倒退,因此心情会受到直接的影响,事实上,这个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正确的处理与调节,因此,大家要切记,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考研政治突击诀窍二:以点带面、重点突击
此时的基础知识复习就不适合广撒网了,大家可以根据一些预测题或者时事政治热点来备考相关的内容,另外,我们练习真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遇到感觉薄弱的部分就可以进行重点记忆!通过某个点来牵扯出一大片的内容!
考研政治突击诀窍三:真题与预测题
大家在这阶段进入疲惫期,不愿意再用大段的时间去做整套的模拟题或者真题,比较钟爱于预测题,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安全的,做预测题会增加你的侥幸心理,侥幸心理的扩大会使得你没有心思去认真复习把希望寄托在侥幸上,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你毫无信心!当然,以模拟真实考试环境的方式答题,其必要性众所周知,一是查漏补缺,二是把握做题时间,提前熟悉环境;另外,预测题是考生该关注的重点,但不是全部。
考研政治突击诀窍四:时事政治热点
大纲规定时政只考查6分,4道选择题(2道单选、2道多选)。但是通过分析历年真题可以发现,时政贯穿于考研政治各个科目之中,所考查的分数远远超过6分。另外紧抓一些热点时政也有利于我们在解答分析题时联系实际,有话可说。另外时政也是这阶段较容易提分的部分,因此多费点功夫是有所值的。
备战考研的心得和体会篇四
又是一年大学生毕业的季节,大家都有着落了吗?大学毕业出路不外乎考研、考公务员、进国企、进私企、进外企、出国留学、自主创业这几种方式,那么,这几种方式各有什么利弊呢?下面我们将一一分析。在做决定之前,理性地分析利弊,再仔细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是许多职场人士常用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1.考研
利:延缓就业压力,推迟就业期的到来;有些城市,有些学校能给研究所解决户口的问题提高自身学历,增强竞争力;国家出台了新的研究所扩招政策,考研相对容易,能够拿到更高的文凭;学术上有创见,可以沿着这个方向一直努力,毕业后获得稳定的工作.
弊:研究生毕业后,毕业压力仍在,而且有了更为年轻的竞争者,压力越加沉重;读研期间,不一定能学到对自身职业有用处的知识,可能会白白浪费了积累经验的时间;研究会生扩招,会出现和大学扩招相同的结果---研究所学历一定程度上贬值,也许毕业后只有一个选择---考博...研究生毕业或博士毕业后年龄偏大,失去年龄优势,特别是女生,要面临更多的年龄歧视..学术研究,层次越高,就业面就越窄,毕业后,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此时却已很难放弃本专业。
建议:如果对某个专业,某种学问有无法遏制的热爱和相应的研究能力,要不浪费自己的爱好和天才,继续深造,终有一天会有建树.但如果考研只是为了规避和缓解就业压力,建议不要考研,研究生毕业后压力只增不减,而且可能会使你丧失积累经验的机会,试想,2,3年内,你将与多少机会失之交臂.
年龄有时候是一种优势,因为年轻,有犯错误的时候也会有改正错误的机会,一旦年纪大了才开始接触社会,这些机会就会相应减少,试想,一个二十几岁的大学生犯了错误,单位会念在他年纪小,给予原谅;但一个将近三十岁的人犯同样的错误,会让人诧异甚至认为不可原谅,善用年龄优势就是为自己留下余地.
2.公务员
利:稳定的收入和生活,有良好的保障;公务员收入不是最高,但福利极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权限;职业轨迹确定,工作没有太大的浮动性;国家机构员工,本身带有荣誉性质。
弊:工作相对枯燥,忙起来极忙,闲起来极闲;考试没完没了,升职总与考试、考核挂钩;有些机关人际关系复杂;收入稳定,但没有大幅提高的可能,只能保持平均水准;坐在清水衙门、没有晋升可能的人,容易很没成就感。
建议:有志从政的人、有权利欲望的人、真心想改变国计民生状况的人、想要一个稳定工作的人都可以选择考公务员,公务员这个工作,如果心境淡泊,没有野心,不失为不错的选择,能够保证安定的生活和充足的个人时间;如果想要升职,则要有长期奋斗(至少15年)的决心和高明的人际头脑,否则不太容易出头。
3.国企(或事业单位)
利:稳定的收入,良好的福利保障;有国家做后盾,安全系数高;
国企注重员工素质,要求员工为人处事遵循一定规则,可以学到不少东西;有些行业工作相对安逸,心理压力相对较低;国企锻炼人,能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
弊:入门难,不容易进入;有的论资排辈,想要出人头地一般需要多年的奋斗;人际关系较复杂;中西部的国企,大多待遇一般。
建议:国企人际关系复杂,初入其中的大学毕业生也许会摸不到门路,而按资排辈的现实更让不接地气的大学生心生不服,当然,国企也正在克服上述弱点。
4.私企
利:能够发挥能力,发展空间较大;能够很快学到实用的知识;私企工作不单调,需要一职多能,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劳有所得,私企老板会按照你的贡献决定你的待遇,形成良性循环;自由性大,升职、积累经验相对更快,想跳槽也容易.
弊:风险较大,比如经济危机到来,私企一批批倒台;有的公司不能保证福利;企业人文环境参差不齐,有些极好,有些极差;
竞争相对激烈,工作环境不稳定,下岗可能性大;有些制度不合理,吃亏也只能忍着
建议:很多毕业生愿意选择私企,认为私企的门槛较低,更易积累经验。但是,不要形成“直接进入私企”的意识,私企的素质参差不齐,毕业生缺乏经验,很容易被第一份工作定型,错误的观念和不良的职场习惯会限制你的发展。同时,私企同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会束缚才能。对私企,应慎重考虑。
5.外企
利:高薪,福利好,工作环境好;外企有系统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能力,也有利于搭建自己的人脉;注重员工发展,给予员工诸多培训;实力雄厚,不会出现拖欠工资、罔顾员工权利等
现象。
弊:起点高,发展空间不大;工作量大,加班加到吐血;竞争激烈,神经随时紧绷;打入核心机构难上加难,可能性非常小;对外语有很高要求;
建议:外企的高薪高酬是很多毕业生追求的目标,进入外企,感受成熟的企业环境和管理系统,有利于毕业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不论是个人能力、行业观念、企业文化意识。外企能够全方位地充实员工的头脑。但是,外企竞争激烈,职位也只能到一定级别,有些聪明人会进入外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然后自己创业。
6.留学
利:增长见闻,开拓视野,成为一个有见识的人;掌握一门外语,受益终身;磨练自己的生存能力,培养自己的吃苦精神,学习外国人的优秀之处;好的学校,好的专业,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拿到过硬的文凭;有机会进入外国公司或者移民。
弊:出国留学需要大笔金钱,投资不一定有相应回报;国外消费水平高,也许你常会感到入不敷出;有些国家排他性强,你无法真正融入同学之中;外国的经济危机闹得厉害,工作机会更少;如果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会白白浪费几年光阴和大笔金钱。
建议:年轻的时候有机会多见见世面,是件好事。如果有条件出国留学,不妨出去。但是,如果没有好的学校或者好的专业,大可不必出国镀金,把同样的资金用来创业或投资意义更大。
7.创业
利:不必为人打工,自己的事业自己做主;全方位锻炼人的能力; 最大限度激发人的潜质; 培养系统性的思维能力; 创业成功的成就感无可取代。
弊:目前中国的创业环境并不健全,需要一笔较大开支,需要长远目光和周密规划;毕业生社会经验少,缺乏实践经验,过于乐观,容易碰壁,创业失败会感觉打击巨大。
建议:大学毕业生想要成功创业,不只需要远大的理想,还要有激情、行动力、领导能力、商业信用和超强的适应性,毕业生不论是心智、观察市场的眼光、领导气质都还有一定欠缺。想创业的人无需急于一时,进一家好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再辞职创业更为妥当,成功率也更高。
8.自由职业
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爱好,时间自由、充裕;能够全面安排自己的生活;挑战性高,生活不易枯燥;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心灵充实。
弊:没有稳定收入,必须自己注意社保和养老问题;脱离社会太久,不容易融入;对自制力要求极高;会有入不敷出的情况;有江郎才尽的顾虑。
建议:自由职业适合有艺术气质的人,soho一族的生活虽然令人羡慕,但存在的隐患也不容忽视,自控力强、计划性强、有理财观念的人能够适应自由职业,并保证自己的生活;容易产生惰性的人,还是需要工作来规范,不建议太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