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湖儿女 观后感(四篇)
观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知道观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观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江湖儿女 观后感篇一
作为拥趸,这是我第一次对贾樟柯的电影有如此感觉,真不知道是他因为频繁接拍各种商业广告,经营饭馆而没有太多时间,还是已经江郎才尽——戛纳电影节没有把大奖颁给它,证明了戛纳的明智。
整部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山西大同男女巧巧和斌斌之间横跨20年的情与义的纠结。两人曾经是情侣,后来巧巧为斌斌顶包坐牢,但斌斌并没有报恩,反而远走他乡,另结新欢。巧巧出狱后去重庆找他,但木已成舟。又是多年之后,斌斌身残返回老家,巧巧依然收留了他,只不过凭的是义气,并不是感情。最终,身体好转的斌斌默默离开了……
故事简单也罢,问题是贾樟柯把之前善用的所有“道具”又在这部片子中堆了一遍:街头斗殴、葬礼现场跳国标、狮虎笼子、街头卖唱的肌肉男、振聋发聩的舞厅……更为拙劣的是,把女主角的钱包被盗、押送犯人转移等对于表达主题毫无意义的场景都摆了上来,而这些场景都被我预先猜到了,并担心他会摆上去,而他真的摆了上去!这一切只能确认贾樟柯变得匠气十足,炮制能力高超,但丧失了进取的心。
为此,看《江湖儿女》会感觉是又把《三峡好人》《天注定》《山河故人》重新热了一遍剩饭,而且毫无新意。我想说的是,它根本配不上廖凡和赵涛的上乘表演,浪费了他们的演技和才华,贾樟柯本人应该为他们道歉。
《环球时报》总编辑看完后在微博上对这部片子颇有微词,我还表示了质疑。不过,我看完它之后,迅速决定对他的批评表示支持。
贾氏电影风格虽有辨识度,但观众不是傻瓜,尤其是我们这些看过他多部作品的拥趸。那些帮忙鼓吹这部片子有多牛逼的媒体应该闭嘴,我知道你们在拿钱消灾,你们的良知不痛吗?
总之,贾樟柯没有进步,甚至在倒退,他如果不坚守初心,以真诚之心面对观众,可能很快就会被抛弃。
江湖儿女 观后感篇二
没记错的话,贾科长是70后,作为80和90后两者夹缝里的我,乘着中秋的乏困,居然精神饱满的看了《江湖儿女》,居然非居然,期待之久,仰慕之实等诸多因素,豪言要写点东西,当然自知之明未必时刻都要,所以就抛掉顾虑,大言不惭的吹嘘遛马一番。
观后有感就不得不说说贾科长的江湖,从《小武》到《江湖儿女》,科长的江湖都都发生在养育自己梦启的大地上,这种江湖他通过电影做了客观的展示与批判。
生而为人就是江湖,各个层面,各个群体都有各自的江湖。假如说《小武》到《天注定》是批判式的江湖,那么《山河故人》、《江湖儿女》就是发问式的江湖。
电影里郭斌问巧巧:“你恨不恨我?”巧巧说:“对你无情了,也就不恨了。”郭斌:“无情?那你作甚收留我?”巧巧:“江湖上不就讲究个义字嘛,你已经不是江湖上的人了,你不懂。”
故事其实就是郭斌的江湖巧巧一直跟随,但那时候巧巧不是江湖上的人,郭斌身在江湖似乎又在江湖里游荡,这其实就是我们身而为人的江湖,这种江湖随着时代变迁,也让形色众生演绎着变化。
可这种“演绎”转眼就是大半生,《江湖儿女》是郭斌带巧巧入江湖,从此便再不离开。可是郭斌走了,便走了。也许是巧巧不懂郭斌,也许江湖不懂郭斌,但江湖懂巧巧。或者说巧巧因郭斌懂了江湖。
江湖里可惜没有如果,但是我愿意让他有:如果是我,一定也会走郭斌的路。男人的“无情”现实里可能就是:我放下过爱情,只留一句结尾的“走了”。剩下的半生还需寻找男人江湖里的天地,义字当头,最伟大也最可怜。
前面提到了发问的江湖,可以简单的称作试探的关注,贾科长不是救世主,电影本生也不具备救世主的`属性,固然贾科长作为一直坚守这份关于形色众生的江湖窥探,他的意义足以支撑华语电影一席之地。
《江湖儿女》给贾科长打一波call。最后的结局可以慢慢嚼,巧巧梳妆台上拾掇着闯江湖的门面,手机里传来了郭斌江湖的“走了”。直接、粗暴、同时伴有男人阳刚的霸气,那一刻巧巧的江湖只是被探头里的画面俯视的模糊不清,江湖那一刻似乎只是周围能被探头窥视到的残局。那个为了江湖搭上了半生的身影靠在了墙上,此时画面定格,留给了我们发问和思考的江湖。
这样的定格让我忘记了儿女情长的思考,也许作为男性的自私亦或自尊。反过头我们再来嚼里面的人物,关二爷是江湖里膜拜的神,二哥、大学生、小年轻、摩的司机、龙队(也许有误)、只有小卖部的个体户(徐峥),成功人士(张译)等,他们看似互不联系,却皆因江湖闭环式的连在一起,少了谁都似乎像山西人吃面缺了陈醋一般。
山河阻隔故人,一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江湖绑架了儿女,情长在江湖里只是走了。也许一切都是天注定,在这个只在乎黄金的江湖,任逍遥一把实属人在霾途,海上传奇的世界,方向在东,三代厂花诠释二十四城记,用衣服串联了无用。贾科长的江湖还在续写,在清朝的期待,语路岂能满足!
江湖儿女依旧,贾科长的电影江湖依旧,生而为人就是江湖,大家都各自充当着“囚徒”的角色而已,不高不低,嚼的刚刚好。
《江湖儿女》给贾科长再打一波call。贾樟柯我有酒,约一下肝胆相照,说不定一种懵懂的电影江湖梦就会被催生。愿我们这些江湖里的“囚徒”各自安好。
江湖儿女 观后感篇三
贾樟柯,导演,山西汾阳人,一直在拍电影,电影的女主角一直是他老婆,赵涛。
这不,贾导最新电影《江湖儿女》最近上映,中秋放假的我,今天下午刚刚看完。
一句话观感:值得一看,但大部分人可能并不喜欢。
贾导的电影虽大多聚焦于中国时代变迁,描绘时光之下流逝着的一些东西,但却一点也不宏大。因为他电影中的人物全部来自一些边缘群体:混社会的,下煤矿的,经营加油站的,因三峡蓄水而移居他乡的,等等。连最大牌的煤老板,也是老板中的边缘人群。
怎么说呢,贾导电影中的人物给人一种特别真实的感觉,可又明显不像是身边具体的某个人。换句话讲,真实到你会挑毛病,说现实中并不是这样。哈哈,所有的电影人物都经过了艺术化处理,贾导电影下的人物也不例外,只是这种处理没能或者说也不想制造一种距离感。
问题就在这里,大多数人看电影时图的就是一个距离感,经历一场幻梦,无论是喜是悲,都能放空心境,进而舒缓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压力。无论是艺术片还是动作片,大抵不过如此。
但看这位一直用他老婆做女主角的贾导的电影,你逃脱不了现实。相反地,你会以一个现实观察者的身份,重新经历另一种现实,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你经历过的,你没经历过却听说过的,你没听说过却设想过的,等等。总之,那是一种特别现实的感觉,现实到你会质疑其合理性。
所以,如果你喜欢遭罪,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之外,依旧愿意经历某种近乎真实的另一重现实的话,那我会建议你去电影院看看这部《江湖儿女》。
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看完了无甚大感觉,无非是快速经历了一下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没有多什么,也没有少什么,但会隐约觉得有种不一样的东西,出现在自己的生活当中。
至于具体是什么东西,当然是说不清,道不明,含混不清,只能等待时光的验证。
江湖儿女 观后感篇四
《江湖儿女》已经上映好多天了,曾写过如下观影感受:不错!自认为是我看过为数不多的电影中最好看的一部。赵涛扮演的巧巧让人钦佩,廖凡扮演的斌斌也不让人讨厌。每个人本身似乎无所谓好坏,坏的是欲望,是人性。正如影片中徐峥的一句台词: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囚徒。
如今静下心来,再次回顾剧情,曾经让我黯然神伤的电影结尾此刻却让我眼前一亮。斌斌最后的离开,难道不是最好的结局吗?
斌斌和巧巧似乎都是爱对方的,但是爱情在他们各自生活中的份量并不一样。爱情于斌斌而言,像是配菜;而爱情之于巧巧,却好似大餐。所以,当巧巧如飞蛾扑火般地扑向爱情,斌斌却没有相向而行,而是如外人般冷静淡然。
尽管巧巧为救斌斌坐了五年牢,但出狱后巧巧却发现,斌斌已有了别的女人!
从女人的角度看,斌斌似乎是既可憎又可恶的不仅忘恩负义,又薄情寡义。但是,如果我们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冷静下来细想,从来都不曾看重爱情的斌斌此时依然对爱情淡然他生活的重心似乎从来都不是爱情。
巧巧对此若有所悟,她不用恩情绑架爱情。她觉得,既然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并非坚如磐石,既然对方又有了新欢,死缠烂打或者竭斯底里都非明智之举。所以,尽管她心有戚戚感,但她还是选择默默离开。
斌斌历经种种人事,落难时仍首先投奔巧巧他早已把巧巧当成了亲人。不过,当他得知多年来巧巧一直未嫁人,他才恍然大悟,自己对爱情的敷衍从来都配不上巧巧的真情。所以,与其在一起日后伤感不如及早分离
总之,看过电影,我又领会到了一种爱情的处理方式不合适,就分手!免得日后相爱相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