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医生观后感1500(五篇)

观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美医生观后感1500篇一

我看了《不忘初心 不负众望 做好守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的演讲,感受到在获奖的医生背后都隐藏着感人的故事,这深深触动着我,让我的情绪波澜起伏,细细品味着平凡的岗位上不平凡的事。

在赵光农场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蔡志刚医生的光荣事迹里,我看到了一个普通又不普通,平凡又不平凡的医生的感人事迹,内心之处除了感动之外还有深深的震撼。身残志坚,他下肢瘫痪也不忘学习进取;敬业奉献,他从医三十九年不忘初心。风雨不变的坚持是难得的,那些点点滴滴的岁月,能将一切绚丽的虚华都对比的毫无色彩。他用自己的行动在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价值。强大的责任感和伟大的奉献精神让他这个平凡的医生变得不平凡。

蔡志刚在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就患上了小儿脊髓灰质炎,致使双下肢瘫痪,不能正常走路。但是他的父母却没有放弃他,背着他四处求医问药。而他自己也身残志坚,并没有因为双下肢瘫痪而放弃自己,觉得他的前途一片灰暗,他积极进取,希望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尽一份力、发一份光。他在父母、亲人、老师、同学和所以好心人的帮助下学习。一九七七年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农场医院工作,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他废寝忘食、努力工作、努力自学。一九八四年到北安电大学习英语。一九九二年他又参加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考试,到一九九五年自考毕业。在工作中,他秉持“换位思考常思患者不易,将心比心多为患者着想”的思想。并为自己定下“六个一点”的行医准则。时刻告诫自己对待病人要耐心、精心、细心再细心,一步一个脚印的服务好每一个病人。正是他的努力付出,无私奉献使他在黑龙江首届“健康龙江杯”的评选中获得“最美医生”称号。

他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医疗器械和医疗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在逐渐发展进步,而我们医护人员作为这些医疗器械的使用者,医疗水平体现的中坚力量,理应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提高我们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患者减轻病痛,使患者带着病痛来,揣着笑容走。

他无私奉献,知道感恩的态度值得我们去赞扬。他坚守医德,守在赵光农场三十九个春秋,不求名利,治好了无数饱受病痛折磨的病患,影响了几代赵光医护人员。他心存感激,不光感激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同样感激那些他帮助过的人。他曾说,他感激病患们对他的信任,因为他们的信任,使他有了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他为他是一名“白衣天使”而高兴,而我为我能和他这样的人同称为“白衣天使”而感到自豪。

他“不忘初心 不负众望 做好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的医德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初心”亦“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颗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无邪、进取、宽容、博爱之心。古语云“不忘初心,才能始终”作为一名医生,只有秉持初心,才能心系病患,从病人的利益出发,满足病人的需要。“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不辜负病患那双渴望的眼睛,不辜负“白衣天使”的称号。不辜负社会赋予这个行业的责任。短短八个字,说出了只需三秒两秒的时间,但要做出来却需要一辈子。

“最美”不是这个人长得有多美,而是这个人的品质有多高尚,内心有多强大,有多么无私奉献。而作为一个医生,“最美”就是不管行医道路多么艰巨,行医条件多么困难,在不同环境、不同地区及不同职称的医生,都怀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一种对生命不离不弃的执着情怀,宏扬医生“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勾画出“白衣天使”的大爱形象,诠释“医者仁心”的生动内涵。“最美”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最美”自在人心。

我们不能甘于做一个平凡的医生,我们要争做“最美”。我们应变感动与感激为行动和方向,将“最美”精神和品质作为我们行医准则和一种文化传承。在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严于律己,向“最美”学习,向榜样看齐。不离本心,扎扎实实地服务一方百姓,最大化的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造福。

最美医生观后感1500篇二

寻找最美医生观后感

——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所不能

当银幕暗下来的那一刻,提笔之时,刚谢幕的2015寻找最美医生晚会场景历历在目,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是澎湃的,我的灵魂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不知从哪里下笔,不知从何处下笔,没有一个汉字能够表达我内心的敬仰与崇敬之情。

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所不能。这是北宋欧阳修《秋声赋》里的诗句。真真切切地表达了医者的仁心。这世间最美好的莫过于生命,是他们在用心护佑着这份美好。他们或许默默无闻,他们或许平凡普通,但正是他们,用不离不弃的坚守,用穷尽一生的执着,用无微不至的关怀,用仁心仁术的付出,一次次重新点亮生命的火焰。在生命之美的背后,是他们的守望、呵护与坚持。

我院心内科副主任胡方斌荣膺“全国十大最美医生”称号。查看他的个人简历,我们可以看到,他建立“急性心肌梗塞绿色通道”,使无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在他的带领下,5年来,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完成各种介入手术3000余例,成功率达99%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一年有365天,一天有24小时,每时每刻,他都处于待命状态,手机永不关机。来到靖江五个年头,胡方斌唯一的一次回家过春节还是在2011年,那次他是去北京看望小女儿。也就是那年,刚过正月初三,就接到了医院的紧急电话,有一个急性心梗患者急需手术。当风尘仆仆的他一下车,便直奔医院,为那名患者开展介入手术,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回到老家过春节,没有休过一次探亲假,医院成了他的家,他吃住几乎都在医院,盒饭更是他的家常便饭。

2015年的7月4日凌晨6点22分,胡方斌接到医院紧急电话通知:有一名患者发生心梗,需要尽快做手术。他立即赶到医院,迅速查看患者病情,确定手术方案。经与患者家属谈话、沟通,6点50分左右,胡方斌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手术。一般来说,对胡方斌而言,一台急诊心梗介入手术大约仅需30分钟。然而令胡方斌料想不到的是,这一天的手术竟是那样的惊心动魄、生死攸关!

手术一开始很顺利,大约进行到15分钟时,胡方斌感到剧烈的、持续的胸闷、胸痛。这种痛是撕心裂肺的,无法用语言表达,胡方斌觉得自己整个人都要给撕成两半。作为心血管专业医生的他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心血管出大事了。他的脑海里也迅速闪过几个词:急性心肌梗塞、急性主动脉夹层撕裂、死亡。当时他脸色惨白、大汗淋漓、头晕目眩,几乎不能站稳,只能双手撑在手术台上。心导管室的其他医生和护士也发现了不对劲。此时,手术已经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胡方斌无法多想,他只有一个信念:“我不能离开,我的病人还在手术台上,我一旦离开了,他就死定了。”他强忍着剧痛,顽强地支撑着自己,坚持„„直到手术圆满结束,病人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胡方斌这才长吁了一口气。只有他才知道,对他而言,手术的后半程是多么的难捱,多么的漫长!从心导管室出来后,胡方斌没有按照以往习惯为患者家属讲解手术过程、结果、患者注意事项等等,他已没有力再对患者家属说一句话。平日里如钢铁般坚强的他,晕倒在心导管室操作间的沙发上。

经检查,胡方斌被确诊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撕裂”,那根连接心脏的主动脉发生严重撕裂,急性主动脉夹层极为凶险,死亡率极高!一旦主动脉外膜破裂,全身血液将在几分钟内汹涌而出,生命也就结束了。还未来得及脱下手术服的胡方斌就被紧急送往南京市鼓楼医院心胸外科抢救。到达南京时,他已接近休克。历经12个小时的紧张手术,他才转危为安。在那12个小时里,胡方斌共接受了四个大手术,手术输血多达1万多毫升!术后他昏迷了3天3夜。术后一周,他又经历了出血、心包填塞等并发症。他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挺过了一关又一关,终于与死神擦肩而过!如今他身上永久地留下了4条手术伤疤,最长的达20多公分,那一条条伤疤是这位生命斗士独有的勋章!

胡方斌就是这样一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人,即便是在自己身体遭受重创后仍然坚守职业操守,坚守“战场”。在身体恢复阶段,他一心想着尽快返回工作岗位,继续为患者服务。仅仅休息三个月,胡方斌又回到了他所热爱的工作岗位,一个月的时间,他就成功完成了60余台手术。面对人们对他的赞誉,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医生,这是医生职责所在。当患者及家属以生命相托时,作为医生,岂敢轻易放弃。”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人物专访栏目—《新闻面对面》采访时胡方斌说:“我会尽我的良心,尽我的技术去救每一个人”。

我们的圣祖曾这样告诫:“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也许,我们周围有太多的诱惑,名与利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看不清方向。但是,看完寻找最美医生的晚会,我受到了激励与改变。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向他们学习,向榜样看齐,扎扎实实的服务一方百姓。

病案统计室 王晚晴

2016.3.15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