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扶贫纪录片《百年大计》观后感想(四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观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观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教育扶贫纪录片《百年大计》观后感想篇一</h3

众所周知,教育扶贫可以让贫困山区的孩子梦想开花,可以托起贫困山乡未来,是脱贫攻坚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像这般打着“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旗号,好大喜功、入不敷出,办公用房面积超标、空间利用率低,大搞“面子工程”,实在是有些铺张浪费。何况根据《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关于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等相关文件规定,办教育也要遵守“底线”、勤俭节约,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好钢用到刀刃上”,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效用最大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扶贫,重在扶智、扶志,哪里是建立一所“高、大、上”的校园就可实现的?还不如把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优化教学资源。把贫困学生的事做得实一些,硬件软件齐头并进,更新完善教学器材,畅通网络教学终端,充分发挥5g优势,搭建相互交流平台,提供最新教辅资料,改善学校营养餐,为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设立助学金和奖学金等,让山区学生的课程学习也充满愉悦感、获得感、幸福感。

“人才难得而易失。”教育扶贫离不开基层教师的默默奉献,莫要让他们流汗流血又流泪。基层教师任务多、担子重,有时候一个人承担n个班级的课程,或者是变身“全科”能人,心理比较压力大,基层编制、待遇又和城市学校没法比。但是,提升教师待遇并非简单修建“豪华公寓”就完事了。根据资料显示,该校教师公寓家装奢华,却离家远、通勤花销大,入住率低、房间闲置,规划不合理、资源浪费。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创新管理机制、加强教师队伍,至关重要、迫在眉睫,促使“百花齐放尽开颜”。用于“豪华装饰”那部分资金,不如拿来聘请更多优秀老师,为他们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安家费补贴政策倾斜,拓宽后期晋升空间,让他们在这里安安心心“扎根”。

脱贫攻坚,重视教育,修建学校,方向是对的。但是当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规划、量入为出,开源节流、物有所值,遵纪守法、规范管理,谨防用力过猛、舍本逐末。政府在完善教育硬件设施同时,更应注重满足学生实际所需和教师队伍稳定,这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扶贫措施。

教育扶贫纪录片《百年大计》观后感想篇二</h3

(一)小冉送水

冉老师帮扶的贫困户和许多的贫困户一样,几年前因为老头子因病花费较大,被评为了贫困户。后来老头子去世,儿子、孙女在外打工,老婆子一人在家枯守,生活显得萧瑟。小冉老师从内心深处同情这位独居老人,隔三差五地就去她家坐坐,聊聊天,谈谈地,和贫困户关系关系好了,贫困户情况自然也就摸清楚了。老人平时啥都不缺,就是吃水有点困难。了解到情况后,小冉老师立即向学校领导反映了此事,又和村里干部反映了情况,同时也开启了送水生涯,每隔两三天就给老人送两桶桶装矿泉水,听说猪肉贵了又给老人送两斤肉,把独居老人当成了真正的亲人对待。“小冉老师,以前老是给我送水,直到我这水安好才没送了,真是比我的儿子还亲呐!”只要碰到别人谈及扶贫干部,老从总是抢先说到。

(二)老秦送法

老秦是多年的老机关干部,所帮扶贫困户情况比较复杂,贫困户两口子多年前经人介绍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但后来感情破裂,妻子便不告而别,丈夫一人拉扯孩子长大,没有出门打工,家中还有老人要赡养,生活挺拮据,被评为了贫困户。后来妻子另有相好,需要回来办离婚证。两口子似仇人见面,每次会面都要吵架,甚至打架,这样的情况已持续了很久。直到老秦开始帮联,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多次分别与二人谈心交心,给二人普及抚养赡养、结婚离婚等法律知识,在通过交谈了解到二人真实想法后,请法院出面给二人调解离婚,男方获得资金补偿,女方获得离婚协议,双方精神面貌都态焕然一新,获得了新生。

(三)老吴送策

老吴的3户贫困帮扶户,情况很特殊,被人戏称为“三子”,跛子(腿有毛病)、傻子(智力有问题)、弃子(一个孤儿)。“如果这三家都脱贫了,老吴,我就服了你哦!”老吴听后很不舒服,拿出狠劲,有空就往村里跑,拜访三人亲戚,了解三人情况,寻求政策支持。向医疗卫生部门了解医疗扶助政策,向教育部门了解教育扶贫政策,向法律部门了解赡养抚养政策,向民政部门、残联了解关心关怀政策,向扶贫机构了解扶贫政策……多方了解,多管齐下,把政策弄通,把政策用足,把事情办实,最终通过委托监护人、政策兜底、教育扶持、医疗扶助、捐助关怀等政策解决了“三子”的脱贫问题。现在同事们说起老吴的扶贫之路,都会说出一个“服”字。

教育扶贫纪录片《百年大计》观后感想篇三</h3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越到关键时候越要响鼓重锤。”因此,每一名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征程上,不仅要扶贫,更要“频”扶,要在民生谋事、精准扶贫、创新取经三方面持续“频”发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在“民生谋事”上要“频”俯身。“俯身问民需,事事总关情。”为民谋事不是一时之事,要形成“频”谋事、多做事、解难事的为民准则,把扶贫工作中的民需作为“频”谋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贫困群众的“大事小情”都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重点任务,为群众解决生活上的难事,不应怕繁琐、反复,只有“频”俯下身子“不耐其烦”地为其解决生产生活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其燃眉之急,除其后顾之忧,不惧“频烦”,真正用实际行动让贫困群众的心头上“温暖如春”,努力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以真挚感情打动群众,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认可,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夯实群众基础。

在“精准帮扶”上,要“频”动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离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还有几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说形势逼人、时间紧迫,越是如此,我们就越要压榨推进,保证时间,“频”动脑想对策,啃下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首先,精准帮扶要把转变群众思想作为基础,在精准识别、实时掌握贫困户信息的基础上,加强对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宣传解读,主动倾听群众心声,真实了解群众诉求。在掌握贫困群众第一手资料后,还要做到精确式指导、精准式帮扶,对哪个贫困村、哪个贫困户,该走什么样的脱贫路,做到“私人订制”“对号入座”,还要“频”动脑结合用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保障兜底等帮扶新举措,用“最强大脑”“频”发力,做到把脉诊断、循因施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提高帮扶实效。

在“创新取经”上,要“频”抬眼。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在脱贫攻坚中,要把创新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坚实依托,“频”抬眼、望八方,不断地向各地的好经验、新做法取经,并依靠资源禀赋,扭住产业扶贫不放松,积极探索创新“旅游+扶贫”“农家乐+扶贫”“电商+扶贫”等脱贫新模式,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真正让困难群众的腰包逐渐鼓起来。近来,县长直播卖农产品、第一书记直播带货,成为了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技术创新性的一种扶贫方式,各地纷纷“频”抬眼,借鉴成功好经验,大力推进产业创新的同时,还不断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盘活已有的产业资源,又给后续脱贫带来更多的支撑和力量,更有利于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助力实现产业发展和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双赢目标。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让所有中华儿女兴奋的重要时间节点,标注着历史前行的足迹,让人心向往之、行亦趋之,为了我们全体中华儿女的这一历史性伟大目标,我们必定在民生谋事、精准帮扶、创新取经三方面“频”俯身、“频”动脑、“频”抬眼,久久为功、“频频”发力,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场“综合大考”中,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最满意的答卷!

教育扶贫纪录片《百年大计》观后感想篇四</h3

回望参加扶贫工作的这一年,有种恍惚感,从未想到自己身上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去年的11月,那时我意气风发,带着对基层工作的憧憬来到了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施官镇,成为了一名基层公务员,被分配到了扶贫站。那时我憧憬着在乡村大展身手,在这片广袤天地里沉潜锻炼,没想到刚到扶贫站就面临挑战。记得很清楚,到单位时正临近扶贫第三方评估,刚到单位的第二天晚上就开始加班,第三天更是加班到凌晨3点,此后的20多天皆是如此。在高强度的工作下,我适应了下来,但也让我明白一切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才能在乡村大舞台中扎下根来。

身为扶贫站的一员,自然有定点帮扶的贫困群众,我来说说贫困村龙山村的老朱和郑大哥的故事。先说说老朱,老朱是因病致贫,之前突发中风,导致丧失了劳动能力,老朱自己还有高血压,每天都需要服药。我刚到他家时,老朱拿出了一堆的药,告诉我这些都是他要吃的,每周都要去诊所拿药,医生还让他一年到医院住院复查两次。沉重的看病用药压力,在加上无法获得稳定收入的担忧,让老朱的头发一天天斑白。

郑大哥的情况和老朱有所不同,几年前郑大哥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自家也盖起了新房,怎料一场变故袭来,郑大哥的妻子被查出患了癌症,一场病耗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许多外债。妻子去世后,郑大哥和儿子小叶相依为命,因为小叶还在上学,郑大哥只能在村里打打零工,但小叶上了高中后,压力越来越大,腰也渐渐弯了起来,每年的收入只能维持必要的支出和小叶上学的各种花费,一年几乎余不下多少钱。因为郑大哥要打工,我时常是傍晚时分去郑大哥家走访,经常发现郑大哥一个人就着咸菜吃饭,时间长了,我问他怎么不见荤菜,郑大哥端着碗筷笑着和我说,“现在小叶不在家,我自己一个人也没必要弄那么好,况且现在还欠人钱,早点把欠的钱还掉,我和小叶就能挺直腰杆了。”

为了帮助老朱和郑大哥,我和村里一起制定了帮扶计划。老朱家旁边不远就是光伏电站,我们就鼓励老朱应聘公益岗位,成为了一名光伏维护员。这个月去他家走访时,老朱开心地告诉我,有记者采访他关于光伏电站的事情,还给他拍了照片。老朱还告诉我,现在他养了鸡、鸭、鹅,打算等掌握了技术之后再扩大数量,他详细地给我算了一笔帐,现在对他们贫困户有种养业补贴,鸡是5元/只,鸭是10元/只,鹅是30元/只,等明年扩大规模达到补助线后,这些补助至少可以让他不用担心亏本。在加上他现在享受着“351、180”这些医疗兜底政策,老朱的脸上已不再是愁容满面,现在每次见面他都是乐呵呵的。

为了帮助郑大哥减轻负担,我们帮助他的孩子小叶申报了教育扶贫政策,每人每年是3000元,除此之外还免除了学杂费。郑大哥告诉我,今年明显感觉到小叶上学的开销少了很多,小叶现在几乎很少跟他要钱。郑大哥自己也辛勤劳动,现在村周边找不到工做了,郑大哥跟人一起赶到南京去做小工,他告诉我这次运气好,有人愿意带他,所以即便要在南京待一个月,他也要把握住这次机会。郑大哥语气里的昂扬姿态让我由衷替他开心,他们家的生活在一天天变好。

我经常和老朱、郑大哥聊天,聊聊他们的生活近况,了解他们有哪些困难。面对村里的变化,老朱和郑大哥充满感激之情。老朱和我说,村里面对他们真是太好了,光说资产收益分红,今年他就分到了1770元,除此之外,光伏发电的收益也分配给了他430元。郑大哥则是兴奋于“改厕”,他兴致勃勃地为卫生厕所选址,说老早就想换掉旱厕了,但一直没余下钱,现在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免费帮他“改厕”,让他圆了一个心愿。

龙山村的变化一天一个样,记得刚到村里时,村里的道路狭窄破损,现在短短的一年时间不到,村里的主干道已经实施了路面拓宽工程,铺上了一层黑色的沥青,听说之后还有一个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村民们对此满怀期待。

扶贫的这一年,龙山村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统领下,蓬勃发展,不断开创新的农村局面;扶贫的这一年,我也从青涩到成熟,从学生气到接地气,从一名毕业青年到一名基层扶贫人,扶贫在我的身上落下了深深的印记。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