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书笔记3000字 沉思录读书感悟(10篇)

心得感悟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大全,供大家借鉴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沉思录读书笔记3000字 沉思录读书感悟篇一

哲学的作用似乎是为虚无缥缈的理论,发现并去证实其存在。

读书的过程中会时不时看到这样的字眼,到底何谓“形而上学”?

最近在读《沉思录》,刚开始是从头到尾囫囵吞枣般浏览了一遍,现在在看第二遍,这本书语言朴实无华却不容易理解,而且我认为,读一遍两遍根本就很难对哲学这种存在有较深的认识,书中许多地方表述让人觉得很高尚。其中有些我认为很耐人寻味的句子想分享给大家。

1、早晨当你不情愿地起床时,让这一思想出现——我正起来去做一个人的工作。如果我是要去做我因此而存在,因此而被带入这一世界的工作,那么我有什么不满意呢?难道我是为了躲在温暖的被子里睡眠而生的吗?——但这是较愉快的。——那你的存在是为了获取快乐,而全然不是为了行动和尽力吗?你没有看到小小的植物、小鸟、蚂蚁、蜘蛛、蜜蜂都在一起工作,从而有条不紊地尽它们在宇宙中的职分吗?你不愿做一个人的工作,不赶快做那合乎你本性的事吗?——但休息也是必要的。

——休息是必要的,但自然也为这确定了界限,她为吃喝规定了界限,但你还是越过了这些限制,超出了足够的范围;而你的行动却不是这样,在还没有做你能做的之前就停止了。所以你不爱你自己,因为,如果你爱,你就将爱你的本性及其意志。那些热爱他们各自的技艺的人都在工作中忙得精疲力尽,他们没有洗浴,没有食物;而你对你的本性的尊重却甚至还不如杂耍艺人尊重杂耍技艺、舞蹈家尊重舞蹈技艺、聚财者尊重他的金钱,或者虚荣者尊重他小小的光荣。这些人,当他们对一件事怀有一种强烈的爱好时,宁肯不吃不睡也要完善他们所关心的事情。而你在你的眼里,难道有益于社会的行为是讨厌的,竟不值得你劳作吗?

2、在这个世界上,低等的东西是为了高等的东西而存在的,无生命的存在是为了有生命的存在而存在的,有生命的存在又是为了有理性的存在而存在的。那么,有理性的存在,或者说理性的动物(人)是为何和怎样存在的呢?理性动物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是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

3、人除理性外还具有社会性,《沉思录》的作者认为,在人和别的事物之间有三种联系:一种是与环绕着他的物体的联系;一种是与所有事物所产生的神圣原因的联系;一种是与那些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的联系。

相应地,人也就有三重责任、三重义务,就要处理好对自己的身体和外物、对神或者说普遍的理性、对自己的邻人这三种关系。人对普遍理性的态度就是要尊重、顺从和虔诚。对自己的身体和外物,斯多亚派一直评价颇低,基本上认为它们作为元素的结合和分解,并没有什么恒久的价值。身体只是我们需要暂时忍受的一副皮囊罢了,要紧的是不要让它妨碍灵魂,不要让它的欲望或痛苦使灵魂纷忧不安。至于我们和邻人的关系,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交往,斯多亚派则给予了集中的注意,事实上,人的德行就主要体现在这一层面。

4、斯多亚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和达观的生活,他们把一切对他们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而这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们恬淡、自足,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劳作,把这些工作看作是自己的应分;另一方面又退隐心灵,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一隅。

5、斯多亚派哲学的力量可以从它贡献的两个著名代表看出:一个是奴隶出身的埃比克太德,另一个就是《沉思录》的作者,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悬殊,精神和生活方式却相当一致。但是,另一方面,安东尼作为柏拉图所梦想的"哲学家王",他的政绩、他所治理的国家状况却和理想状态相去甚远。所以,我们一方面看到斯多亚派哲学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灭社会环境的差别而造成同一种纯净有德的个人生活;另一方面又看到这种精神的相当无力,它对外界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几近于零,因为它本质中确实含有某种清静无为的因素。

读到第一个片段时,很惊讶,原来懒床居然可以解释这么让人愧疚。“你没有看到小小的植物、小鸟、蚂蚁、蜘蛛、蜜蜂都在一起工作,从而有条不紊地尽它们在宇宙中的职分吗?你不愿做一个人的工作,不赶快做那合乎你本性的事吗?”

虽然还没有仔细得看一遍这本书,但是我觉得书中所说的哲学,似乎在提醒我们,人应该更关注本心,按照本性生活,那么所谓的烦恼只不过是你对事情的意见,当然,你可以随时改变这种意见,只要你想。

沉思录读书笔记3000字 沉思录读书感悟篇二

温总理在记者采访中说:“我把《沉思录》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于是我也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一本温总理读了一百多遍的书”本以为只是一个宣传叫卖的噱头,但真正阅读过才发现它的确是一本能净化人心灵的书籍。读后,感想颇多,受益匪浅。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读书笔记大全《《沉思录》读书笔记1000字》。《沉思录》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读《沉思录》让我有了四点感悟。

一、适者生存。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二、挺住精神。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三、寡欲多福。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精彩。

四、辩证思考。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沉思录》的确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读罢,还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还在思考。我终于明白了温总理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床头,为什么读了不下100遍。《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读一遍就可以领悟的,我也要加强自身学习,多读,多想,多实践,让《沉思录》真正的带给我成长。

沉思录读书笔记3000字 沉思录读书感悟篇三

公元121年,那是离现在无比遥远的一段岁月。那一年在西方古罗马,一个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来到了世上,他就是马可?奥勒留?安东尼(121—180)。他的伟大也许不在于他的战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留给后人的一本书,一本他写给自己的书,一本20xx余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震撼人心的书:《沉思录》。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人学会了思考,就不会使自己迷茫,沉沦,见识肤浅。

拜读了《沉思录》,我只能说是稍有意会,尚不能参透其精髓,可能是我阅历浅,也可能是我思考不够深刻,但我还是被这本书吸引,至少它让我震撼同时让我学会了思考。

“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作者好似一个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自我灵魂解剖,对自己进行告诫。孔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 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

有些人活着喜欢缅怀过去,有些人活着喜欢幻想未来,这两种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挥霍现在,真正生活的智者是活在当下。

我们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我们亦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迷茫于将来的袅袅迷雾;我们郁结,我们痛苦,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不是过去,不是将来。人们一生中将面临无数个“现在”,我们所过的生活亦是由无数个“现在”所拼接而成,“现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它是礼物,也是恩赐。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不要去注意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的活动的人却必然是不幸的。”不是让你把自身隔绝于尘世之外,而是做最真实的自己,时刻看清自己的内心,不随波逐流,不因他人的品评或妄言而随意改变人生信条。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句话相信大家耳熟能详,我觉得它与《沉思录》有异曲同工之妙。人应该珍惜在尘世历练的这次机遇,未必功成名就,并非一定名垂青史,不求闻达诸侯,高居庙堂,只要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颗包容的心,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等待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不要等!有爱,请现在说出;有梦,请现在追逐;有事,请现在去做...... “活在当下”——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礼物。

《沉思录》是一本朴实无华又真诚无比的书,它就像青橄榄,第一口咬下去,有点涩口,细细品味,又甘之如饴!

沉思录读书笔记3000字 沉思录读书感悟篇四

雨后阳光,堕落在山谷下。用自己的心灵铭记,我在深思,我在读完《沉思录》后,它给予我的力量是什么,或许它带给我的文化内涵之余,我可能需要点更多的升华。某年某月开始,我就再等待,等待什么能催促我成长,一本新书翻开,总有些来自别处的气味,闻过之后,我可以确定它最后能不能属于我。来来去去这么多年,把《沉思录》翻来翻去,追逐了青涩的我,了解了现在的生活。

《沉思录》的作者是奥勒,来自拥有古典气息的古罗马,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其实,对于《沉思录》的主题而言,他的想法是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必须了解自己,把自己从剖析学方面进行身心上的解剖,用简单的伦理解决自己的不足,或是换做另外一种死角。用尽一切进行解决、清除。然而,作者将自己剖析之后,便是从各方面中去真正做到完美体现。《沉思录》一如中国的《论语》,是一本语录体作品,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深奥无用的修饰,虽然说的是哲学问题,可读起来并不想大学课本那样生涩、枯燥,比如“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要有助于使生活的技艺尽善尽美”、“最高尚的报复方式是不要变成你的敌人那样的人”等格言警句式的句子比比皆是,思想的火花闪烁着人类的智慧,所站的高度、思考的深度、看问题的角度都显出一种大气与深远,充满浩然博大的气质,读起来让人冷静,令人思考,使我们把更多的关注从浮华的娱乐社会现象转移到自己的内心,平静的面对内心,思索一些得失、进退、生死的哲学问题,也好好问一问自己,欲望让我们终日追逐,想要的东西是不是内心真正的需要。

温总理曾经这样描述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看来《沉思录》在各个方面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确实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把脚步放慢,我们去听,用心对待自己的品性,可能对于每个人都不可能像奥勒那样时时刻刻做事情都得到沉思,而沉思之后又去反省,如此的反复,为的就是如何实现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何为严格,你从某些个方面,某些个切分点去证明,这是这本书最想体现的。我们去读一本书,不是用平淡的眼光去欣赏儒雅的文字,交汇另一种心态,把文字变成自己的,把心神定在这里,你会发现精神意志在升华,我去读这本书,我从中去体会,人人去读这本书,不是人人去体会,至此,《沉思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需求,更是现代普遍社会现象所出现的问题,把一切归为一类,这本书的精神构造牵引着每一个读者,是作者带给我们的力量,他用自己的自省来警戒他人,用心读它的自懂,心何处,它何处,一如既往,每本书的意志所在不同,对这本书沉迷于心底的感觉怎么说,换做社会上的一份子,我们怎么去自省自己。

就这样,我一遍遍翻着一页一页。说不通的《沉思录》,用零点零一的视野欣赏。终究,我还是未看够,奥勒带给我的另一种触动颠覆了以前的我,心灵的感受或缺了,我依然将《沉思录》埋在这里,几百年的轮回,献给读者的诉听,不经意的将我们读者带进,这是源于一种灵魂的读物,我因此深记。

沉思录读书笔记3000字 沉思录读书感悟篇五

《论友谊》是西塞罗众多名著中的璀璨一隅,主要论述了跟友谊相关的伦理,简洁有力,发人深思,做读书笔记用来反思和鞭策自己。

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彼此之间自然形成一种关系,它把我们大家联结在一起,,而且彼此越亲近,这种关系也就越牢固。跟自己的同胞和亲戚相比,友谊包含永久成分——感情,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只有两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才能分享这份感情,同胞和亲戚可以成为友谊关系,但是它们不等于友谊关系。与友谊相比,财富、健康、权力、官职甚至感官的快乐都显得脆弱无常,而德行成为友谊的孕育和保护者。有预言家的理论提出:宇宙中凡是不可变的东西都是靠友谊这种结合的力量才如此,凡是可变的东西都是由于倾轧的力量才如此。

友谊的目的是为了互惠,以便互相取长补短被?还是,虽然互惠是一种自然属于友谊的好处,但是友谊还有另一种初始的原因,这种原因更直接的出自我们的本性呢?友谊本身是真诚的、自发的,“爱”是产生友谊感情的原动力。它能给予我们的东西自始至终包含在情感本身之中。它基于美好的不可能改变的本性,而真正的友谊是永恒的。

请勿要求朋友做坏事;若朋友要你做坏事,你也不要去做。因为“为了友谊”这个托词是一个不名誉的词。我们只要求朋友做好事,而且也只为朋友做好事。但我们也不要等人家要求了才去做,永远要热心主动的去做,不要迟疑。

我们应当避免过分亲密的友谊,以免一个人要为几个人担忧;人们寻求友谊,只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帮助,而根本不是出于什么感情上的动机和爱慕。以上两种说法实际上常常不得不被弃置一旁。因为你不可能为了避免烦忧,老是拒绝去做道义上要求我们必须去做的事情,或者虽然去做,却有始无终。如果你摒除了感情,那么,人和石头、木头或者其他诸如此类的东西还有什么两样?美德在友谊问题上也像在许多其他事情上一样,是非常柔软和敏感的,可以说,他是随朋友的贫富顺逆而伸缩易变的。虽然我们常常因为朋友的缘故而招致精神上的痛苦,但是这种痛苦也不足以使我们将友谊从我们的生活中驱除出去。信仰“利害关系”理论的人摧毁了友谊之链中最有吸引力的一环。因为使一个人感到愉快的与其说是由于朋友而得到实利,不如说是朋友的一片爱心。我们应当摒除那些精明的雅士关于友谊的论断。尽管财物的确很经久,但是生活中如果没有朋友的安慰和做伴,也是绝不会快乐的。

友谊中应当注意各种限制,但是以下三点你必须持批判态度——第一种是:我们应当像爱我们自己一样爱我们的朋友,而不应当有过之。因为很多事情我们从不会为自己去做,却会为朋友去做。第二种是:我们对朋友的爱慕之情应当完全对应和等同于朋友对我们的爱慕之情。真诚的友谊要比这种账薄式的友谊富足和慷慨。第三种是:对一个人的评价应该和他的自我评价完全相同。当朋友低落时,我们应当想尽一切办法让他振作起来。友谊中必须注意的真正的限制是:两个朋友的品格必须是纯洁无暇的,彼此的兴趣、意向和目的必须完全和谐一致,没有任何例外。当朋友希望我们在某件关涉到他生命或名声的事情上予以支持,那么,我们就应当从权做出某种让步——只要后果不是极其不光彩的,我们就应当助他一臂之力。

任何缺乏忠诚的友谊是无法持久的。智者在对待朋友的态度方面总是会表现出两个特征:第一,他完全没有虚情假意,因为性格直率的人宁可公开表示厌恶,也不愿意装出一副笑脸掩盖自己的真情;第二,当朋友受到别人的指责时,他总是认为他的朋友绝不会做错事情。朋友犹如美酒,越陈越香。

和朋友绝交可以说是一种不幸,普通人的友谊中,有时这种不幸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当防止朋友之间出现不和。倘若和朋友之间出现了不和,我们也要设法使友谊自然消亡,而非猛然绝交。我们应当小心,别让友谊变成仇怨,因为仇怨往往是争执、恶语和怒斥的根源。

姑息朋友的错误会让朋友无所顾忌的走向毁灭。但是,该受责备的是那种拒纳直言而最终确为奉承所害的人。我们劝告时不应当太尖刻,责备时不应当使用侮辱性语言。如果提出劝告和接受劝告,前者直爽但不尖刻,后者耐心但不恼恨。奉承不管多么有害,它只能伤害那种喜欢并且接受奉承的人。

美德,也正是美德,它既创造友谊又保持友谊。美德是第一位的,没有美德就没有友谊,但除了美德之外,而且仅次于美德,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是友谊。

沉思录读书笔记3000字 沉思录读书感悟篇六

《沉思录》读书笔记 《沉思录》这样的一本书,不适合快速阅读,只能让你慢慢浏览,静静品读,凝神静气反复摸索。这是一本有着点化之功容易让人浮想联翩,让人边读边走神儿的书。我读《沉思录》的时候,会经常深入其思想,脱离日常的喧杂而进入沉思······

我钦佩于奥勒留,这个一代帝王的伟大卓越的思想与其人格魅力,他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神话。奥勒留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是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勒留也许是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梁实秋曾感叹道:“以一世英主而身兼哲学家者除了奥勒留外,恐无第二人了。”

奥勒留利用辛劳当中的片暇,他不断写下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从而著就了永悬后世的《沉思录》。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它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处宫廷和身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拂去浮躁,慢慢走进他的沉思,且听他的心灵之语,不知会不如他一样宁静下来?“一切的事物消逝得这么快,他们的形体消失在这宇宙里,在永恒中他们亦很快被遗忘,那一切的感官方面的事物,尤其是那些用快感诱惑我们的,或用痛苦威吓我们的,或被虚荣所艳羡的——多么无价值??”这沉思着的奥勒留,仿佛是赫拉克里特了——这个伟大的哲学家。一切都在流逝,一切均不构成价值,所谓的帝王之位,又算得了什么呢?正是由于他这种超越尘世的思维,使得奥勒留非常淡薄他那万人景仰的位置。即位至尊,他并不因之而喜,他只是把皇帝当成自然安排给他的一个过程,一个职位,他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完成这个自然的过程,尽善尽美地做好他职责之内的事情。奥勒留用他的智慧和善良施福泽于民,但他否认他是在做好事,他亦不要人民的赞誉。他在他的《沉思录》里写道:“名誉算什么呢?试看,一切事物很快就被遗忘,过去与未来是什么的一片空虚!赞美之辞是何等的虚妄!” 奥勒留具有强烈的出世精神,他渴望一种灵魂的生活,像苏格拉底那样。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说:“他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各种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

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就是‘引退并去一个宁静的乡村生活’的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诚然,他没有去做庄子式的隐士,飘逸于林间。也不像佛祖那样放弃王位去托钵寻道。而是如孔子所主张的,在其位,则谋其政,积极做好他的政务,为了罗马帝国,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怀着一种出世的精神,悲悯入世吧。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奥勒留亦是这样想着的么?他说:“一般人隐居在乡间、在海边、在山上,你也曾最向往这样的生活;但这乃是最为庸俗的事,因为你随时可以退隐到你自已的心里去,一个人不能找到一个去处比他自已的灵魂更为清净,尤其是如果他心中自有丘壑,只消凝神一顾,立即边可获得宁静。”隐居在自已的心灵里去,这是一种怎样的灵魂?奥勒留并没有隐于朝,他兢兢业业治理国家,隐居在灵魂里。 奥勒留戎马一生,宠辱不惊,他没有把权力看作是庄子认为的腐鼠,也不沉迷权力,而是把皇权视为他生命中的职责。他恪守罗马法律,权力受制于宪政体制。公元161年,奥勒留为了实现权力的更大分立,特别邀请维鲁斯做皇帝,于是罗马帝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两位皇帝共治的局面。作为具有宇宙意识的哲学家,视物质为稍纵即逝的思想者,他的宽容是他思想意识的必然。公元175年,罗马将军卡西乌斯在亚洲反叛,自立为帝,奥勒留为了避免内战的爆发,表示愿意逊位给他的叛将,后卡西乌斯被部将所杀,叛乱就此平息。当将领们前来进献卡西乌斯的头颅时,奥勒留说:“我甚遗憾没有宽恕他的机会了。”他这样说并非是如某类人似的表演慈悲,而是他视人世若尘埃的宇宙精神的必然体现。

奥勒留深受苏格拉底的伦理学影响,认为幸福是过一种理性的生活,理性即是道德,遵循自然之道便为德,“不管别人怎么说,我终归是一快翡翠,我要保持我的颜色,在理性的正途上,阻止你前进的人,永远不能妨碍你做正义的事。”他像一个孔子式的君子,吾日三省吾身,思考怎样去做一个厚德之人,他的道德观又不时地有宗教色彩在闪现,对神充满了虔敬。他说:“要爱人类,要追随神。”一边爱着人类,一边追随神,具体这样心灵的人,淡泊于名利是非常自然的了。 两千年前奥勒留写下了《沉思录》,两千年后,今天的人们读来依然会感到震撼,这也许就是伟大作品的伟大之处。但在今天看来,这位帝王的“独白与沉思”,与其说是悲观的,倒不如说是更接近于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宁静和豁达。一个人一旦具有了胸襟博大、高瞻远瞩的意识,心理视野就开阔多了,尘世的琐屑烦恼肯定也不至于对他造成多大的伤害。

沉思录读书笔记3000字 沉思录读书感悟篇七

沉思录 读书笔记 从柏拉图主义者亚历山大,我学习到---在不必要时不可常对任何人说,或在信里说:“我太忙了!”也不可以此为借口而逃避我们对人应尽的义务。

常常在电话里说到也听到"太忙了"这三个字."太忙了"是口头禅,是一种生活状态,亦是一种所向无敌的"借口",借以逃避,责任义务\内心......很忙吗?真的很忙吗?在忙些什么呢?忙得充实忙得快乐忙得有希望吗?

一个人应该象一朵花,生得自然,长得纯净,无论是浓烈绽放,还是静静地摇曳,都只关乎自己。关乎自己是一朵花,应该象一朵花一样生死轮回。

他既不鲁莽,亦不骄横,做事从容不迫,永无汗流浃背的狼狈之状;每件事都是一人独处考虑,好整以暇、平心静气、有条不紊,勇敢而坚定。有许多事他可以享受亦可以禁绝,但一般普通人则只是贪求而不能禁绝。

主意打定之前仔细考虑,主意打定之后坚决不移。

做事从容不迫,如何能做到?似乎都在脚步匆忙地追逐,似乎在生活中一直狼狈地行走,且有时觉得永无终结。却原来有一些人可以从容不迫,可以勇敢坚定,可以坚决不移。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是对自己的肯定,是肯定的明确自己内心的需求,是肯定后的勤勉付出,是付出后的自我肯定。是的,有些人一直从容不迫,勇敢坚定。

自恃自立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任何事都不听从运气,除了理性之外,绝不仰仗任何东西。

自恃自立的精神,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归去,人生任何一个阶段都应如此.唯有如此,才能保有独立的人格,才能让我们更加肯定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所谓幸运的人乃是自己给自己安排命运的人,所谓幸运乃是灵魂之良好的趋向,良好的动机,良好的行为。"玛克斯.奥勒留在另一章节中这样解释.

当你的环境好像是强迫你烦恼不安的时候,赶快敛神反省,切勿不停留在那不和谐的状态之中.不断地返回到内省和谐的安静,你便可得到更大的控制力量.

并不否认环境的力量.但不妨把那恶劣的环境当作一枚试金石,看看自己的力量,看看自己是否象自己想象的那样有力优秀或者无力平庸。自己是一切,一切是自己。

一个人不管别人的言行思想是否正确,只管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那么这个人的生涯将是何等丰富!老实讲,一个好人是不要窥察别人内心的黑暗,而是"目不斜视地直赴目标." 《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开始以为与此语有相通之处,后发现这两句话强调的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指向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容忍别人,克制自己。奥勒留指向自身修养,他认为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不会去八卦别人的是是非非,不会关注这些流传在众人之中的闲言碎语,不会在任何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他只关注自己前方的目标。

凡有所为不要出于违心、自私、轻率、强勉,不要用太好看的装饰打扮你的思想; 不要需求别人所能给你的宁静。

违心、自私、轻率、强勉?今天你这样做了吗?直接地坦露你并不光明并不无私的内心?今天你这样做了吗?

堕落之一是:对任何发生的事情抱怨,便是对于自然的违逆,因为一切的事物都不过是自然的某一部分而已。之三是:被享乐或苦痛所征服。之五是:行为或意向漫无目标,对任何事都掉以轻心不加考虑,殊不知最琐细的事也应顾虑到其结果。

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平常而熟悉的,犹如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实。同样的道理,适用于疾病、老化、死亡、毁谤、欺诈,以及一切使愚人欣喜或苦恼的事物。象接受日光雨露一样接受那些已来的未来的事情。抱怨只会让我们失去接受的勇气与力量,无益于他。

苦痛与享乐,哪个更容易把你征服?古人已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痛,更容易激发斗志,如冬日之日的寒风,奔跑中感到力量的温暖;享乐,更容易沉溺,如夏日之日的阳光,昏昏沉睡中忘了曾经的梦想。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性格。

“我的运气不好,竟遇到这样的事!”不,应该这样说:"我好幸运,虽然遇到这样的事,我并未受伤,既未被现状粉碎,对将来亦无恐惧。”

让我想到一个小朋友某日丢了一百元,和我见面后很开心地说:“你今天差点见不着我了。”我疑惑,她说:“要不是丢了一百元,还不知道我会出什么事呢。”多么有趣的想法! 请记住这句格言:“没有一桩不幸的事,不可由于勇敢担当而变成为幸事。”

你时常怎样想,你的心灵便是怎样的模样,因为灵魂是受思想的熏染的。不断地用些思想去熏染它:“忠于自己的内心,理性节制健康智慧地生活......”

要同样的尽你的责任,无论你是冻得发抖或是温暖,沉沉欲睡或是睡眠已足,被人毁谤或是赞美,正在要死或是做其他的事。因为要死也是人生中的一件事。所以做这一件事的时候也要把当前的工作做好。

被他深深感动,反复默念。

适应你命中注定的环境,爱你命中注定所要遇到的人,而且是要真心地爱。

爱这美丽的山村(喧哗的城市),爱这落后纯朴的乡亲(匆匆而过的陌生人),爱这苍苍白发的父母(唠叨甚至对你还有些失望)......

沉思录读书笔记3000字 沉思录读书感悟篇八

年少者,曾经张狂。

带着偏激的不羁,在现实的生活中不住的碰钉子,最终带着疲累,将要屈服于社会,曾经叛逆的心尚且存在,却空少了太多的锐气,灵魂开始畏缩,似要变得圆滑。

然后,马可·奥勒留言:“自己站直,否则被别人扶直。”

然后,才开始静下浮躁的心,认真地审视,剖析自己。

然后,才开始接触了《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这位几千年前的哲人,把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思想都给记录下来,最终汇成了这本硕果,他的思想是如此的沉稳,有力,独到,以至于我在青春里读它,便更有一种难言的意味。

年少的人,总是沉湎与记忆,耽于往日的美好,畏惧向前,畏惧改变。马可·奥勒留说:“一切都是朝生暮死,记忆者和被记忆者同样如此。”过去的已经在过去消逝,记忆的人和被记忆的人都已留在从前。日出时,今天的你已是崭新,你需要的是创造一个崭新的明天。既然过去已成定局,那么除了能给予我们经验,已不能改变什么,不必在意。青春的人,就应面朝前方,尽管可能迷茫。

年少的人,总是迷茫于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平白添得如此愁绪,让青春如此压抑。马可·奥勒留试着阐释他所理解的生命:“人只会失去他现在过的生活,而且他每时每分都在失去他现在所过的生活。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生命的长短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尽管过去的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具有同样的意义。”正是如此,时光飞逝,我们抓不住过去,守不住将来,拥有的也就只有现在。时间的无限是无意义的,因为你会因此感觉不到时间—时间也是相对的。我们的人生,所应该做的,也就是把握住现在了吧。直到现在再也没有了现在。

我不知道马可·奥勒留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只是从他的《沉思录》中学到了沉思。尽管枯燥,尽管无味,但却深邃,至少,抚平了年少的心。

我尚是少年,我还轻狂。我最终明白,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片花瓣代表一个梦想,每根花刺昭示一种现实。可是,我终究是个任性的孩子,草在结它的种子。我站着不说话,这样,就十分美好。

沉思录读书笔记3000字 沉思录读书感悟篇九

“那对身后的名声有一强烈欲望的人没有想到那些回忆他的人自己很快也要死去,然后他们的子孙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记忆都通过那些愚蠢地崇拜和死去的人们而终归湮灭无闻。”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把“名节”看得重于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此种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要留当留万世名”一直是很多人自认为伟大志向的标准之一。但当读完《沉思录》后,我心灵受到一股震撼,来回激荡着:“即使留万世名,你又知道多少?你能享受到当中的乐趣吗?你还在吗?”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是答案。

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名声,它本虚无,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确认自己的幸福。如果根据自身的感觉来判断,就很难找到究竟是否幸福的答案。我们能引以自我安慰的只是别人对自己的羡慕和模仿,这使我们因为名声而得到骄傲和荣誉,与此同时,我们心中的感觉也许恰恰相反,我们会常常感到忧虑,甚至直至生命终结才能意识到自己盲目追逐的错误所在。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尽管名满天下,自己却一无所知,这样死去是不幸的。”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思量名声,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追逐好的名声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分发行动的.体液。但是当它被阻扰而不能稀释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使人恶毒的毒素。因此,当追逐名声而感到事业有所希望成功时,他们是忙碌的人物。但是当他们的抱负受到压抑而心怀积愤时,他们将成为危险的人物。

名声,多少人被名声所捧?终而又被名声所累?读过此书,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盖了双眼,而忘却发现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缚,而失去那种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

沉思录读书笔记3000字 沉思录读书感悟篇十

前段时间,正在读大学的女儿送我一本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使我受益颇多。最初吸引我的是作者的双重身份,马可·奥勒留是古罗马帝国的皇帝,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柏拉图一直所期望的“哲学王”。柏拉图说过:“唯有哲学家为城邦之主,城邦方有生之希望,得见天日。”也就是说他认为只有自身品行端正、学识渊博且精通哲学的君主才能建立“理想国”。

马可·奥勒留无疑具备前述所有的优秀品质,只是尽管他竭忠尽智,夙兴夜寐,凭他一己之力也无法挽救古罗马帝国江河日下的颓势。他的一生都在应付帝国危机中度过,身先士卒,征战四方。但是在他的戎马一生中,马可·奥勒留从未停止他对人生真谛的思考。他在转战南北的征程中,思考人生,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并将他的感悟写成著作《沉思录》流传千古。

《沉思录》中并没有很多华丽的词藻,平实的语言浅显易懂,但是却深入浅出地阐述着世界的本源、规律以及人生的哲理,字里行间传递出一股浩然之气,令人高山仰止。在我看来,理性、德行、自然是本书的关键词。作者认为,人最优秀的品质在

于理性,他将其视为人与其它物种存在的最本质的区别:“行事若能遵从理性,不急不躁,保持内心的纯净正直,即使你随时可能放弃生命也无所畏惧。”感性的人如溪流,清澈且慷慨激昂,理性的人如湖泊、海洋,深沉睿智,能容天下事,能汇天下人。只有随时保持理性,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准确的判断力,不至于做出草率的决定。

马可·奥勒留作为一位君王,还非常看重人的德行,他时常向身边的人学习,来反思自己的不足,他的著作对于个体性格的养成和修养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帮助。他为后世提供了这样一个楷模:无论命运将什么事情加注于他,他都怀着崇敬接受;不玷污内心的神明,不让各种妄念搅扰它,而是保持宁静,规规矩矩地侍奉它,不说违背真理的话,不做违背正义的事。即使别人都不相信他的生活简朴、谦虚和满足,他也绝不动怒,终其一生不偏离这条道路,循着这条路,他将获得纯粹、宁静。

生活中会有各种纷扰和诱惑,已过不惑之年的我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朴素、善良、严肃、不做作、爱正义、恪尽职守。这是我在阅读本书后,对自己的要求,也算是一些感悟。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