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秋》读后感800字 刘震云一日三秋读后感精选四篇

《一日三秋》是一部由刘震云所著的作品,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一日三秋》充满了黑色幽默,世俗生活所包含的哲理,及打破日常生活壁垒的想象力。下面残浔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日三秋》读后感800字 刘震云一日三秋读后感精选四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日三秋》读后感(一):《一日三秋》中讲述的,是人到中年的真实生活

很多年前看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惊叹于他对于小人物的观察,尤其是普通老百姓的鸡毛蒜皮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让人感慨。那句“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现在依然印象深刻。

刘震云的小说,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故事都来源于生活,仿佛讲述的就是身边人的故事,但又很有新意,蕴含的道理可能一句话就点醒了处于某个特殊阶段的观众和读者,回味无穷。

《一日三秋》与过往作品还不同,真正做到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底色是普通老百姓的细碎生活,又以花二样、鬼附身等玄幻故事作为佐料,让这部小说有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这部小说刘震云说是为了六叔,为了六叔的画,从我作为读者角度来看,六叔与刘震云本质上是一类人。他们都在纷杂世界中保留了一块自己内心的净土,在这片净土上细心呵护着自己的爱好,哪怕不被人看好,哪怕没有人理解,刘震云和六叔是惺惺惜惺惺的,六叔的画为刘震云提供了灵感。

《一日三秋》故事并不复杂,以《白蛇传》为引子,戏中人在现实中发生的种种或真实、或虚幻的故事。读这本书,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十几岁看不懂刘震云,二十大几,甚至三十出头,不能再小了,经历过一些人生世事后再看《一日三秋》,会发现其中最耐人咂摸的不是书中的各类延津小吃,而是生活哲理,以及人到中年的种种不易。

分享下我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吧。

陈长杰在武汉二婚,要李延生过去庆贺,但他不想花费路费,于是谎称自己脚崴了,无法下地。一句瞎话,把事情打发过去了。人到中年,会有太多妥协之处,有些是力不从心,有些是懒得去做。

老董能算命,排队的人络绎不绝。尽管很多人知道他是瞎说,还是愿意花钱去听。正是应了书中那句“人遇到正经解不开的事,只能找胡说了”。有几个人真的迷信呢?不过是生活中有些事,自己无法劝解自己罢了。

李延生借钱,老布说道:你昨天说就好了,昨天姑父住院,钱被借走了。你盖房,人家救命,俗话说,救急不救穷。相比较,只能借给他了。”成年人的谎话不仅出口成章,还不怕对方拆穿。

明亮马小萌的婚姻也很写实。二人分房睡,原因二人也是看破不说破,并非因为打鼾起夜打扰对方,而是因为明亮身上该硬的地方软了,马小萌该软的地方也硬了。人到中年不如狗,可不只是说心态,还有身体。

刘震云写《一日三秋》,最终落笔在一块牌匾上,这四个字,雅俗共赏,意义颇多。生活如饮水,冷暖自知。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也跟读者自己有关,看到笑、看到哭都正常,因为最终你看到的,其实是自己的生活。

一日三秋,可以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感慨时光飞逝,想要让时间慢点走;

也可以是,度日如年,煎熬着每一天,24小时的时光,每分每秒都像过了好几年。

《一日三秋》读后感(二):神神鬼鬼纸灰绕 奈何奈何因果桥

标题啊,与正文内容没太大关系。以下闲话。时候也不早了,写到困了便是个头了。

前天编辑突然找到我,说要给我寄本《一日三秋》试读本,看过后给点评价。我想这可坏了,也不知编辑记不记得我“心直口快”,还有点“俗”,只道是尽量给个好评,具体还得看内容。想是他难得找我一次,必然是自信之选。

也确实是一日不见,便差点忘了这事儿,也正是616凌晨抢购过,近日快递颇多,下班后便取到了这本《一日三秋》。

没想到这么一看便是四个多小时。开头还是有些不适应,我这人也是,看到人名和话间没有个“说”字便能自个儿变扭上。结果看着看着,嘿,这也没事儿了。

看完都合不上了……

故事剧情真的非常精彩,波折颇多,视角频换,人物几句即立。这话表扬起来还是有点空,但也没办法点透,还是需要自己看着才能体会。只能说写够了字数活久了岁数,这人便是走了足够多的路,识了足够多的人,下笔自然就不一样了。

开书先是前言,只是道出个写作缘由便已显故事风格,和正文融为一体。更别提看到一百多页时突然的悚然,想到此处安排正是照应化用现实,看作者如何运用进来,别有滋味。

正文先是从民间怪谈写起,这一精怪便通了全文。故事中其他角色来了去,她却不会老,只是等着能在延津人的梦里捞上点笑话。没想到最后也能从类似传说风味的小故事中收尾,整体便圆润了。

其后便是延津的小城故事,有如戏剧却情长梦短的真实,来点悲剧事件和小人物命运更是凄凄。没想到随后写开去,故事和人物都没被束缚,有人去了武汉,有人去了西安。起初时间线还早,几十元就是大钱,交通还不便利。随着故事的发展,一代人长大,到最后即时通讯也方便了。虽然一些老人踏不进这样个时代吧。

再聊回精怪,初见是虚,变成实在可见多亏了作者。在这样的剧情发展中搁上点不科学不理性的,但也是难为实在,只怕是读者不买账,一翻页就觉得一脚踏进了虚处。因果的逻辑改变了这一切。解铃还须系铃人,鬼怪也有人情,怎样的相互关系触了怎样个理,只托个发展的合理,过去引导未来,故事也开了。

必定是会留下很多遗憾的,人达不到此行的目的,鬼遇不上想见的人,物品遗失在岁月中,回忆里没了某的参与。这也是小人物的真实。哪怕有人背井离乡当上了“老板”,也是前前后后淌过来该出这么一个人,而他该气该困该失望的时候,也与其他个曾经父老乡亲别无二异。

故事里插上短幅的附录,是交代补足的短故事。结果兜兜转转大部分原本不曾想能够追踪的事情也有了结尾。

可惜整本书真真的那段结尾我不喜欢吧。看似是留白,倒是作者自身的情感导向突然就地端了出来,张罗着你看看,这该是、我本想写,还有些。

结果还是有留下些什么,没能摊开看清的。

比如,马道婆去了哪里。

比如,为何顺流却逆回,为何附在花儿娘身上的人她不点明。

只是阴晴圆缺,缘分巧合起的那个头,却拉开了因果的一端,如此下去。

一如既往地,祝好书大卖,祝能改编什么影视,祝能输出海外。而我抱着满意与饱意就此睡下了。

《一日三秋》读后感(三):浮生若梦 一日三秋

软皮也好,可以一个手圈起来握着看。

这本书是一天读完的,简洁的叙事里人物视角几次更改,人间悲欢与无奈夹杂着一些怪力乱神,让人把书拿起来就放不下。姐姐看见我看书的时候我正看到樱桃被邻居恶鬼纠缠,她问我书叫一日三秋是指的什么,我叹气说这里大概是度日如年的意思。

前言中作者借六叔的画和画里的故事介绍了本书主要内容的由来,它像红楼梦里的焦大喊出了这本书的主题和作者的无奈。值得感激的是,最后又给人留下了一些慰藉和期待。

以下内容涉及少量剧透

发生在延津这两代人的不幸与幸起源来自一个荒谬但却是当地老百姓公认的民俗传说。一个叫花二娘的女人在延津等待丈夫致死也没有等到那个人,最后变成鬼魂游荡在人间,她问遍了山川河流飞鸟落雁,都没有这个人的消息,游荡了三千年的灵魂凄苦无比最终变成了一个石头专门在夜里进入人的梦中听故事,如果能把她逗笑她就可以离开,如果不能让她开心她就变成石头压死这个人。说道这里我就想,那人的生死岂不成了个笑话,突然感到了一阵讽刺与无奈。

陈长杰、李诞生和樱桃在延津豫剧团演《白蛇传》,因戏生情的不是演许仙的李诞生和演白娘子的樱桃,而是能说会道的法海陈长杰与樱桃。婚后的日子确并不顺利,两口子因为一把韭菜大吵一架后樱桃上了吊。陈长杰扛不住舆论压力带着还是远走武汉。李诞生受到陈长杰再婚消息后突然被樱桃的鬼魂找到,要求附体带她去找陈长杰,不堪折磨的李诞生背着亲友借钱上路,路上樱桃吐露实情被其他鬼欺压折磨不堪受辱才附体李诞生想求个出路。再把樱桃送到陈长杰那之后,樱桃就附着在儿子明亮揣着的她的照片上,想陪着儿子过晚一生,可惜又被陈长杰的现任妻子发现送到马道婆处做法镇压。樱桃逃出狼窝又入虎口,但是马道婆又偷偷告诉明亮放出他妈妈的方法,最后樱桃在江上舞了一曲白蛇传再也消失不见。

陈长杰因为第二任妻子的压力浆明亮寄养在李诞生家,却因为偷偷给孩子邮寄生活费再次被妻子责骂,而选择和儿子断交。李诞生家里本不富裕,明亮早早辍学学起了顿猪蹄,后和辍学北漂回来的同学马小萌结婚,日子本和和顺顺,但是和马小萌一起北漂的女同学因为向马小萌借钱未果,将她北漂做妓女的事情散播的亲邻皆知。马小萌羞愤上吊,被明亮及时救下,颜面无光又无所适从的明亮找到老董掐算如何自处,老董劝他不要离婚马小萌必死,不如两人远走他乡。明亮带着小萌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去西安另谋生路。马小萌拿出在北漂攒的十万块钱和明亮开了猪蹄店,日子一天天的好了起来。到这里主要人物的生平大体呈现了出来。

但是这本书最动人的不是这两代人的主要经历,而是一些小的温暖的片段,虽然主人公经历过不公、欺压、人情凉薄等遭遇。也有着一些让人心里一暖的境遇支撑着他们走下来,比如明亮找回了奶奶去世后被砍去的枣树做的匾额,比如虽然给它起了仇家名字并且踢打的野狗孙二货的拉活和救命之恩,比如会流泪的小狐狸,比如奶奶在人群中看到的她去世爸爸的背影。。。。。。好像这一辈辈的人生就好像最初脏污的猪蹄,细细的洗净拔毛,炖好了也是一道吃不厌的好菜。明亮的本名是翰林,寄希望他能像白娘子和许仙的儿子一样高中状元,结果他做了一辈子的猪蹄,但是明亮又是出色的,他勇敢的面对了生活中的艰辛和不堪,努力把日子过的明亮起来,他就像一道光吸引了善良的人也做好了他应尽的责任。勇敢的面对世界的刁难也有勇气放下仇恨。

写这个书评的时候我刚劝解了亲戚的冲突,身心俱疲的我又看着书名《一日三秋》,理解成度日如年也可以,理解成一天活的好像三年那样充实和问心无悔也可以。人生海海,在于自己。

《一日三秋》读后感(四):在严肃与不正经间讲故事, 小说《一日三秋》值得看吗?

星期五言:收到出版方寄来的小说《一日三秋》(刘震云著)“抢先试读本”。这是第一次读该作家(兼编剧)的东西,说实话,读前稍微受到一点先入为主式的干扰,这全赖于两数年前小崔的那波网络自愤。

当然,作品是一回事,作者其人又是另一回事;前者是封闭公开的,读者可以在平等范畴内评头论足。而后者是开放的,评论角度千万种,无从辩驳考证;索性把精力集中在作品上吧,题外花边,一概不知。

首先,《一日三秋》三句不离胡辣汤、羊肉汤、猪蹄、灌汤包……通篇读下来,不得不始终带着一种“饥饿感”,而这种饥饿感,在我看来,就像电影里的“暴力美学”画面,它是吸引大众看下去的纯化学物质。(当然这个“食色”也为小说奠定了乡土与地方特色)

既然提到文学和电影里的吃,通常还有一样东西和它形影不离,那就是“色”。在《一日三秋》里,从“胸”到“舌头”再到“那事儿”,其占文字比例虽不大,也没有《白鹿原》那般一本正经和重口味,但就“食色”在全书结构中所起的化学作用,足以助长大众读者阅读乐趣,将其一口气读完了。

美中不足的是:小说里的吃之描写没有像老舍文字那般啃鸡爪子般的细腻与市井,也没有《穆斯林的葬礼》那般抠门专业,更没有鲁迅笔下油豆腐、咸鱼干那般耐咂么,读来稍觉不过瘾。

而这个不过瘾,在个人看来稍降低了一点“河南味道”(或者说乡土味道)。当然,小说好看靠的可不止满足读者一个“饥渴感”和亲切感。

前文提到《白鹿原》这类小说是在一本正经、大张旗鼓地谈“性”,而《一日三秋》只是偶尔借性开个小玩笑罢了。或者说作者从没拿它正经对待过,比如说:

胡小凤跟李延生的一段对话——“我比白娘子好呀”-“好在哪”-“白娘子没胸,我有胸”……

比如说陈明亮和马小萌江边恋爱,本来是个浪漫气儿,最多加个情欲劲儿,可偏偏在接吻时作者朝着女方的“长舌头”使开了劲,这一来增加了些许滑稽感,二来让人不得不想到蛇精“白娘子”。

故事里非但在这些黄镜头上“不正经”,几乎在任何地方都不正经,比如说作者在处理陈明亮对孙二货的仇恨时,气还没撒,便让一条叫孙二货的流浪狗给借了光,抵了消;比如说瞎子算命、花二娘索命、樱桃上吊这些事,作者最终最终总能找个气孔一笑了之;更别说“司马牛是个严谨的学者,儿子司马小牛却是个开夜总会的”这类反差人设……

我们来看这一系列处理方法,它们不可避免地对读者造成了一种观感,或者说形成了此书的一大风格,那就是:黑色幽默。

然而,这种黑色幽默又不同于西方“二十二条军规”、“两杆大烟枪”式的“黑”——相反,一种强烈的“严肃性”伴随着黑幽贯穿小说始终。

这种严肃来自哪里呢,是文笔?是情节渲染?再或是人物性格设置?我觉得都不然,真正源泉是那个架构在所有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经历之上的“命运论”。

当然作者全书没提一个“命运”,而是通过另一些东西将其间接展现出来,这些东西正是:鬼神与算命先生。用现在网络的概念来划分的话,就是“玄幻”。

其说命运是笼罩在小说情节与人物之上的主题,倒不如说那是作者解决小说技术问题的一个工具。那如同犯罪侦破片与鬼神片的区别,前者解决问题靠逻辑推理,后者靠超能力。举例来说:

小说中陈明亮对妻子道德污点的包容靠的不是自我思想的演变与突破,而是算命先生的告诫;李彦生帮樱桃跑武汉的动机也不是念旧情,而是驱除鬼附身;陈明亮找到自己死去的母亲乃至解开其死因,靠的也不是侦破推理,而是那个想要立地成佛的马道婆的指引……真应了那句话: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便是此书的又一大特色。

这话不是贬义,我认为这是符合中国时代与地方特色的——普通大众的行为和道德准则是建立在对命运服从这个底线之上的。同时,小说的人物性格与戏剧张力也是在这个基础之上设计出来的。这为中国当代“家族与乡土题材”小说提供了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选择。从这点来讲,《一日三秋》与《白鹿原》一脉相承。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小说跟另一些同题材小说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穆尔嘉《送魂魄》、鲁迅《药》之类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用现实解释超现实,而前者则是用超现实解释现实;后者在试图打破命运,而前者则是在命运的框架内搞创作(像是命题作文)。

好啦,既然说到现实主义与创作,我认为这便是体现作者功底的地方了!也是此小说可看性较强的原因所在——

无疑,小说《一日三秋》的人设、故事线乃至道具、寓言典故间的对照与隐喻其逻辑是较严谨的,这种严谨让整部小说显得紧凑而整壮,且让大众读来不费脑子,不绕弯,酣畅淋漓(同样是现实主义,俄国的东西读来可就不那么轻松啦)。

读来紧凑与酣畅淋漓的中长篇小说一定是创作者殚心竭虑、含辛茹苦甚至卧薪尝胆得来的果实,那需要具备对生活细致观察(体现在人物经历上,如小说里对陈长杰铁路工生涯、对“天蓬元帅”后厨的描写)、对素材立体式整合(体现在作者把所有人物经历搁到一条花二娘索笑话,樱桃索归宿的故事线上)、对典故以及知识点深入挖掘(体现在小说结尾作者对延津老艺人的挖掘陈列)的品质。而拿捏好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娱乐性之间的度,避开敏感话题,又是此书的一大特点(我认为这也是作者“不问苍天问鬼神”的原因之一)。

小说结尾两部分字数不多,却达到了艺术上的升华,这是让笔者眼前一亮的地方——他用“笑话国与严肃国”的故事隐喻出了我们现实中的状况,使读者产生了一种现实之共鸣。同时又借小说中学者司马牛的口吻结束了本书。其结语摘录如下:

- 这是本笑书,也是本哭书,归根结底,是本血书。多少人命堆出的笑话,还不是血书吗?……

要知道,作者全书就给了这位“大学者”结尾两句话的出场机会,比起前面花二娘索命要笑话以及两个家族人物的长篇大论,这本身不就是个“黑色幽默”吗!自此,这场黑色幽默也对应上了作者的“前言”(作者自述的创作动机),对应上了河南(延津)的地方特色。

对于读者来说,批判也好,赞美也罢,《一日三秋》都是值得一看和学习的。

最后补充一点:看过《一日三秋》的读者,注意到本小说的一个标点符号使用特点了吗——作者(或许是编辑)喜欢用分号(;)——这个“分号”几乎无处不在,从时间线上的,到空间线上的,再到一系列情节线上的……一概分号隔开。这似乎也成为了文学作品风格的一个微小元素之一,至于功效,仁者见仁,不在话下。

以上就是残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日三秋》读后感800字 刘震云一日三秋读后感精选四篇的相关内容,残浔网为大家带来最新学习资讯,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本站!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