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师关于《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

不断追求新的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一起收获。下面请看残浔网为大家提供的《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一起来看看吧。

2017教师关于《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1

正在阅读的《静悄悄的革命》第二章《改变教学》主要说的校内开展教研活动暨我们现在非常重视的校本主题教研。感觉我们学校正在践行的就是佐藤学所倡导变革方式,两相对照,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谈到学校变化的第一步要从学校内部开始,要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相互开放教室。

之所以有必要在学校改革的第一年,让所有的教师至少上一次公开课,是因为必须把许多陋习,如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却无所顾忌地批判别人的陋习等,一并清除、克服,让所有教师超越自己,构筑起和同为实践者的同事们的团结合作关系,这正是学校改革的前提。

就像佐藤学所说的如果要让所有教师都能在同事面前公开授课,只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是校长的领导能力,早在三年前学校就明确提出每个教师每学期要在教研组内承担一次公开课的任务,此项要求与教师500分考核挂钩,学校基本做到了每个教师课堂开放,一年也差不多能完成30次教研活动,但为什么没有佐藤学所说的效果呢?关键在于第二条:要充实的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的次数是必须保证的,仅靠两三次的研讨要深入地进行教学方式上的取长补短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十几次的案例研究,才有可能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而且,在研讨教学问题时,比起事前的研讨来,开展事后对教学过程的反省,针对实际的事例进行相互学习更为重要。没有必要在事前花时间,而应该把时间花在事后的充分讨论上。这里所谈到的研讨问题正是我们平时校本教研的表现,改变这种状况的方法就是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分享,以达到教研目的。

接着他谈到的是校内教研的三个原则。

原则一:对应学生的教学。改革第一年校内教研活动的中心目的不是上出精彩的课,而是在建立起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相互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观摩课和校内研讨的中心应该是教师对待每个学生的态度问题。在这次的青年教师共同体活动观察新教师的课堂,我们就采用的是这样的方式,观摩的教师从组织教学的次数、方式、效果;学生注意力分散时间、表现,教师的应对;课堂练习的次数、时间、形式、内容小组合作的次数、形式、效果;目标的设置、达成情况等方面观察课堂,交流时也从这些方面来反馈,这样的研讨更能保护上课老师的积极性和教研的效果。

原则二: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倾听包括听老师讲课和听同学发言,常听老师们抱怨我们的学生不会听课,既不听老师的讲课内容更不听同学的发言。要在班级里建立互相倾听的关系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至少要10个月的训练,关键就在于教师自身保持倾听的态度,身教重于言教。

原则三:教师持有自己明确的课题的教学研究。每个教师要带着自己的课题致力于教学研究。这也是我们平时教研中做不到的,就像佐藤学所说,研究的课题都是学校统一规定,教师按照学校提出的主题做就行了。我想这可能是我们校本主题教研开展3年多来,教师成长没有质变的根本原因。

后面他谈到的让教研活动成为核心召开公开研讨会学校向社区开放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做了一些尝试和研究。

总的感觉,佐藤学提出的让学校转变的方略对我们的校本主题教研很有指导意义,值得好好学习。

2017教师关于《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2

最近我们办公室时常会讨论这样的话题,课堂上学生不肯发言,气氛沉闷。我也一直试图将自己的课堂转变为我理想中的开放的、个性的、多彩的课堂,但在许多次的尝试中,我发现:教室里能自主参与小组讨论交流的同学不到四分之一,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有想法,却不愿交流,另一半同学表现出观望、漠然的态度,那神态让人看不见他想交流的意愿。这样寂静、沉闷的课堂,让我茫然,疑惑。如何去引领学生的个体参与?如何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如何去构建一个异彩纷呈的课堂?

打开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看到了,原来诸多的困惑并不是我一人所有。日本的教师也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这一切与我国教育的现实状况是何等的相似!

读着此书,文中的许多话语引发了我的共鸣,现择取部分话语,与大家共赏之,共析之: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论述:静悄悄的革命,即使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效果。读着这些充满睿智与思考、信心与执着的文字,就像喝一杯极品冻顶乌龙茶,甘甜隽永、回味无穷。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本书中对学的描述特别的意味犹长。学的简体字上的三点互不相连,道出现在教育的症结所在,以前的学的繁体字的上边,道出了学习应该是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这正是新课改下学习方式的伟大转变。他还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令我吃惊的是,他居然通过自己的实践,将这种理想在学校的实施变成了现实,并取得丰富的经验。可以说,这是我读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专著。

阅读《静悄悄的革命》,给困惑中的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启示:要转变教师的角色。

1、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真不应该做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应该成为关注每个个体的守望者。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它应该是一个个性的教育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灵。守望即包含着对每个个体的尊重。

2、回想我们的课堂,常常埋怨孩子们不接应,不愿回答。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倾听。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因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而学生能倾听源于教师的倾听。《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像这样的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许多时候,我们急于完成教教课本的任务,将时间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担心学生会走向自己没有预设的那一条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发言,心安理得地做一个骄傲的传授者。

3、《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一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作为教师,一堂课,课前教师得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用怎样的具体任务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组织怎样合理、有效的活动,让活动成为引令学生学习的实体。在这一环节上,教师成为了导演者。因此,课堂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就是课堂中的导演者。教师只有做到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学生才能用教科书学,而不是学教科书。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个性的课堂、多彩的课堂。

当然,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说到最终还是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改变,就如《静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师所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的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也像他所说: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也不再觉得痛苦了。等到我们有了小林老师的那种切身体会时,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异彩纷呈的课堂,我们的教室一定是润泽的教室!

2017教师关于《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3

革命,看到这两个字首先想到的是轰轰烈烈的运动,革命烈士的壮举,可是这里的革命却是静悄悄的,怎么回呢?

看过《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后细细想想,现在我们所进行的教育革命不正是这样的静悄悄的革命吗,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学,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这场革命中所要思考的问题。认真读完书后,我不禁为日本教师们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的研究钻研精神所感动。在这本书中,佐藤学先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日本目前教育教学中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互动观等;同时,作者也对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对课程的认识中所显现出来的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并且,也为现代学校的改革,尤其是中小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实用而深刻的建议。

我下面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写一些自己的看法。 佐藤学先生参观了许许多多日本及国外的中小学,正如书中所说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洋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可是,作者却发现在这些不同的教室里进行的教学,却是大同小异的。因此,作者以此切入点,向现在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而这些质疑对我们反思正在进行的新的课程改革也可以说是很有帮助的。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组成,而在这四个要素中,我们以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学生都要服从教师的安排,这是我们现在所摈弃的观点,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这是好的改变,可是现在好像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学生身上,特别强调学生的自己解决、自己决定等,这是与我们所推行的课程改革所不相符的。也就是佐藤学先生所提出的虚假的主体性占据了我们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真的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性了吗,教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为什么会产生主体性神话这样的现象呢,佐藤学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在教学中,老师们有没有深刻思考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在热闹的课堂中,学生是否真的明白了,还是只是敷衍。我们必须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和学习环境的。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