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先进文化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具有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的战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先进文化不仅处于重要地位,而且具有特殊作用。只有从先进文化中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持久的充满活力的和谐发展。
一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除了相应的物质基础之外,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文化的发展。因此,先进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是全局性的。
社会发展既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又是人类改造自身的过程。由社会矛盾所产生的社会差异,特别是由社会变化所形成的社会失衡,是社会变革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积极面对和正确解决前进中所出现的社会矛盾,并使之不断趋于平衡的过程。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从未中断过。在中国,从《诗经》中提出的“乐土”、“乐国”到《礼记》中提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从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到康有为的《大同书》;在西方,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指出现存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而庄严地肯定“提倡社会和谐”是“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这些理念都反映了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体现了进步的思想家在文化上的不同程度的自觉。而真正使人类这一美好理想成为科学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
和谐社会之所以成为人们的理想境界和崇高目标,就是因为人只有在公正、诚信、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对于一个由复杂因素构成的社会来说,和谐意味着将各种社会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激励起来,形成巨大的合力,得到均衡的发展。因此,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在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上,以文化、精神和道德为规范与支撑,以公平、诚信、民主、法治、开拓、创新为基本内容的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而在一个文化衰落、精神贫乏的国度里,是很难建成真正的和谐社会的。
二
从一定意义上说,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的充分肯定。
人们普遍认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至3000美元时,就会进入一个临界点:或者振翅高飞、乘胜前进,进入新的发展境界;或者矛盾丛生、困难重重,裹步不前,乃至“翻车”。不论这种现象所反映的是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内在法则,对于我们来说,它都具有警示意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正是在我国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之际及时而明确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并将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连为一个整体,从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任何经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而且是人用以认识自己和相互理解的工具,是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和创造活力的精神来源。这种重要性有时候也许是潜在的、隐性的,但它的效能却是实在的、巨大的。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组织方式,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总要受到其文化的影响。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更自觉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又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应当看到,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实现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局面,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建立健全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机制、社会福利协调机制、社会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也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智力支持。在新的条件下,牢固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形成社会活力与效率勃发、公平与正义彰显、求真与务实并举的和谐社会格局,激励和增强全社会的开拓精神与创新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爱护、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先进文化都是必不可少和大有可为的。
三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自觉发挥先进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作用,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同时也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最近几年,我们山西始终将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放在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上,以不断发挥文化所具有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的作用。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特点、地位和作用、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与把握,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才更加迸发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着力在发掘和弘扬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进行了开拓性的尝试和创造性的探索,并获得了虽然是初步的但却是丰硕的成果。
山西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长期的历史积累和伟大的革命实践,赋予这块土地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昂扬的文化精神,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现代群众文化与革命文物的荟萃地。面对如此富饶的文化资源,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尽早、尽快、尽好地以开拓精神和创造性的劳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精神优势与经济优势。
我们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积极发掘文化优势,努力形成文化强势,不断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华夏文明看山西”大型系列展演活动、平遥国际摄影节和摄影精品巡回展、山西古代壁画精品展等盛大的文化节日,《立秋》(话剧)、《一把酸枣》(舞剧)、《华夏之根》(民族交响乐)、《八路军》(电视连续剧)、《暖春》(电影)、《刘胡兰》(电视政论片)、《晋南》(电视专题片)等精品剧目的创作和演播,对确认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具有重要价值的晋文化与尧文化的考古与发掘,对晋商、北朝、古代文明、五台山佛教、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新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专题专项研究等,已初步塑造了山西的文化形象,显示了山西的巨大文化潜力和文化前景。所有这些,正是我们以文化的力量构建和谐山西的实际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