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心得体会–抛弃传统并不能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又成为时代的热门话题。近来有论者将“思想解放”定义为“让思想冲破牢笼”。他们所谓“思想的牢笼”包括人自身的观念习惯,包括社会的观念传统等内容。他们认为,社会的观念传统作为强大的观念现实可能会成为思想的习惯,使人很难走出记忆的设置,使人不知不觉地套用思想模板而放弃乃至拒绝创造的可能。不难看出,这些论者立论的前提就是将观念传统即“习惯”视为不让创造成为可能的阻力或“思想的牢笼”,所以要使创造成为可能就应该走出“牢笼”。
初看颇觉言之有理,细读则见其立论轻率。因为以观念传统为内容的“习惯”并不总是“思想的牢笼”。所谓“习惯”是任何物体所固有的。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在休谟的哲学中习惯被视为人生的指南,人类就是按习惯而生活的。中国的生活智慧早就揭示出了“休谟定律”:“习惯成自然”。有了这样的 “习惯”,才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这就是说,“习惯”就是要让主体保持其自身原有状态的力量。正如这些论者所说,“传统不仅是人确认文化归属的标准,也是获得自我肯定的来源。”但是自我肯定并不排除创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中国文化的特色。我们的传统确实守旧的一面,例如先王观念,例如道统之说等等都是我们进行“思想的牢笼”,但是它更有鼓励以自我为主体,吸收异质文化以创新的一面:例如印度的佛教变成了中国化的禅学、儒道释变成了宋明理学、马克思主义变成了毛泽东思想、西方现代逻辑分析方法变成了新理学等等。这些论者不仅没有看到“其命维新”的一面,反而认为越是辉煌的传统,越容易让人沉醉其间,形成对自身独特性的自恋。他们在此已经不讲道理了:传统的辉煌让人形成对自身独特性的自恋,是人的“罪过”而不是传统的“罪过”,这就好像是说一个女性因漂亮而被人进行性骚扰,罪过不在骚扰者而在女性的漂亮一样。
论者不是引导人们如何理性地对待传统,而是要传统为人的“罪过”“埋单”。这个不讲道理的观点其实是在向读者传递一种观点:要使创造成为可能必须抛弃传统的“牢笼”。其实创新不是在抛弃传统中进行的,而是在扬弃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抛弃传统的“思想解放”就像康德所描述的 “身轻的鸽子”:它“惬意地翱翔在空中,而当它感到空气的阻力时,就可能想象在真空里飞行必定更加容易。”然而它尽了一切努力而毫无进展——因为它遇不到阻力,而阻力却可以作为他借以站得住的支撑点,它可以借此支撑点使用它的各种力量,从而使它活动起来。
王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