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2008年解放思想的起因和紧迫性?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怎样才能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方面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包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以及苏联后来形成的斯大林模式,对我们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产生了影响。中国本身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也有一些自己的创造,如在农村,虽然在核算方式和分配方式等方面,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但是,人民公社体制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的一个实验。如在城乡关系上,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并且在一定的时期,鼓励知识青年下乡,促使城市居民到农村去,走了一条逆城市化的道路。在城市中,上世纪70年代中期,除了生产资料所有制企图国有大一统外,计划分配资源、产品和消费品外,还企图取消八级工资制,取消计件工资制,取消奖金。无论是我们几十年的实践,还是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教训,都说明,按照本本设想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就此,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了几十年,什么是社会主义,并没有搞清楚。不可否认的是,1978年以来,我们在小平同志倡导的,党的事实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体制上深化改革,经济上对外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城镇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资、国有和集体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而且,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在政府集中资源、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民族自治、土地快速征用和政府建设、地区经济发展竞争等体制下,中国有政府主导发展经济、应付突发事件、避免地区和部族冲突、防止军事政变等等方面的优势。这种改革开放和体制的优势,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了近三十年,令世界瞩目。那么,在世界许多研究者对中国发展的奇迹感到“迷惑”和予以赞叹时,我们为什么要重提强调和解放思想呢?
纵观我党历史上每一次解放思想,都来自于我们的革命,或者我们的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面临着的危机。也即在危机面前,我们要调整我们的思路,以选择正确并可以避免危机的道路。我认为,这一次解放思想的起因来自于我们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三大危机:
一是目前的这种发展模式可持续吗?三十多年来形成和已成惯性的高消耗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模式,就我国人多资源稀缺的国情和长远来看,毫无疑问,是不可持续的。会导致发展的断裂和严重的国际冲突。经济##中,高耗土地、淡水、矿产、能源的重工业高速发展,轻加工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迟缓,使发展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节能减排压力和阻力都相当大,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采取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但是,国外许多先进技术被限制向我出口,使用外力技术和品牌要支付高昂专利和品牌使用费,而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创新不足,低劳动土地成本和高消耗资源、环境的经济在低附加估值的层次上剧烈竞争。这种发展格局,事实求是地讲,基本上没有改观。
二是中国目前和到2020年,13—15亿人口,其中约4亿农民向哪里转移,数亿涌向城镇和城镇新增的劳动力到哪里就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一个严峻的经济、社会问题。如果对此不能很好地加以解决,不但不能建设和谐社会,肯定会酿成重大的社会动乱和政治问题。但是,就目前各地为了追求GDP,为了较快增加财政收入,以及对地方官员没有真正的就业指标的考核和约束,增加就业相对越来越少的大企业、大资本、大项目推动发展战略的惯性推动,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第三产业也发展相对缓慢,能大规模劳动力需求相对大的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日益艰难。其恶果将为:真实的失业率将奇高,形成高增长而无就业的格局,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久调不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与国民经济、财政收入和资本利润等等的增长速度不成正比,就业决定收入,收入决定民生,无就业就会无民生,继续下去,终将积累越来越大的社会动荡的风险。
三是在目前的体制下,我们的社会,还有创新和创业动力吗?没有民间创造和创业和动力,我们这个社会还有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吗?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和年代上半期,农民有种粮的积极性,城镇有创业的积极性,农村有办乡镇企业的积极性,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象雨后春笋一样涌现了出来,外资有与中国土地、劳动等资源相结合的积极性,虽然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商品和市场经济转轨,虽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虽然目前来看当时的一些产业确实需要调整,但是,社会和民间充满了创业的动力,社会充满了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然而,由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立法的部门化,部门的条例、细则等越来越多,机构之间的重复立法、规定和执法越来越多,审批、许可等等久减不少,且收费罚款也越来越多,城乡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创业和经营越来越难;由于农业生产资料涨价,规模太小等等原因,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取消和减免了农业和税费,但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已经没有了。而我们的增长,主要地依靠政府的大企业、大资本、大项目战略,这样一种民间没有创业动力,而靠政府主导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能持久吗?
从未来资源和环境的供给看,目前的发展模式是不可能持续的;从目前的发展模式看,未来几亿农民无处转移,数亿劳动力无处就业;从目前的体制和机制看,创新和创业动力日衰,整个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日益不足。这样的危机,并不是虚构的,它确实客观地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样事关中国未来发展命运和前景相互关联的三大危机,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去忧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