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部门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统计能力建设是促进统计自身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更是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和保障。新的形势下,作为监测预警服务经济发展的统计部门,面临着如何加强统计能力建设,更好地为党政领导、社会公众和改革开放服务的新课题。

一、当前统计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加强统计能力建设

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给统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围绕市场、技术、资源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今年以来,国际上,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原油、粮食、钢材等基本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美国次贷危机、美元贬值、银行倒闭,甚至可能孕育新的经济危机,这种影响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直接、更加广泛、更加深刻。今日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许多新矛盾、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新的经济现象不断涌现,正确判断和把握形势的难度不断加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迫切需要大量的统计信息,把握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掌握经济发展的新动向。这就需要统计部门努力把握新生统计信息资源,不断充实新的统计内容,不断拓宽新的统计服务领域,以高质量的信息产品服务决策。统计能否有效彰显自身拥有的信息价值,发挥出“参谋部”的作用,关键要靠加强统计能力建设。

2、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安定的新形势,给统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统计关注的重点由“快”转移到“好”上,在反映经济总量、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反映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后劲是否统一,更加注重反映节能降耗、自主创新、环境保护和土地集约利用,更加注重反映经济社会民生、人与自然、改革发展稳定是否协调。我们既要充分反映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又要实事求是地监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及时提出预警信息,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的统计保障。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社会事业发展的情况怎样,社会公平实现程度如何,社会公众期待什么,都需要统计给出定性或定量的判断,而这些方面恰恰是统计工作的薄弱环节。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扩大统计服务范围,加强社会科技统计,完善社情民意调查制度等提出了新要求。统计能否有效彰显自身拥有的信息价值,发挥出“晴雨表”、“信息窗”的作用,关键要靠加强统计能力建设。

3、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力度不断加大,把统计工作推上了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为加强统计能力建设提供了新舞台。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统计工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各项统计指标更加关注,统计地位空前上升,给统计事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各级统计部门在党委政府实施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工作中,不仅是具体考核评价工作的参与者,也是制定考核评价标准的重要参与者。客观反映发展、科学评价发展是统计部门天然的优势。因此,要牢牢抓住机遇,用好统计“反应发展、评价发展”这个舞台,发挥统计指标的评估、引导和监督作用,大力加强统计能力建设,使统计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

二、当前统计自身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迫切要求加强统计能力建设

1、落后的统计思想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实事求是是统计工作的灵魂,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使主观与客观相一致,使认识与实际相符合。一方面,要加强对统计数据质量的控制,制止在统计上的弄虚作假行为,防止统计数字失真;另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把握趋势和规律,保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成果和问题在统计上得到充分和及时的反映。在当前,统计上,特别是基层统计部门,明显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必然规律认识不足;对十七大以后全国出现的坚持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的形势把握不足;对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迫切需要的统计产品准备不足。产生三个不足,除了比较封闭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之外,主要是解放思想的程度还不够,调查研究的力度还不够,发展创新的气度还不够。从报表到报表,从数字到数字,不了解活情况,看不到新变化,提不出新思路。久而久之,思想僵化,眼界狭窄,就容易使统计工作落后于客观实际。

3、越来越重的统计工作任务与薄弱的统计基层基础不相适应。目前,除各项大型普查和正常统计报表任务外,适应领导决策需要、反映经济社会现象的专项调查和统计监测不断增加。特别是今年以来,节能降耗、民营经济、服务业发展等指标已经纳入到统计体系中,统计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统计调查对象日趋复杂,经营活动的易变性增加,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成倍增长,对统计指标越来越关注。特别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些指标,由于多方面原因,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和人们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导致社会公众对统计的不信任,对统计工作不支持,对统计调查不配合,社会上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质疑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过程中,入户难、登记难、搞准数据更难的问题相当突出。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统计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与此相对应,现行的统计体制不顺,纵向监督乏力,横向协调困难。在乡镇,还存在机构不稳固、工作手段落后、人员素质不高等现实问题;在规模以下企业普遍存在无统计人员、无原始记录、无统计台帐、无统计报表等具体问题;服务业统计工作,调查制度还没有健全,加之统计方法滞后、统计力量薄弱、调查经费不足、信息渠道不畅等因素,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难以保证;在一些村庄,会计兼任统计的制度还没有很好的落实。薄弱的统计基层基础还无法对源头数据做到“纵向全程监督”。在政府组成部门内部,统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部门统计存在机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数据不统一、资源不共享等问题,政府统计对部门统计的“横向协调管理”职能得不到很好地执行。越来越重的统计工作任务与薄弱的统计基层基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4、统计法制建设与统计工作的环境要求不相适应。受条件限制和社会配合程度下降等因素的影响,统计普法面还不够宽,统计法治意识还不够强,统计执法机构还不够健全,统计执法力度还不够大。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利益联系越来越直接,追求利润者瞒报,追求政绩者虚报,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新的经济现象不断涌现,节能降耗、民营经济、服务业发展、环境保护等统计指标逐步纳入了对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中,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往往置《统计法》于不顾,人为干预基础统计数据,统计部门缺乏制约手段,监督乏力,致使基层数据质量难以保障。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