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心得体会:改革开放30年的记忆和感受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年正好是30年,在这30年轰轰烈烈的时代变迁中,我们国家走出了十年动乱的阴影,从一片百废待兴逐步发展成一个初具现代化的小康社会,作为70年代中后期生人,我有幸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和我们的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一起走过,一起经历,完成了思想的启蒙、身心的成长、学业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毫无疑问,我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虽然有些改革曾经让我和我的同龄人不得不面临艰难的抉择,但我仍认为这30年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好的的一个时代。我这样说,无意去歌功颂德,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亲身体验和深切的感受。

由于父母在异地工作,我孩提时代一直在外公身边,外公在文革期间被打成“地主兼工商资本家”,全家被下放到抚州老家的农村接受劳动改造,几个姨舅也相继在农村插队,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外公一家在当地很是被人瞧不起,全家人小心谨慎的夹着尾巴做人,外公给我的印象就是整天闷闷不乐。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全面纠正文革错误,外公摘掉了“地主兼工商资本家”的帽子,恢复了工作,补发了工资,全家人也从农村迁回城里,外公正式退休,二舅顶职(接替外公的工作)进了商业局上班,三舅光荣参军,小姨进了纺织厂当工人,真可谓喜事连连,外公一家人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生活压抑多年的外公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也跟着外公进城,在街道幼儿园开始接受学前教育,父母也经常过来看我,那时候听得最多的是从他们嘴里蹦出的一些诸如“落实政策”、“平反”、“回城”、“补发工资”、“顶职”、“招工”等之类的话题,年幼无知的我对于当时这些所谓的“国家大事”没有太多的概念,对此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没有太多的印象,现在回想起来,唯一和当时改革开放沾点边的话题是我的大舅在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分配在省城中学教书,这件事很长时间是当时全家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大舅也被我们后辈视为努力进取的榜样。

八十年代初,我回到父母所工作的县城开始上学,通过学习逐渐接触和了解到改革开放的一些信息和知识,但认识和理解十分有限,主要的信息渠道和话题仍然来源于家庭,对改革开放的感受也更多的来自于家庭的变化,这是反映那个时代国家政策最好的缩影,每一个普通家庭的变化都跳动着国家政策的脉搏。父亲1958年在北京当兵,复员后在县法院当法庭警察,文革时期公检法系统遭到破坏,他调到粮食部门工作,后来成为“保皇派”,挨过红卫兵的批斗,至今脑后还留有一道很深的鞭痕,父亲在那个反复折腾的政治运动年代中几度落魄,从此心灰意冷,文革结束后他在县粮食局机关上班,除了对我们三个子女严格管教外,工作上再无建树。这些我都是后来听母亲所说,其实父亲很少跟我们谈及他的过去,这些历史对我们而言讳莫如深。我的母亲70年代在国营化工厂上班,是一名化验员,八十年代初调到县委招待所当会计,母亲是一个很好强的人,不管在哪个单位上班每年都能评上先进工作者,但她始终对工作单位不是很满意,她的梦想是进入事业机关上班,但由于没有社会关系,而且又不是干部身份,虽然她一直很努力的工作,但这个梦想很难实现。还是改革开放给了她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终于出现了“考干”的制度,1988年,县里第一次举行面向社会“考干”(通过考试从职工中选拔国家干部),考试科目为数学、语文、政治和英语,母亲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报名参加了考试,虽然已经丢弃课本多年,而且中学是学俄语,但凭借多年坚持勤奋好学打下的底子,加上考前的突击复习,母亲以总分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为国家干部,并调到社保局上班,这是被称为当时最好的事业单位,让很多人羡慕不已,也是我们全家当年的一大喜事,母亲的奋斗经历又给我们作出了好的榜样。此后,国家推行公务员制度,父亲也正式成为中国第一批公务员。父母工作岗位的变化,为这个家庭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我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90年代初父亲单位搞房改,我们用极低的价格买下了住房,家用电器基本齐全,同时父母还要供养我们三个子女读书,虽然生活品质不能和现在相比,但物资充足,手头宽余,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好,我们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好处。

进入中学以后,学习和阅读的面更宽了,报刊、课外书、电视、电影等信息渠道也多了,视野也逐渐开阔起来,头脑中对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了解和认识逐渐加深。当时读得最多的刊物就是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杂志,了解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南方珠三角地区,所谓的“广东四小虎”(东莞、顺德、南海、中山),它们要学习和追赶的是“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读初二的时候,我曾经在校门口的公告栏看过一张劳动局张贴的“招工启事”,大意是东莞某厂欲聘生产线工人,计划在本地招聘初中毕业的男女学生若干名,包吃包住每月400多元,由劳动局统一组织劳务输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是我第一次对改革开放最直观的感受,但当时无论如何我觉得这种招工对我而言实在太遥远了,虽然国有企业已经走下坡路,效益不好,大批工人买断工龄下岗待业,但那时中国内地几乎所有的家庭都认为最好的职业是进入国家行政事业单位,或者银行、电信、邮政等国家垄断部门,捧铁饭碗,旱涝保收。如果你在私营企业单位上班都不太好意思说,至于到沿海城市去打工那更是惹人耻笑。而事实上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期,由于南方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海南建省以及深圳特区的建设,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家乡涌向广东打工,打工潮后来还席卷包括大学生、知识分子、干部,甚至官员也流向南方这片创业热土,这股浪潮当时被人称为“孔雀东南飞”,尽管这句话带有一些戏谑的口吻,但却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写照。

我对改革开放的认识还借助了几部影视文学作品,我在上初中的时候,读了两本改革开放题材的小说对我影响很大,一本是江西籍作家南翔的《南方的风》,作者通过一段短暂的下海经历,生动记录了海南建省后第一批创业者艰难的创业经历和酸甜苦辣的生活百态。另一本是东莞作家姚柱林的《商界》,后来改编成电视剧,生动描述了改革开放初期广州私营企业在商场上生存竞争的残酷现实。阅读这些作品,进一步加深了对南方沿海城市的向往,同时也在心里埋下了奋斗的种子。1990年的夏天,内地播放了一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的电视连续剧《公关小姐》,讲述的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五星级酒店——广州“白天鹅宾馆”公关部一群现代白领的工作与生活,这恐怕是中国最早反映沿海开放城市的电视剧,对于大多数从未真正了解沿海城市,了解外资企业,了解白领阶层的我们而言,简直是太有吸引力,记得每晚我们一家人都要聚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的看,每个人心中对沿海开放城市都有自己的态度和理解,也似乎有一个梦。

随后反映南方打工群体的影视作品逐渐增多,代表作当然是电视连续剧《外来妹》,《情满珠江》等,其中《外来妹》的主要场景就是在今天东莞虎门镇某工业区某工厂拍摄的,著名演员陈小艺扮演的外来妹“小云”从一个流水线工人奋斗为公司经理,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打工一族,那一首淡淡忧伤的主题曲《我不想说》曾经在很长时间流行在中国乐坛,也在很多个夜晚回荡在中国人的睡梦中。除此之外,后期还有张良导演的电影《特区打工妹》、体操冠军刘旋主演的《我的美丽乡愁》等等,透过这些影视作品,我们对改革开放有了更深的认识。

93年读高中的时候,在南方打工的堂哥来家里玩,听堂哥说他在汕头一家五金厂打工,月收入近千元,这比当时都在事业单位上班的父母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还要高,堂哥初中毕业成绩很好,可惜因为家里太穷而辍学,现在不仅可以自食其力,还可以供弟妹读书,而且我感觉其为人处事,谈吐举止,思维和视野,明显比那些长期蜗居在家、坐井观天的人强,爸妈着实夸奖了堂哥一番,也很让我钦佩。我想,这或多或少坚定了爸妈鼓励我今后要敢于出外闯天下的决心。

1998年我大学毕业,国家已经不包分配了,我面临就业的现实难题。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我起初也想进入行政事业单位端铁饭碗,父母也为此到处求人拉关系,甚至请客送礼,但最终仍未如愿,当时一个家庭如果没有过硬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想端铁饭碗真是比登天还难,朝我敞开的就业大门只能是企业,国有企业或私营企业,我别无选择。恰好有一个同学在东莞某台资企业做厂长助理,他希望我过去。考虑再三,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决定去南方寻找自己的广阔天地,已经疲惫不堪的父母也非常支持我的决定。于是1999年1月13日,我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东莞,在这家台企的研发部上班,职位是工程秘书。8个月后,我转战深圳谋职,2个月后又杀回东莞,在现在的公司工作将近10年至今,从一名市场部的基层职员做起,做到主管、副经理、经理、总监、集团总监,我在为公司贡献才智的同时,也得到了公司很多领导和同事的帮助和提携,不仅让我获得了充分的事业发展平台,而且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收获了我的爱情,组建了幸福的家庭,我一直认为当年南下广东的抉择是无比正确的,也是非常光荣的,我在心底真诚的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赋予我这样的机会。

今天是2008年最后一天,改革开放30年也将过去,历史的篇章将翻开新的一页,我真心的祝愿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能够坚定不移的推行下去,30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也许只是沧海一粟,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我们也会有时迷茫和困惑,我们甚至也会失误,乃至犯错,包括即将远去的2008年,我们面对很多惨痛的天灾人祸,但我相信凭借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精神,我们一定能够化险为夷,安然度过,我们以及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一定会在未来改革开放的新的征途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我们一定会拥有更加的美好的未来!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