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一世界读后感范文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范文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范文1

最近,读了杨澜的作品《一问一世界》,尽管只读了一部分,我已经被杨澜的睿智所折服,对杨澜的敬意油然而生。读完两个章节后,我看到了这些光环背后她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也明白了没有任何一种成功是无缘无故的,没有一种成功是不需要努力的。

在第一章节“世有疑问,必有发问”中,杨澜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提问的重要性。在哥伦比亚读大学时,杨澜当时选的是一门社会学,她觉得做传媒的需要一些社会方面的知识,所以觉得每天上学准时到,作业按时交,老师附着的书也看,可期末的成绩却是B,她去找教授理论。教授回答道:“你的作业已经交了,但我想提醒你一下,因为你上课从没有提问问题,这样证明你的上课参与度不够高。”的确,对于现在的应试教育,有的只是照搬模式,尽管疑问如影随形,也很少主动提问题。所以对我们来说,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善于发问,只有在不断的思考和提问中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在现代的社会中,善于发掘、思考、提出、解决问题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我们要做自己,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掌握主动权,多提出问题,这样才能获得的知识更多。

在第二章节中,杨澜又说:“真正的成功,不是说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在你身边笑”。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为了成功,我们常常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的真正渴望;为了成功,我们急急忙忙赶路,经常碰到这撞到那,也不愿扶他们说声对不起;为了成功,我们忽略了身边的美景,我们能不能多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拥抱呢?

读杨澜的作品集《一问一世界》,让我受益匪浅。从中我也明白了对每个小小的心灵都有属于自己的大大世界,而如何让内心的大大世界绚烂多姿、五彩缤纷,主动权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范文2

每每在电视中,看到访谈节目主持人杨澜,心中犹升敬佩和崇拜,这不仅仅因为她高雅的气质,优美的外形,更因她满腹内涵,博学多才深深吸引了我,当我拿起她的《一问一世界》这本书,一眼就被封面上,穿着白色礼服的杨澜吸引,她手拿话筒,低头深思,那静静的眼神加上那飘逸的衣裙,感觉很美,一种很有内涵的美。封底上几行小字“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再渺小的个体也能折射出宇宙的大义。

作为一个以提问为生的人,她祈望以一个个问题,打开一个个世界,它可能是地理,可能是心灵……因此我急切地想了解,这个如此精致的女人她的精彩的人生。

《一问一世界》讲述了,她1990——-20xx年,从事电视行业艰辛的历程,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的失败与艰辛,十年《杨澜访谈录》台前幕后节目团队的组建,及所付出的心酸和努力。

书中还透露了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等高端人物的过招,如何对嘉宾巧妙提问,如何精益求精地,创办这个有价值的节目,书中围绕两条线索进行描写,一条是她个人的成长过程,另一条是电视传媒界的,兴衰与发展历程,它由种种真实故事串联而成的。

读过此书,我感觉到,自己走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记者的世界。杨澜留给人们的印象,美丽大方,举止优雅,侃侃而谈,工作干练,凭借着聪慧,成为精致的女人,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着精彩的人生。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范文3

《一问一世界》作者杨澜、朱冰。初读之下,我认为是一本值得读的书,由于周末刚买,书还没读完,先谈此书外观设计。

书名:书封面、封底实际颜色皆为藏青色,与上图稍有出入,由于藏青色和暖色调的底子不容易突出书名,所以书名处用亮色材质划出领域,其领域为斜方形,书名位于此内。

封面:封面杨澜面部为暖红色,着纯白色衣服,且衣服具有明显的光影变化,丰富而不呆板,衣领飘飘往右下而去。衣服上之配饰颜色介于白色和暖灰色之间,亮度为高亮。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杨澜如作品一样至于封面。杨澜神态做低头沉思状,仿佛在对提什么问题在做最后思考、又或是回想往事、又或是低位进入人生思考,如做抬头状则味道全无。总之杨澜神态给人些许动感,其双目与麦克风有所联系。

纯黑色麦克风位于封面三分之一黄金分割处,乃人物职业象征物,且更增加人物神态动感,杨澜之如漆双眼、黑色麦克风和白色飘飘衣领构成隐约三角形,封面有所动感且稳定。不是杨澜低头就是低调而是她的心放低了。此封面设计胜于《凭海凌风》远亦,《凭海凌风》望文生义与设计封面,一女抬头远眺,衣服飘飘,全是英姿勃发之色,那时杨澜冲劲有余而思想稍稚嫩。而此时小中见大,一封面而知杨澜渐渐成熟。

封底:人物作退出采访状,着黑色礼物,持白色麦克风。此时杨澜之低头与封面之低头,境界不同,可全凭个人感觉遐想。晚礼服下摆极长,增加人物大剪影的感觉,与封面的人物比,其人物形象略显呆板,其原因之一在于人物的眼睛呆板了且无对话构图关系。

问答设计:书名为《一问一世界》,杨澜知性,当然不会认为自己知道全世界,她本意乃以“一”代替一切之问题,乃以“世界”代替被采访人和采访人的内心世界。封底对“一问一世界”做注脚式发言,正所谓有始有终。

书内仍为暖色调,字体、留边适中,图片为暖色。书的关键部分到,书序撰写的好,但目录稍嫌不够简洁明了,这样也许可以给阅读增加情趣,但对我这样热衷获取信息量的人并不特别适合。

整个书的设计,符合时尚标准,设计精细,不错。我个人建议,此书给我一种雕琢感,一种镜头感,杨澜始终放不下镜头感,未免美中不足。《凭海凌风》的设计不好,但那时杨澜人物形象稍有英姿勃勃的感觉,此时杨澜镜头感太强烈,我不知道真实你是什么样子。

自然界之风雨之美就是美,完全不必解释和说明!所有对美的解释和说明多片面和局部。希望杨澜下一步书的设计能从雕琢之美达到自然之美的水准。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范文4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想更加了解下杨澜这个成功者。我们平时见到的,是杨澜出现的电视上面风光的形象,而对于我来说,更想知道她背后的故事。果然,这本书写到了她成功背后的点点滴滴。看完本书之后,觉得有必要写下她给我的几个启示。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这句话,我看了很多遍,每次都让我充满着力量,兴许我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但是我没有行动的动力。正是因为梦想,让杨澜在1994年毅然离开了让她成为的央视睁大综艺节目,而飞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正是因为梦想,让杨澜放弃在美国电视机构做主播的机会,而是毅然决定回国建立传播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平台;正是因为梦想,让杨澜不顾怀孕带来的不便和危险而跑遍港澳办、文化部、广电总局等相关部门,游说每位审批者,所以才有了中国第一个定位于历史文化的专业化电视频道——阳光卫视;正是因为梦想,杨澜才具备各方面的素质而得以与全世界的各式各样的大人物斗智斗勇,因而有了了解世界的《杨澜访谈录》。无论如何,一个人没有了梦想,正如航海中没有了指南针而变得目无方向,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想法,只要有一丝实现的可能,就请你坚持到底,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团队的力量。如果把杨澜的所取得的成就归于一个人的功劳的话,那是不太现实的。其实在杨澜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无名英雄,但是他们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无论是在上海的团队,还是在北京的团队。每一个对嘉宾的问题,都是这些人物,如复旦大学教授蒋昌建,不断收集嘉宾资料,然后经过整理,细细挑选才整出来的,所以每一个问题是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当然在电视机前我们只看到了睿智的杨澜,却忽略了背后的英雄。

背后的人。还有让杨澜幸运之处就是她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吴征,从最初的一个小小的想法,到阳光卫视,阳光基金会的创立,这些都离不开吴征的支持,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从物质上,吴征的出力都是至关重要的。阳光卫视创办之初,启动资金缺乏,卫视的运作困难,从商的吴征就拿出3500万港币与友利电讯联手收购了香港良记公司,并更名为“阳关卫视网络电视有限公司”,并且还负责与海外供片商进行谈判,除此之外他还请来了他担任香港亚视营运总裁时的老部下徐小明担任阳光卫视总裁,这才让阳光卫视得以运行下去。在阳光卫视收视群和收视率提不上去的时候,电视运作的资金越来越多而收益却远远不够,阳光卫视的发展步履维艰,关键时刻,吴征建议把阳光卫视的控制权转让出去,虽然就这个问题他们俩曾发生过激烈争吵,但最后为了阳光卫视的生存,杨澜还是服从了丈夫的决定,如果当初杨澜坚持只做纪录片的话,阳光卫视只会被商业市场淘汰出局的。所以,每个成功者的背后总是有个为他/她默默付出,时时刻刻支持他/她的人,杨澜也不例外。

……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范文5

《一问一世界》是由杨澜和朱冰著作,走进杨澜的世界,感觉自己的心门瞬间打开……每当沉浸在《一问一世界》中,总是让我思绪渺渺……

她荣获过国家公益慈善领域最高奖——中华慈善奖;

她被推选为“能推动中国前进,重塑中国形象”的新时代女性代表;

她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卫星频道——阳光卫视;

她采访了数百位世界政要和各界风云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华莱士”;

她曾在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和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

她就是杨澜,众多的鲜花、掌声、光环环绕着她,然而杨澜所经历的坎坷同样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这其中展现着女性的力量与伟大。

在这本书中,杨澜告诉了我们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告诉了我们凡事要做好准备,一切都不会是偶然发生的,功课很重要。告诉了我们团队力量的重要性以及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这句话,我看了很多遍,每次都让我充满着力量,兴许我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但是我还欠缺行动的能力。

正是因为梦想,让杨澜在1994年毅然离开了让她成为的央视睁大综艺节目,而飞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正是因为梦想,让杨澜放弃在美国电视机构做主播的机会,而是毅然决定回国建立传播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平台;正是因为梦想,让杨澜不顾怀孕带来的不便和危险而跑遍港澳办、文化部、广电总局等相关部门,游说每位审批者,所以才有了中国第一个定位于历史文化的专业化电视频道——阳光卫视;正是因为梦想,杨澜才具备各方面的素质而得以与全世界的各式各样的大人物斗智斗勇,因而有了了解世界的《杨澜访谈录》。无论如何,一个人没有了梦想,正如航海中没有了指南针而变得目无方向,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想法,只要有一丝实现的可能,就请你坚持到底,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懂得选择,懂得放弃,选择了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现在的我们,何尝不是常常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要做的就是即使再难也要自己做出选择,学会放弃;否则,拖沓到要别人帮我们抉择时,不管结果是什么都是痛苦的。只有做出自己的选择,然后尽力去做好当下的事,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当。只要认定了就不要在行动的时候后悔,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实现梦想的必要条件,豁达的心态是享受追梦的静心剂。杨澜如此,我们亦如此。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范文6

彼得·巴菲特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好奇心。杨澜说“我的好奇心无可救药。”这本《一问一世界》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围绕杨澜主持的《杨澜访谈录》而展开叙述,中间穿插着杨澜自己的工作变动、生活感悟以及一系列的见闻。

在所有的主持人中,当然杨澜更愿意自己定位为一个记者。杨澜是我最喜欢的女性之一,淡定大气,知性广博。杨澜说“睿智,有时不在于为别人指点了多少选择,而在于能否在恰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正确的选择。”诚如当年她辞去央视《正大综艺》栏目主持人,奔赴哥伦比亚大学重新就读,结束回来与东方卫视的合作,继而是阳光传媒创建、转手卖给更好的人,选择公益,坚持做高端的访谈,这样的选择也许是早先注定,也许就是杨澜睿智的体现。

“生活大致平静,心中总有波澜。”一问一世界,让我想到自己作为一个教师,我们的课堂也是由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或者学生提问,老师回答而组成。这个问的技巧,问的主角,问的时间控制,问之前的设计,是不是需要自己在今后更加关注?现在充斥于我们的课堂上的无效问题实在是太多,简单的那种白痴似的提问,是不是在无端消耗课堂时间?不尊重学生先前的经验呢?

《杨澜访谈录》中的被采访者大多数是政界、商界等精英,时间特别宝贵,而且时间也是机密,不允许你随便乱问,因此整个团队的前期工作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是相当精到。如果在我们预设课堂教学的时候,也能够把有限的40分钟看得相当宝贵,站在学生的角度和教材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而展开提问,那么课堂有效度会更高,学生也会真正是主人。

忽然想到上学期期末试卷中最后让学生提问的事。现在我们的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提问的质量真的`让人大跌眼镜。也许是学生对于试卷中提问的考试类型还不适应,但主要还是一个意识能力的问题。学生会这样,那主要的问题当然应该落在整个教育导向上。“好奇”是保持学习的兴趣源泉,因为好奇,所以会提问。一问一世界,对于一个普通的教学者来说,一问一课堂,好好问,好好答。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范文7

《一问一世界》,用这个书名,真实绝。杨澜二十年的采访生涯,一个字概况—“问”,问成了十年世人瞩目的《杨澜访谈录》,访谈了许多杰出的人物,让我们更好地、更真地认识了这个世界。“世有疑惑,必须发问”。

书中,杨澜叙述了自己访谈的经过,也从一个个影响了世界的人物身上揭示历史的真-相,心灵的真实,认识了世界。

我最受感动的是这一段内容:

“从美国学习回来以后1998年我加入了凤凰卫视,作为制片人和主持人制作《杨澜访谈录》的前身《杨澜工作室》。我当时就是希望能做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一对一的高端访谈节目。其实那个时候自己也不过才27岁,不乏幼稚之处,但是我很有热情。当时香港电台有一套纪录片给我的影响很深,叫《杰出华人系列》。这个系列是以纪录片的方式寻访了世界各地的各个领域杰出的华人,从李嘉诚到贝聿铭等等。我当时就觉得应该把优秀的华人所做出的杰出的成就通过访谈的形式记录下来。所以在最初的两年,基本上谁成功我就采访谁,而采访的内容不过就是讲你怎么成功的?是刻苦啦,坚持啦,有伯乐啦等等,讲的是一个个成功者的故事。直到1999年我采访华裔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崔琦先生,我的观念才发生了转变。那是个初春的雨天,天气很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里安详宁静,小松鼠上蹿下跳地觅食嬉戏。崔琦是沉静的,毫无喜形于色的神情,甚至还有一点害羞,一再为已经生疏的中文抱歉。他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向我这个门外汉解释他和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发现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强磁场中共同相互作用的电子能形成具有分数分子电荷的新型粒子。我听得一头雾水,还含含糊糊地点着头,心想如此悬殊的知识结构,这个采访可怎么做啊?我试图进入他的人生经历,他告诉我他出生在在河南宝丰县,乳名叫“驴娃儿”,直到10岁也没有出过自己的村子,每天帮助父亲做农活养猪放羊。12岁的时候,他的姐姐介绍一个机会可以让他到香港的教会学校去读书。他的父亲是一位不识字的农民,觉得家里就那么一个儿子,已经到了帮着干农活的时候,不愿意放儿子走。但他的母亲对儿子有更高的期待,坚持要把儿子送出去念书。小崔琦舍不得离开家,母亲就安慰他说,下次麦收的时候你就可以回来了。然后把家里剩下的一点粮食给他做了几个馍装在小包袱里。这样小崔琦就跟着亲戚远走他乡,坐了一个星期的火车到了香港。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他的父母就在50年代末的大饥荒中活活饿死了。我问崔琦:“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母亲没有坚持把你送出来读书,今天的崔琦将会怎样?”我期待的回答是,知识改变命运等等。但是他却说:“其实我宁愿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如果我还留在农村,留在父母身边,家里有一个儿子毕竟不一样,也许他们不至于饿死吧。”我听了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诺贝尔奖也好,科学的成就也好,社会的承认也好,都不足以弥补他的失去和永远的心痛。”

杨澜真的善问,也最能找到人性的真实。读这本书,认识真实的世界,寻找真正的成功,才是正道。作文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范文8

近些日子终于把妮子学姐的《一问一世界》看完了,由于自己一直很懒惰,经常性捡了西瓜丢了芝麻式的学习,导致对很多学科知识真的不够透彻,以后要像杨晓哲学习,看完一本书,必须要总结。这个好习惯,慢慢养成。一直都很欣赏杨澜,对下个人看法,初略浅谈,如果有误,还望海涵。

对于杨澜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在这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她从1990到20xx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等高端传奇人物的交往,又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以及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20年的媒体生活。

生活大致平静,心中总有波澜。作为一名中国女性,她是一名出色的CEO,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是一个好妻子,更是一个好女儿,好媳妇,还是孩子的好妈妈。我欣赏,欣赏她在工作出色的同时把家庭经营得如此温馨和谐,采访了数百位世界政要和各界风云人物的同时还的中国公益慈善大使,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历史为主题的卫星频道的同时担任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和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这一系列的头衔,不得不说,她很厉害,很优秀,以至于是我,甚至更多女孩学习的榜样。

这本书总共包括六个问题,他们基本涵盖了访谈嘉宾集中的若干领域: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娱乐,女界,体育,这一个个问题,串联着深刻的印象,成为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共同的记忆。一直都觉得,交际也是一门艺术,谈吐更是这门艺术的灵魂。如何把自己的知识更好的告诉给更多人,这需要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内化以及睿智的判断与选择,好比教育,更像教师,这引起的的一个反思,如何做个有特色的老师?如何在保持自己个性风格的同时又能兼顾到学习对你的热爱与尊敬?如何把课本上的知识像陈鹤琴老先生说的“活教育”一样引出来?特别是西部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国家及领导又如何出谋划策做到东西部统一?真教育,好教育,活教师是陶行知老先生一生的教育追求,我们应该思考,学习,更应该行动。

一直在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类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似乎一直在发问。有时候,人的好奇心,无药可救。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最后,留下了一个问题,值得自己思考: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我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范文9

半个月前买的《一问一世界》,当时我同时在看三本书,分别是在办公室、厕所、卧室里抽空看的,因为白天上班一直比较忙,所以看得速度比较慢。再多翻看几页《一问一世界》的时候,我已被她深深的吸引了,撇开其它的两本书,专注于杨澜对电视新闻的这份执着,勇于选择,为了理想而奋斗到永远的书。

看完这本书,才了解了60后杨澜接触主持人,选择深造,创造精彩的栏目,开办电视台,申办奥运,做慈善等等。她的事业是如此的成功,不仅如此,她的家庭也异常和睦,吴征一直都尊重、支持杨澜的事业,作为两个儿女的母亲,她是孩子钢琴课上出席次数最多的母亲。谁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家庭和事业必须二选一,杨澜做到了,得到了。其中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杨澜访谈录》10年,杨澜把一个二人访谈节目做到如此高端,采访的嘉宾500多位,背后有一个旁大的团队,说其旁大,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每个人都有共同的理想、奋斗的目标、对电视新闻的热爱、创新精神,他们就是个旁大的搜索引擎,为了能提出更优质的问题、带着问题找寻真相,坚持不懈的努力。团结可以将力量最大化,杨澜就是组织者。

正是因为杨澜的对专业的执着,对祖国的热爱,怀有一颗善良的心,通过她自称记者的身份,转播给大家,也把她的成功分享给了我们,身受感染。我想赞美,却显得词穷。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范文10

《一问一世界》是由杨澜和朱冰著作,20xx年3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知道杨澜是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她的主持,她高雅的气质,俊美的外形吸引了我,后来经朋友推荐我借来她和朱兵共同撰写的《一问一世界》来看,看完之后,让我更加让我更加欣赏和喜欢上了她,因为她是一位博学多才,满腹内涵的女子。

这本书的封面是穿着白色礼服的杨澜,她手拿话筒,低头沉思,静静的眼神,飘逸的衣襟,给人一种很有内涵的美。再看封底,杨澜身穿一袭黑色长裙,身段高挑,眼睑低垂,旁边有几行小字:“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再渺小的个体也能折射出宇宙的大义。作为一个以提问为生的人,我祈望以一个个问题打开一个个世界,它可能是地理的,可能是行业的,可能是心灵的……”如此精致的女人,让你不觉如饥似渴的开始阅读。

在这本书中,杨澜告诉了我们她从1990年到20xx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籍。她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她的20年非常媒体生涯;她眼中的传媒江湖。个人命运与时代演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杨澜和这个时代的真相。

杨澜确实是一位传奇女士,她是一位融合了东西方知性美的女性,她用她的人文观看待世界,发掘人性的真善美。我之所以钦佩她,不是因为她华丽的成功,而是因为她一路走来,面对人生的态度,还有应对各种问题的灵活应变,在适当的时候懂得选择。她所获得的一切不是靠运气,而是她朝着坚定目标,不懈地努力获得的。

作为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提问。但是提问难免会问及令对方尴尬的问题,比如说,她采访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前,导演和制片人都说,杨小姐你一定要问问他莱温斯基的事情。杨澜感到这让她有些为难,即使是一位离任的总统也应得到尊重,怎么去问人家这种难堪的问题?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杨澜做足了功课。

看完这本书我也深受启发。首先要舍得放弃。杨澜在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经历了两次重大的选择。一是1994年她选择放弃红极一时的《正大综艺》,赴各路比亚大学过级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传媒。第二次是身在美国的杨澜没有被各大著名企业的盛情邀请和丰厚的待遇所吸引,依然决定回国从零开始创业。她用经历告诉我,有时放弃眼前的华丽,选择对的方向会有更好的结果。

其次我们要想成功,必须要做好各种各样的准备。一个好的主持人要做到无论面对何时、何地、何人都要有话题,有问题。而简单的问题,好过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又要引起大家的兴趣。要提出共鸣的问题就必须得事先准备。有时候在访谈中难免会问及令对方尴尬的问题,杨澜说这时诚意很重要。要让对方知道你并非刻意为难,而是更关心事实的真相,这样对方才不会拂袖而去。功课非常重要,这样不会让对方觉得对牛弹琴,当然,采访工作必须要随机应变,灵活以对。

《一问一世界》非常值得我们去看,它不仅讲述了很多杨澜访谈的经验,其中有其他名人激励青年们的肺腑之言,及在访谈中随机应变的方法,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深深感悟体会。

最后,杨澜精彩语录与大家一起分享:

1、当一个人决定离开床的舒适,去石头上睡觉时,他就已经摆脱了某种惰性,而带来许多种可能。有一天,顽石上也会留下他的温度。

2、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3、我欣赏一种观点:判断一份感情品质的最好方法,就是看情感中的两个人,是否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