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心得体会
探讨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心得体会
近期,我校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参加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专题探讨,令大家耳目一新,很有收获。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数学中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现将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些体会汇报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欲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向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数学现实现象及规律,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有效的数学情境能赋予数学学习以生活情趣。在教学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做好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课伊始,我出示一本日历,让一名学生一页一页不停地往下翻,并依次说着:“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星期日……”同时让另一名学生跟着板书:星期日、星期一……。,这样一个星期七天就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再让学生观察板书发现每个星期七天循环出现的现象,初步感受着“循环”的含义。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日历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循环小数”的兴趣,同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主动参与了学习。
二、重视问题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还要引领组织学生经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组织有序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主动的进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明确问题,收集、整理、筛选数学信息。明确问题,就是要让学生理解问题。根据这个目标有目的、有层次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获取、去分析、去整理、去筛选有关的数学信息。比较有效的做法就是引导学生抓住情境中的关键字、词、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描述、去理解,弄清问题的'指向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利用转化思想,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相对来说是一门比较抽象,比较讲求思维逻辑的学科,有很多问题,学生开始难以理解,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常常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能利用转化的思想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能激起他们探寻解决问题方法的积极性。
3、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用应该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中辨析、思考、探索,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如:20÷4=5200÷40=52000÷400=5观察探索中,得出商不变的性质,另外适度的组织学生开展群体讨论,可使每个学生既输出信息,又获得信息,互相触发思维的火花,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拓宽了探索问题的思路,使问题辨析呈现明朗化,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积累知识与经验。
所谓学习反思就是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以说,它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反思是一种再学习、再创造。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惘”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数学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学生的反思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反思性学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对于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运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方法后,让学生去解决一些实际的,有关的数学问题,便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发展他们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布置一些,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深刻性、有创新性的问题,让学生去尝试解决。如巩固练习,有模仿练习、变化练习、拓展练习等,设计这些练习时,一定要认真筛选,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感的练习挑选出来。“以一当十,举一反三”做到少而精,这样做既能及时巩固,总结得来的知识与经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减轻学生的过度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始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课本为主源,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训练学生思维,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经常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获得同步发展。才能既落实了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