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瘦幼审美现状的思考心得体会(3篇)

当今白瘦幼审美现状占据主流审美观点,然而,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呢,小编认为,美的定义就是内心的坚定和热爱,是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下面是残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白瘦幼审美现状的思考心得体会(3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当今白瘦幼审美1

白瘦幼是现在流行的一种对女性的审美观点,简而言之就是又白又瘦又幼态。以陈都灵,章泽天这类型的女孩子为代表。

出现这种审美观点我觉得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封建思想的残余,二是消费主义的陷阱。当然还有社会意识等等之类的原因,此处不表。

这种审美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例如一缠足。用布将女性双脚紧紧缠裹,使之畸形变小。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孔雀东南飞》就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之句。二是细腰。有诗句“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为证 。在中国古代审美观念上,所谓的女性美就是要体现出她们“阴柔”的一面,就是娇小、柔弱、娴静以及要有柔和的曲线等等。自“小”而言,樱桃口、瓜子脸、杨柳腰都是女性美的特质,甚至引发出一种病态的审美。

红楼梦中如此描写林黛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这样做无非就是不要让女子去抛头露面,把她禁锢家庭里。缠足也好,细腰也好,都是让女性缓慢运动,以此来满足男性的征服欲。要满足自己的征服欲,无非是要选择攻击力小的看起来柔弱的女子。

其实这种审美不止在中国古代,旧时欧洲女性也会为了追求细腰而过分束腰,严重者身体畸形,更有甚者因此丧命。

综上我们现代人有许多还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影响,那随着我们网络的发达网络,这样的审美也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更多女孩子被时下流行的审美观点捆绑,希望自己向白瘦幼的方向发展,资本家们肯定不会放弃这些机会,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白变瘦变年轻的产品和技术。

这种情况发展的很容易让女生产生外貌焦虑,甚至会导致女孩子为了追求变美而不择手段。希望女孩子在别人攻击她的时候或是自嘲的时候,不用说自己一无是处,不用说自己不好看,你可以说,“我只是长得不符合当下的审美。”

综上的审美观点无非是一种社会意识的体现,即当今的社会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不只是女生,男生也会陷入这种情况中。

李银河女士就曾指出性别刻板印象是对男女的双重压迫。

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中,传统社会大多对男女两性的气质做出严格区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经常被认为是两种对立的气质,比如男人应该阳刚潇洒,女人应该阴柔婉约;男人负责在外征战,女人负责在家做饭……甚至对外表都有对应的不同要求,比如男人应该高大威猛,女人应该娇小柔弱……如果一一列举,这个对比还可以无限延伸下去。

现在很多人惊呼:年轻男孩越来越娘,缺乏男子气概,还有什么阴盛阳衰等等之类的言论。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正是我们不断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体现。男生也可以温柔,温柔地去承担家庭责任,温柔地去对待家人。他们可以脆弱无助,可以选择流泪,可以选择倾诉自己的痛苦。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子汉流血流汗不流泪,”全部把这些观点打破掉。女生也可以坚强勇敢,在职场上乘风破浪一往无前。什么“女孩子就应该在家做饭带孩子,什么女人老了没人要,女人应该靠男人等等的言论也全部打破掉。

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不同,外表的不同,个性的不同才构成了这个不同的世界,用一套的标准去统一所有人这难道不是暴政吗?希望每一个女孩子男孩子活出自己,坚持自己。即便是男孩子不是高富帅,女孩子也不是白瘦幼。

如何看待当下白瘦幼的主流审美2

其实大众审美一直都在降级,白瘦幼的审美也是被别人左右的。

以各大短视频平台为例,本来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绝佳场所,但用过的朋友都知道,人们用的都是模板,什么火一窝蜂拍什么。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独立审美和批判性思维进一步消磨,沉迷于对于景观的模仿和廉价的复制。这就是全社会被动的审美滑坡。

审美降级的根源是在我们目所能及的范围内没有好东西了。而我们目所能及的,是景观,是资本通过流量「推送」给我们的东西。为什么资本不需要好唱功、好演技?因为不符合「成本-收益」最大化原则。

唱功、演技这些不但要靠天赋,更需要艺人的努力与进取心,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资本能有这样的耐心么?

我通过成熟的流水线短时间就可以大批量复制流量小鲜肉,一样有买单的巨大受众,一样能赚得盆满钵满。那么为什么我要为你们这些韭菜的审美诉求去增加我的风险呢?

2018 年国产电影年对口碑片《我不是药神》中,大家对于演员王传君和「黄毛」的印象深刻,也获得了大量称赞。

但是诸如《人民的名义》中的老戏骨、《我不是药神》或《无名之辈》中的实力派演员,他们得到了主流资本的青睐么?可曾有一档热门的综艺或真人秀让他们担当台柱子么?可曾有时尚大牌邀请他们做代言了么?可曾有娱乐公司像推广小鲜肉小花们的力度去包装营销他们么?从来没有。

因为「资本」是最精明最嗜血的「动物」,如果有一个最低风险最低成本的方案,绝对不会选择次低成本的。因此资本不需要审美,不需要实力,只需要复制成本最低廉的「景观」就足够了。

正是基于此,我们在文化娱乐领域看到的是大量同质化的内容:穿越剧火就一窝蜂拍穿越剧,清宫剧火就一窝蜂拍清宫剧;卖腐元素受到大家欢迎,就顶着尴尬强行凑 cp……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就与第三点多元化的丧失密切联系了起来。

景观世界里有一套流氓的逻辑:出现的就是「好东西」,「好东西」就会出现。我们可以在社交网络上看到众多类似的言论:你凭什么说我家爱豆演技不好?你看看票房有多高!你凭什么说我家爱豆唱功不行?你看看他排行榜有多高,你看看他一条微博转发量有多少!

但殊不知,群众是好欺骗的,需求是可以被塑造的,市场是好引导的,当所有人都被资本营造出的廉价需求牵着鼻子走,审美降级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压根就不需要给你提供「好东西」。

是先有需求再有创造,还是先有创造再有需求,这是一个从哲学到科学再到经济学争论已久的问题。目前学界公认的结论是:需求不是人类天生的,而是被制造的,被资本、科技、生产组织方式等等制造的。

于是,绝大多数群众在懵懂中接受了资本提供的廉价与次级的审美,哲学层面上的「本质」,艺术层面的「优劣」,审美层面的「美丑」,就这样被资本和流量塑造的景观全部掩盖了。

跟进一步地,资本的景观形成了一套完美的闭环,相关的一整套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为流量明星刷虚假流量;动用粉丝和资本的力量打榜、刷票房;控制评论热评、控制中立微博评论、集中举报负面微博等等。

有一些当红艺人出了丑闻,到他微博下面看看评论,清一色的支持——相信大家都有过这种 wtf 的感受:「这特么都是什么鬼,这个世界的三观坏掉了吗?」

这些评论一半是粉丝控的评,一半是营销公司用机器刷的,不光可以刷本人的微博,还可以根据关键词全网刷水控评。通过点赞占据热评最高点,也就算占据了景观的展示位,让反对言论遁于无形。

不要觉得什么「公道自在人心」,这些不是给你看的,这是给粉丝看的,让他们坚定了信念:「看吧,还是支持的人多,我们家爱豆没有错~」。于是在这样一个「虚假成了虚假他妈」的自欺欺人的生态循环中,资本和景观又一次大获全胜。

著名演员陈道明早在 2017 年就批评过部分职业素养差的年轻演员,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动不动什么手破了,什么哪儿摔伤了,什么冬天在水里头、夏天穿着大皮袄,变成了一个演员的功劳。」

他认为这应该是演员的本分:「人家清洁工早上 4 点起早,你还在被窝里,怎么说呢?你的职业就是这个,然后还把它当作敬业?你演员就应该吃这样的苦。」他在另一次采访中同样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戏演不好,长成天仙也不配当演员。」

关于白瘦幼审美现状的思考心得体会3

(防止有人会错意,我在开头必须指出:白瘦幼不能说“错”。因为美是不可以被评价的,被评价的是审美的视角。)

我不认为白瘦幼标准中的“幼”是指更年轻,好像全世界就我们聪明,知道更喜欢年轻的。认同年轻是生物的普遍本能,西方的审美也没说就推崇老太太,盖尔加朵的面部特征也是年轻的。

而且单纯喜欢年轻不至于发展成今天这样。

“幼”的本质是第二性征弱化,男女审美趋同。男性女性化的同时,女性也在“去女性化”,变为失去性吸引力的儿童。

这就不能用一个“后殖民化”来解释了。更多的恐怕来源于我们自身的文化压抑和社会整体消费减弱,需求降低,步入低欲望社会。

男性和女性,都不再强调第二性征,因为那样太过于激发欲望,显得具有攻击性。而一个欲望萎靡的社会是容纳不了这些欲望的。

人们开始更喜欢那些看起来更安全的“儿童”,或者说儿童化的成人,男女都一样。掩盖第二性征,更小的视觉年龄。所有代表“野性”,“冒险”的信号都被剔除了,只留下彻底的“安全感”。所有被审美的人都必须儿童化,无害化。

这种审美其实在古代中国比较常见,传统小农社会也是典型的低欲望社会。再加上封建礼教的影响,我们不论故事里还是画里,以及日常服饰,都看不到那种外显的欲望。

白瘦幼真的是一种当下的审美吗?

我认为不是的。我们早就拥有一个非常女性化的男主人公贾宝玉,更重要的是,我们同样还有一个更加女孩化的林黛玉。你可以描绘她的内在才情,修养,文化,所有的内在你都可以让她具备。

可是,乖乖,没人敢细说林黛玉的胸脯。 ‍♂️

林黛玉当然是美的,甚至于可以算是中华传统审美中的“致美”。但她却不是一个“美神”,林黛玉不是那种西方的维纳斯式的角色。相反,这些试图无害化女性的审美甚至逐渐走向了另一个反面,那就是削弱女性生命活力。林黛玉是有先天疾病的,这种疾病带来的虚弱将其形象的无害化提升到了顶峰,使得书中没有任何一个女性角色可以超越她。

而西方审美之下的“美神”,甚至是有腹肌的。

西方这种“美神”的审美传统到今天,就有了神奇女侠。(简略说法,其中省略良多过程,美术史小白不用当真)

图中女星同样是瘦和美的,但是完全没有任何幼态特征,“年轻”和“幼”并不能等同

野性和攻击力爆棚,外化的第二性征让你移不开眼。虽然同样是一个身材好面容年轻的女性,我们却可以看出这绝不是我们所说的“白瘦幼”。

回到我们自己的审美问题。

白瘦幼的审美有问题吗?我们又有什么必要让男人们都像施瓦辛格,让女人们都像亚马逊女战士?我们是不是在自己吓唬自己呢?

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讨论“白瘦幼”?

我认为现在社会上对于审美的普遍担忧,绝对不是出于对于西方审美的被动回应。

我们之所以焦虑完全是因为我们审视了自身。

这个问题具体展开的话够一篇博士毕业论文了。我在这直接说结论:

男性接受不了女性的身体,认为是淫荡的。女性接受不了男性的身体,认为是粗野的。人们拒绝承认人类本来的样子。最后人们只接受一种身体,那就是儿童的身体。

这在伦理上是一种倒退,审美上是一种压抑。

儿童身体的特点就是无特点,因此削弱自身特点就成了达成“美”的捷径。而这种所谓的“美”又进一步排斥个性。因此,社会中广泛的审美上的压抑就积累起来了。

为什么说我们当下是多元的?个性的?我们分明就是压抑的,无法表达个性的。

审视美的审视者们,因为自己的怯懦,主动回避那些会刺激他们的东西。剩下的就只有一潭死水和“安全”。

我们的男女明星是千篇一律的,网红是千篇一律的,标准恒定而唯一。能真正娱乐大众的反而是审丑圈的网红,是奥利给,是笑川。因为丑陋永恒是自由的。在“美”与个性相冲突的时候,人们就开始选举卡西莫多,举行“丑人”大游行。(此丑是美学意义上的丑,无贬义)

于是我们就自然而然的担忧起来。

这其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请允许我继续用《红》来举例。正如同我们阅读《红楼梦》,从开头就可以隐隐意识到那种悲剧的结局将会到来一样。即便是不谈贾家的大结局,仅仅谈论她和贾宝玉的婚姻,我们也可以从中嗅到一丝危险。因为林黛玉太虚弱了,我们无法想象她成为一个妻子,成为一个母亲。林黛玉以失去内在母性可能的方式成为了致美。(不是至美,而是“致美丽”,这其中有巨大的美学差别)

同理,当我们审视那些在公众面前生存的,主动被审美的女星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一种过分的幼态化展示。我们现在无法看到一个女人的不同时间的状态,我们只看到一种人:美丽的人。一种丧失了女性特质之后廉价的审美。

之所以廉价只因这是一种男性女性都共通的“美丽”,不再具备特殊性,只是一种模仿。而其它种类的美,那些必须有足够性特质才能焕发出来的美,被永远的忽略不再提起。表面上看人们都在抨击男性小鲜肉,但是女性在这个问题上更是受害者。

(答评论区:这也是我为什么说林黛玉不是“美神”的原因。不知道你能理解吗)

不要讽刺爱美的女孩成为白瘦幼。应当接受审判的是社会文化以及文化后面的经济因素,或者说意识形态。

(以上回答皆写于一时兴起,角度选的是传统审美。不过炸出来这么多“红学家”倒是很令人诧异。其实各位的“红学”总结起来就是林黛玉说不得,也是挺政治正确的。我希望各位看红楼最后不要变成一个复读机,每天只会做两件事:1猜结局,2颂美人。基本跑来说我不懂的人就是在重复着两件事。

多的我就不吐槽了,我只有一个问题留给各位:为什么你只合理化林黛玉的美,却拒不反思林黛玉的美背后的审美机制?甚至唯恐避之不及?

你的意识真的认为林黛玉是美的吗?)

以上就是残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白瘦幼审美现状的思考心得体会(3篇),希望大家阅读之后有所收获。残浔网持续为您提供优质文章,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残浔网。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