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上的今天8月4日 党史上的今天心得体会(3篇)
开展党史教育不仅是一次砥砺初心使命的历史教育,是一次坚定理想信念的政治教育,也是一次把握职责任务的时势教育。下面是残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史上的今天8月4日 党史上的今天心得体会(3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党史上的今天8月4日篇一
1926年
8月4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惩治贪污腐败的文件。
1941年
8月4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敌伪军伪组织的工作决定》。《决定》指出,对敌伪斗争不能仅仅依靠军事活动,更重要的是开展反敌伪的政治活动。对敌伪军伪组织的工作,便是这种政治活动的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对敌军主要是开展瓦解工作;对伪军伪组织的总原则是,争取同情分子,控制两面派,打击坚决作恶分子。
1950年
8月4日 政务院第四十四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这个决定是以1933年瑞金苏维埃中央政府制定的《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和《关于土地改革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为基础,根据新的情况加以补充后制定的,它为土地改革中正确划分阶级成分提供明确的政策依据。
党史上的今天心得体会篇二
从2021年1月1日起,湖南卫视推出《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建党百年专题片,节目聚焦百年党史上发生在这一天的一个或者多个重要事件,聚焦和回放“党史上的今天”关键节点、关键时间,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锤炼,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壮丽过程;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节目一经播出,引发强烈反响,让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能够重温党的历史,坚定干事创业的信心和意志,以一往无前的奋斗之姿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砥砺前行,昂首阔步新征程。
在《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第十五集中,讲述了1956年1月14日发生的事情。1956年的春天,被称为“知识分子”的春天,1956年1月14日至20日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大批知识分子被吸收入党,大批留学生、知识分子华侨、侨眷被争取回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加强和壮大,广大知识分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知识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指南针”。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撞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人民历经磨难,饱受苦楚。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在唤起民众、团结抗日、支持抗战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他们舍生取义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去。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思想先驱”。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远赴南洋七年多,以笔为枪控诉日寇、以机智巧妙周旋于南洋战场,他所撰写的宣传抗日的政论、短评和诗词在南洋一带华侨中产生巨大影响。最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中国甘地”厉麟似在抗战期间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响了国内外大批文化精英,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开展救亡运动,积极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他们是智慧的化身,是行动的“指南”,用过人的才智和勇气,与侵华日军进行着一场场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的斗争,对抗日战争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知识是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助推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知识分子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只有掌握了“先进思想”“先进文化”才能望得更高、走得更远。知识分子是科学技术的重要开拓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培养和发掘更多的知识分子、科技人才,才能创造出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的成果。知识分子是优秀精神产品的重要生产者。优秀的精神产品能够体现时代特色,贴近群众生活,可以陶冶心灵,激扬精神,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
知识是助力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驱动力”。“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民族强”,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驱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在信息时代里,知识分子的价值,人才的价值尤为重要。当今虽然我国已经取得一系列科技成就,比如,探月、“北斗”、高铁、5G、量子、干细胞研究等,但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还存在受制于人的局面。我们要下好人才“先手棋”,打好人才培养“主动仗”,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攻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逐步实现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让“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知识分子是时代的“掌灯人”,我们要热爱知识、崇尚知识,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要提升知识分子的待遇,解决知识分子的后顾之忧,让知识分子扎根中国,在中华大地上播撒智慧,创造辉煌。
党史上的今天心得体会篇三
百年党史,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从“春天的故事”到“新时代华章”,尽情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抱负追求和丰功伟绩。站在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上眺望,每天更新跳动于媒体上的“党史上的今天”,把一部厚重的历史复活于生动的细节,越读越能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读出了感悟,也就读出了力量。今天的党员都是未来党史的书写者,只有扎根于时代热土,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壮阔前行,才能在奋进中国的伟大实践中留下坚实足印,汇聚成未来党史上的“今天篇章”。
用风雨无阻向前进的必胜信念写好“今天的党史”。前不久,“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的典型事迹令人感动,蕴含在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父亲眼中的泪水叫人动容。翰墨写成奋斗历史,热血铸就牺牲精神。无论是在战火硝烟的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发展的和平时期;无论是在边防斗争等复杂严峻形势面前,还是在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实践证明,牺牲何止在战场,牺牲彰显不平凡,牺牲精神凝聚成了巍巍党史上的夺目丰碑。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脱贫攻坚为例,丰功伟绩的背后是不可或缺的激情奋斗和牺牲奉献。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同样离不开前赴后继的目标指引和践行追随。“革命理想高于天”,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铭刻在心的坚定信念。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虽然征途漫漫,但是惟有奋斗者,才能在历史的年轮上刻印足迹。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应当自觉从党史中汲取精神动力,坚定必胜信念,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畏沧海横流中的风风雨雨,用拼搏奋斗书写出“今日党史”的壮丽篇章!
用敢于啃硬骨头的攻坚精神写好“今天的党史”。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前进征途上的困难和矛盾也会层出不穷。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只有以问题为导向,发扬敢啃硬骨头的攻坚精神,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啃硬骨头”,往往不会一蹴而就、立竿见影,而是要拿出锲而不舍、滴水穿石的劲头,尤其是越接近目标的时候,“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就越要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攻坚克难精神。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带领村民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达8公里的“天路”。他说过:“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这辈人修不出路来,下辈人接着修,抠也要抠出一条路来。”正因为有了这种不怕困难的愚公之志,正因为有了这种迎难而上的拼搏,正因为有了这种滴水穿石的坚持,正因为有了平凡岗位上的“毛相林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才会在逆境、险境中排除万难,凯歌行进。
用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写好“今天的党史”。波澜壮阔的党史,见证了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斗争过程和发展过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贯彻于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每个方向和每个领域。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和生动印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党带领人民顽强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战胜疫情,摆脱贫困,让人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共产党人始终保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能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凝聚起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坚不摧的磅礴伟力,书写出更加灿烂的未来党史中的“今天篇章”。
以上就是残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史上的今天8月4日 党史上的今天心得体会(3篇),希望大家阅读之后有所收获。残浔网持续为您提供优质文章,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残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