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心得体会2022

本书以江苏区域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土壤,精选历代在江苏任职或江苏籍贤官能吏多名杰出代表,生动地展示出他们廉洁奉公的工作精神,下面是残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心得体会1

唤起历史记忆,坚定历史自信。《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一书,甄选200余名在江苏任职或江苏籍在外有代表性的贤吏,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以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的人生脉络为主线,缕述家世背景、从学情形、社会历练、嘉言懿行,领略先贤人生各个阶段的节概操守,体悟其成长经验,汲取其立德立功立言之道。全书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做到清正做人、廉洁从政,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答卷。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为官之基在于立德。儒家的“三不朽”把立德放在建功立业、著书立说之前;康熙在用人时把德行放在首位,把才学放在其次,“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便是他的态度;清初古文大家苏州人汪琬的“敬为居官之本”,也表达出为人为官,心地要诚、行为要敬的准则。做官先做人,从政先立德。我们要把修身做人、正己立德与为官为政统一起来,夯实为官为政的根基;要把道德修养作为终生课题,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常修真诚之德、敬业之德、清廉之德,从人生宗旨、价值取向出发,心地纯正,立根坚定。

“俭以养廉,直而能忍”,为官之本在于勤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墨子指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朱元璋感叹“金玉非宝,节俭乃宝”;成长于江苏的范仲淹曾言“常调官好做,家常饭好吃”……这些都体现了为官勤俭的必要性。是为官者一旦突破了俭朴平淡的生活防线,沉醉于酒绿灯红之中,工作能力和精神状态必然大大退化,思想作风和形象必然滑坡变异。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树牢尚俭观,铭记俭亦是廉,主动抵制奢靡之风,守住节俭防线;要锤炼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坚持把清廉节俭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为官之要在于慎独。领导干部身居高职,拥有一定权力,许多事情可以自行决断、自由裁量,容易随心所欲。因此,“慎独”应成为领导干部时刻对自己的要求。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南宋时杨樗年的“民以盗系,少稽则生理荡矣,吾宁以故纵获戾,毋使吾民之及此也”,这些都是慎独的典范。我们要主动接受组织、制度的监督,并且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明确的政治方向,遵守鲜明的政治原则,珍惜个人的政治生命,以形成内在的 “定力”。

“君子检身,常若有过”,为官之镜在于自省。自省,是党员干部提高修养的重要“功课”。南宋思想家朱熹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曾在江苏为官的曾国藩说,“做清醒之人 自省己过”。有的党员干部之所以犯错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自省而固执己见、独断专行。我们需要自省的东西很多:自省学了什么,是否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了头脑;自省想了什么,是否把党和国家建设时刻放在心中;自省干了什么,是否坚持干正事、干实事、干好事。真正做到面对诱惑不为所动,面临挑战不为所怕,成为一名真正的党员干部。

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从政廉洁的第一步,对于我们年轻干部尤为重要。我们要以江苏历代贤吏为榜样,以勤俭为本色,以廉洁为底色,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励志前行添色。

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心得体会2

江苏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一书,收录了历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在江苏任职或江苏籍贤官能吏200余人,以总结“为官之道”为中心,清晰地揭示出江苏历代贤吏群体所蕴藏着的历史借鉴价值和现实启示意义。通读此书让笔者对他们“清慎勤”的为官之道有了更多顿悟和启发,对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做好贤吏、如何常修为政之德有了更深思考和见解。

贤吏之道在于常铸忠诚之德。“天下之德,莫大于忠”。传统儒家倡导治国与平天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信仰上的忠诚。有了忠诚的信仰,就能在面临任何困难时,做到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忠诚是党员领导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和政治生命线。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对党绝对忠诚,时刻做到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做到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使之成为崇德修身和开展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成为坚定理想的“主心骨”、牢固信念的“定盘星”,真正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要把对马列主义的信仰植入灵魂、把对党和人民忠诚的基因融入血脉,在思想上来一次升华、在政治上来一次淬炼,把“两个确立”作为最根本的政治遵循,把捍卫“两个确立”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基本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忠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贤吏之道在于常存担当之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历代先贤为国分忧、为政尽力、为民操劳的不竭动力,既源于文人士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也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贯倡导的高风亮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苏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承担着重大使命的江苏,需要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新时代的江苏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积极效法先贤,持续砥砺担当之志、磨砺担当之勇、提升担当之能。

贤吏之道在于常立为民之德。“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党员领导干部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信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也是人民群众的一面旗帜,要常思“以民心为己心”,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心中有人民,心中想人民,才能真正做到对党忠诚,坚守信仰,造福一方、兴德兴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始终怀着对人民的赤诚之心,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理念,甘于“无我”,真诚奉献,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信,以德服众,多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多做于社会发展有用的工作,做到当一任领导、兴一方经济、献一腔热血、建一方文明、富一方百姓。

贤吏之道在于常怀淡泊之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主要指摒弃私心杂念而清静安宁的精神状态;轻视名利,不为名利所囿的精神境界。老子《道德经》曰:“大味至淡,真水无香。”名利本是身外物,唯有淡泊显精神。淡泊不是安于现状,随遇而安,而是一种操守,一种立身做人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诗句号召科学家们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强调“淡泊见初心”。“当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党员领导干部心存淡泊,就会不谋私利,志高心洁,有为于世,有益于人,就会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做到心系于民、责为民尽、利为民谋、绩为民创。党员领导干部淡泊名利,说到底就是要保持一种“无意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不图非分之想,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不为了一点蜗角虚名、蝇头小利而蝇营狗苟地生活。

贤吏之道在于常修正己之德。“善治天下者,求之于其身而已矣”。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推崇德行,儒家思想要求人要修身正己,追求理想人格,所以为政者的自我约束能力,修身律己的态度成为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看出儒家思想认为想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从注重自身修养德行开始。我们党更是一个特别重视德行修养的政党。党员领导干部个人品行和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管理社会的效果,上行下效,只有做到正己垂范严格要求自己,慎言慎行、慎初慎始、慎微慎欲、慎独慎权,才能够树立起权威,获得百姓的信服,从而真正担负起管理的职责。

贤吏之道在于常守清廉之德。“功废于贪,行成于廉”。廉的基本含义就是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清廉也是为政本色。“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只有廉洁,才能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才能为政公平、理讼明正。江苏历代先贤的重要共性,在于“清正廉明,自奉节俭”。要把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安身立命的“压舱石”,时刻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要时刻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任何时候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在奋发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永葆“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政治本色。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