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范文 2022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5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2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范文 2022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篇一: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小学生数学核思维的提升,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然而在一些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仅停留在表面,课堂没有挑战性,缺乏需要深度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比较单一、低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呢?笔者认为教师应重视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清华大学早在2008年就提出了“挑战性学习课程”(ChallengeBasedLearning),力图通过有趣的、有价值的挑战性问题,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能运用综合知识获取新知识,促使学生挑战自我、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近几年我一直在努力尝试在不同课型中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用包容性、生长性、实效性、自主性的学习任务助推数学课堂,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一、新授课里创情境,任务展现包容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模式就是“一问一答”的模式,导致学生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学习,没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导致学生往往只能在听中学,缺少自主探究的机会。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00年曾提出了“教学合一”的教学理论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而挑战性学习任务则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从经验中自发地思考和探究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例如在《搭配的学问》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创设学生起床之后搭配衣服的情境,学生根据所给的衣服进行搭配。学生所搭配的衣服有的是无序的,存在重复或者遗漏现象;有的学生搭配的衣服是有序的,但是方法不同,有复杂的画图法、文字列举法,也有同学使用了连线法或者用符号代替实物进行列举。

这样的挑战性学习任务,所呈现出的解决方法具有差异性和层次性,为学生展开交流与对话提供了丰富的生成性材料,也为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达成教学目标提供了可能。

二、复习课里设核心,任务呈现生长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学生对未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与认知结构。通过完成这样的挑战性学习任务,学生不仅能培养自主思考能力,还能发散思维,促进自身对问题的认识从单一走向多元,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有效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设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总复习》这一课时,笔者提供每个小组一张A4纸,让学生利用卷一卷、折一折的方式创造出立体图形,并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推导出他们所折出来的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的侧面积和体积公式。经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得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都是底面周长x高、体积公式都是底面积x高。

教师正是通过设计生长性的挑战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延伸到未知的领域,启发学生进行更广阔的思考和探究,从而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三、活动课里出成果,任务蕴含实效性

教师创设一定的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能让他们将书本的知识运用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而走向深度学习。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学生获得的大多是书本上的知识,他们需要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体验,进而激发深层次的思考。设计蕴含实效性的挑战性学习任务,则能让学习更加的具有深度,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促进数学学习的真正发生。

例如在《巧用三角板画角》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画角-拼角的教学活动,并在拼角的过程中找到运用三角板能直接画出来的角的度数的规律——只要是15的倍数的角,都可以用三角板画出来。在教学时,学生活动的兴趣浓厚,在探索利用三角板画角的过程中,将数学学习与动手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这样一个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让学生通过目标非常明确的任务,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任务设计的实效性。

四、讲评课里激兴趣,任务凸显自主性

在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时,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数学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意义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类学习材料,并通过变化这些材料,使数学知识展现出新的、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具有创新性的情境的辅助下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变化不是改变知识本质,而是改变其表现形式,但这些形式上的变化非常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

在设计《长方体的体积的练习》中,笔者利用题组的方式针对易错题进行讲解。学生对于“一个用石头砌成的长方体花坛,从外面量长12分米,宽10分米,高5分米。里面装满泥土,已知石块的厚度是0。5分米。这个花坛一共要填泥土多少立方米?”这种类型的题目,很容易出错,因为学生不理解花坛里面的长宽高到底是多少。针对这个题目,我在讲解时,采用了题组形式,出示三个问题相同,但由于实物构造的差异,出现长宽高不同的算法。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用橡皮泥建立实物模型——讨论长宽高算法——列式解答——小组汇报这四个步骤,将本题理解透彻。这一任务的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挑战性学习任务是教师推动学生不断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好帮手。学生在挑战性学习任务的驱动下,不断挑战自我,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被动学习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最终提升自身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要认真研究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策略,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设计适合学生的、能有效开拓学生思维的挑战性学习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篇二: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了新课程标准。此次阅读使我受益颇深。作为一名正在任教的一年级新进数学老师,我有以下的感受。

最大的感受就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体现数学学科特征。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式,适当体现选择性,逐渐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就第一学段而言,在数与代数方面,与2011年版本相比较新增了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感悟相等和不等关系。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更能够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在学业要求上,对于第一学段,新增了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数的加减法;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对此,我最大的感悟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是新课标在对学段的划分上,也作出了改变。第一学段由原来的1-3年级改为1-2年级。第一学段是学生进入小学的开始,一个好的开始尤为重要,作为一位第一学段的任教老师,我更应该好好学习。新课标要求,应当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幼儿园时期所形成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学习过渡。在日常教学中,我能发现不同学生对于第一学段的学习内容的反应是不同的,这源于学生在幼儿园时期的学习经验。我应当去设定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感受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也要感受之间的区别。

三是关于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我最大的感悟是除了对基本知识技能的间检测,更要求能够通过操作、游戏、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形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合作交流意识与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是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教师在日常教学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处理,这样能够丰富教学场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利用数学专用软件等教学工具开展数学活动,将数学知识有趣化,例如,运用希沃白板设定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口算类小游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更能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还可以加强线上与线下的融合,通过班级优化大师的评价、激励机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回答问题的兴趣,还可以建立家校联系。

面对课程标准的新改革,我发现需要我去学习的还有很多,我必须多动脑筋,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对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还需要再继续学习,做到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

篇三: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知识迁移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迁移现象。例如,长方形面积掌握的好,就更容易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条形统计图掌握的好,就更容易学习折线统计图。心理学家比格曾指出:“学校的效率大半依学生们所学的材料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此,知识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还在于使学生能够在新问题或新情境中应用知识,产生预期的变化,达到触类旁通。为此,在自育学习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知识迁移的规律,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正向迁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与质量。

一、根据教材合理选取、编排学习内容。

新课标中要求选取编排教学内容要体现知识点内在的联系,前后延伸,排除干扰,以利于学生产生知识迁移,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会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已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会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的基础上教学的。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微课合理编排学习材料,先让学生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自己观察微课中图形的切割和平移的动画过程,然后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提供知识迁移,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合理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遵循知识迁移的心理学规律设计学习环节,突破学习难点

青少年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由具体的表象到抽象的概念形成知识迁移。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让学生不再惧怕抽象的数学概念,突破学习上的难点。

三、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

原有的知识越具有概括性、在学习过程中正迁移的可能性越大。例如在五年级下第一单元学习简易方程时,学生会遇到多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例题,盲目学习记忆效果差,也影响以后更进一步学习较难的列方程解应用题。于是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这些例题归纳整理,概括出不同的几类题型,例7是一步方程应用题、例8是两步方程应用题、例9是连设问题、例10是相遇问题。在做课后练习的过程中也让学生先明确题目属于哪一类,再解答,这样学生掌握起来更快,知识形成体系、学会概括学习内容,对方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四、应用比较教学法促进知识迁移,提高学习效果。

对相关的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自主分析相关知识点的异同,全面、精细、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提高自育学习效率。例如,两问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比较,延伸一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合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安排连续两问应用题,这是在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解答加减一步应用题的能力,而且为以后学习两步应用题做了基础性的准备。连续两问应用题是由两个一步应用题构成的,且它的第二问只给出一个条件,另一个条件需要从前面的问题中去找,由于学生不习惯于连贯的思考,学习时往往会感到困难。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将连续两问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相比较,从结构形式到条件到解题方法进行比较。连续两问应用题,学生解答第一问不成问题;解答第二问时,要引导学生对一步应用题进行分析,要求对一个问题必须知道两个条件,而第二问中,只有一个条件,还缺少一个条件,缺少什么条件呢?可引导学生对已知条件、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另一个条件。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新的解应用题方法。

五、灵活利用变式,拓展学生思路

数学问题的表述常常把解决问题特别关键的本质属性“隐蔽”在非本质内容之中,教师在教学时,通过改变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在自育学习过程中能根据变式拓展思维,形成知识迁移,从而掌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小学数学概念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变式,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提升。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创设了猴妈妈分桃子的情境: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桃子,她带来两盒桃子,小猴打开一盒(4个桃子),师问:怎样分才能公平?接着分第二盒,(8个)(没打开),师还是问;要分得公平,怎样分?然后,教师追问;为什么桃子数量不一样,都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学生说: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四分之一来表示。接着老师又出示12个桃子,你能从图上找出它的四分之一吗?在这个片断中,为了使学生能深刻认识四分之一,老师变换非本质性属性,让学生分4个桃子,8个桃子,12个桃子的四分之一,突出不管分多少个桃子,只要把它们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表示。

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概念教学中,如果仅以某种位置的图形引导学生理解,由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性和感性经验较狭窄,会导致对知识理解的片面性。因此,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变式,将各种不同位置的图形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高”的概念时,变式的练习更为重要。因为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每一类的高的位置并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差异很大。所以三角形的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看到倾斜的线段就不认得是高,常常画高时总要垂直水平方向,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高的位置应是不同的,使学生对“高”的概念有本质的认识。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凭着学习课本的初步感知说一说、指一指三角形的高,然后课件出示标准的三角形的高。紧接着再出现将标准的高的三角形进行90度旋转、135度旋转、150度旋转、175度旋转、180度旋转、360度旋转。每旋转一点都问:现在还是不是三角形的高?是不是还是从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在这些变式高的出现和观察之中,学生在变化中看到了不变,即高的本质:从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垂线。线的方向在变,垂直于底没有变。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新的教学知识,还需要学生学会利用掌握的旧的知识来轻松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运用,构成一个完整的数学框架,知识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理解概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归纳知识能力,有效地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利于学生掌握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四: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近期在学习《2022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的收获很大,感触颇多,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新课标的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新增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

2022年课标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新数学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导向非常明确,就是让数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实际应用,让数学和生活更贴近,让孩子能够直观地感受数学,让孩子知道数学可以解决身边的问题,增强孩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能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

二、学段目标更加细化

2011年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分为两个学段的,而2022年的新课标分为了三个学段,每个学段有每个学段的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新课标分级更细更容易操作,阶段衔接也更加合理。比如:明确了一年级上学期的学段目标是认识20以内的数,会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不含退位减法),能辨认物体和简单图形的形状,会简单地分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此细化的要求,我们就不用担心说学龄前在家不学数学,上小学以后就跟不上啦。学前需要掌握的能力就有指挥棒了,该怎么准备,准备到什么程度,我们就不用怎么焦虑了。同时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给了我们一线老师指明了方向,知道教学时要教什么,怎么教,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体现教学的知识,更要体现教学的育人价值。

三、学段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难度下降,在实践运用方面难度提升

新课标把对部分知识的学习转移到了初中学习,但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的难度则大幅度提升。2022年对于五到六年级的要求已经超过了2011年对于七到九年级的要求。一句话总结就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少了,但对于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其他学科知识如何串联,乃至于题目的表述,你是不是能看懂,就成为了未来拉开差距的地方。很多孩子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顾刷题的孩子很多基本生活常识是缺失的,那如何将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所以2022年的数学课标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小结。

以上是我对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初步解读,与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相比,更加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必须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新文化,新知识。工作上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又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篇五: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的教学改进是教学研究的永恒课题,是常讲常新的教研话题。我认为教学改进的秘诀是两个:吃透与教学经验的有机融合,要坚持实事求是用实践检验理论。让教学改进发生在每节课上,落实在学生身上。如此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术语面前,在眼花缭乱的教学口号面前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一是课标将核心素养深化入学科的育人目标,数学学科“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将11个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9个关键词细分到“三会”的字里行间。

二是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习方式的改革,2022年的新课标对于学习内容的评价,直接给出了教学评价建议和学业考试水平建议,特别是学业考试水平建议直接指出,要遵循课标要求,严格一标命题,规范命题管理,加强质量监测,明确考试是不能超过课标这个纲的,也就是学什么你就考什么。大家都有了方向,有了目标,依据新课标循序渐进就好。

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是对‘双减政策’最直接的呼应。2022年老课标对于学生所学内容的表现如何评价?是这样说的,每一学段的目标是该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的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要求。

通过这次新课标学习活动,我反思自己平日的教学活动,感到确实还有非常多不足的地方。我只有多学习、多听课、多对比、多反思,才能找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弱点,才能知道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从而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取长补短,争取获得更多的收获,取得更大的进步。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