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心得(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篇一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忙学生明白教材资料、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在提问时能神态自然,以鼓励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用心参与到问题思考中来。但是,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明白潜质是不一样的,思考的结果也千差万别,无论答案怎样,教师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指责和嘲笑,真诚而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另外,提问要尽量照顾不一样层面的学生,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个性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从而调动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用心性。
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即为因人施问。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状况,分层次预设;在选取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课前检测字词时,可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领悟用心性;对课文明白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能够让中等学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明白潜质和语言表述潜质;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能够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来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潜质与概括潜质。
教学不仅仅要从教材出发,更应从熟悉学生,了解学生认识水平。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咱们的提问才能与学生的思维接轨,才能取得教学主动权。因此设计提问,咱们既思考学生的思想方法,又思考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兴趣爱好。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钟爱将一篇课文肢解开来,零碎地发问,易构成分析的疲劳。提问应注意有利于学生整体感受文本,在此基础上深入研讨关键点。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尴尬局面,提高学生的用心性,调动学生的领悟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领悟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刻严重不足,宝贵的领悟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有亲切感,有利于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比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能够提问“联系自我的实际,说说你得到奖励时的感受?”这些问题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能激发思维,构成热烈的课堂气氛。
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当学生带着解开悬念的渴望领悟课文时,对课文重点、难点的明白自然也水到渠成。课堂提问不好只局限于一个角度,采用一种表达形式,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前提下,适当变换角度提问,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挖掘深度,在教学中常能够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如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浅显的提问,往往使学生收效甚微,只起到浮光掠影的作用,因此,在必要之时增加点深度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能够领略更奥妙的知识殿堂,有时还会引起创造性的火花。
现行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特征,有重点的设计问题,或设计问题反映重点。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提的问题,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便能幡然顿悟,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潜质,并构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节外生枝”教语文,也就是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促成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知识的链接,策动各种教学形式与活动形式再生成,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探究精神。“节”就是课内知识,“枝”就是在联系课内知识基础上拓展开来的其他知识与问题。透过“节外生枝”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料,最大程度地开掘出语文课程丰富的资源。能够从续写情节、比较主题、评说思想、学科渗透、联系生活。等角度设计拓展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篇二
这一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一语文教学,任教班级还是高一21班和高一22班。因为已经教过一个学期,磨合较好,可以提高教学要求和教学质量,重点和方法也稍有变化。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非常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平时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会议,并经常注意翻阅报纸和杂志,努力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和教育信息,学以致用,时刻调整自己的方向,使自己能随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合乎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为人师表方面,严格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谨言慎行,不忘以德育人,坚信教师无小节,时刻注意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随着教龄的增长,越来越向老教师看齐,敬业爱岗,诲人不倦。能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争取让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不只对学生如此,平时与领导群众关系和谐,与本组及相关处室工作人员合作愉快,人际关系较好。廉洁从教,无私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从事有偿家教,保证以全部精力投身于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服从组织的安排,也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学期满工作量,教案和各种业务资料齐全,备课认真规范,每一堂课都保证有备而来,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考虑到这一学期要向高二过渡,所以继续注意了高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加强了对笔记的要求,注重打牢基础。并且分层次作要求,对基础好的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要求,尤其写作方面,在班内形成比学赶帮的热潮,以学促学,为以后高二和高三的学习作好足够准备,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所以,让学生学会为自己负责,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一直是我这个学期的工作重点。同时我在其他同志的启发下,加强了教学手段的探索和变化,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平时我和其他同志经常一起备课,共同探讨,寻求的方法来处理每一课。新的高一语文教材,使我更像一个新手,如履薄冰,举步维艰,但和学生一起学习使我获得了很多的乐趣,也增加了以前没有的一些经验。到期末,这两个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尖子生脱颖而出,达到了我的学期要求,基本奠定了较好的局面。
近一年我虽然没有从事班主任工作,但不忘身正是范,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从语文的角度,积极主动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以身示范,真诚对待学生,与学生是师生,也是朋友,和学生一起努力搞好教与学,积极进取,使学生不只会学习,而且起码会做一个好人,这是我在语文课上一直在做的,两年的高三经验证明明确这个宗旨事半功倍。语文教学必须有大语文观念,主动同其他学科结合,同现实联系,才能从根本上取得理想的成绩,才符合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注重了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有益熏陶,让学生在领略祖国悠久古代文化的同时,促成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健全人格的无形塑成。
其他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教案、听课记录齐全认真,上交及时。参加学科组、备课组教研活动积极主动。这学期经由老师们的帮助,经过自己的认真准备和反复练习,较成功地上了一堂年级观摩课《黄鹂》,听课的领导老师反映还不错。在此我要感谢罗敬中、余国治、曹秋菊、王淑玲、胡文娜等老师前后对我的无私帮助。但是长久以来,对某些学生(尤其是某些男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不够,没有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影响了全班的成绩。自己也有一些惰性,笔不勤,个人教研活动还有明显缺陷,尤其课件做得不够好,今后一定要向别的同志学习,时刻注意加强研究,总结经验,探索新路,做到有成绩,有发现,有创新,争取做一个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
这一学期出勤准时,正常教学时间是全勤,从没无故旷工。
这一年总的来说收获良多,最起码算是初步了解了新的高一语文教学工作,也锻炼了自己的耐力,提高了能力。还有许多不足,如与学生相处还不够自然融洽,还不能教学相长,还不能多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所以还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在指导阅读方面方法还不好,需要加强学习,向其他优秀老师借鉴。下一学期,我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争取让学生发挥出自己更好的水平!
优秀语文教师教学心得
今天听了邓老师的一堂课,也听了大家的点评,我突然想到了好课的三个历程:第一个历程是“无套路”,第二个历程是“玩套路”,第三个历程是“无套路”。听刚刚参加工作没几年的老师的课,他的课一般是“无套路”的。一堂课45分钟过去了,学生不知道跟着老师学什么,听课的老师不知道他教什么,可以这么说,无套路的课就是不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课。那什么是“玩套路”的课呢?他知道教什么,他也知道怎么教,教得很花哨,教得很热闹。从表现上来看,给人的感觉,这是一位很有教学经验的老师的课;但是从实效来讲,并不非常有效。第三个历程的“无套路”,课不仅注重预设,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强调课堂的生成,追求一种教学境界。邓老师的课就是处在这种“玩套路”向“无套路”无痕转换的阶段。对此,我想讲三点。
第一、复习教学的“然”与“所以然”。我们讲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邓老师的教学很注意方法,很注意中考语文的考查点,比方说:辨别拼音读音相同,字形相近的字词,所以这么考,就能够找出训练和发现学生的错别字。那么我想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错别字的情况呢?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搏”,搏斗的搏,脉搏的搏,考试的时候一般写成十字旁的“博“,那么我想问为什么要脉搏的是这个提手旁的“搏”呢?原因是什么?它的“然”你知道了,那“所以然”是什么你知道吗?不知道。那么你告诉学生这几个类型有什么用?学生只知道读音相同,字型相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提手旁的“搏”,它表示动作,十(录音中你说的是:竖心旁?)字旁的“博”,(从“十”呼声)“十”是指东西南北各个方向,也就是多方面,所以他的本意是多而广,所以讲博大,跟它的偏旁有关系,这就涉及探求汉字的最根本的方法——以形索意,通过偏旁来探索它的本意,这是《训诂学》的知识,汉语专业里有一堂课叫《训诂学》。如果不知道训诂学,即使复习了,也和不复习的效果一样,为什么?因为你没有讲清楚,只有讲清楚了为什么,学生才会举一仿三,触类旁通,要教就会这一类的。再比如说:编辑和逻辑的“辑”为什么是车字旁?禾木为车,把许多东西放到一起就是“辑”,编辑、编辑就是把许多东西放到一起处理,编辑就是这么来的。再比如说:“绝”断绝的“绝”,它的偏旁是什么呢?——绞丝旁的“纟”,很细的丝线叫“绝”,这就是根据偏旁来认识字的本意,学生为什么写错别字?你又为什么不会写错别字?原因很简单:第一,因为你写了很多次,你记得了;第二,我明白它的意思了,所以不会写错别字了。反之,他为什么会写错别字,也是如此。比如说:以逸待劳的“待”为什么不是代替的“代”?就是因为他不明白意思。这就是它的核心问题,也就是我讲的教学的“然”和“所以然”。
第二、我讲的是“教”、“不教”和“不可教”。我先讲“教”,这个刚才已经讲过,我就不重复了。那么“不教”,刚才你讲了:排除法、直接筛选法、反向判断法、以熟求生法,你们讲的这些方法,命题者肯定也会考虑的到。他出题目时,如果猜你会用排除法的,那么他一定会避免这个问题,所以你这是“末”,你追求的是“末”,这个我们不要教,这是舍本逐末,教这个方法没有用。那什么方法有用呢?教构成汉语特点的方法有用,汉语和成语构成特点就有对称性,比如“闻名遐迩”遐迩就是远近,其实汉语和成语都有它的结构构成特点,比如:有的意思是相近的,有是相反的,这才是方法。这才是可以教的。那什么不可教?超越了咱们考纲的,不要教不可教,超越了学生认知规律的不可教,第三个,不可教的是什么?我举个例子:今天要学生开一个处方,先看门诊开处方。那这个处方是学生开还是你开?如果是学生开怎么开?是你开又怎么开?你给我呈现的,你达不到这个程度。那这个原因是什么?
主要有两点:第一个课前的观察,第二个是课堂当中的观察。我首先讲,课前的准备观察,比方说,你今天要让学生辨别错别字,你会首先把这些字要归类。这些字是声音相同,还是偏旁相同,这些字它的本意是怎么来的?要思考这个关系。要教学生思考这个本意,然后才达到教的这个程度。第二个,你课中的观察。这几年考什么,你归类好了,这个工作做的很好。现在我讲的是你课堂当中的观察,这没做好,没有真正的理解学生学情情况,你一直站在讲台上,从来没有到学生中去。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他们做题的状态怎么样?你只是在台上看着,是不知道到底什么情况的?教学观察,太重要啦!只有有了教学观察,你才知道你要教什么?如果我看学生懂了这个东西,我就不用讲了!“随风潜入夜”那个“随”学生就不会写,他错在什么地方?在教学的时候学生出现这种错误,我就要让学生反复的练习,达到印象深刻的地步。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入到学生的课堂当中去,而不是站在讲台上,远远的观望着。我们不应该做教学的观望者,而应该做教学观察者、发现者。以助于我们及时地捕捉到教学信息,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这个功夫是需要去做的。
这是邓老师这节课做的一个评价,说的都是真话。我觉得,教研教研,一味的说好,意义不是很大。能够看着我们在课堂当中出现的问题,集体来讨论,共同来研究,以求取得最好教学效果,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教研。你说好,我说好,大家都是好好先生。对于上课者无意,对于评课者也无意。所以我建议这样的评课,应建立在真实的,评价机制之上。说了一些真心话,但是也不能否定,邓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篇三
来博雅的半年时间里,我一直从事中职语文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很多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老师似乎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诸如此类现象时有发生。和其他同事交流后,大家共认这种现象在中职校绝非个别,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喜好,已成为语文教学中迫在眉睫的新问题。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在教学中,我抛开了语文教材对学生的束缚,并不一味的为学习课文而教授语文课,因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忽视学生的口才训练,中职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交际和求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口才训练很有必要。本人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中职生的口才训练做了一些探究,中职生的口才训练要注重一些环节,要有明确的措施和方法,注意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多方面训练学生的口才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为学生的求职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所谓,学读书,更要学做人,我们现在面向的中职学生,主要为初中阶段的“三差生”即学习“差生”、品德“差生”、行为“差生”,要使他们成为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除了在专业学习中学好专业知识之外,我认为语文课就是他们提高自我素养的一个最好的阵地,因此把品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当然这也是我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奉行的一点, 中职语文教学不同于中学语文教学,带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即:中职语文教学定位在为专业学习服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因此在课堂内,我非常注意一下三点:
⑴关注社会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2)关注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关爱学生情感世界,建立健康自信的情感体验。在充分考虑本校中职学生认知因素和心理特点的同时,针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我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的的具体策略是:
(1)生活上,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2)教学中,以情激情,以情育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及专业情感;
(3)评价时激发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
因为从教经验有限,仅有以上拙见,希望自己能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更好的教学心得!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篇四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每当和孩子们一起捧着书美美读着的时候,每当和孩子们激烈讨论故事的某一个人物的时候,每当和孩子们一起背诵名言警句的时候,课堂上总是充满了快乐的气氛。“学语文是快乐的,幸福的,甜蜜的!”这就是孩子们的感受。我深深体会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做到:多读书少做题,多感悟少分析,多积累少讲解。这样才能体味到“教语文是快乐的,充实的,幸福的,甜蜜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避免“琐碎机械的练习”。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技巧,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语感问题。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是靠多做题,而是靠多读书来完成的。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是一项主要的语感实践活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少做题多读书。做适量的、经过老师精选的、典型的、综合性习题,尽量避免机械地抄写字、词、甚至整篇课文。不搞题海战,以保证学生的课内、课外读书的时间。多给学生留点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书的海洋里畅游,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开拓视野,提升人文素养。
孙维刚老师曾说:“学任何功课都要做题,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题海战术就是覆舟之术……题不在多,但求精彩,更在于做的质量。”我们应积极构建以读为轴心,以读代讲、以读代练的阅读教学模式。创造机会创设情境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达到古人所说的“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文,我之文也”的境界,真正陶醉其中,从而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爱美的情趣。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不应刻意追求语言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基本上走的是“文章分析”的'路子,混淆了学习语文和研究语文的界限,用研究语文取代学习语文,把分析课文等同于阅读教学,重分析研究轻自悟自得。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误区,严重背离了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语文属于人文科学,讲究主观性、具体性,这与追求客观性和抽象性的自然科学不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用分析代替学生的读书,代替学生的自悟自得。应“避免烦琐的分析”,要让学生“注重语言的感悟”。
学生通过自悟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美的享受、语言和文学方面的知识,发现并懂得文中的精义妙理,其效果要远远甚于老师通过分析而强加给学生的说教。况且,文中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优美意境,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人文精神等,也不是能分析得清的,更不是只通过分析就能让学生领会的。它必须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诵、吟诵、想象来体味、感受、自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个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在新理念中被更加明确地突显出来。
支玉恒老师在《曼谷的小象》一文的教学中,没有琐碎地分析小象的“东一掀”、“西一撬”,阿玲的漂亮、善良,环境的优美,也没有去让学生找阿玲几次拍小象的鼻子,几次贴小象的耳朵,更没有研究每次与每次有什么不同,而是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老师说完后,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一个“美”字。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在自读中去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学生的感受是出自内心的,是真正的感悟,而不单单是对课文的理解。这一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是任何理性分析所不能达到的。
阅读教学一直存在重理解轻运用的观念,认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自然而然地会运用。这种观念导致在教学实践中重视讲解,忽视积累,老师讲得多,学生积累得少。课堂上,老师惟恐讲少了而使学生理解得不深不透,因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烦琐分析讲解上。这种过多、过碎,甚至超出小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分析讲解挤占了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时间,夺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这种肢解课文的讲解,使文质兼美的文章变成干巴巴的几条筋,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魅力丢失了。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学过后,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阅读教学要想落到实处,搞得扎扎实实,扭转高耗低效的局面,我认为,老师精讲少讲,学生多读多积累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如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首先要多背诵。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后面还附有七十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背诵是吸收语言营养、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其次是增加阅读量,重视课外阅读。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丰富其语言积累,仅靠课堂上读,靠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张开双翼,高度重视课外阅读。我们应积极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优化课外阅读的环境,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总之,阅读教学,不论采用何种模式,抑或是进行何种改革,都不能脱离语言学习的特点,特别是母语学习的特点。要重视朗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重视背诵积累,重视课外阅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避免繁琐的分析、过多而枯燥的讲解、琐碎机械的练习,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篇五
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面对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胜任这份使命,我深感责任之重大,我觉得,要上好课就应该了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图,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教育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平时和语文组的老师们讨论,要上一堂语文课难,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更难。经历备课转折一关的时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说,要设计好精而简的导语,设计好严而松的课堂环境,还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将课堂教学落于实处。语文课虽然难,但是也有收获成果的乐趣。难并快乐着。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如在教学课程时,教师可穿插以下活动辅导教学:出示课文上的插图,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再理解课文的含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复习生字笔顺时,可以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斗”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这样写:点点横竖。这就是“对口令”。复习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通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通常情况下,上课期间我不仅讲授课文知识,还诉说了一些课外的知识,激发孩子的兴趣,为阅读打下伏笔。
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作,在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篇六
从去年新参加工作开始,1—2年级组就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前一段时间在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最后一个大题也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多识字、少写字,而且把识字集中在低年级教学。可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呢?在这一年多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喜欢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知识,像猜字谜、找朋友、开火车等游戏,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踊跃参与。如山字下面半个多(岁);上小下大(尖);两人土上蹲(坐);一人门里躲(闪);一只手放在眼睛上向远处(看);而教“照”这个字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识了这个字,因为沈彦男出了这样一个谜语:一个小日本,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了四滴血……真厉害,孩子们的联想多么丰富呀,教学“休”“看”等字时,出示“人、木、手,目”等字,让学生去找,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而开火车更是将学生的兴趣推向了高潮,使得原本枯燥的识字变成了有趣的游戏。课堂成了孩子的乐团。
中国古代遣字方法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和假借六种,而我们的课文中很多这样的字,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规律,像“亭”字就属于象形字,“明”属于会意字,“菜园”属于形声字等,当然还有我们平时爱用的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等,通过视频的观看,我又学到了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尝一尝,做动作等多种方法。
把识的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的效果最好。学校要求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介绍学生读一些有趣的课外读物,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让孩子每天读书半小时,积累字词量,每周的周三下午为阅读课时间,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分析,这样既能有效地巩固识字,又能使学生及早受到独立阅读的训练,得到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多留意身边的事物的良好习惯,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在生活中识字,如上课时,可让学生观看室内的桌椅、电器等我们身边常见的事物,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事物的名称,然后再在黑板上写下来认读;回到家可在家长的帮助下认识室内的一些生活用品,如“衣柜”、“沙发”等;走上街道可留意店铺名称、灯箱广告、海报等。当然,我们年级组还让孩子设计了识字本,把认识的商标、贴画、有字的塑料等剪下来贴在本子上,注上拼音,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更多的字。
看了专家的视频,我的感受很深,由此写下了我的感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学习、请教、探索、总结,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汉字,爱上识字,爱上语文,为今后的阅读、写作乃至工作打下坚实地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篇七
20xx年的新学期,我校开始了新课改。20xx年的新学期,我拿到了新版语文教材。刚拿到新语文教材时,我心情愉快。但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当初的轻松心情早已消失,我感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回顾这半年来的教学工作,我想将自己的一些困惑,思考与收获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和支持。
我认为“语文新课标”是在对我国已往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套更具科学性与前瞻
性的高中语文教改方案。虽然其中条目繁多,但我觉得是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彰显了语文的“育人”功能,二是更科学健康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以往的语文教学功利性太强,为了让学生挤过高考这个独木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把一篇篇课文或美文像医生解剖肢体那样分割开来,然后逐字逐词的去分析解读,汉语优美的韵味和意境就在这样的“肢解”中荡然无存,原本应该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语言课也因此变得乏味枯燥,也难怪一些学生对语文作出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评价。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技巧的训练,几乎完全淡去了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
于此不同,“新课标”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除了积极有效的努力促使学生知与能的双重发展外,还必须
注重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发引导与培养,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百年意识,懂得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未来其个人生存与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必须克服既往语文与生活脱节的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切教育都应是出于生活的需要,人性的需要。
就语文的具体教学而言,听说读写既是内容又是形式,语文不管教什么,最终都要落脚到这四个方面上来。语文的教学效果最终也必须通过这四个方面来检验,所以对这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总而言之,我觉得让学生成为一个心智情感都健康的热病人,然后能正确使用合理优美的语言方式表达自己,也许就是这次新课改的真正宗旨吧。
1、激发兴趣,注重课内知识的学习。有人作过的一个调查显示,当前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主体参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学生认为语文课男学,难找到感觉,收获感差,约有五份之二的学生上语文课经常不认真听,思想开小差或做其他事。而在课堂互动的进行情况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在课堂上,绝大多数教师仍以一问一答的集体提问为主,平均每节课学生参与活动时间大约仅占八分之一,多数语文课仍然是教师“一言堂”。在调查中,几乎所有老师都承认升学压力下,只能唯教材是重点。这个调查结果很有代表性,它反映出在高中尤其是我们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还处于较严重的被动状态,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主题参与权实现不充分,教师没有赋予学生参与的氛围,没有给与他们充分的时空,致使学生谨小慎微,独立思考的意识与创新意识处于压抑状态。
针对这些现状,在新学期的第一讲,我安排了一个课时的专题讨论课:什么是语文?怎样学语文?通过我自己对语文的感悟,我首先让学生明白了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的社会生活、人生命运、思想感情,它是所有学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它可以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我告诉学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栖居于这个世界的根基。一个人只有学好了自己的母语,才有可能学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决不能抛弃对语文大美的眷恋。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学好了它,也就能更好的学习其它课程,何乐而不为呢?通过这次讨论,我发现学生轻视语文的现象有所减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普遍较高。
现在我们知道一套教材一统天下格局已被打破,对教材的盲目崇拜也停止了,但这绝不是说教材可有可无,甚至弃置不顾。我认为无论选用哪套教材,都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形成一定的能力与水平,语文与逻辑性很强的数、理、化不同,教学中多上一课,少上一课,对语文知识的继续学习影响不大。但不管怎样也不能把文本变成课堂上的点缀。回归文本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对文本进行解读、阅读品味,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体会解读文本的快乐,改变以前那种“满堂灌”的形式。如讲《故都的秋》,在带着学生抓住“清、静、悲凉”分析了“庭院清秋图”后,我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分析其他四幅图画是怎样体现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讨论以小组形式展开,再选派代表发言。我只要最后点评一下学生的表现就可以了。这样做既解决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又体现了新课标中合作、探究的精神。
2、开拓视野,注重课内外相结合。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如果三年高中仅仅是捧着几本薄薄的课本来学习语文也太单调了,所以我提倡学生要立足课内看课外。进而对学生学习语文提出明确的要求:两条腿走路----开拓视野,课内外相结合;两只手掌舵----一手抓基础,一手抓训练;一颗心思索----感悟和熏陶。同时告诉学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对此大部分学生还是听进去了,课内课外都做了很多的积累,平时该熟练背诵,该完成的训练内容都做得比较到位,绝大多数人没有出现“欠帐成长”的现象。由此我想,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想学习,而是他们缺乏一条进入学科大门的路径。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找到这条路,并不断鼓励他们。
3、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参加工作以来,我发现我们农村高中学生的知识面非常窄、生活经验也相对很少。我们都知道“读”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曾加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来说尤其如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离不开“读”这个根。古语云:“本者,根也。”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能有能。而且“读”本身也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像、思维等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读”别人的文章,才可能自己努驾语言,表情达意。我在班里也作了一些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很高,但阅读范围很有限而且阅读质量普遍不高。我觉得这个问题成了制约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与语文能力迅速形成的瓶颈。由于环境所限,我无法在短期内改善学生的阅读现状,于是我想到了一本杂志,那就是《读者》。我把每期的《读者》发给学生让他们轮流阅读,然后每周开辟出一定的课时对学生最喜爱的文章进行讨论和赏析,在讨论赏析的过程中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项活动中,我发现原来一些害羞内向的学生变得比以前活拨,而一些原本较有主见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变得更有自信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每次讨论结束后,我会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一开始,学生对此并不热心,有些学生甚至反感这个要求,但我仍坚持要求他们写,并及时评阅,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发现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拓展,写作的兴趣增强了,写作水平也略有提高。对于这样的变化,我感到很欣慰。
除过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的文本,我也充分利用课本的内容作为阅读的对象。在5本必修课本中,绝大多数的课文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对于这些文章我提倡学生要边读边思考,边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的越熟,就能够越进一步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熟记于心,才可能有一天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刚开始我要学生起来读的时候,学生读得非常快。等学生读完我做过这样的评价:“大家读的很流畅,但我感觉朱自清是在跑步,不是在散步。既然你们知道朱自清此时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缓慢一点,低沉一点”,反复了几次之后学生读得效果果然要好多了。
其次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阅读,我经常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社科名家名著。这个学期主要把教材中要求阅读的三本名著《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家》读完。前几天询问了一下:75‰的学生已经看完了其中的两本。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准备再搞一个“阅读沙龙”活动,给学生创建一个交流所读书籍内容及心得体会的平台,如果这个交流平台得以真正创建起来也可以带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除了读名著之外还引导学生读一些名篇名作经典美文。我跟学生提出过这样的要求:高中三年要读一千篇文章,也就是每天读一篇文章,读书必须要循序渐进。
除此之外必修⑴还有一本很好的配套资料《阳光课堂》,上面很多很好的文章都可以作为阅读的对象。在读文章的时候要求学生用圆圈圈出自己觉得用得特别精当巧妙的字词,用波浪线标出自认为写得好或自己特别有感觉的语句,并且有时会要求学生就文章自主设问,并从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要学生就文章作了出自己适当的批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读了文章之后我会进行相应的检查:第一步我们只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与以及在阅读时是否做标记、批注。第二步我们就检查批注的字迹是否工整,批注的语句是否通顺。第三步我们就寻找出批注得相对精妙的正面案例进行表扬,在给批注个体鼓励的同时也给全班学生示范。第四步个别整顿批注不甚理想的学生。(注意:我们特别强调“个别”整顿,维护学生颜面,保护学生自尊,很是重要)。我希望通过以上活动能引导学生热爱读书,使他们在青少年阶段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好终生受益。
关于“听”方面,我花很多精力下载了课文的配乐朗诵和语文相关的富有人文气息和积极情感的歌曲(如在讲《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关于歌颂母爱的诗歌时,放了《母亲》这首歌曲);还有课外的配乐散文、配乐诗歌朗诵以此来丰富语文教学。我记得有一次在放一组几首关于汶川大地震的配乐诗朗诵时,全班默无声息,但我可以看见原本青春洋溢的脸上此时个个表情沉重,有的学生眼里还不时闪出晶莹的泪花。这充分说明学生已经进入到了文本所需要表达的境界,同时对学生人文生命也是一次提升。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是老师施教的对象,而是和老师一起经历一段生命情感体验的伙伴,这也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吧。我总感觉语文教育更是一种生命教育,一个人生命的姿态、生命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接受了怎样的语文教育的方式与内容。所以我想用这些好的音频素材使学生的人文生命在充满平等气息、文化内涵的语文课堂上尽情的生长绽放。
关于“说”方面,除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踊跃发言,参与讨论外,我也借鉴了目前在城市较流行的一个活动,那就是在课前设计“课前五分钟演讲”的环节,每天安排一个学生,不设主题,自由畅谈。但由于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现已搁置下来了。下学期我打算重新调整一下,搜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把这个“说”的环节进行下去。
由于高考的关系,现在的话题作文很盛行,在高考仍然至关重要的现在,我必须要重视这种形式的作文训练。所以在“写”方面,我采取了让学生练写提纲的方式。我要求一个完整的提纲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步,先确定话题范围,确定自己认为合适的话题有哪些;第二步,从确定的话题中选出自己决定写的一个,并拟好作文题目;第三步,分层写出写作的思路;第四步,至少写出一个自己认为最证明核心观点的典型的事例。开始让学生写时,他们显得很为难,有些学生说自己简直就是绞尽脑汁去写的。因此我在批阅提纲时也格外的仔细,发现一点闪光点,我都会用笔认真的勾画出来。当我把那些提纲再发到学生手里时,我发现他们分外的兴奋,由此,我意识到鼓励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之后,我再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我也会将其中优秀的作业拿出来让大家交流分享。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基本能做到审题准确,不跑题脱题。写作思维也敏捷了,如果高中三年能坚持练习,相信学生能在高考中写出较理想的作文。
如果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基本形成了,应该算是有着较好语文素养的学生。这样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说是基本达到了。
4、注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点人文色彩
中学语文课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它不仅应教给学生课本知识,还更应注重语文的文学性,给学生更多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操行,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用语文中点点滴滴的美感去感染学生,用课本内外多姿的情感去浸润他们的心灵,让学生学会用一颗爱心关心他人,用一份责任心来审视自己。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我尝试利用教材及课外辅助教材,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爱恨、憎恶、善恶、美丑产生共鸣,从而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得到教益和启迪,实现新课标中“育人”功能的要求。
新课1、标出来后,到底怎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正确的?
2、以后选修课该怎样教?学生要读150万字的课外书,时间不够怎么办?要不读对高考又有怎样的影响?
3、考试怎么考?高考方向在哪里?语文知识面太广知识量太大,课改后开放性试题增加,考题答案随意性大,对教师独立思考的素养及对待参考答案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更对目前语文年的考试内容提出了挑战。我们能不能少一点功利色彩,为语文教学创造一个宽松美好的环境?
4、在信息技术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多媒体这一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如何在教学中有益有效的开展?课改实践,我们遇到的问题很多,课改之路,并不平坦。尽管如此,我还是相信,无论如何,新课改都将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都将促进教师不断的进步和提高。未来的语文教育一定会比现在精彩,为人师表的我们,在以后的课堂上一定会比现在拥有更多的激情和幸福感。我对这一点充满期待也充满信心。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篇八
早读、午读课,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记忆能力、审美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仅具有扩大学生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美学熏陶的功能。所以早读午读课的教学目标依然丰富多彩,每一节课都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努力,同时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质量。
(一)明确早读任务。
早读、午读课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朗读与背诵,那么读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任务,任务要适中,要让多数学生有信心完成任务。
(二)创造竞争向上的氛围。
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事实证明,在早读、午读课上引入竞争机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笔者曾做过多次实验,一堂早读、午读课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背得快”活动,每一组通过背诵的,依次到黑板上签名,看哪一组通过率高,一节课下来完成任务情况出人意料,那些平时拖拉的学生为了本组集体的荣誉,竟然也不甘落后。早读结束,及时评比,以一些小奖品予以奖励,能大大提高学生积极性。
(三)怎么读。
1、领读。
学生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学生也许会背诵这篇文章,但不一定就代表其已经会读这篇文章,能读好这篇文章,教师在早读课上还要领读,也可以让一些朗读能力强的学生领读,让大家读准、读好、读出美感,读出享受。也可以让一些朗读能力差的学生读,边读边点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
2、朗读比赛。
个人与个人,一小组与一小组,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比赛,听朗读带,看谁读得好,看谁读得快,看谁读得有感染力,诗歌朗诵,分角色朗读,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3、背诵比赛。
比一比,谁先完成任务,哪一组完成任务的人最多。看谁背的诗歌多,以“春”为内容,看谁背的诗句多……组与组比,男女生之间比,对表现突出,进步明显的要及时予以奖励,对落后的要予以指导。
1、设立读班长。专职管理早读、午读。对早读、午读情况进行管理。
2、每天、每周进行评比,对出现的情况及时反馈。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篇九
我师范毕业后,带着满腔的热情投奔到家乡的教育事业。
(那一年毕业,首先在哪里工作,教育环境怎样,现在在哪里任教,教育环境怎样,有个对比。)
我出身于农村家庭,深知农村生活的艰苦,我希望通过我的教育和引导,使得家乡的孩子们能有所改变,哪怕只有一点点,我就得到了安慰。
虽然我不是教育专家,但是我是怀着虔诚的心在工作,热爱着自己的工作,我爱我的学。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不会读书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老师。”我一直把他作为我的座右铭。一直在努力地钻研教材,积极的查阅各种资料,以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传授解惑于学生,同时也不断的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希望每学生都能学有所长,学有所获。
20xx年我接了一个比较特殊的班级(特殊在哪里,要陈述一下),我爱我的学生,我尝试了各种教学方法去教他们,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班的部分学生还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有的甚至喜欢逃学。这个问题让我又苦恼又担忧,我苦恼的是如果长此以往,我将对教育事业失去信心;我担忧的是学生这样继续下去,他们会散失对学习的兴趣,继而就会失去继续升学的机会。若是这样,农村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跳出“农门”?
我一直在苦苦思索适合乡村孩子的教学方式。我出身于农村家庭,深知农村生活的艰苦,我希望在我的教育之下,家乡的下一代能有所改变,哪怕只有一点点。就这样,我一直在努力地钻研教材,积极的查阅各种资料,以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传授于学生,同时也不断的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争取每个人都能学有所获。
我在一次作文课上,讲解了写作要点后,让学生做口述,每个小组的成员开口说给自己的组员听,最后自愿上讲台来展示。其间我发现,在我的鼓励下平时很不爱讨论问题的几个同学学生也很腼腆的说给其他组员听,我惊喜,对他们几个同学学生夸奖了一番后,让他们尝试在全班同学学生面前展示一下,他们又很害羞的低下了头,虽然提问没有成功,但我明显看到他们已经没有了以往的无精打采。他们这样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也给我这个新教师很大的鼓舞鼓励,我始终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也相信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要方法正确,每个同学学生都会有进步的。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更加努力,而且非常关注“潜能生”,上新课对大家都很严格,但是学生的基础层次和接受能力并不一样。这样问题出来了,对“优生”和“潜能生”不能做同样的要求,在备课过程中应分两个目标,如果同一个知识点让所有学生的掌握程度一成不变,那就不易太难,这样做本班中成绩好的学生在课堂中会觉得没有挑战性,渐渐的他们就会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如果目标定在中难度以上,那些基础差的同学学生又无法接受。而我们班的学生,占这一层次的较多,这样他们就更加不热爱学习了,长此以往我的教学将会失败。因此,我想出了这样的教学方法我总结出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复式教学”,运用复式教学的理念在本班中实践。
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是: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家长意识差。比如学生如果自己不想来学校在家帮忙做一些农活,家长就很高兴,更谈不上家长能够辅导一下学习。所有的任务都落在我们老师身上,如果学生遵守纪律还好,但大部分学生是比较调皮的,很多时候都给你惹出很多事情,学习就更不用谈了。在我参加工作之前,我从来都没有想到一个大学毕业生教个小学也会是艰难的事,但事实证明,没有那么简单,只有勤勤恳恳的工作才能有收获。
就这样基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我在课堂中发现了同一班级同一科目需要运用“复式教学”:
一、写作。学生写作文时,让会写或能写的同学自己写让会写或能写的学生自己写,让无法下笔或是写了也没有几个句子是通顺的同学拿出让无法下笔或是写了也没有几个句子是通顺的学生拿出《作文选》选一篇符合题目要求的让他们模仿写。一学期后,那些不会写作文的同学的、从无法下笔的到都可以可以动笔写作,从语句不通顺到可以正确表达一些句子。看似不是很科学教学方法,效果却超出了我的想象。
二、语文基础知识部分。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是借助课本知识积累起来的,学习成绩中上等的同学学生通过预习加上老师的指导,他们很容易就掌握了知识点,而其余同学学生就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授完新课后让掌握了的同学学生找课外资料来巩固,而掌握不了的同学学生继续学习,这样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任务,也让他们有了不同层次的收获,这样既让他们掌握了知识点又完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半年来班里的成绩平均分提高了十多分,让我们师生都感到了收获的喜悦。
三、分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分学习小组,将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合并成一个组,在做练习或学习过程当中,让他们之间相互竞争,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给予适当的鼓励肯定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布置不同任务的时候,如果完成得好的给他们一些小小的奖励,他们就会开心得不得了,尤其是成绩在班上不太好的同学学生,如果他们和其他同学学生相比,完成同一个任务他们一定是比不过的,但因材施教后,他们就很容易完成。我看到他们拿到奖品露出灿烂的笑脸时,我知道了那些孩子并不是不想学习,他们也并不是不在乎老师的鼓励,而是久而久之之后渐渐失去了信心。
五、给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的机会。,全班同学学生和老师成为一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班50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是小老师,学习成绩好的教学习成绩较弱的,纪律好的提醒纪律不好的、能歌善舞的带动不擅长的,总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后达到共同进步。
我很庆幸在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后就发现了这一教学方法,我一定要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孩子,让他们在点滴进步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会一直努力,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的成长,在成长中不断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茁壮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篇十
语文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归纳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一样课文类型设计不一样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资料,领悟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领悟材料的核心资料,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资料,使学生简单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领悟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用心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咱们从内心深处去钟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用心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构成,从而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