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范文(十二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范文篇一
我认真拜读了《陈鹤琴》,漫游在陈鹤琴幼教思想的长河里,总是思绪翻滚,感觉受益非浅。陈氏的幼教理论和思想原则,是那样通俗易懂,又不乏高深的科学哲理,是那样标新立异,有包含广博的社会生活内容,他先进的"活教育"理论,引导中国幼教改革一路前行!
他强调了“做人”的基本条件:第一,要有强健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第五,要有服务的精神。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丰富了“目的论”的内涵,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世界人”。这一目的论全面而深刻地概括了做人的内涵——做一个具有现代综合素质的新人。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给了我不少启示。
一、 教学方法多样性
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就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比如:民歌、民谣、儿歌、故事等,许多都富有教育意义。游戏也是很好的教学手段,并增加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交往的机会。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求知欲,必须要做到陈老提出的教学方法。
二、 活动性与主体性是紧密相连的。
陈鹤琴先生指出了:“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只有使儿童自己具体的和自发的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儿童自我发现的学习
三、 发挥环境的暗示作用
区域活动就是通过有目的地为孩子提供丰富材料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自由选择、主动操作摆弄,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体验成功的愉悦的一种活动。它是实施个别化教育,促进孩子自主学习的很好形式。老师应该退到隐性地位,把材料推到显性地位,将材料"活化",赋予材料生命力。通过材料来营造一种环境,让环境告诉幼儿,这里可以做什么,该怎么做,让环境来"说话",发挥暗示作用。
读了陈鹤琴先生的《陈鹤琴》,促使我在教育理念上更上一层楼。我会秉着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完善自我,不断提高。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范文篇二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和《爱的教育》,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该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达到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同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观选择。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许多专家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海林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1.勤,天天读一点。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形成质量上的积淀;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内容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己的专业思想和技能。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间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应该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_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范文篇三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朋友,一个优秀的教育思想就是一位好老师。最近,我在闲暇之际,静下心来读了一些教育大师的著作,感触颇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尤其是教师,读书更为必要。
君不见“人”字下面是空洞洞的部分,要填满它,惟有读书。作为人,我们无法凭单薄的身躯与万物抗衡,如果想到“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人生就更一无是处了。好在世界有了一笔财富——书籍,造物主又赐给人类读书的能力,为此,我们可以畅游书海之中,尽情享受生命,体味自然。
读书无需附庸风雅,读书本身就是感受快乐的过程,它让人满足,使人心安。当今人皆趋利的时代,与其感叹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与其等着被物欲淹没,随波逐流,倒不如静下心来读点书,使自己开始浮躁的心灵受到洗涤,渐渐成熟起来。因为读书,就是与一个个高尚的灵魂在对话。万丈红尘滚滚,我们的心容易被封尘,而读书可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拂拭,得到净化。“书香人生”是快乐人生,也是美丽人生。
袖长方能善舞,教师是教人读书的人,自己首先必须捧起书来。当今社会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从量上看,裂变得“一日千里”,使今天的知识即使刚印到书本上就可能被淘汰,更不用说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未来。知识从质的角度看,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死的知识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交给电脑去完成了。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不得不抛去因“知识渊博”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去学习,去读书。教师一旦不能经常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的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视为“老古董”,那麻烦可就大了。
只有挤出时间,坚持读书不辍,给自己不断充电,真正具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能坦然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去亲近学生、感召学生。也只有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当代名师郑杰老师说“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教师对知识的虔诚态度是多么令人感动啊!”教师读书使教学生涯充实、富足,使自身更有人格魅力,是一份幸福,一种美丽。
记得初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还是在读师范的时候。那时,我是带着完成学习任务的心态去读的,对于书中的教育理念,只有理性的认识,没有实践,没有感悟,自然不会“记忆犹新”。如今,我再次读《给老师的建议》,不禁被作者的才思敏捷,文笔的深刻隽永所折服。苏霍姆林斯基带着我走进了一座教育思想的宝库,把我领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科研的领域。读他的书,使我感到思想是美丽的,读书更是一种美丽。
继苏霍姆林斯基之后,我又接触了另一位大师级人物——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的语录,诸如“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早在读书的时候就在心灵扎下根。现在,静下心来认真研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才真正理解先生的教育思想,更感受到了先生那种矢志不渝奉献教育的精神。站在《陶行知教育文集》面前,我发现了自己的渺小,读它使我充实,使我纯净,也使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美丽。
书像一座山,它吸引我挤入其间,攀越上去。读书,使我感受到彻悟的真,仁爱的善,高尚的美!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美丽。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范文篇四
十一长假期间,我读了《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我由衷地敬佩这位世纪老人对20世纪中国教育做出的卓越贡献,赞叹他的伟大思想和超凡智慧仍然对新世纪的教育具有振聋发聩的巨大影响。也如该书编者概括的:“叶圣陶教育思想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改革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改革思想。” 真是“叶老不老,永远的叶圣陶!”轻轻合上书,不仅让我对“教育与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好人生是我们每一个人孜孜以求的。好教育引导人们求真向善臻美,引导人生向自由与光明的境界缓缓飞升。好教育是为了人生的教育,而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目的的教育。对美好人生充满向往,充满信心,无限相信良好教育的力量,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的精神修养。
教育对人生到底应该起什么作用呢?叶老在1934年时就已经阐释过教育与人生的关系:“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这些观点今天看来,不算老生常谈,自有其积极的时代价值。
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人生,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这是叶圣陶先生一贯的教育思想。叶老在《假如我当教师》一文中,再次鲜明地申述了这一思想:“我如果当中学教师,决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犹如我决不将学生入学校的事情叫做‘读书’一样。书中积蓄的古人和今人的经验,固然是学生所需要的;但是就学生方面说,重要的在于消化那些经验成为自身的经验,说成‘读书’,便把这个意思抹杀了,好像入学校只须做一些书本上的功夫。因此,说成‘教书’,也便把我当教师的意义抹杀了,好像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并没有什么分别。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其实是大有分别的:他们只须教学生把书读通,能够去应考试,取功名,此外没有他们的事儿;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读到这些文字,不禁唏嘘再三,感慨万千。教师要高度重视“身教”,加强自身师德建设。
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教师对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新时期的人民教师进一步树立爱国敬业的崇高的职业理想,志向高远;要求我们广大的教师遵循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忠于职守,甘于奉献;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关爱学生,以人为本;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要求广大教师终身学习、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这些要求不是教条,而是公众对教师的要求,是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是一种客观的、内在的要求。
叶圣陶先生在《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一文中指出:“教育工作者必须为当前的受教育者着想,将来攀登新高峰窥见新奥秘的正是他们,非趁早给他们打基础不可。基础怎么打?还是身教为要。事事不马虎,样样问个为什么,受教育者看在眼里,印在心里,自然而然会养成钻研探索的良好习惯。”叶老认为,“以身作则”是极其重要的守则,是任何人都应该履行的,“教师尤其应当如此”。叶老多次谈到,教育者自己要为受教育者作出榜样来,让受教育者自动仿效,收到的效果当然比光凭口说深切得多。在加强师德建设的今天,叶老的这些观点无疑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叶老说“在教育方面,什么学制、课程、训导纲要、教科书籍,比起教师来,都居于次要地位。”是啊,教育事业是要靠一代一代的教师去做的。古人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影响一代一代的人才培养,一个差劲的教师是误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弟。”作为当代的我不想“误人子弟”,所以不能只等旁人来“觉我”,要靠自己觉悟。正如叶老说的“凡是人生的一切,从‘外铄’得来的,虽言表名理,行合正谊,也不过是被动的;若是从‘自觉’得来的,便灵心澈悟,即知即行。”
新课程的开放性、研究性、选择性、多元化、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等诸多特性使我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教育与人生”,读这几个字只要几秒钟,但是要搞好教育,谱写好美妙人生却是一个大工程,要下功夫。作为教师的我,要承认自己在某些知识和经历方面的欠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缩短知识更新的周期。一次性学习的时代已经过去,身为教师的我必须持久地学习,并且在读书学习的同时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实践反思和感悟积淀,才能学得真知,悟得真理,进而厚积薄发,才能成为博学多才,腹有书卷气的教师。我更要锐气昂扬,跳出樊篱,敢教敢试,永不言败,教出个性。也许,我只能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但为了一班一班学生的“人生”,也为了我的教育人生能出点彩色,我要坚持自觉修炼“为人生”的各种素养,提升自己,要让我的教育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范文篇五
在这段时间,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在此我们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下面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育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爱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常常会感觉到学生学的没劲,教师也感觉讲得没意思,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对教材研究不深,没有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除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外,不注意调节课堂气氛,以至于孩子们有的听不进,有的听不懂,也因此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的这种淡而无味的课堂教学,对教材钻研不精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兴奋得起来?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它让我谨记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努力改进并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搭建发挥发展才能的平台,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范文篇六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叶圣陶专门写过《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写于20世纪40年代,但至今读来倍感亲切,文中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对当今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仍不乏启示意义。
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什么是“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读了叶圣陶先生的著作之后,自己反思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首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规矩。
其次老师要依据孩子的年龄采用相应的方法培养良好习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老师要有坚强的教育意志,立下规矩之后就应要求孩子坚守。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孩子定能养成好习惯。
再者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特别需要施教者要求一致。这一点就要求老师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使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好的结合。
最后,要强调的是老师的榜样作用。要求孩子有良好习惯老师要以身示范,因为学生是爱模仿的。
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总之,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也曾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作为老师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义不容辞。
最近几天,通过网络浏览了有关教育孩子的书,如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读后有几点心得。
赏识教育源于一位伟大的父亲——周弘。他利用传统教育中赏识的巨大能量,把女儿周婷婷由一个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他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赏识教育的概念。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它能重塑孩子的健康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
赏识教育的本源是爱,如果我们的老师、家长都能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用正确的方式指出和改正孩子的缺点,那我们的孩子或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行”,“你真棒”, 在老师、家长的鼓励下,许许多多的孩子在快乐中改变,在快乐中成长。赏识性语言与动作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其奥妙就在于它卸掉了压在他们心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就象火山一样爆发了。这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就看你会不会使用“赏识教育”这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金钥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不少孩子有这样的体验,因为在某次考试中考出了好成绩,从此就爱上了该门课程,可见错误!链接无效。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赏识是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阶梯。作为老师、家长,应该学会赏识孩子。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范文篇七
大学时在学校那座十二层图书馆里,不经意间在一个角落里瞟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当时并没有在意这本在图书馆里安静的陈列的作品。后来只是从别人口里印证了确实有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可因为各种因素后来一直也没有机会拜读。
我初涉讲台之时,还是一个对教学懵懂的女孩,对教育有着一知半解,对教育也有着诸多的疑惑。正在为自己的教学理论贫乏而感到苦恼之时,我想到苏霍姆林斯基,并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惊喜地发现,这真是“踏破铁皮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它犹如一茗,品一口,浓香四溢,回味无穷,只叫人欲罢不能;他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他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他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茅塞顿开,让我充满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给教师提的每一条建议,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所提的教育建议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可谓读此一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读了这本书,只觉得思绪万千,收益匪浅。今年有机会参加了县里的青年教师研修班培训,当得知需要阅读一本教育论著时,我不由自主的再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苏氏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到最后还可能出现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普遍性的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小学六年后到了初中,学生之间的差距更大而且还在继续拉大。就拿我自己认教语文来讲,优生洋洋洒洒一篇佳文,基础薄弱的学生200字的文章多半字还不认识。好的考90几分,差的只有个位数。如此的差距着实让每个老师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不仅如此学生一旦在学习上失去信心,就如他们自己说的听不懂哪会有兴趣,哪会有老师想的那么强的毅力稳坐课堂45分钟。于是久而久之他们又会多一个称谓“问题学生”。我以前的那个班级,在学校中总评的成绩是很不错的。但在班里就是有那么一位典型的问题学生。上课的时候,不是睡觉,就是搞小动作。在我们同学当中,有很多人是讨厌他的,但是对他又没有办法。因为他对哪个同学都敢动武,哪个同学对他说一句,那个同学就没有好下场了。部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满意他的表现,对他提出批评,他也敢在课堂上和老师顶嘴,把老师气得个半死。更令人气愤的是,和他坐的同学整天都要用手捂住鼻子,因为在他身上,全都是烟气。那么对这些学生如何进行管理,真是一个荆手的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毁了学生的前程。如果对这部分学生妥协,那将会影响整个班级。这确实给老师带来很大的困惑。
说起这里面关于成绩的原因,教师大都将原因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等。说到问题学生,可能最直接的就是摇头。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很多老师可能会想到很多,却最容易把自己忘了。
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子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更是在教案设计、课堂提问、作业布置上体现这个理念。于是这个时候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教师在这个环节上起着最主要的引导作用。我们开始少了怨言,我们学会反思。当然这很多时候的只是局限在理论上,在心灵深处排山倒海一下而已。
因为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就拿我班来讲,现在学习困难、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也较多,每个学生都有每个人的问题,要真正发挥出每个学生的潜能非常的困难。而自己有几次是如此做的呢?经常是不同类型的学生上这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提着同样的要求,即使做错以后的教育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如此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学习偏差生?这也难怪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问题学生也就水到渠成了,也难怪苦口婆心的教育起不了作用,难怪整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筋疲力尽了。“因材施教”说的容易,做的难。以至问题学生的教学成了是老师最头疼的对象。所以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现实确实是这样,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是啊,后进生向来是老师头疼的学生,在他们身上花费的工夫不小,却收效不大,有些教师干脆最后放弃。一旦放弃就会出现之前的问题,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都总结出了很多很好地经验。在这里,苏氏给我们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比较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要做好这些后进生的“第二套”大纲的工作,意思是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大量地阅读,尽可能地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使他们在阅读中发现“使他们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对这些阅读的材料,教师要精心挑选,甚至自己可以选编一些,像苏氏,他为了帮助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在这本书中,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编了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习题来训练他。并且他还为他搜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概有一百本书和小册子,后来又为他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二百本,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虽然我们无法做的像苏氏那般完美,但至少我们可以尽力做的更好。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对学困生的教育,写了如《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等文章,使我受益非浅。当然最后我们还是不可避免的会碰到一不分问题学生。我觉得在对待问题学生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低头,两处留情
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不管是不是因为成绩引起的,由于未成年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少年儿童向善向上的本质,需要加以保护。班主任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就把他当作坏孩子。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孩子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能轻易或者盲目地定性为道德品质问题。孩子们犯了错误,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班主任应该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宽容、善待他们。教育的基础在于“爱”,对于问题生要采用同情宽容、感化陶冶、启发诱导等方法。但若一味强调这种“柔”,学生就会把老师的爱心当作对他们的迁就。教师的话就会令而不行,禁而不止,学生就会没有规矩,自由散漫,班集体将是一盘散沙。因此,“柔”中要有“刚”。在理解宽容问题生的基础上,要严格要求,批评监督。离开了这一点,教育就缺乏力量。
二、回头,青山依旧
学生的发展各有差异,在一个班上难免会有许多不和谐的地方。如果对这些问题学生提出同一要求或同一奋斗目标,收效甚微,甚至无效。这就需班主任分别为他们精心设计奋斗目标。例如,有一位同学期中考试各科成绩均差。我就和她一起分析了数学学科的试卷,结果发现很容易增加十几分。因此,我就要求她在下次同等难度的试卷中争取十分左右的进步。她信心很足,而且很有把握。看上去要求低了,但最起码可以在短期内避免她自暴自弃。有些学生本身没有很多想法,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只知道自己的学习差,一差千万差,这种想法是极其消极的,老师应该通过正确的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通过努力,取得一定的进步。
二、抬头,灯火阑珊
我们班的学生对学校的一些集体活动,例如体育节、艺术节汇演、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等都有很强的表现欲,这另我很高兴,这说明他们还有积极性,还有兴趣。这些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长、个性、闪光点,赢得师生的好评。无形中增强了其自信心。就拿平时的课堂中的课本剧来说,每个学生都恰似一个个导演、编剧、演员,全班都陶醉在自己的表演中,没有开小差的,你会发现原来没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演员。那些平时各门学科的成绩都很差的同学,他们的表演同样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为了使一些问题生的爱好、专长得到发挥并能在老师和同学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促进他们改进不足,努力向上,就得有意识的为他们搭建舞台,一片灯火阑珊是必要的。
同时,要让每个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都要有这样一种意识,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这样慢慢的会调动积极性,我经常在班会课上让学生谈谈身边同学的闪光点,在对待“问题学生”的教育上,我们好象过分地强调了他们的学习或品行方面的问题,而忽视了他们身上表现出闪光点。我们是不是过分地自信于“窥一斑而见全豹”反而变成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呢?我试着换一个角度来重新观察班上的几个调皮的学生,慢慢地我发现他们还真有一些出众的地方,他们中有的组织能力比较强,有的口才比较好,还有一个对班集体的事特别热心。让他们和每个同学一样在班级中发挥他们的优点。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我认为,对待好学生也好,对待“问题学生”也好,教师都要有一颗平常心,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他们的进步而骄傲,为他们的成长而自豪,对他们的过失,公平地去对待、化解和消除,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逐步纠正。“无限风光在险峰”,也得人们一步一步地去攀登,对待“问题学生”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严格要求与悉心呵护并不矛盾,纪律要求是必要的,但可以降低一定的标准,让他们通过适当的努力就能够达到,这样会逐渐引起他们的兴趣,这对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逐步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是有益的。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象真正的朋友一样去细心地发现他们身上的每一处闪光点,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微如萤火,也要细心地呵护,并能引导他们逐步将之发扬。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对于这本书,我认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书中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走出自己的天地。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范文篇八
大学时在学校那座十二层图书馆里,不经意间在一个角落里瞟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当时并没有在意这本在图书馆里安静的陈列的作品。后来只是从别人口里印证了确实有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可因为各种因素后来一直也没有机会拜读。
我初涉讲台之时,还是一个对教学懵懂的女孩,对教育有着一知半解,对教育也有着诸多的疑惑。正在为自己的教学理论贫乏而感到苦恼之时,我想到苏霍姆林斯基,并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惊喜地发现,这真是“踏破铁皮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它犹如一茗,品一口,浓香四溢,回味无穷,只叫人欲罢不能;他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他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他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茅塞顿开,让我充满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给教师提的每一条建议,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所提的教育建议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可谓读此一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读了这本书,只觉得思绪万千,收益匪浅。今年有机会参加了县里的青年教师研修班培训,当得知需要阅读一本教育论著时,我不由自主的再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苏氏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到最后还可能出现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普遍性的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小学六年后到了初中,学生之间的差距更大而且还在继续拉大。就拿我自己认教语文来讲,优生洋洋洒洒一篇佳文,基础薄弱的学生200字的文章多半字还不认识。好的考90几分,差的只有个位数。如此的差距着实让每个老师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不仅如此学生一旦在学习上失去信心,就如他们自己说的听不懂哪会有兴趣,哪会有老师想的那么强的毅力稳坐课堂45分钟。于是久而久之他们又会多一个称谓“问题学生”。我以前的那个班级,在学校中总评的成绩是很不错的。但在班里就是有那么一位典型的问题学生。上课的时候,不是睡觉,就是搞小动作。在我们同学当中,有很多人是讨厌他的,但是对他又没有办法。因为他对哪个同学都敢动武,哪个同学对他说一句,那个同学就没有好下场了。部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满意他的表现,对他提出批评,他也敢在课堂上和老师顶嘴,把老师气得个半死。更令人气愤的是,和他坐的同学整天都要用手捂住鼻子,因为在他身上,全都是烟气。那么对这些学生如何进行管理,真是一个荆手的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毁了学生的前程。如果对这部分学生妥协,那将会影响整个班级。这确实给老师带来很大的困惑。
说起这里面关于成绩的原因,教师大都将原因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等。说到问题学生,可能最直接的就是摇头。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很多老师可能会想到很多,却最容易把自己忘了。
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子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更是在教案设计、课堂提问、作业布置上体现这个理念。于是这个时候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教师在这个环节上起着最主要的引导作用。我们开始少了怨言,我们学会反思。当然这很多时候的只是局限在理论上,在心灵深处排山倒海一下而已。
因为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就拿我班来讲,现在学习困难、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也较多,每个学生都有每个人的问题,要真正发挥出每个学生的潜能非常的困难。而自己有几次是如此做的呢?经常是不同类型的学生上这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提着同样的要求,即使做错以后的教育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如此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学习偏差生?这也难怪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问题学生也就水到渠成了,也难怪苦口婆心的教育起不了作用,难怪整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筋疲力尽了。“因材施教”说的容易,做的难。以至问题学生的教学成了是老师最头疼的对象。所以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现实确实是这样,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是啊,后进生向来是老师头疼的学生,在他们身上花费的工夫不小,却收效不大,有些教师干脆最后放弃。一旦放弃就会出现之前的问题,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都总结出了很多很好地经验。在这里,苏氏给我们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比较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要做好这些后进生的“第二套”大纲的工作,意思是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大量地阅读,尽可能地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使他们在阅读中发现“使他们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对这些阅读的材料,教师要精心挑选,甚至自己可以选编一些,像苏氏,他为了帮助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在这本书中,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编了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习题来训练他。并且他还为他搜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概有一百本书和小册子,后来又为他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二百本,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虽然我们无法做的像苏氏那般完美,但至少我们可以尽力做的更好。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对学困生的教育,写了如《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等文章,使我受益非浅。当然最后我们还是不可避免的会碰到一不分问题学生。我觉得在对待问题学生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低头,两处留情
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不管是不是因为成绩引起的,由于未成年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少年儿童向善向上的本质,需要加以保护。班主任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就把他当作坏孩子。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孩子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能轻易或者盲目地定性为道德品质问题。孩子们犯了错误,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班主任应该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宽容、善待他们。教育的基础在于“爱”,对于问题生要采用同情宽容、感化陶冶、启发诱导等方法。但若一味强调这种“柔”,学生就会把老师的爱心当作对他们的迁就。教师的话就会令而不行,禁而不止,学生就会没有规矩,自由散漫,班集体将是一盘散沙。因此,“柔”中要有“刚”。在理解宽容问题生的基础上,要严格要求,批评监督。离开了这一点,教育就缺乏力量。
二、回头,青山依旧
学生的发展各有差异,在一个班上难免会有许多不和谐的地方。如果对这些问题学生提出同一要求或同一奋斗目标,收效甚微,甚至无效。这就需班主任分别为他们精心设计奋斗目标。例如,有一位同学期中考试各科成绩均差。我就和她一起分析了数学学科的试卷,结果发现很容易增加十几分。因此,我就要求她在下次同等难度的试卷中争取十分左右的进步。她信心很足,而且很有把握。看上去要求低了,但最起码可以在短期内避免她自暴自弃。有些学生本身没有很多想法,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只知道自己的学习差,一差千万差,这种想法是极其消极的,老师应该通过正确的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通过努力,取得一定的进步。
二、抬头,灯火阑珊
我们班的学生对学校的一些集体活动,例如体育节、艺术节汇演、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等都有很强的表现欲,这另我很高兴,这说明他们还有积极性,还有兴趣。这些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长、个性、闪光点,赢得师生的好评。无形中增强了其自信心。就拿平时的课堂中的课本剧来说,每个学生都恰似一个个导演、编剧、演员,全班都陶醉在自己的表演中,没有开小差的,你会发现原来没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演员。那些平时各门学科的成绩都很差的同学,他们的表演同样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为了使一些问题生的爱好、专长得到发挥并能在老师和同学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促进他们改进不足,努力向上,就得有意识的为他们搭建舞台,一片灯火阑珊是必要的。
同时,要让每个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都要有这样一种意识,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这样慢慢的会调动积极性,我经常在班会课上让学生谈谈身边同学的闪光点,在对待“问题学生”的教育上,我们好象过分地强调了他们的学习或品行方面的问题,而忽视了他们身上表现出闪光点。我们是不是过分地自信于“窥一斑而见全豹”反而变成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呢?我试着换一个角度来重新观察班上的几个调皮的学生,慢慢地我发现他们还真有一些出众的地方,他们中有的组织能力比较强,有的口才比较好,还有一个对班集体的事特别热心。让他们和每个同学一样在班级中发挥他们的优点。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我认为,对待好学生也好,对待“问题学生”也好,教师都要有一颗平常心,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他们的进步而骄傲,为他们的成长而自豪,对他们的过失,公平地去对待、化解和消除,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逐步纠正。“无限风光在险峰”,也得人们一步一步地去攀登,对待“问题学生”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严格要求与悉心呵护并不矛盾,纪律要求是必要的,但可以降低一定的标准,让他们通过适当的努力就能够达到,这样会逐渐引起他们的兴趣,这对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逐步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是有益的。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象真正的朋友一样去细心地发现他们身上的每一处闪光点,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微如萤火,也要细心地呵护,并能引导他们逐步将之发扬。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对于这本书,我认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书中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走出自己的天地。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范文篇九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被毛主席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一生追求民主自由,提倡兴教育以救国,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他学贯中西文化,主张教育改造社会、奠定生活,并努力实践之,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高平叔先生六十年如一日,信守诺言,直至耄耋之年,终于实现职志,编订好蔡元培“全集”、“选集”、注释本“文集”等近30种文集。《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正是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订的文集。
一、追踪蔡元培教育改革步伐
蔡元培所处的的时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奇变”。国弱民愚,清政府媚外妥协,屈服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蔡元培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主张教育救国论,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他6岁入家塾发蒙, 24岁中进士,其后顺利地迈上了“学而优则仕”的仕途。直至1898年,蔡元培辞官返乡,开始委身于新教育,提倡“自由读书”。他的教育救国论思想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得到发展。1920xx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为改变北大官僚习气,整顿学风,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改变学生观念;不管资历、学历,不论党派,聘用积学而热心的教员;提倡和助成各种社团,鼓励和支持创办各种刊物;倡导和推行平民教育;充实文理法科;沟通文理;采用选科制;创办研究所;提倡以美育代宗教;主张教育独立议;开放女禁等,胡适称蔡元培主持北大的时期为“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在这一阶段,蔡元培教育思想,尤其是高等教育思想,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
二、认识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
蔡元培对语文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精辟的见解,这与其特殊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和整个教育思想相关联。一方面,蔡元培脱胎于旧教育,他本身就是传统教育成功的典型案例。这也让他对旧教育之种种弊端有着别人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蔡元培曾委身于新教育,以实践来充实其语文教育思想。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作为其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体现着其新教育思想理念与特点。特别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中的实用主义渗透在语文教育中,就是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即学文为使人人都能掌握表情达意的工具。美育思想渗透到语文教育,即倡导以语文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全人格。
他对于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定位独树一帜,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要全国的人都能写能读”。他希望通过掌握语文应用的普及,从而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促进国家进步。 “语言者,思想之媒介,犹之钱币为货物之媒介”。他说思想可以通过语言这个载体得到传播。人们在掌握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先进的思想也自然在全民之间得到广泛传播。很显然,蔡元培认为,不但语文是使人人都掌握表情达意的工具,而且语言文字的掌握能提高国民思想素质。值得一提的是,蔡元培还认识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思想如传热,无语言以护之,则热度不高;思想如流水,无语言以障之,则水平如故”。蔡元培认识到语言与思想密不可分,体悟到言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的过程。
而对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蔡元培非常重视自然环境资源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他认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对语文教育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就像他说的:“我们大家晓得,攻文学的人,不独要在书本子里探讨,还当受大自然的陶熔。是以求学的环境,非常重要。请看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他们都设在城外风景佳绝之地因此,这两个学校里产生的文学巨子,亦较别校为多。诸位求学于如此山明水秀之处所,自必兴趣丛生,收事半功倍之效。”
蔡元培从时代之需、民族之急出发,提倡教育救国论,希望通过教育开启民智,培养革新人才。而其语文教育思想也秉持教育救国论理念,站在时代之需与民族之急角度出发,融汇我国优秀语文教育传统和西方先进教育思想,试图解决旧教育之种种弊端,建立符合个人、民族和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新语文教育。
纵观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实用性、从时代之需出发的时代性、依据科学民主教育理念的科学性、提倡开放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等特点。
三、读《蔡元培教育论著选》获启示
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对语文新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从中读到了以下几点:
1、兼容并包,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兼容并包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最大特色。推及到语文课程,兼容并包即要求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即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并重;论述类、使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同在;开发各种资源,增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外国先进文化相融合;增强课程的选择、拓展学习的空间;白话为主,兼顾文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等各个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蔡元培已经意识到自然风光、校园景点、文物古迹等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资源,可增强学生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强化学生的审美创造,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养成一种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2、针对语文课程特点和学生身心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蔡元培主张教学要有科学性,使教学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崇尚自然,发展个性,在实践中获得语文素养。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更应该倡导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启迪者,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当教授学法。让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的合作中求得自主探究的精神和能力。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创设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平等的,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教学相长。
3、提高教师素养,转变师生观。
蔡元培对“师范”这个职业有着精辟的见解。他认为教师是人类最重要的职业。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做到“师”,即学高为师,又应做到“范”,即身正为范。我们可在蔡元培教师观的基础上延伸出:教师应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观念,丰富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水平;教师应认真读书,拓宽自己的视野;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应发挥主动性,发挥自身特点和条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应创设良好学习环境,关注学生主体多样性和独特性;应尊重学生的见解,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应参与教学研究,提高自身教研能力;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实现三维目标;应沟通课内外,利用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
4、编写现代、科学的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特别是语文教学书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对个人、对社会都又非同寻常的价值。蔡元培虽未形成完整系统的教材论体系,但他认为教材编写最重要的就是选文。我们选文时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选文要典范,要文质兼美,应有鲜明的时代性、丰富的文化内涵及适应学生心理。教材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注重体验和感悟。教材应有开放性和弹性,不能死死地封闭住教师与老师教学的空间。教材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内容的基础上,尽量给地方、学校、教师、学生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范文篇十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朋友,一个优秀的教育思想就是一位好老师。最近,我在闲暇之际,静下心来读了一些教育大师的著作,感触颇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尤其是教师,读书更为必要。
君不见“人”字下面是空洞洞的部分,要填满它,惟有读书。作为人,我们无法凭单薄的身躯与万物抗衡,如果想到“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人生就更一无是处了。好在世界有了一笔财富——书籍,造物主又赐给人类读书的能力,为此,我们可以畅游书海之中,尽情享受生命,体味自然。
读书无需附庸风雅,读书本身就是感受快乐的过程,它让人满足,使人心安。当今人皆趋利的时代,与其感叹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与其等着被物欲淹没,随波逐流,倒不如静下心来读点书,使自己开始浮躁的心灵受到洗涤,渐渐成熟起来。因为读书,就是与一个个高尚的灵魂在对话。万丈红尘滚滚,我们的心容易被封尘,而读书可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拂拭,得到净化。“书香人生”是快乐人生,也是美丽人生。
袖长方能善舞,教师是教人读书的人,自己首先必须捧起书来。当今社会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从量上看,裂变得“一日千里”,使今天的知识即使刚印到书本上就可能被淘汰,更不用说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未来。知识从质的角度看,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死的知识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交给电脑去完成了。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不得不抛去因“知识渊博”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去学习,去读书。教师一旦不能经常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的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视为“老古董”,那麻烦可就大了。
只有挤出时间,坚持读书不辍,给自己不断充电,真正具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能坦然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去亲近学生、感召学生。也只有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当代名师郑杰老师说“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教师对知识的虔诚态度是多么令人感动啊!”教师读书使教学生涯充实、富足,使自身更有人格魅力,是一份幸福,一种美丽。
记得初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还是在读师范的时候。那时,我是带着完成学习任务的心态去读的,对于书中的教育理念,只有理性的认识,没有实践,没有感悟,自然不会“记忆犹新”。如今,我再次读《给老师的建议》,不禁被作者的才思敏捷,文笔的深刻隽永所折服。苏霍姆林斯基带着我走进了一座教育思想的宝库,把我领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科研的领域。读他的书,使我感到思想是美丽的,读书更是一种美丽。
继苏霍姆林斯基之后,我又接触了另一位大师级人物——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的语录,诸如“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早在读书的时候就在心灵扎下根。现在,静下心来认真研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才真正理解先生的教育思想,更感受到了先生那种矢志不渝奉献教育的精神。站在《陶行知教育文集》面前,我发现了自己的渺小,读它使我充实,使我纯净,也使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美丽。
书像一座山,它吸引我挤入其间,攀越上去。读书,使我感受到彻悟的真,仁爱的善,高尚的美!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美丽。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范文篇十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生动地诠释了“成才先成人”的深刻含义。而班主任作为平时和学生朝夕相处的师长和领导者,除了需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成绩提高以外,更应专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我进入园区一中以来,也积累了近一年的带班经验。下面就谈谈我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教导学生的一些做法。
一、 小事做起,教导学生做个认真细致的人
还记得初一新生刚入学时,一个个活泼好动,骨子里带着95后特有的叛逆和散漫。刚发的新书和本子随便扔进了课桌洞,出教室时直接站起来走人,绝不会把桌子排好、椅子塞到桌子下方。整个教室可以用乱七八糟来形容。
于是开学的第一天,教会这些孩子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成了当务之急。我特地在吃饭前留下15分钟,在讲台前示范给他们看:如何在出教室前整理好自己用过的桌椅和物品——书本文具理好后工整地在桌洞里码好,不可以一塞了之,桌洞的整齐程度直接反映出它的主人是怎样一个人;桌面上整洁无物后站起身把椅子全部塞到课桌下,必须保证“全部塞入”,否则就不整齐了;最后每个人再调整桌子的位置,对准地上相应的点。这样,只要每人做好这3步,就算教室里空了也一样整齐。虽然之后的2、3天,还是偶尔有同学会忘记做好3步骤,但整体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对于偶尔忘记的同学,我会在出操回教室前让全班先在走廊里看看教室的桌椅。这时谁忘了塞椅子或者没有全部塞进去,大家一目了然,当事人也会因为被大家看到了自己的失误而牢记这次教训,下不为例。所以开学后的第二个礼拜开始,班级的桌椅排放再也没有出过问题。整齐的桌椅体现了班级同学的认真和细致。
另外,教室后面书包柜上整齐地摊着6块抹布。我也要求学生,无论谁用过抹布以后都要冲洗干净,拧干,如原样整齐摊在后柜上。如果团成一堆,一来不整齐,二来容易产生异味、滋生细菌。这条规定当然一开始实行时也经常有人做不到。毕竟平时在家这些小公主小皇帝可能连抹布都不会拿一下。每次课间巡视,当我发现有抹布不齐时,就会叫停学生们的讲话,让全体朝后看向抹布,再由我整齐放好,提醒他们下次不要忘记。经过2、3次后,抹布问题也解决了,我们教室的抹布现在总能整整齐齐地想画布一样展开在后柜上。
无论是桌椅的排放还是抹布的展开,虽然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当学生们学会用认真细致的态度去处理这些小事时,想必这股认真的劲儿已经被他带到了学习和生活中去了。
二、 言辞鼓励,激励学生做个积极上进的人
我们教室的墙上,贴着这样一篇文章《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从今天起,你们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从今天起,你们要习惯于对自己的懈怠不能容忍,因为你一旦懈怠,别人就会超越你;
从今天起,我不要听到所谓的“我不优秀,但我很快乐”的娘娘腔,因为这是自欺欺人,不要陶醉在这种低级的自我安慰中。落后就要挨打是不变的真理。
从今天起,你们要习惯于被别人赞扬——尽管你不是为别人而活;
从今天起,你们要习惯于堂堂正正地接受优秀给你们带来的荣誉花环;
从今天起,你们要习惯于从优秀中得到快乐——而不要认为这样很累;
这就是我们班级的精神,这就是我们做人的风格。
让别人去嫉妒吧,你们要习惯于被别人嫉妒,因为你们的确优秀。
当优秀成为习惯之后,你再想不优秀都难!
请你们记住
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
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加油吧!8班!让优秀成为你们的一种习惯!
每次周一班会课时,我都会和全班同学一起高声朗读这篇文章。在一次一次强化练习中给他们以鼓励和信心,为他们提出一次高过一次的新要求,帮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一周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而这样积极的言辞鼓励,可能正是班级一直在同年级中保持领先的动力之源。
三、 感悟生活,教育学生做个懂得感恩的人
我常利用班会课时间,和学生们一起分享网上和报纸上一条条感人至深的真人真事,然后请他们上台交流心中的感概。还会让他们在纸上用只言片语记录下最近和父母、老师的接触中有哪些感受、或者发生了什么不愉快,有何自我检讨。每当我看到孩子们充满真情实感地写道“那天我其实特后悔对妈妈不理不睬的。。。”或者是“感谢老师一直加班加点为我们指导不会的题目。。。”时,我心中也流淌着满满的感动。并且我会在家长会时,把这些充满感恩的纸片发到每个家长手中,让他们自己去解读孩子们平时因为害羞而没有说出口的情感,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孩子也同样爱着他们。
让这群孩子懂得感恩,让他们能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身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谢父母孕育生命,感谢老师赐予知识,感谢他人给予帮助,才会让他们每个人有勇气面对一切。让学生们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其实当孩子学会了感恩,还有什么事不好办呢?他们会以更亲近的姿态对待父母师长,他们也会以更大的热情和动力投身于生活和学习。这样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感恩的孩子,会有谁不喜欢呢?
教育教学论著心得体会范文篇十二
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参加工作十三年来,在学校领导和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下,不断地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工作这些年以来,在教育教学方面也有一些心得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以身作则,树立威信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待,建立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己首先做到。这样,学生才能信服,才能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威信,才能给学生以榜样的示范作用。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既是以传授知识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的情绪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每一节课都是师生双方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情感基础。在工作中,我以真诚、平等的心态与学生相处,我的真心换得了学生对我的诚意。在孩子心中,我不仅是老师,更是一位可以信赖的大朋友。他们愿意把心里话对我讲,学习和生活上有了困难愿意向我寻求帮助,课堂上,在对联知识的探索中,课堂气氛既严肃又轻松,大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甚至已经下课了他们也经常围着我问这问那,从孩子们的神华考范文情和言谈中流露出他们对知识的喜爱与渴求。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可激发学生产生自信、自强、奋进向上的决心。
三、教学形式要多样,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老采用一种教学形式,这样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鲜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容易在课堂上开小差。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外,在上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会将全班分为若干组,每组有小组长,进行比赛,比速度,比成功率,比美观,这样,学生们在“玩”中就自然学到了东西。教学经验表明,经常变换教学形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四、教师要学会倾听
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倾听本身就是褒奖对方谈话的一种方式,是接纳对方、尊重、理解对方的具体体现。你能耐心听别人倾诉,就等于告诉对方你的态度,无形之中会提高对方的自尊心、自信心,加深彼此的情感交流。因为倾听能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内心需要;倾听,将使我们教师更虚怀若谷,博采众长,锐意进取,内涵深厚。在倾听中师生理解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就有了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