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致敬英雄活动感悟(四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感悟,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感悟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感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敬英雄活动感悟篇一
2月1日这天,在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下,黄江写下请战书:不辱使命,不论生死,不计报酬,我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2月12日晚,黄江接到通知,他的请战书被批准了,光荣成为了江西驰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恰巧的是这天正好是他42周岁生日,他说,“这个消息是我今天收到的最有意义的礼物”。虽然对家里有很多不舍,但是黄江明白,只有战胜疫情,才能更好的保卫家人,保卫人民,武汉需要他们!
如果说武汉是抗疫前线,那么黄江所驰援的武汉协和医院无疑就是风暴中心。
虽然黄江与儿子相隔千里,但是每天结束工作后,黄江都要和儿子视频,分享自己在武汉的事情,并取名“超人日记”。
有一次,黄江给儿子讲了值晚班发生的事情,有一位患者突发病情变化,情况十分危急,黄江与队友们经过讨论,当机立断,立刻给患者进行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手术。要知道,那种手术不仅要求技术精湛,而且风险特别大。医疗队几乎是在与死神抢人,在连续奋战几个小时后,终于让患者脱离危险,重获新生。听完后,黄江的儿子对他说:“爸爸,你说的那个ecmo是不是就像光能粒子枪一样,是很厉害的武器?我心中爸爸的战“疫”超人形象更高大了,爸爸你们一定会胜利的,加油”。
黄江工作的病区是重症病区,主要以收治危重症患者为主,老年患者居多,工作任务极为繁重。但这些患者在大家的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下,病情已渐渐好转,且有多名患者已经康复出院。其中有一例患者仅仅住院6天就痊愈了,这也是整个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首例治愈出院的患者。黄江告诉儿子,要把整个病区的患者全部治好了才回家。
3月16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支援武汉国家医疗队转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ccu病房,在李兰娟院士团队的指导下开展救治危重症患者工作,疑难病例讨论,精准施策,制定个体化救治方案,经过多个医疗团队的团结协作,使ccu危重症患者一个个转危为安。在此期间,李兰娟院士勉励医疗队“感谢各位的辛勤付出,我们大家是带着使命而来的,希望各位在做好救治工作的同时,请大家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接下来,我的团队将和大家一起战斗。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夺取武汉保卫战的全面胜利。”最终,大家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给医疗队的任务。
自从赴武汉抗“疫”以来,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同事和朋友们的关心,给了黄江十足的勇气和力量来与疫情抗争到底!他感谢身边每一个支持着他的人,也特别感谢医院党政领导、骨科主任以及总务处、器械装备处等机关后勤部门给他们准备了充足的生活物资,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的支持者,才使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一线工作者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迎接这场无硝烟的战争,共同战胜了疫情。
致敬英雄活动感悟篇二
张定宇出生于1963年12月,曾带领医疗队赴汶川抗震救灾,并赴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开展国际医疗援助。
当首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转入金银潭医院后,他当机立断组建隔离病区,采集病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送检,为实验室确认病毒赢得了时间。
接诊新冠肺炎患者以来,张定宇隐瞒身患渐冻症的事实,坚持吃住在医院,全身心投入救治工作。并且在大量诊治实践的基础上,率先将抗艾药物克力芝用于重症患者,为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历经三个多月的生死长夜,4月26日,武汉疫情防控保卫战迎来重要历史时刻——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张定宇说,自己最难忘的是一起并肩冲锋的战友——驰援金银潭医院的全国12支医疗队,加上省内和武汉其他兄弟医院的同行,共有1500多人。“他们的恩情,我此生都不敢忘记。”
“最近一个多星期,我常出门去过早,吃碗牛肉面,来个面窝,就觉得特别幸福!”他说,其实这些街头巷尾的烟火味道,就是幸福啊。
此前,张定宇已获记大功奖励,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拟推荐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候选人。
升职公示发布后,张定宇表示:“我不惊讶,唯有忐忑。因为没做过,怕做不好,很担心,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还有工作能做,就是一种幸福。”
愿这位抗疫英雄能在工作和烟火味道中,继续幸福下去!
致敬英雄活动感悟篇三
一个战斗者,一个指挥者,也是一颗定心丸。我们在第一时间知道了金银潭医院,却在一个月以后才知道他。他知道自己患上了绝症,却要为患者、为社会燃起希望之光;他阻挡不了自己的病情,却用尽全力去把危重患者拉回来。他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但他站立的地方,是最坚实的阵地。
他,就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
张定宇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从医30余年。之前默默无闻,不为外界所知,只是尽了一位医者的职责。1997年,援助阿尔及利亚;20__年汶川地震时,在重灾区什邡市全力抢救伤员;20__年除夕,张定宇作为湖北第一位“无国界医生”,在巴基斯坦西北的蒂默加拉医院,成功抢救一对新生母子;20__年10月,被确诊渐冻症;20__年1月28日报道,张定宇隐瞒了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妻子,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
1月26日,大年初二。
自20__年12月29日转入首批7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以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600多名医护人员,已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奋战了29天。这里是武汉最大的专科传染病医院,是这次疫情阻击战中众人皆知的标志性地点。这是战斗最先打响的地方,也是“离炮火最近的地方”。
在疫情中“逆行”的29天里,院长张定宇往往凌晨2时刚躺下,4时就得爬起来,接无数电话,处理各种突发事件。“雷厉风行”,是同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全院都晓得我性子急、嗓门大。”从小在武汉硚口长大的张定宇笑着为自己打圆场。
“性子急,是因为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他沉默了一会儿,平静地提起那个埋在心里的秘密:“我是一个渐冻症患者,双腿已经开始萎缩,全身慢慢都会失去知觉。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如果你的生命开始倒计时,就会拼了命去争分夺秒做一些事。”
而就在他日夜扑在一线,为重症患者抢出生命通道时,同为医务人员的妻子,却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十几公里外的另一家医院接受隔离治疗。分身乏术的张定宇,有时忙得三四天都顾不上去看一眼妻子。“我很内疚,我也许是个好医生,但不是个好丈夫。我们结婚28年了,我也害怕,怕她身体扛不过去,怕失去她!”
就是这样一位医者,身兼患者和病患家属,这样的身份也许有他的特殊之处,也有他的神圣之处。身兼“数职”,依然奋战在第一线,临危受命,挑起一名医者的担子。他虽行动不便,但步履坚定;心怀患病妻子,但更关心他的医院和病人。
就这样一位施恩于人、充满大爱的白衣卫士,总把“感恩”二字挂在嘴边。“很感激解放军医疗队的分担,让我这两天凌晨1时就能躺下了,之前有时候得扛到三四时才能睡。”“我爱人虽然感染了病毒,但是很幸运,给她用了抗毒药之后,有效果,我很感恩。”“这样的疫情和灾难,无论发生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后果都不可想象。我很感恩,当我们为了抢救病人不顾一切,背后支撑我们的,是整个中国。”
人活一世,敢于肩负责任与担当才不亏于人生。面对肺炎疫情,医者肩负救死扶伤之责,医患并肩抗“疫”情,九州一心战肺炎。现有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张定宇,无疑是我们的榜样!
致敬战“疫”英雄———张定宇!
致敬英雄活动感悟篇四
到达武汉后,郑瑞强立刻投入工作,除了按照分工和作为专家组成员到武汉各个定点医院巡查并指导危重病人救治外,还在武汉市肺科医院承担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
武汉市肺科医院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第一批定点医院,也是收治危重症患者的首批定点医院。
没有外出巡查任务时,每天早晨,郑瑞强都会先查看病人的检查结果,与专家一起讨论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后进入病房查房。每次进入病房前,要穿防护服、戴护目镜和口罩。转运病人、为病人翻身,这些平时比较轻松就能完成的事情,在这里,往往需要花两到三倍的时间。“每次从病房出来,浑身都湿透了。”
2月1日23时,一名64岁女性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在气管插管和有创呼吸机支持下,血氧饱和度仍然只有80%-85%,在随后的俯卧位通气治疗中,患者的氧合状态也只有轻微的改善。郑瑞强判断,患者的肺部病变非常严重,如果不实施体外膜肺氧合(即ecmo)技术治疗,很可能有生命危险。
“ecmo技术又被称为‘魔肺’,它实际上是一个起暂时替代作用的人工肺,为患者提供循环及氧合支持。”在向国家重症医学专家组的领队们汇报后,郑瑞强和其他同事决定给该患者实施ecmo治疗。
半个小时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终于维持在95%以上,氧合得到明显改善,各项生命体征也保持稳定,最终挽救了她的生命。
“当时那位女患者呼吸非常困难,神志不是特别清楚,如果不采取ecmo,有生命危险,很可能撑不过第二天。”郑瑞强说,该患者是从武汉其他定点医院转到他所在的武汉肺科医院,来时病情就比较严重。
“我来!”这是郑瑞强的口头禅。他说,对一线医护人员来说,ecmo、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气管插管等都是高危操作,极易近距离与病人的气道分泌物接触。“从保护年轻医生的角度考虑,危险操作,我们都是自己上。”
“那时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尽一切可能多救治一个病人的生命。”在这里,他采用ecmo技术,治愈了多例危重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