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赣州历史博物馆参观后感优秀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今年9月4日,有幸参访了江西省赣州市博物馆,亲历了一次品读赣州的文化之旅。赣州市博物馆坐落在该市章贡区赣康路的阳明国际大厦北邻,与城市中央公园相望。它的北侧分别聚集了赣州大剧院、赣州文化馆、赣州图书馆,这四座高大时尚建筑群,打造了赣州的主流文化阵地,成为了赣州文化的新坐标。赣州市博物馆由三个巨型不规则几何建筑体组成,空间布局严谨,造型独特,简约而不失大气,彰显着时代力量,现代感十足,为这座千年城市增添了几多青春靓丽色彩。正大门在主体建筑物中间一内凹三角玻璃幕墙下,大门下台阶入口处安放有两尊威武的石狮子,台阶中央的石碑上依次雕刻有“赣州博物馆”五个篆书大字,台阶两旁是破浪造型的花带,匠心独具的设计让顺势而上的入口台阶显得庄严厚重。当天参访时,该博物馆刚举办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成就展”,大门入口还摆放有红色的主题标识牌坊和“奋进新时代、书写新荣光”红字标语。有人说,如果想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去处就是当地的博物馆。所以说,要想探究“红色故都、客家摇篮”----赣州的前世今生,去赣州市博物馆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窗口、一段浓缩的历史、一本多元的教科书,它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兴衰荣辱,既有艰苦卓绝,又有繁花似锦,昔日难忘的瞬间和非凡的历程无不定格在展厅里,等待着人们去追寻、去回望、去反思。通过扫码、过安检,进入主展厅。展厅迎面墙上是一个巨型浮雕,一个年轻母亲神态慈祥,她一脸幸福地牵着自己的孩子,画面其乐融融,浮雕右首是“客家摇篮赣州”六个金色大字。没来赣州之前,还真不知道赣州是客家的摇篮。展厅依次陈列有赣州的地形地貌、历史演变、行政区划、名胜古迹、文化名人、风土人情等主题版块,通过驻足欣赏一个个展板、实物和图片,让人们近距离感受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和沧桑。纵览整个展厅,客家文化是该博物馆的一大特色。江西赣州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世称“客家摇篮”。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关于客家人的历史,自己读初中时了解的不多,有此机会正好补补课。据了解,相传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唐朝末年和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川等地,即现在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以及海外。史学大师吕思勉的《中国通史》里记载:“五胡乱后,北方衣冠之族,纷纷南渡。”为了与当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移民自称自己是“客户”,是“客家”,是“客家人”。历史上,他们有六次大的迁徙,除此之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博物馆展厅内,展示有许多围绕客家人的迁徙、发展等内容的版面和实物,可以说,客家人迁徙运动的背景,皆是中国历史上因王权变更、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北方汉民南移运动。客家人在其艰难的迁徙历程中,深深地感受到团结的重要性,形成了团结合作的精神。他们的迁徙不仅增进了民族之间的深度交流,传播升华了中原先进文化,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赣南客家文化。它包括历史文物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方方面面。赣南的客家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吸纳当地各种文化营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与时俱进形成的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形态,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客家话则是客家文化最为重要的特征,其保留了唐宋时期的中原古音韵,被誉为古汉语“活化石”。

为弘扬客家精神、传播中华文化、促进经贸交流,自1971年9月28日香港崇正总会举行第一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以来,如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已举办了31届,它已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据了解,2023年的第32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将在江西省赣州市举行,届时将是一届令人瞩目的客家盛会。在博物馆展厅一隅,陈列着来自文莱、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世界各地客家总会赠给江西赣州第19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纪念品,尤为珍贵。在一块块展板前驻足,在一件件文物前逗留,在一幅幅图片前凝思,让我加深了对客家人和客家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油然而生对赣州厚重文化的敬仰。

提前赣州,不得不提文天祥、王守仁等与赣州有过交集的历史名人。博物馆内专门陈列有文天祥抗元的泥塑和油画。正德十一年(1516),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王守仁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韶等地方,提督军务。他采用军事征剿与思想攻心相结合的办法,一举平息了赣南、闽西粤东等地的畲、瑶、汉民族武装骚乱,并开始对赣、闽、粤、湖广(今湖南、湖北)边界地区进行了全面有效的社会治理。馆内有王守仁的画像等相关史料,其中,陈列的《茶寮碑》拓片让人眼睛一亮,该碑是正德十二年(1517)王守仁在平定以谢志珊为首的流民起义军后所刻纪功碑,今位于江西赣州市崇义县思顺乡。王守仁传世书迹以行草书居多,而《茶寮碑》体量宏大,字体为大字楷书,主体部分字径约16厘米,实属罕见,颇有特色,彰显了王阳明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宏阔胸襟和强大的内心世界。该碑石刻原文如下:正德丁丑,猺寇大起,江、广、湖、郴之间骚然,且四三年,于是上命三省会征。乃十月辛亥,予督江西之兵自南康入。甲寅破横水、左溪诸巢,贼败奔;庚复连战,贼奔桶冈。十一月癸酉,攻桶冈,大战西山界。甲戌战,贼大溃。丁亥,与湖兵合于上章,尽殪之。凡破巢大小八有四,擒斩二千余,俘三千六百有奇。释其胁从千有余众,流亡,使复业。度地居民,凿山开道,以夷险阻。辛丑,师旋。于乎!兵惟凶器,不得已而后用。刻茶寮之石,匪以美成,重举事。提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纪功御史屠侨,监军副使杨璋,参议黄宏,领兵都指挥许清,守备郏文,知府邢珣、伍文定、季斆、唐淳,知县王天与、张戬。随征指挥明德、冯翔、冯廷瑞、谢昶、余恩、姚玺,同知朱宪,推官徐文英、危寿,知县黄文鸑,县丞舒富,千百户高睿、陈伟、郭璘、林节、孟俊、斯泰、尹麟等,及照磨汪德进,经历杭埕,典史梁仪、张淳,并听选等官雷济、肖庾、郭诩、饶宝等,共百有余名。

展厅内还有辛弃疾、刘彝、周必正、洪迈、刘瑾等先贤志士及理学名臣的文字图片资料,他们无不在赣州这方热土留下了浓重一笔。在博物馆《耕读传家》版块,陈列有一块章贡书院的石匾,虽然一角已断裂,但却见证了赣州昔日文化的兴盛。历史上,赣州有许多书院,像濂溪书院、阳明书院、爱莲书院等,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我的商丘老家有个应天书院,看到书院石匾的那一刻让我倍感亲切,遂走上前去在章贡书院石匾前拍了照片,以示留念。走马观花看了赣州市博物馆的几个展厅,仿佛踏上了一次时光穿梭之旅。赣州可谓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它厚重的人文历史,灿烂的客家文化,薪火相传的苏区精神,催人奋进,备受鼓舞。奋进新时代,书写新荣光。如今,赣州儿女正阔步前行,奋力走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新征程,不断书写赣州发展新华章。祝愿赣州的明天更辉煌。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