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引领下课堂教学评价心得体会(五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核心素养引领下课堂教学评价心得体会篇一
当下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最热门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对中国教育来说,是一件大事: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适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解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既关系到国家的总体发展,也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学生个人的成长,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我将它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②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③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④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⑤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这样一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全新的展现落实在学校教育上来了,需要每个教师去实践,落脚点就在于每个课堂。那么核心素养如何融入课堂教学呢? 我想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学习目标需要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关键能力提高和必备品格形成。这是学生学习素养和关系素养的两个方面。
学习素养包括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学习的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其中学习兴趣即学习动机素养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奠定良好的学习素养显然是最重要的任务。关系素养主要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以及品质与品德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指与自身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自我规划、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而后者主要指与他人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有沟通意识和交流能力,有国家认同、国际视野、社会公德、社会责任,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自觉关心生态与保护环境等。二、课堂教学方式要情境化、活动化,学会讲故事。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如果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境缺失,学生就不能在知识与现实生活间建立起联系。情境化教学是启发引导的必要条件,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式的教学方式。例如我校的大河源课程之走进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等,让学生将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这些活动体现了学科特点,可以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下的培养目标。
三、学生学习方式,要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型。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有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自主学习产生问题、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为主线去设计,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知识结构。而学生采用不同学习策略,自主以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以解决复杂问题,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完善所需的核心素养。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的重要方式。它要求学生必须活学活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在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深入培养各项相关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养成。
核心素养引领下课堂教学评价心得体会篇二
核心素养引领新一轮课改方向
东河小学 蒋蔓蔓
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近距离聆听了专家们的教导,感受了最前沿的教学理念。我也将把我的收获、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2001年版课标提出 “双基”训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年版课程标准提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015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它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21世纪核心素养分为三大类:
(1)学习与创新素养,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
(2)数字化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ict素养);
(3)职业和生活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举例:团队合作很重要)它关注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核心素养的提出,就像一枚楔子,首先打破的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人才观与评价观。“掌握知识不等于就是人才”“高分不等于高品质”,因为核心素养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关注那些传统考试无法知道的东西”,核心素养重视的是那些“网络上找不到答案的东西”。
1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为什么提核心素养。
知识本位、应试教育为的是获取更多的知识。然而当知识以几何级态势增长,这种方式还能奏效吗?人们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因为知识教学过度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只有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有十大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培养的重点。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是促进数学课程学习和数学思想形成的源动力。
数感: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比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或数量关系,估算等。
符号意识: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比如:我们学习的乘法的运算定律,加法的运算定律。
空间观念: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比如:我们认识的各种立体图形,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等。
2 几何直观:利用图形描述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画比线段图分析应用题,在数轴上表示数、集合图等。
数据分析观念:了解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应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数学分析观念三步骤:①调查、研究。如我们要了解学校学生的近视情况,那就先要进行调查,收集数据,透过数据看问题的本质(近视情况,近视原因等);②多种分析方法。如我们要了解公司员工的工资,不能光看平均数,有时要看众数才能发现真现;③体验随相性。如抛硬币,可以让学生体会一切皆有可能,同时可能抛几次结果不一样,但多了就有规律,让学生体会到大规律。(播放视频)此素养的培养,可以让学生用科学的态度面对人生,如我们遇到问题会分析数据,看本质,想策略,做预测,避免遇事偏激,一根筋,同时也能享受随机性的魅力,如买彩票,股票的赢家等。
运算能力: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它一直贯穿初高中各学科,不容轻视。
推理能力: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者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 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如:我们可能通过研究很多比例,发现都有共同的规律,从而推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这就是一种合情推理,如计算7加5,我们想因为7加3等于10,10加2等于12,所以7加5等于7加3加2等于10加2等于12,这就是演绎推理。
模型思想: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问题抽象,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 步形成模型思 3 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如:著名的七桥问题就是运用了模型思想。
四、名师课堂风采。 钱守旺老师执教的《24时计时法》真正做到了:
一、简单的不讲。小学三年级学生对认识钟表上的时间已经有很多经验,尤其认识整时,所以他整堂课没有单纯的教学生认识钟表上的时间。
二、讲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对一天24时从什么时候开始?怎样区分昨天、今天、明天,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联系与区别这些内容感兴趣,老师花了大量功夫来讲解。
三、在生活素材中学习数学,解决问题。利用短视频,播放新闻联播,早间新闻,区分晚上7时和早上7时、利用午间新闻和午夜新闻,区分中午12时和晚上12时,在练习中,也大量收集了生活中的各种工作时间,如在机票上、车票上、银行告示牌上、超市门口上认识时间等。
四、充分运用几何直观。在学习24时和12时的联系时,老师把钟表转一圈12时用一根直条表示,再转一圈12时再用一根直条表示,学生很容易的看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并直观看出如何进行两者间的转化,再借助摆三根直条的位置,感受昨天、今天、明天的变化,真正做到了让看得见的东西来帮忙。(播放视频)
他认为核心素养就是:有志气、有勇气、有正气、有底气、有灵气、有才气、有人气。他认为教师行动可做到以下十字方针:沉默(给空间)、示弱(给胆量)、等待(给时间)、放手(给机会)、激励(给动力)。他提出教学可做到“五敢”:敢想、敢说、敢问、敢辩、敢错;“五让”: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疑点让学生议、方法让学生说、规律让学生找。
在武维民老师执教的《租车中的数学问题》、孙敬彬老师执教的《认识a4纸》和华应龙老师执教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中,都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武老师的课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学生提出春游中有哪些数学问题?租车中有哪些问题?我们在安排租车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限乘是什么意思?在别的同学说出租车方案时,其它学生不断质疑,让整堂课充满挑战性,同时学生也感受到成就感。孙老师的课是一堂实践活动中,更是在一开始提示课题时,就问学生你想了解什么问题,然后由学生提出与a4纸有关的问题,如它的重量、长度、面积、厚度、比例、来历等,然后教师采用演示、介绍进行解
4 答式上课,真正让学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华老师的课更是让我们内心激动,切实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高、大、尚”,这也是一堂综合与实践课,看到课题时,我在想,他会讲什么?怎么讲?有什么数学故事?没想到,他一开始出示的三个标题就吸引了我:第一回:破解“51”之谜,第二回:为了神圣的那一刻,第三回:当坦克踩上俄军的脚跟。在学习第一回时,老师出示了一篇3军仪仗队的报道,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如51名女仪仗兵怎么排?英模部队怎么排的?为什么一排总是单数?老师则带领学生一一破解秘密,感觉数形结合起来的宏伟之美。在学习第二回时,老师抛出核心问题:方队通过主席台要多少秒?让学生去发现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在资料图片中寻找相关条件自主解答,在这个练习中,还综合运用了火车过桥问题,植树问题,路程问题等多个数学知识,真正做到了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之美。第三回的教学,更是让学生从数学课中体会到国家的强盛感,增强了自豪心,感受到数学的情怀之美。华老师还特别注意评价的及时性和时尚感,新课一开始,孩子们还是特紧张的,华老师让每个孩子在纸上写出2平方厘米的名字,我正莫名时,华老师已经一边巡视一边读出了每个孩子的名字,原来当我们呼叫孩子的名字时,会有一种亲切感,容易拉近双方的距离。在刚提出问题时,也没有孩子敢举手,我正担心课堂冷场,华老师却不着急、语气特真诚的说:“孩子们,没关系,我能等你们!”我想,这也是老师多年的修养和气场的效果,在后面的教学中这个班的孩子特配合老师。当学生说的特到位时,老师笑说:你是我的托,你是我的知音,我们配合很默契,找一个懂你的帮你说说你的想法等时尚又幽默的语言,让孩子们心甘情愿的跟着老师设计的教学思路走,体会学习的成就感,真正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用数学的眼光的认识生活。他认为数学需要想象,当我们心中有数才会无限美好。
名师课堂精彩纷呈,教学理念时尚前沿,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学思想深刻精髓,让我们感受到只有用心、用情、用智做教育,才能开出美丽的祖国之花!
只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
2016年4月6日
核心素养引领下课堂教学评价心得体会篇三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品德课堂创新教学活动势在必行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品德教学创新活动设计就是紧扣教学目标,借助一定的活动情景,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深刻体验,逐步生成经验、内化为品德行为的教学设计。品德课堂上以丰富的教学层次,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学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架构课堂教学的流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学目标高效、实效,开展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堂主题教学活动势在必行。
在品德教研活动中通过听课、研究等活动,我发现教师重视了教学的预设,但是有些情境教学活动的创设不太恰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因此导致了课堂的生成有效性不高。为何出现这一情况呢?通过课题研究组成员的研究发现原因是:老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活动不是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开展,为了解决课堂这一问题的根本要领是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通过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为切入点,师生共同探讨之后再深入课堂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只有通过学生喜欢的活动才能使他们的“核心素养“在教师的引领下潜移默化。当前,在课程标准
精神的引领下,品德课程的活动性已被大家普遍接受,活动化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应用已经有了扎实的功底的时刻“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并培育使之达到良好的效果。
现在教育已经由“知识核心时代”逐步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给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核心素养的空间和平台。小学生品德核心素养的“种子”是:友善、思考、独立,我们认为人的素养体系有两个维度“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涉及三个领域,即“道德”、“能力”、“情意”。道德决定做人的方向,能力是解决问题的素质,情意是人生活、工作的动力系统。小学生是人格培养的最佳时期,所以品德“核心素养”培育势在必行。
活动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以活动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致勃勃地主动参与品德教学中受到熏陶,课堂就会高效、实效。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学校教育教学对人的“素养”的培育与发展是对完整的人性和人格的构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发展离不开活动,活动决定人的发展,在品德活动中结合“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融合其间,效果就会很好。
品德课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人的生命活力与丰富的个性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得以表现、形成与发展。因此,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是促进学生综合核心素养不断发展和能力不断提高的关键所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教学创新活动建构形成智力结构和思维方式,这也是现在教学所需,因
此“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品德课堂教学创新活动势在必行。
个人信息:
湖北省秭归县实验小学:贾艳华
电话号码:*** 邮箱:1603605512@
身份证号码:***029
核心素养引领下课堂教学评价心得体会篇四
基于核心素养引领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构探讨
【摘要】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需要树立一个科学价值观,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把生活的材料当作载体,实现高效课堂构建。文章简单阐述了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建立原则,深入研究了当下初中数学的教学问题,提出了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建立初中高效课堂的对策,以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建立对策
高效课堂中的高效在不同视域下有不同的理解,在应试的视域下高效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素质教育的视域下高效主要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科素养。现阶段,在国内应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学生素养提高是成长的需要,所以高效课堂需要兼顾理想和现实双重的使命。而数学这门学科逻辑性与科学性比较强,主要是通过简洁公式和文字书写各种规律,这也是数学的学科素养内涵。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把核心素养当作引领,使得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内涵与素养,继而构建高效课堂。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的目标不够清晰
相关调查显示,现阶段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不够清晰。究其原因,大多数教师认为制订教学目标,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并没有对各个阶段教学的目标进行区分[1]。
(二)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
就目前而言,不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方法不够实际。相关调查指出,将近54%的初中生觉得教师教学方式过于古板与单一。另外,初中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常规应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的模式比较陈旧
伴随信息化的技术发展,初中数学教师开始广泛应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进行教学。然而,一些数学教师比较重视课件视频的挑选与制作,不重视教学模式的丰富与教学本质,很大一部分教师所用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无法满足初中学生学习需要,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教学质量[2]。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建立原则
(一)师生共同进步的原则
在构建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时,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重视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而教师作为初中学生的知识引路人与传授者,教学能力高低与教学效率、效果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在构建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时,需要把师生的共同进步当作基本原则,经教师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低耗能的原则
低耗能原则指的是在有限时间内,提升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将学生学习精力与投入时间减少。在初中时期,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业压力比较大,加之学生学习精力与时间比较有限,不能兼顾全部学科。因此,为减少学习精力与时间投入,需要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建立高效的课堂,使得每堂课的时间都可以被充分应用,保证学生可以承受课业压力的同时,掌握更多知识,降低数学学习压力,给学生节省精力与时间学习各门学科,继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3]。
(三)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提高的原则
因为国内始终都是采取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过度重视学生学习的成绩,对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不够重视,继而产生高分低能学生。因此,在教师建立高效数学的课堂时,重视知识点?魇诘耐?时,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个人素质发展,以便学生与今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师在平日教学中,应用不同方式进行教学,充分结合实践和理论知识,让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数学问题,继而思考解决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论分析的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三、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建立初中高效课堂的对策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强化教学方式灵活性
传统教学方式相对呆板,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无法活跃课堂氛围,对于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构建非常不利。而应用多媒体的技术,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丰富教学体系,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多元化,进而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应用链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特定故事的情节,并让学生扮演助手角色,对故事中所遇问题进行解决。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必要时,可以采取引导式与互动式教学模式,对课堂氛围进行活跃,使得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勇于发问与解决问题。
(二)设置初中数学的教学情景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从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出发,结合数学课程内容,设置一些悬念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答案的过程中增强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例如,在进行乘方计算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如果存在一张无限大的白纸,它的厚度为0.1毫米,将它对折一次厚度加倍,对折5次、10次、1000次之后厚度是多少?要多少次对折可以达到本市的最高的建筑物的高度?纸张的厚度计算实际上就是将其厚度无限次地乘以2。这是关于乘方的计算,将它转化为一个直观形象的问题之后,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学生会不断地尝试,并在教师引导下采用正确方法得到答案。
(三)对科学化教学理念进行完善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学理念与平时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用有着一定关系。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缺乏先进性与科学性,即便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材,也会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在传统教学理念中,对于教师表现比较重视,而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导致课堂上出现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互动,比较呆板,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迫切需要对教师的科学化教学理念进行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与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可说:“同学们,咱们来比个赛,比较一下谁对几何比较敏感。”第一天,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道几何题,然后让学生通过各种作辅助线的方式进行解题。一个星期以后检查学生答题情况与准确率,看谁的准确率比较高。通过这种实际操作,可以让学生了解几何题借助作辅助线的解题方式,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基于上述情况,在建立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时,首先要对教师教学理念进行改变,让教师可以和核心素养要求相适应。
(四)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元素进行教学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相对较强,因此,需要将生活元素运用到教学中,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教师可从生活中举一些教学例子,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某市有三条公路两两相交,若想在这三条公路围成的区域中构建大型超市,并且为购物方便,超市至三条路上的距离应一样,可以在哪里修建这所超市?学生从这个生活问题分析不难了解,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相当于在一个三角形内找出到各边距离相等的点,也就是三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若要使三条公路的交点处到超市的距离一样,则又应如何明确位置?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入手,引出角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概念,这样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并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强化数学核心素养的学习效果。
(五)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在数学的核心素养下,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以调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数学规律,解决动手实践的困难。
例如,在数学折纸的活动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不借助量角器,做出30°、60°的角。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去尝试:将一张矩形abcd的两条长边ad、bc平行对折,中间出现一条折痕gh,过点b将矩形纸片的ab边翻起折叠,使点a落在gh上为一点e,中间折线为bf,则∠abf、∠fbe、∠ebc即为所求的30°角。折纸的方法很简单,但是得出的角为什么是30°就需要学生思考了,结合所学的折叠对称和点g为ab中点可知,线段ab和be的长度是相等的,bg即为be的一半,∠bgn为90°,很容易得到∠beg为30°。整个过程充满趣味和探索性,学生将问题转化为动手实践,然后再通过实践操作思索问题,经过数学论证可知折出来的角度是30°。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高效的课堂建立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关原则进行构建,同时对科学性教学理念进行完善,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应用多媒体的技术来配合研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尤其在核心素养要求下,需要建立与学生学习相符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整体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维忠,程孝丽.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民族建模的特点与构建过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8(04):37-40.[2]董林伟,喻平.基于学业水平质量监测的初中生数学核心素?b发展状况调查[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01):7-13.[3]杨建楠.数学核心素养在“问题-互动”教学中的培育[j].教学与管理,2016,16(25):52-55.
核心素养引领下课堂教学评价心得体会篇五
《专家名师课堂教学引领活动》心得体会
2012年10月25日,暖阳高照,微风习习。我有幸能到石麟小学参加教学下乡--《专家名师课堂教学引领活动》。通过这次的《专家名师课堂教学引领活动》我收获颇多。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个教师的精心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也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以前进的方向。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两位位老师的精品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
袁齐泽老师在教学《画家与牧童》 时,她先以文中的两个主人公著名的画家和不知名的小牧童引出下文。又以一组同学的生动形象的接读课文展开,别有韵味,受到了大家的赞赏。并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为学生的读打好了扎实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无限乐趣。整节课在袁齐泽老师优美生动的语言中层层展开,使听者回味无穷。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两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袁齐泽老师教授《画家与牧童》时,通过课件的设计,精彩的品读,引发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了精彩的画家与牧童的小故事。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 袁齐泽老师和万清老师的课堂设计。配乐读,让学生深情并茂的体会课文。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
第四、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例如袁齐泽老师就在教学中穿插了几个学习字词的好方法,让以后孩子们遇到相似的词语时能快速的理解其意思。老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拖长腔的发音,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字音要读准的习惯。还有的老师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前准备好笔,做好批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第五、亲切的评价语言。两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老师运用“你真聪明孩子,你真棒、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通过此次活动,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反省和领悟情感。这些能力的习得需要语文老师去教,去想方设法的教,多种形式,但要求实效。新课程实施后,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看,要求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应该阅读更多的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充实自己,更努力地钻研教学这门学问。
而且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