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感悟人生 读周易感悟(5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感悟,通过写心得感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感悟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感悟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易经感悟人生 读周易感悟篇一
实际上,当你真正了解了咱祖上留下来的这部神奇的宝典以后,就会晓得,它的用处远不止于此。像算命、起名这些个事事呀,都是它的少用,而它的那些个大用处,早被运用得四处都有,遍地都是。譬如,中医就是运用《周易》的道理来治病救人的。因此,唐代大医孙思邈才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再如,现在商界正在热心研究的那部《孙子兵法》,也是用《周易》的道理来作就的。还有,像今天这个信息时代人们一时都离不开的那个计算机的原理,它也是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于早年间从《周易》里找出来的。甚至,就是马列主义哲学的鼻祖,都是咱祖上留下来的这部《易》。所以,在清朝人编的那部大书《四库全书》的《提要》里赫然写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傍及天文、地里、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炼丹术),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易》说至繁。”这《周易》,老早就被认作群经之首,众学之源。可以说,没有《周易》为主的先人的这些大智大慧,便没有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没有这部《周易》,世界就会缺掉不少光明。
因而,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他的《观书有感》一诗里感叹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体意思是,您都来望望那半亩方塘呀,就似一面刚打开的镜子一般,天光云影在里面漂移徘徊,无休无止,酷毙了哇。可俺问问你,你说它这是从哪来的如此清澈的一汪水呢?告诉你吧,那根本原因呀,就是因为它源头上有不尽活水在源源不断地淌进来哦。中华文明为啥能源远流长,日新不息?这就是因为在它的源头上,有像《周易》里的那些大智大慧之活水在源源不断地往里一个劲地流淌啊。
那么,今天咱们来翻这部《易》,你道它能淌出些什么水来?或者直截了当地说,今天学习《周易》能有些个啥用处呢?
你瞧瞧呀,几千年前的孔子、孟子都活到七八十岁上,可现如今的人,不少正活在个四五十岁上,还没活够呢,好端端地竟就长出个毛病来死球了。按说现在人的生活水平、医疗水平都提高得不得了,本不该这么老早就回去了。可这到底是为啥呢?诸如这类问题,在《周易》里就有圆满的解析。再比如,人们都感到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几年就要更新一次。一个学管理的大学生举尽吃奶之力才好歹闹得个鸟大学来上。可还没等他毕业呢,俺娘喔,原来他学的那些个的熊东西,就大部分都不中用了,就都被更新没了,你说这个大学,这不就白上了嘛。真能活活郁闷死个人。若要问,在管理上有没有永远更新不掉,永恒不变而老是管用的东西呢?当然有。就在这个《易》里,它讲的便净是些个千古不变的东西哩。
当今世界,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已经给人类居住的这个世界造成了诸多严重问题。像空气严重污染,世界性水源危机,森林惨遭毁灭,物种不断减少,臭氧层变薄,到处都在研制原子弹,满世界的人都在被核武器吓得尿裤子等等这样一些灾难性的问题,时刻都在困惑着人们。你说,面对人类发展遇到的这些难题,该咋办?你是不知道,在这个《周易》里,便有解决这些问题的那些个大智大慧呢。因此,1988年,世界上7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会时共同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咱老乡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主要就集中在他为诠释《周易》所作的《周易?十翼》里。
总之,咱们祖上给咱留下来的这部《周易》呀,它大可安邦治国,让天下一派繁荣昌盛,小能安身立命,使一身长命百岁。它的大智大慧足能让每个人,让全人类,稳步走进那种无过错的崇高之胜境。所以,欧洲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如果人类世界有智慧可言,那么中国的《易经》,应该是唯一的智慧宝典。我们在科学方面所得的定律,十有八九都是短命的,只有《易经》沿用数千年,迄今仍有价值。”
一句话,祖上留下来的这部《易》,你就放心大胆地去使劲学吧,敢保你今天学了立马有用,明天再学长远管用,天天学来不散伙呢,一辈子都受用。假如天下人都能天天闷起头把个《易》来学呀,我操,整个人类便会步步走向未来那一片光明,最终稳步趋向永恒哇!
把话说到这,可能有人就要问了,这部神奇的《周易》它是啥人什么时候创作的呢?
据考证,《周易》的第一位作者是伏羲。有专家说伏羲距今已有七千多年,而殷旵先生认为,伏羲距今至少也有八千年的历史了。相传伏羲和女娲都是华胥氏的儿女,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氏时期已进入新石器时代,那时就有了彩陶、网罟、结绳记事等这样一些人类文明的萌芽。后来,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就作出了个《八卦》来。这《八卦》就是常说的那部“无字天书”。它里面没有文字,只有三条爻组成的一些三画卦,也叫八经卦。八经卦啥模样?你抬起只手,伸出中间那三根指头往脸前这么一横,哎,这就是三画八经卦乾的样子了。关于八经卦,后头咱还要仔细说,这里就先把它放一放。
在伏羲氏作出八卦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就对这个《八卦》进行了反复不断地推演,后来便演绎出了各种不同的《易》。据《周礼》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说是这个《易》喔,在那时代的“太卜”手里掌握着三种方法不同的《易》:一是《连山易》;另一种是《归藏易》;第三种呢,便是《周易》。到如今,《连山易》已经完全失传了,《归藏易》还剩下个残本,就只有这个《周易》,被完整流传下来。现在人们所说的《易经》(也简称《易》),一般就是指这个《周易》咯。
你要问,这《周易》是谁作的?它是三千多年前周文王姬昌和他儿周公旦父子俩依据伏羲《八卦》而作。周文王,姓姬名昌,当时称周伯。他因为见商纣王做事不义,便叹了口气。只因叹了这口气,就为那鸟操的小人所害,被商纣王囚禁在河南羑里,一囚就是七年(也有说是三年的)。在七年监禁生活里,他天天吃饱了却捞不着别的营生做,于是便把那不尽的精力全都用在演这个《易》上了。演来演去呢,哎,最终就将伏羲所画的《八卦》两两相重,重叠成六十四别卦,并为各卦都作上了《卦辞》。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个儿子。他继承父志,又为六十四卦每卦的六条爻,一一都作上了《爻辞》。这样,一部既有卦画又有文字的图文并茂,象意兼参的经典《周易》,便被人家爷俩就这么料治出来了呢。
《周易》作出来一千多年之后,就传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手里。孔子,名丘,字仲尼,山东人,正好与俺是老乡。俺这个老乡孔夫子呀,他是年近半百时,才碰上的这个《周易》。他一见这个东西呀,便俩眼放光,如获至宝,只恨相见太晚。所以,他晚年研易,如饥似渴,一溜烟地就把个《易》读到了个“韦编三绝”上。
啥叫“韦编三绝”?原来,孔子那时的古书是写在竹简上的,每片竹简之间呢,又都是用牛皮绳串联着的。“韦”,就是编连竹简用的牛皮绳子。“韦编三绝”即是说,孔子他老人家读《易》读得那个用功呀,你是不知道,他把个竹简《易》翻来复去地读个不停,连那牛皮绳子都搬弄断了无数次,还都止不住啊。你说他这种学《易》的劲头子有多大?咹?简直就是没法说了。“三”,在此为数词虚指。其实就是指那牛皮绳断了不知是多少次。
正因为孔圣人潜心参悟,所以,他深有体会,最终就带领着他那拨弟子,为这部《周易》写下了十部大《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十翼》,也叫《十传》。这《十翼》,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孔圣人学习《易》经的十部心得体会喽。
在《周易》的经文里,原本就只有卦画和周文王的《卦辞》及周公的《爻辞》。经俺老乡孔子为它作了《十翼》之后,这才完成了现在咱们看到的这部《周易》全书。《周易》全书完成以后呢,《周易》就分为“经”和“传”两大部分了:六十四卦的《卦画》、《卦辞》、《爻辞》是“经”,孔子解释“经”文的《十翼》呢,便是“传”了。俗话说“名不见经传”里的这个“经传”,它就是这么来的。
孔圣人为《周易》写下的那十部大《传》,也即是这《十翼》,它们都是些啥稿呢?这《十翼》里面,一部是《文言》,分前后两节,主要诠释“乾”、“坤”两卦,前节称为“乾文言”,后节叫“坤文言”。为便于阅读,常被人们分开,放在乾、坤两卦的腚后头。
第二部是《彖传》。也分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别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辞》和卦体,分析每卦的卦德和卦才。东汉末年,也被人拆开来,分别拴在了六十四卦各卦的卦后,成为各卦后头“彖曰”的那一部分。
第三部是《象传》。《象传》除了分上下两部分外,还分“大象”和“小象”。“大象”,从六十四卦的卦象来体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小象”,则进一步分析每一爻的爻象所象征的道理。汉魏以后,又让人拆散开分置于每卦及各爻之下,成为“象曰”的那一部分。
第四部是《系辞传》。这《系辞传》呀,可不得了。你参悟起这个《易》来,要是不仔细将它来看看,就想把个《易》悟出个道道来,啊哟,那简直就同与虎谋皮一般,根本就没有门儿。所以,《系辞传》历来都被当成悟《易》的金钥匙。《系辞传》,也分上下两篇。
第五部就是《说卦传》;第六是《序卦传》;第七是《杂卦传》。
以上,《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各一篇共四篇,加上《彖传》、《象传》、《系辞传》各上下两篇,合计六篇,总共是七种十篇,合起来就被称为《十翼》了。
“翼”是啥?“翼”,就是翅膀。《十翼》咋讲?这就是说,孔子那十篇大文章喔,就像给《周易》安上了十只大翅膀一样。你想想,“鲲鹏展翅九万里”的那个鲲鹏,一呼扇翅膀就是九万里,而它所依靠的,不过也就是翅膀一双,可俺老乡孔圣人,用了二十多年的功夫,一股作气便给这《周易》装上了五双大翅膀,你说这《周易》,它不就不得了喽嘛。可以说,正是仰仗着这五双大翅膀,它才飞抵了那个神而又奇、千古不朽之境的啊。不用说,它还行将世代普照,万古流芳。所以说,不是俺吹,这个《十翼》哟,它的那个贡献,确乎是大得太粗了哇。君不见古人早就有诗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你道为啥《归藏易》没有流传好?《连山易》已经完全失传?就只有这个《周易》才一直流传到如今?那主要原因,或许就恰在没有人给前头那俩《易》安翅膀哦。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里说,这部《易》呀,它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同时代的大经学家郑玄也说:“易历三圣,世历三古。”意思都是说这个《易经》的成书呀,它经过了像伏羲氏、周文王、孔子等等这样一代又一代众多圣人们的撰修,历时上古、中古、近古这样一古又一古悠久岁月的锤炼,尔后才精化出了这本富含人类无穷大智大慧的无比神圣而又弥足珍贵的天下第一奇书。今天,人们砖头厚的书几个月就可拼凑作就。偶有用个十年八年写成的,喔唷,那便不得了,就成经典咧。可与这个《易经》比起来,俺娘喔,这不就是马尾栓豆腐,提不得了嘛。
这里俺向你说道的是《周易》的“经”和部分“传”,也即是周文王的《卦画》、《卦辞》与周公的《爻辞》,还有被后人拴在卦、爻后头的《彖传》与《象传》,另外,还搂草打兔子,随便捎上了个《文言》。
下头,咱就闲言碎语不多讲,单侃那个“好汉武松——武二郎”。
易经感悟人生 读周易感悟篇二
一、选课感悟
二、学习《周易》感悟
三、感悟人生
选课感悟:
在我报选这门课程之前,我对周易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没有真正的了解和学习过,只是在电视、书籍中听到或看到过,一直觉得很神秘,唯一的感觉就是直接把“周易”翻译成“算命”、“风水”。看到学校公选课上开设了这门课,很是激动,所以我抱着想学习周易那种能预知未来的神奇力量的好奇心和对风水之说、还有周易与中医学的联系,报选了刁老师的这门 《周易与中国文化》。
等到真正进入课堂后,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它的起源、它的历史、它蕴含的深层的哲理,我才开始慢慢走进周易精彩的世界,才明白单纯的把周易理解为算命,实在是泯灭了它的博大精深。我发现我一下子就爱上了里面的东西:警句,哲思,教化„„惊叹于它一整套庞大的系统:卦象,六十四卦的卦义,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对应,与天干地支的对应,与中医中人体器官的联系„„总之,我是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了,在课后空余时间我又多出了一项新的爱好,了解周易,体会周易、感悟周易与人生。
但毕竟是刚刚接触不久,我能力有限不能一下子把那么深奥的学问研究透彻,下面简单的结合老师所讲授的和我自身的理解谈谈我眼中的周易。学习《周易》感悟: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据说最早是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创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每一封的卦辞称为《周易》,它在古代的时候是帝王将相必学必懂的哲学,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们华夏民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
《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我们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我们平时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一点,但事实确实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生活中常常说谁阴阳怪气,谁又变卦了,或者常用扭转乾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另外还有否极泰来,还有乐知天命,物极必反之类的口语和成语。
《周易》:“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思想:宇宙之间先是有太极,太极产生了两仪,即阴与阳;阴与阳又产生了四象,即老阴、老阳、少阴和少阳;四象又产生了八卦,即乾、坤、离、坎、震、巽、艮、兑的卦。这八卦就是用来判断吉凶,确定吉凶之后则可以从容应对,从而使人生少些挫折多些顺利。现在我知道这并不是迷信,而是通过运用八卦预测的科学方法,推理并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的有关信息,使我们做到对一切心中有数,有备无患,有恃无恐。
周易卦易系统中的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它特定的象征意义,可以依其卦辞或者爻辞推测相应的人事吉凶和人生道理,这不仅可 以教我们如何在人生各阶段的各种情形下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和心态,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们认识自己和社会、并改造自己和社会。其中,《易经》里的乾卦就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包含对人生各个阶段的探索和思考。乾卦对于我们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来说有很重要的启示: 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外表从容,内心刚强;根据其发展变化要采取相应的策略,还要有大局观。
一、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乾卦其卦辞是元亨利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的大象。天行健:天是云行雨施,持久的运行着。人要像天学习,自强不息。它的意思是说人一生的事业发展不会永远处于一帆风顺的状态,总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影响 ,遭遇失败的时候,就要求我们在困境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可以被消灭但绝不可以被打败的坚强意志,要善于在困境中寻找希望,捕捉机会转败为胜。我们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每个人都是有机会的,但机会只会垂青那些准备充分的人。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已经不再是靠有保障的分配了,所以我们更需要一种踏踏实实肯干的心态, 一种不屈的精神,来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要顺应事物发展各个阶段的客观规律
乾卦中的六爻爻辞,以龙作比喻,因为龙神通广大,无所不能,希望人能象龙一样。从潜龙、见龙、惕龙、跃龙、飞龙、亢龙的历程,来比喻我们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及处境。这对我们大学生把握整个人生大局,有很好的启示和警醒作用。初九的爻辞是潜龙勿用:龙潜伏着,不要有所作为。这就好比我们在校的大学生正处在求学阶段,必须明白现在是应该认真学习、积蓄力量的时候,这个力量不仅包括广博的知识内涵,还包括超人的勇气和胆量,好为以后闯荡人生积累资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阶段一定要踏踏实实学习,一定不能好高骛远,去做一些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的事情。
九二的爻辞是见龙在天,利见大人:龙到地上来了,本事开始要表现出来了。我们即将从校毕业进入社会了,所以需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接受各种磨练,培养出一种积极又从容不迫的态度来迎接社会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努力成为千里马,还要做善于展示自我的千里马。
九三的爻辞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白天勤奋不已,晚上还戒惕谨慎,有危险但没有灾难。叫君子是因为刚开始还没有地位,大人是有地位的。这个阶段要锻炼再锻炼,提升再提升,还要有忧患意识,有点点成就要珍惜,并争取再上一层楼。
九四的爻辞或跃在渊,无咎:在此阶段,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处在中间人的位置,已经进入梯队,但是还没有稳定的位置,要么升上去,要么掉下深渊,因为越往上挤空间越小,难度风险越大,所以随时都有可能被别人取而代之。处在这种位置,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
九五的爻辞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飞到天上了。是指当事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如果过于高调,实力不济,容易受到猜忌、打击;如果太过沉潜,则聪明才智又无法发挥作用,所以一方面努力不息,一方 面又必须沉默观望不敢大意。好比当领导与下面的下属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所以要适可而止。
上九爻辞是亢龙有悔:龙飞太高已经有所懊悔,“亢”是极高的意思,龙飞得过高,再没有上升的空间,而后悔先前不知收敛,事业发展最辉煌的时候,人们心中的傲气也越来越高,忘了谦虚,容易犯一些错误。这是乾卦最高的也是最后的一爻,已经到了极点,根据“物极必反”的原理,上九的位置虽然在九五之上,但是还不如九五好。这就好比我们人生或事业处在这个阶段,应该居安思危,否则很有可能乐极生悲。所以我们应该时刻告诫自己,防范过早的向衰退的方向发展,并且还要为将要出现的衰退局面做好心理准备,以便淡定自若的进入晚年,享受生命落幕前的平静生活。
另外,乾卦还加了用九:群龙无首,吉。《周易》把这种“群龙无首”状态归结为新旧事物的更替,就是说这是一个旧的事物开始慢慢灭亡,新的事物开始逐渐诞生的交替时期。一方面灭亡好像是灾祸,但另外一面从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来讲,就意味着好的发展。所以《周易》乾卦,无时无刻不阐述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整个乾卦,从初爻到上九就像是一个人心智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贯穿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对我们大学生的教育意义就是明白在自谋职业的时候,社会更需要人格健全,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不断进取的人才,所以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发展去提高和完善自己。
人生感悟:
自古以来,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危机与机会并存,吉与凶并存。万事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好分寸,做到勤奋谦卑,很多时候还是可以化险为夷,从容地在危机中捕捉到新的机会来改变困境的,相信人定胜天。
周易虽说只有那么薄薄的一本,但它并不只是一本占卜书这么简单,是我们祖先千年前的智慧,它的精髓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哲理性的思考,包含对人生、社会哲理的探索和挖掘,它教我们如何把握人生各阶段的处世策略和心态,帮助我们达到理想的人生状态,并且引导我们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它虽古老但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至关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去传播弘扬!
易经感悟人生 读周易感悟篇三
余萌读《易》之念时日久也。无奈彼时余之文底浅薄,且不能悉心于其浩然之精神,而唯恐弗能解其深邃,心犹未决也。或时亦手持《易》卷,默然翻阅,虽付之以殷勤,然则余之心弗能静,神弗能定,终不能有所成也。固郁郁然似有所失。
今岁暑期,余无心于它,寻陋巷以供读书之所居。简而狭隘,暗而阴敝。为余之书斋也。是时也,终日足不出户,以书为友,乐而忘蜀,清静自然。前十日阅《道德经》一书,亦颇以为然也,然并未以此而自足矣。乃后,余聚精会神,一丝而不苟,始读《周易》,凡二十余日,身临其间,不胜惬意。其中自有以吾之所学不能解其意,晓其理者,不可胜数矣!然则以余之所学,而幸能解其一二者,吾亦不胜欣喜也。何为欣喜以至此焉?曰:“《易》之时义大也哉!弗可违也,吾辈之所能窥者,唯其脊项也,虽此,余之受教,毕生用之而不可穷尽矣,大哉《易》也!”
《易》之成书今不可详也,其年代,可追及成王之时。溯其作者,今之众言不一,唯信伏羲氏始画八卦,文王推演至六十四卦,其中续作者不可详及也,及至仲尼作十翼,由是以成。然而各执一词者多矣,余亦疑之。
《易》之其书若何?或曰,龟蓍之物,鬼神之书,迷信之篇,非也。自古至今,成大德,立大业而未有不读《易》者。余虽不才,学识浅薄,愿谓之曰“古今经典之鼻祖,华夏文明之精髓”而胜似者未之有也。奈何有谓之为谶言鬼神之书者,其心何其偏邪。余曾言曰“若为一事,其志不同,则为事之得失亦自异也”读书亦然,心志存异,悟必存异。以此而观谶言鬼神之说者,自明乎其理也,则君子不屑以顾。
自《易》之于世也,君王贤者莫不倍崇之。其意利于世也,然亦非利于世欤!利君王之治世,利贤者之修身,利庶民之明理,亦利人之观天象四时万物之变也。余性愚钝,比于贤者而不及其万一也。吾之读《易》诚与贤者同,修身而已矣。见利忘义吾不敢有,见贤思齐吾必奉之而行之也,未敢稍有亵怠。《易》之情也博大,之神也精深,之意也中正,之理也深邃。《易》也,巍巍如泰山乎!皑皑似红日乎!迢迢如江河乎!滔滔似大海乎!然也,其如泰山之巍然而不偏不倚;似红日之广怀而普济众生;如江河之坚贞而不声不息;似大海之浩瀚而容纳百川。故曰,《易》之情大矣!
今余不才,然读《周易》,虽不能深解其意,或亦有感而发者数言,吾不及贤哲诠《易》之深远。然亦有余以为可取者也。吾之读《易》而有感者,斯有八矣,一曰;“持守中正”二曰“谦逊得体”三曰;“外柔内刚”四曰;“诚德待人“五曰;”知足常乐“六曰:”慎始至终“七曰;凡事有度,八曰,”未雨绸缪“此八则,余今试以一一而述之,虽纰漏之言,然亦肺腑,余之笨拙,抑或斯有可取者也。
其一曰:“持守中正,不偏不倚”。人之于世,必立于德行,然德中而行正者,夫唯心秉中正也。何为中正欤?中者,中庸不极,益损有节,正者,刚正不阿,曲直有则。二者贯于心,汇于神,而诸于行,是谓中正。夫四时是以为则,庶人是以为则,天地万象是以为则。抑或有声色犬马之享不及于人者,君子终无悔也。
其二曰;“谦逊得体,不骄不躁”。谦逊者,夫人神之所共奉者也,心谦逊者可为学,为学方知礼仪,知礼仪则举止大雅,君子之风也。何为得体?顺而不骄,逆而不躁,持而不有,功而不伐矣。固曰“人之于居也谦逊,唯谦逊可戒轻浮,轻浮戒乃弗为骄躁也”。夫人也,其
有所好,亦有所恶,好谦逊者明也,然好谦逊而能戒轻浮骄躁者,智也,仁也,通达也。
其三曰;“外柔内刚,不卑不亢”。外柔以谦和,平易以近人,虽好勇而有方也,穷兵黩武则不处。自内以刚健,之于心于己也,阳刚以束己之言行,虽困境而不屈,虽强权而不畏。近于於泥而不污,几于声色而不为之所动也。有言曰“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亦此之谓也。外柔平和以待人,内刚强健以律己。如是,则可不卑于己,不亢于人也。
其四曰;“诚德待人,不欺不悖”有言曰“与人交而信乎”信既诚,诚于心也,以诚处事,事竞成矣。以诚待人,人亦以诚待之,为世以德,德莅于人,莅于事。其自感恩而戴德,必涌泉而报之。然君子既施于人则无望人报之也。固诚德与人处,唯吾不欺于人,不悖于人而已矣。或人有悖于吾,予亦不尤人也。退而思己之不足,曰“予之于人诚乎”。
其五曰“知足常乐,不奢不欲”。知足者常有,知足者常乐,知足者不殆,何谓知足欤?然知足之义也大矣,简言之曰“窒欲”,人恒无所欲乎?非也。“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此皆人之所欲也。所欲有让人意乱神迷,致万劫不复者。君子知其乱志惑心,而节之,窒之。夫唯不奢,而后无欲,夫唯无欲,而能知足,夫唯知足,方能无咎。是以贤者,箪食壶羹,曲肱而枕,虽居陋巷,不改其乐。其知足无所欲也。无所欲则不与人争,夫唯不与人争者,人莫能与之争,是以不殆。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其六曰;“慎始至终,不浮不切”。慎也者,曷?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是也。其始也慎,终也以慎,而无后忧也。然何以为慎焉,而无忧欤?人立世也,恒能顺而安哉,尚天阳而不以阳,地阴而不为阴。乾坤即有不测,况人乎!君子处之则泰然。无它,其心不急,不切,不倨傲,沉稳细腻以应之。其行不躁,不浮,不虚华,端庄持重以应之。是以君子处泰然矣,故曰:“慎者知也”。
其七曰:“凡事有度,不盈不益”。行有度,欲有度,情有度,无不持之以度,天之于四时以月度之,则人之于七情以中度之。水满则溢,月满则盈,是以持之以度也。何为度,度者无过矣,莅中正也。虽有利不苛得,阖乎义吾取之;过之则邪,邪则不正,不正则失道,失道者其必殆。故曰;凡于事者,不使其过甚,能而谦让之,不使盈溢者,其无咎矣。是以君子无不以微明处之,其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四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其八曰:“未雨绸缪,不驰不懈”昔有言曰,居安而思危,居富而思贫。人之于世,无不有防范于未然也。月有阴晴圆缺,人亦有旦夕祸福,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此之谓也。然人之处于安乐,惛惛乎终日,飘飘然也,不知其极。失意则消沉迂隳,得志则目空万物,不知恭谨俭悫,恣意妄为,肆无忌惮,此人之通病也。其唯不知,乐在其中,祸已渐至。是故未雨绸缪之意深矣,唯能弗弛懈其言行举止者得免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者是也。
凡此八则,余之以为至臻也。
余之处于世也浮夸,为学也急躁。余自幼至今,过不可胜数。究其源,唯余之不学无术也。不学而不知礼义是非曲直,不分忠信廉耻仁爱。荒诞二十余载,而不知己之荼毒已深。及今痛惜之情不可溢矣,悲哉!吾之过甚也,昔时浑然而不知,罪莫大矣。
吾闻先贤之言曰“过而改之,善莫大焉”故余之于此而抉学,自《易》始。余所举《易》者,唯上之八则也,今吾以此为铭,当毕生奉行之,终而不渝。
誓此。
易经感悟人生 读周易感悟篇四
人
生
思
辨
之一:得与失
人生一世,总与得失相伴,总会有得有失。此乃人生法则,既不青睐富贵,也不鄙弃寒门,平等博爱众生。
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无论赛场上的冠军,还是商场上的赢家,或是职场上的精英,每个成功者在搏得掌声、笑声和鲜花的前前后后,无不付出了许许多多的汗水、泪水和艰辛。此之谓:天上不会掉馅饼。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除非你不想“得”,否则就别怕“失”。如果你种的是“豆”,就别指望得“瓜”。倘若你根本没有付出,就更别奢望有啥回报。得来全不费功夫之所得,得之偶然,失之必然,早晚得而复失。
得从失中来,有失总有得。今天的事业有成,离不开昨天的含辛茹苦;现在的辛勤耕耘,孕育着未来的丰收在望;或许你破费的是钱财,换来的却是平安;或许你牺牲的是自我,赢得的却是人心。正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苍天不负有心人。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活对谁都是公平公正的。只要你肯付出,终会有所回报。该你失的得不到,该你得的失不了。此处如有所失,彼处必有所得。即使是煮熟的鸭子又飞走,总有一天飞回来,失后仍可复得。
得失难两全,取舍须三思。你如向往佛门净地,就别留恋人间红尘;你如远离城市喧嚣;就别羡慕灯红酒绿;你如渴望金榜题名,就得经受寒窗之苦;你如崇尚独身主义,就得忍耐孤单之寂。此之谓:月有阴晴圆缺时。甘蔗没有两头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得失无情,取舍有义。你可以放弃眼前利益,不可放弃人生追求;你可以不要名利地位,不可不要人格尊严;你可以失去荣华富贵,不可失去人性良知。倘若对不该失去的随意舍弃,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得失寻常事,天理不可违。你越是不计得失,勇于牺牲,乐于奉献,往往社会越是给你丰厚回报;你越是得失坦然,荣辱不惊,去留无意,往往生活越是让你得失相当;谁要是患得患失,斤斤计较,锱铢必争,十之八九“万般自作由自受,竹篮打水一场空”;谁要是贪得无厌,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早晚将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无奈走上断头台”。此之谓:人算不如天算,天理不容人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人生得与失,无非名与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尽管司马迁老先生早有此言在先,但功名利禄终归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得之不易,失之不难。因此说,芸芸众生虽未必都能成为不计个人得失的圣贤,但为人处世起码还是不要把名利看得过重,不应该更不必终生为得失所累。须知:坦然面对得失,得之不喜不狂,失之不悲不惜,一切顺其自然,一生沉浮自如,这同样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并非谁都可以达到的人生境界。
2008年8月4日
之二:生与死
人世间最为珍贵的无疑是生命,最为恐惧的莫过于死神。一个生命的如期而至或是奇迹生还,可让众人兴奋不已惊喜若狂;一次死神的突然光顾或是如期降临,能让众生惊恐万状悲痛欲绝。然而,“生与死”却始终如同日出月落斗转星移一般,从不因为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而有丝毫改变。
人的生死存亡,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必然规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人之“生”犹如春暖花开瓜熟蒂落;元气离去,寿终正寝,人之“死”如同烟消云散油尽灯灭。所谓“生不由己,死不由人”,皆因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自然法则使然。所以,你可以因酷爱生命而暗暗“贪生”,但不必为恐惧死神而惶惶“怕死”。你可以因生死由命而视死如归,但不该为命不当死而随意轻生。你可以因人生短暂而格外珍惜生命,但不可为贪生怕死而幻想生命无期。你可以注重养生之道试图延年益寿,但不能奢望永远长生不老果真寿比南山。须知:生死相随,存亡相依。任何人在其出生之时生存之日,死亡已经同步渐渐走来悄悄临近,只是死期或早或晚亦即生期或长或短而已。
所谓人生苦短,并非只是人的生命周期过于短暂,其实生命过程本身就相当艰辛艰难。芸芸众生须为生存生态而奋斗,为生活生计而奔波,为生产生物而劳作,为生意生财为费心,为生育生长而受累,为生气生病而烦恼……因了一个“生”字,才生生不息出人类社会这个有苦有乐亦喜亦悲的斑斓世界。也正因为人生短暂人生艰难,所以我们活就要好好活着,死也应死得其所。倘若为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而活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自会活得充实活得精彩,纵然死去也会死而无憾;倘若是因为人性丧失和人格变态而死去,生灵涂炭作恶多端,自是死不足惜死有余辜,即使活着也是罪该万死。如果全然不顾人生意义和人生尊严而醉生梦死,活着自是苟且偷生,死去自会死不瞑目。这个中的辩证法并不复杂,诚如雷锋日记所言:“人吃饭为了活着,活着不能仅为吃饭”。亦如臧克家诗中所写:“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因之脆弱才更显得宝贵;人的生命是顽强的,因之顽强才更值得珍爱。“5.12”这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举国上下这场以人为本的生死大营救,不仅让炎黄子孙经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精神洗礼,也使华夏儿女对于生死存亡的认知认同达到了空前统一。诚然,危难之际生死关头确有一些人本能地选择死里逃生或曰贪生怕死,但更多的同胞则是英勇顽强地在与死神拼搏较量抗争。从十五位空降兵的视死如归神兵天降,到十三万子弟兵的出生入死冲锋陷阵;从数十万白衣天使和志愿者们的舍生忘死救死扶伤,到几百万灾区民众和男女老少的奋不顾身舍己为人;从成千上万生灵在废墟下的不离不弃死而复生,到近十四亿国人为死者默哀送行为生者奉献爱心……所有这一切,淋漓尽致地向世人展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性人命人之生命,什么才是真正的仁爱博爱人间大爱,什么才是真正的民心军心万众一心,什么才是真正的国魂军魂民族之魂,自然也再一次告诫我们芸芸众生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特别是生死观。
行文至此,如再引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类的名家名言似乎已成多余。只须知道:人的伟大或卑微,在于对生与死的选择上。“生”使一切人站在一条水平线上,“死”使卓越的人露出头角来。
2008年8月4日
之三:祸与福
大概正因人生苦短生存不易的缘故,世人无不企盼幸福彼此真诚祝福,生怕运气不佳走背字遇上什么天灾人祸。我国更是有着辞旧迎新避祸求福的传统民俗,每逢除夕过年之际那些格外喜庆的福娃福字,必定醒目地张贴得随处可见家家都有。这作为一种心理诉求精神寄托当然可以理解,只是千万别指望现实生活果真福如东海灾祸全无。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且不说一场自然灾害一个突发事件一次意外事故之类的天灾人祸,往往可在瞬间改变人的一生甚或搭上性命,即便是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也可时常见到这样一些情景:张三去年还福星高照买卖兴隆家财万贯,今年却厄运当头赔掉屁股倾家荡产;李四昨晚还食欲旺盛生猛海鲜吃嘛嘛香,今早却上吐下泻血压飚升躺进医院;王兄年少时游手好闲惹事生非直至被拘劳教,如今他痛改前非循规蹈矩已成守法良民;钱婶多年前身患绝症悲观失望甚至几次轻生,后来她调整心态坚持锻炼至今仍然健在。如此等等,用先哲老子李耳的话讲,这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按现代哲学家们的诠释,大意为“福与祸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矛盾体,如同孪生兄弟一般时刻伴随着每个人”。照咱们老百姓的说法,这就叫“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人生旅途中的福与祸,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可说是一种心灵感受。同是一日三餐,有人感到只要身体健康能吃粗茶淡饭就算福气,有人则觉得天天酒足饭饱顿顿山珍海味才叫口福。同是生儿育女,有人认为一只羊也是赶一群羊也是放宁可超生挨罚也要多子多福,有人则认定多生孩子多受累少生孩子少遭罪宁可断子绝孙顶多只生一个。同是祸起萧墙,有人幸灾乐祸火上浇油唯恐天下不乱,有人却是明察暗访追根求源为了防微杜渐。同是祸从天降,有人只要大难不死就自救互救以期必有后福,有人竟趁火打劫祸国殃民以至惹来杀身之祸。由此看来,福与祸本身并无定数,是福是祸全由人们自取。至于什么是祸什么是福怎么取舍,自然也只能由人们自己用心灵去感受体会品味。
大概正因为人世间事与愿违的福祸太多太多,所以什么是祸什么是福的答案也很多很多。有人品味说“想得开,看得透,就是福;想不开,看不透,就是祸”。有人体会道“没祸就是福,有福就有祸”。也有人琢磨成“知足常乐福自在,贪得无厌祸自来”。更有人归结为“吃亏是福,利己是祸;忍让是福,冲动是祸;积德是福,积怨是祸;行善是福,从恶是祸”。诸如此类虽未必算得上至理名言,但似乎仍应被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求福之人谨记,以免非但没有大福大贵反而招来无妄之祸。
末了还得回到开头的话题上来。无论你是在盼福求福彼此真诚祝福,还是你已经口福颇佳眼福大饱艳福不浅,无非是希望真正拥有和充分享受人生幸福。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民心所向无可非议,但有一条必须时刻铭记在心千万不可忘记——无论如何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2008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