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有效教学论心得体会(12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效教学论心得体会篇一
现代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给学生主动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创设多元化的课堂情境空间,营造利于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需要恰当的条件和环境。在教学中,可通过语言、实行、音乐、画面、角色表演等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沟通和融合,达到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要求。学生在游戏中学,在表演中学,在自我参与中学,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们的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自信心悄悄地形成。
新课程教学不再要老师的“满堂灌”;不再逼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强调学生亲自经历发现、体验、探究与感悟。那么,在课堂中怎样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是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的,它倡导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这就意味着要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和形式上的自由选择,它含有一系列新的学习观念,其主旨首先就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良好的自主学习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动机、形成需要,进而产生内驱力,使学生越学越愿学;可让学生在轻松自在的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积累、升华认识,形成自主意识与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越来越会学。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选择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合作学习是学生形成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和相互尊重习惯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得到增强。
在教学中,学生可采用两人或四人小组活动的方式。如在一些比较适合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件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可先请每一个小组为他们的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具有艺术性的名字,这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展开了。教师可根据教学的要求,不断地提出一些须由各小组每个成员互相配合才能够完成的一些课题、任务,使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小组的集体中,教师可以对小组的组织给予鼓励和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们在互相学习中提高各方面能力。针对传统教学忽视同伴作用的弊端,教师应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普遍性,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使学生能力和人格得到和谐发展。在学习中,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当小组达成目标时,教师又适时地给小组以奖励。在教学中,对小组成员的奖励和祝贺活动能够提高合作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团队的合作意识,培养集体精神。新课程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既给每个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又为他们营造了同伴间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集体氛围。这种学习方式超越了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发展原则,使学生成为既有个性、又有知识,还会合作的一代新人。
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要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的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它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自己还需要加倍努力地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通过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自己课堂的有效性。我要合理高效地利用时间、精力及现有的教学资源。深入教育教学,提高效能,实现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论心得体会篇二
暑假伊始,带领全校教职工一起研读《有效教学十讲》。余森教授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通过对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见微知著,道出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这是余教授二十几年对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的智慧结晶,让人眺望到了教育中迷人的内景。
虽然只学习了前五讲,但是发现,平时教学实践中的许多想法在这里得到了验证,许多困惑在这里得到了解答。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在书中余教授把新程的改革说得很透彻,新程教学就是要把以前的教学模式个大改变,教师的教学就要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好的效果,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发展个性,拓宽知识面。这就是有效教学的全部内涵。
读着前五讲,有很多体会和感触,其中最深刻的有三点:
《初中历史程标准20xx版》提出了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为了贯彻这一新程的理念,在教学中曾出现了“拓展探究热”,只要能与堂教学内容扯上点关系的就要拓展,老师在堂上花很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却不加引导。过分拓展的结果是造成了宝贵的堂教学时间的无谓浪费,忽视了本内容的教学。
在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自认为设计得非常巧妙的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并没有积极回应?创设一个感觉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这时我们常常会责怪学生基础差,复习不及时,学习不主动。很少反思自己提出的问题、创设的情境是否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相匹配。
读了余教授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关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余教授指出:学生不能独立解决,须在老师教导下,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帮助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处在最近发展区,教学正是要立足现有发展区,针对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展开。还指出:有效堂应该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于简单,学起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堂气氛。
这个理论让我受到许多启发,这不就是要求我们在备时充分地“备学生”吗?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拓展性的历史阅读。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往往只关注教材,关注教学环节,却很少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设计的教案因为不符合学生实际而让堂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难以生成有效的学习成果,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预设是堂有效学习的基础,没有预设即前的精心准备——备,堂上就毫无法;没有生成,再好的预设也无用武之地,这就不能活学活用,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最终意义。于是,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如何精心预设,如何促进生成,就成为新程背景下的历史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新程强调重视生成,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余教授在书中也为我们列举了一些生成的误区,特别是指出了重视生成并不表示可以忽视预设,并强调有了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如何预设?还是应“备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把握本班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兴趣点、兴奋点,把握思维活动的走向。”的确,“备学生”是一节成功的重要条。
预设应是一种基于“生成”的预设,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创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使堂更得心应手。完整的教学目标应是预期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和谐统一。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思路可以是:师生互动——产生与预期目标不同的问题——提出新目标——产生新问题——寻找新方案——提出更高的追求目标。这样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而教师也在“动态生成”的教学中获得生命的活力与价值。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地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空间,这种全方位的预设就能使教师适时关注堂生成的新情景、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关注学生在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从而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
提高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诗人。”同样,只有当教师站的足够高时,才能驾驭堂,才能让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只有时常总结、不断反思,终身学习。
有效教学论心得体会篇三
一直以来,人们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主要的依据便是“升学率”,家长们普遍对学生的期望值较高,学生和教师面临的升学压力很大。在这种环境下,学校的教学气氛普遍十分沉闷,教师默默讲,学生默默听,大打题海战,升学率也有所成效,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过重,事倍而功半。针对教学出现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我们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教师的每个教学策略,不仅要考虑自己怎样教,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怎样学。
1、:一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三是以教师指导为基础,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诱导、疏导等作用。
2、:一是教师角色由“主宰”变为“主导”,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二是学生的地位由“他主”变为“自主”,学生有学习的参与权、选择权、评价权,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等于教学活动失去控制。教师正确的发挥主导作用,是充分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
3、。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为学生创造参与探究的空间
(1)培养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产生认同,他们会把探究方法应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改进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将对他们学会自我学习、终生学习打好基础。
(2)在集体教学中增加个别教学形式。一是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讨论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指导式讨论,就是教师结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坐在一起,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教师则不时地参与讨论,或作一些提示、释疑;也有自主式讨论,就是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后,让学生自学教材,自己发现问题,并进行自由式的讨论,寻找答案。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讨论题。一道好的讨论题,既要紧扣教材的重难点,又能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精心设计讨论题,是一节讨论课成功的前提。二是组织学习“互助组”。就是让同座或邻座的.二至四位同学组成学习“互助组”,让这些学生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讨论时交头接耳,商量答案,然后答问或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不仅能使学生之间增加参与学习的机会,而且可以使学生互相帮助,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生提供有效的帮助。讨论中,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调整溉要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又不能使讨论偏离主题,要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恰当的诱导。适时的点拨,使“诱”和“思”不断地转化和升华,以利教学目标的实现。
(3)进行师生易位,让学生当小老师。教师就教材中的某个内容或某个问题,让学生尝试着上讲台教授给其他同学,听课的同学可以向授课的“老师”提出问题,进行质疑,教师则适时进行点拨、指导。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机会说的平台,或把讲台分一半给他们,在一定的形式上保障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凸显。这样做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兴趣的提高,有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同时也对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严谨的思维方式,培养细致耐心的实验操作技能等都有一定的作用。
讲台,传统意义上是老师“传经布道”的地方,通过这一讲台把大量的信息向学生发送,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讲台是神圣的,权威的,让人景仰;但从学生主体参与积极学习的角度看,讲台又不是老师一人独享的,讲台应该是师生这个学习共同体共有的舞台,谁都有权利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发展自己。让学生上讲台来介绍对人有启发的好题,做到精品共享;让同学当小老师执教预习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伙伴式互教互助,互相激励;创设质疑释疑氛围,不断进行思辩,感悟科学真谛;最后由老师总结,画龙点睛,提纲挈领掌握所学知识;还有布置作业环节,以每课一谜来拓展思维)等。这自然就涉及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除让学生做小老师上课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出试卷,进行自测,等等。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有效教学论心得体会篇四
通过对《有效教学》第二讲的学习,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现行教材采用的是模块教学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外延大,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预设,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大家知道,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
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要及时反思,及时写下心得体会,总结“成功亮点”,考虑“失误不足”,思考“创意闪光点”,不仅要善待“生成的问题”,还要会鼓励、期待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问题,不要害怕自己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只要培养自己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就可能将这些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难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语文是一种语言交际工具,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学好语文,既是学生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习课程,更是开阔学生视野、接触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渠道。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论心得体会篇五
在第五讲《教学关系之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里有这么一段话:“简单地说,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是对‘对话’的一个基本定位。”
对照余文森教授对于“对话”的界定,许多时候我们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而是一种“伪对话”,甚至可以称之为“训话”或者“诱导谈话”或者“审问”,因此也很难称之为“对话”而期待它带来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
之所以说很多课堂上的对话不是真正的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训话”,首先是因为一些课堂对话的开展并不是基于平等的对话,而正如余文森教授强调的:“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它强调师生人格的平等”;“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中的对话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原则。而在实际教学中,对话的开展却常常违背对话的最基本的原则——平等,不平等的表现之一是对话双方关于对话的话题所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等。学生也许用某种方式预习过课文,但其阅历和所掌握的资料的欠缺使他们能够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与之相反,我们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方式轻易地获得比学生多几倍的资料。因此,当我们和学生共同开始一次课堂对话时,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的不平等显而易见。我们在明显占优心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很难与学生开展真正平等的对话,教师在这种对话过程中显得很强势,拥有强势话语权。因此又造成了对话过程中的第二次不平等:我们会在一些看来平等的对话的形式的掩盖之下,见缝插针地进行“训话”,以显示自己的博学、权威、所掌握的资料的之丰富之充实;我们会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然后抖开一个又一个的包袱,在学生的赞叹声、新奇而饱含敬佩的目光中体会到所谓的“满足”和“成就”。这样的过程,我们能称之为“对话”吗?存在真正的对话吗?设想一下,如果每一次课堂对话开展之前,我们能和学生做到真正的信息对等——或者和学生分享同样丰富的资料信息,或者和学生一样只拥有少量的信息,那时候的课堂对话将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显示更多的平等与诚意?会不会更有生命力更真实?老师和学生以同样的阅读方式、阅读过程一起走入文本的世界里,以更接近学生常态阅读的方式与学生开展更为平等的对话,拥有这样的对话的语文课是不是更有效的语文课呢?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花在写教案、找资料、做课件的时间也许不可胜数,但真正在“备”这一课的时间却少的可怜。真正优秀的教师,也许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经历中、在他的阅读中、在他的反思中,都渗透着一种“备课意识”。正像有人说的:教学对话的意义之一是追求教学的人性化,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而这种“用一生”备的课,其实是在为一节课准备一个能向学生开放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相比之下,作为当代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多地在一种功利的备课观念下备课,我们缺乏向学生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沟通的底气和勇气,因此很多的课堂并不存在真正平等的对话,而只是以对话形式存在的“训话”和“伪对话”,这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或者无效。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余文森教授强调了它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性,这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各自作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后,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和解和默契。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和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对话教学的过程丰富、复杂,充满了生机和创造色彩。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释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专业素养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话的这些特征和要求都决定了对话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而在语文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对文本的尊重的需求、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的.要求、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的要求,又使得语文课堂有一些必要的预设。对话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与课堂预设的计划性和封闭之间有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很多课堂上的对话成为了一种“审问”,只不过是有了精致华美的包装而已。某些课堂上,教师孜孜不倦地与各位学生进行各种形式和各种角度的对话,而且态度诚恳、引导耐心,看似在进行一场卓有成效的开放的热烈的对话,但是随着某位学生的回答,老师如释重负地予以肯定、进行总结,接着用多媒体展示“对话的成果”,让人分明意识到这是一场煞费苦心、迂回曲折的“审问”。某些课堂上,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兴致正高,教师却出于对课堂的整体性、完整性的考虑以一句笼统的评论仓皇作结匆忙结束这一个环节的对话;而某些课堂上一些在课堂预设之外的“天真的声音”更成为了被忽略的声音、被扼杀的声音。这样的没有生命力的对话,怎么能期望有生命力的课堂?怎么能期待由这种对话带来真正有效的教学?
而面对教学预设的封闭性与对话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了解决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上”;“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综合以上两点,处理教学预设和对话的开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生本意识,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其次要充分重视反思,拓宽预设的思路,要意识到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局限,不是因为预设太多,恰恰是因为预设不够,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境。只有在教学中注意这两点,才能为对话留出充分的空间,才能让对话在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地开展,最终达成师生之间的和谐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对话的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
以上是这次读书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有很多地方写的还不是很周全,但是这次读书活动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为我今后进行有效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
有效教学论心得体会篇六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课堂就是老师教学理念必须高效;学生所获必须高效;教学投入产出必须高效。高效课堂可以归纳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谈到儿童教育时,提出“六个解放”:
(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
(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
(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
(4)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
(6)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空闲消化学习,干一点他们高兴的干的事情。
陶行知先生的深刻见解,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的能力,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敢想、敢说,为学生营造有利于他们学习、发展的课堂环境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数学素养。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时,问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首先要做到有趣。因为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趣,若问题不能引起学生对
数学产生兴趣,这样的问题不可取。其次是问题有数学味。若问题中数学含量很少或根本不含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也不可取。最后还要注意问题有挑战性。要有挑战学生思维的功能使学生在数学思维得到极大的开发与发展,但是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中要注意,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更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所占时间不宜过长。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而给教师的定位与原来数学大纲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是知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就是说整个教学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活动的场所,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动脑、动手,去创新。只有这样做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好。
总之,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有效教学论心得体会篇七
“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课堂低效、无效问题而被提出的重要命题。学习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感受颇多。如何打造“有效课堂”?结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悟: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
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目标的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无论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高效教学的保障。新课程实施以来,预设与生成充满我们的课堂,使得课堂生机盎然。预设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教学过程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生成是在师生与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思路。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缺一不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实现预设和生成的完美统一
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我觉得应该写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见微知著。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及某种教育规律。事例可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教师应当转变旧的观念与方法,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有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有效教学论心得体会篇八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不”意味着一种否定,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提问时,对学生的回答我最常用的评语就是“很好”、“有创意”等,这种做法包含着一种期待的色彩,能使学生不断自我肯定,不断进步。
老师的肯定往往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精神,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数学课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随着多媒体逐渐进入课堂,过去单纯的说教式教学就走到了尽头。多媒体技术把色彩、动画、音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合作学习是培养思维创造性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为完成同一个目标分工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具体在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记录数据、发言、总结、汇报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来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方法,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取出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改革也一定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有效学习”校本研修反思(二) 我们常常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这就不得不提到“教学有效性”这5个字。那么在新课改下,怎么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我有三个方面的思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则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新课标教育的理念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正是强调了这一点。我们每位老师备课时总会精心设计课堂的“导课”环节,虽然它不是教学的'重点,但它的内容是为整个教学做好知识的铺垫和心理准备。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导入模式,始终都不得摈弃这样两点原则:1、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望的同时紧扣知识点;2、导入应力求精简,点到为止,把课堂气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努力寻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知识。更多的考虑让学生如何“学”而不是教师如何“教”。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提问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已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和思维能力。经验表明:指向明确,又逐层递进、层层深入的提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那么教师要做到以上三点,就得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一个优秀的教师如果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品质那么一堂有效的课就可以达到优质的程度.独到。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
总而言之,当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对所学的知识感到惊奇与向往,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努力掌握一种知识与技能的体验时,教学已经叩响了成功的大门了。有效教学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是教育改革的一种目的,是我们教师奋斗的一个目标。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巧用各种教学方法与策略,优化和组合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心得体会共3
教研室“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心得体会
教研室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心得体会
前几天,我们学校有幸请来了教研室张主任,他为我们带来了专题讲座有效课堂教学。学习了张主任主讲的课程培训---有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让我有不小的触动和收获,使自己原本愚钝的头脑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特别是在有效性、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景、教学关系等诸多方面的讲解让自己受益匪浅。现在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我的体会如下:
首先,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学习和培训,我明白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与技能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只有过程与方法才是作为我们老师需要改革整顿、反思总结的部分。每节课我们教师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能到能的变化上。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其次,在学习中,我知道了: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发展。一方面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蕴涵的静态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
再次,做为教师而言,我要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要着力做到:牢固树立三维目标的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依据音乐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要把生成的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优质教学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深刻、独到、广博、启发、机智、绝招。希望我今后的课堂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现实的课堂中,许多老师为了体现教学向生活的回归,往往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所以说,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彰显教师的主体性。
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除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只有具有主体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何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上,体现在和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怎样发挥引导的作用,更体现在对自我的认同和自我反思上。所以说,一节课展示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而且展示的还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实际上,评价一节课质量的高低,关键应看教师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怎样在师生的教学交往、情感交流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动机。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智慧的课堂、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也才能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师生生命成长。叶澜教授早就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冯建军教授也说,要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有效教学论心得体会篇九
当前,面临有很多学生厌学现象,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不作为重中之重的问题来思考。通过学习有效教学深有感触,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工作,引起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就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共识,激活学习所必须的先前经验,规划学习领域并提出适当的学习资源,引出作业正确性的反馈,促进保持和迁移,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和课堂步聚,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聚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抓:
有的学生是由于自尊心爱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与家长,同学,教师发生矛盾,尤其是当和教师发生矛盾时,他就更不可能的精力专注与学习。
有的学生是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有的学生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没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学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我们既要承认赏识激励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一守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罚要以尊重学习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那么就不会再有教不好的学生了。
有效教学论心得体会篇十
20xx年x月x日,在学校领导及骨干教师的领导下,学校组织学习了陈大伟老师的新著《有效教学》,经过一天的认真学习、培训,让我们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一个层次的认识,对我们以后更有效开展工作有很大帮助。
首先,我在学习此书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高效课堂”已经叫响全国,为什么陈大伟不把本书改为《高效课堂》呢?我发现,这与他思考的深度有关系。
1、有效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
2、有效教学是有效益的教学;
3、有效教学是有合适效率的教学。
一看之下,好像是在玩文字游戏一般。深入研读之后,你会为作者的深度惊叹。比如,他在论述上述第三点时,就说了这么一段话:“曾经观察过一节数学课,教学密度大,智力含量高,同学们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智力活动中,应该说是一节高效率的课。但我坐在学生身边,感觉学生学得很累,下课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显得疲惫,认为是效率过高导致的后果。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另外把学生的油榨干了,学生以这样的身心状态走进下一节的教学,不利于后面上课的老师教学。在今天的我们有和老师何尝又不是这样做的呢。
从这种意义上,我们追求的是合适效率的课堂教学,而不是高效““有效教学”是针对“无效教学”提出来的,“高效课堂”又是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要在“效”字上做文章,我觉得也应该有适度才行。这是陈大伟老师的.思考给我的第一点启示。
其次,思考“有效教学”的问题,光在课堂上转圈行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教学要有效,功夫在‘课外’”。我看到陈大伟老师除了对有效教学的课堂细节极其重视外,还从“课外”下足了功夫。比如在论述“有效的教学设计”时,陈大伟首先告诉人们“不要轻率地说‘教学内容很简单’”。他指出,“深入地阅读教材,读出新的理解和自己的理解,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避免教学的时候“照着讲”。
他还提出了教学设计要从“儿童视角”出发;备课要瞻前顾后,注重“整体意识”;设计“教学结构”时,需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最好能利用“先行组织者”进行有效教学;要根据文体样式风格设计教学。光一节“有效的教学设计”,作者就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八个注意事项,这样全面的思考让人肃然起敬。原先我以为“教学设计”也没什么可探究的,读过此书之后我才感觉里面大有学问。所以,陈大伟老师对“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的全面性也让我受益匪浅。
当然,思考“有效教学”,你必须得让自己的思考也“有效”才行。因此,陈大伟为保证自己的思考“有效”的措施也是十分令人佩服的。当好多优秀教师走上领导岗位或进了教学研究部门而脱离了课堂时,陈大伟却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这位曾经的优秀中学地理老师,一步步成长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时,却在别人的不解中为了“有更多的机会回到课堂”而毅然辞去了科研处长一职,成为了“课堂上快乐游动的鱼”。
我是理解他的,他这样做,使自己有了更多的机会沉入到中小学的课堂之中,去捕捉现象、发现问题、深入思考。而且可以保证自己的思考不落空,不成为“空中楼阁”。所以,我们看到的陈大伟,就不仅仅是一个“学者”了,还是一个“行者”。他行走于小学、初中、高中各科课堂上,亲执教鞭,访问学生,指导教师,并同时向学生、教师学习,与他们展开探讨,促进“有效教学”,达成“理想课堂”,再凝成宝贵经验,奉献给世人。
思考是一个人生命质量的重要保证,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必要保障。做课堂中快乐游动的鱼,需要像陈大伟那样深入、全面、有效的思考。
总而言之,学习了《有效教学》,让我们又认识到,有效并不是高效,我们追求的也不是高效。同时我还明白,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是无效,老师也预测到会无效,但采取的方法是后补,学习了《有效教学》以后,我们明白了,以其课后补不好课前补,做到有效先学,这样有助有我们的教学正常开展。让我难忘的是陈老师的一个例子,学生的跟随学习行为有没有效,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比如“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45页。”话才出口,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打开了”,老师接着说“请看这幅图,图上有什么?”学生没声了。这样的现象很让我们深思,怎么会没人回答,这么聪明的班怎么会没人答?真的很值得我们研究。
有效教学论心得体会篇十一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起初我听了这句话的时候很气愤,我们做老师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有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能成材,我们是在尽心尽力地教,可他们不学啊?有的时候真恨不得能代替他去学。
但是最近学习了王金霞博士讲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后,我的原有的观点在头脑中慢慢退去,为什么他会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喜欢这位老师,所以他更不会去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我们深究一下,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老师啊?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有些孩子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与家长、同学或老师发生矛盾等,尤其是当和老师发生矛盾时,他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2、有的时候是老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厌学了。
3、有的时候我们老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自己也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还有的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的老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因为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将其一军:“某某同学,请你重复一遍刚才老师讲的话。”这样让他下不了台的老师他怎么会喜欢呢?不喜欢的老师又怎么能喜欢听他讲的课呢?所以他的成绩也不会好。
5、还有的课堂过于死板,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他更不会乐学了。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老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老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不能把课堂管死,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使其明确;然后要对学生建立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接着要在课堂上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40分钟都集中在教师的身上,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学舌功能的有意注意时间,把具体任务交代下去,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控制注意力。当然还要多创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对课堂问题的处理要机智巧妙,比如:旁敲侧击法、目光暗示法、变换声调法、行为知道法、心照不宣法、小组长管理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老师借鉴。最后是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时要准确,肯定评价多于否定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为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只有我们老师做到了这些,能被学生所认可、接受,那么就不会再有教不好的学生。
有效教学论心得体会篇十二
通过这几个月的有效教学策略学习,我受益匪浅。引发了我对教学新一轮的思考,思考如下: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 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没有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讲授也是必需的。从教学过程来看,有效讲授意味着教师能够讲解,有效指导。比如可以使教学节奏与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教师必须尽量避免在不重要的地方过长时间地停留,循序而不进;还要避免离题太远而做一些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叙述;或者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单个学生或一些学生身上。
又如应该重视教学环节以及不同主题的"过渡"。当教师改变话题,重点或活动时,就会出现过渡。"过渡,尤其是小过渡,是课堂上的常见现象,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顺利进行。不好的过渡会极大地妨碍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应该保证过渡数量不多,但尽可能有条理,简洁。当没有处理好过渡,或者下一个环节由于某种原因被延误时,问题就会产生。"
其次在有效指导方面,要适时;适度;适当;适合;适应。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善于反省。这话说起来有些老生常谈,因为平时我们也做了,也写反思随笔了,也知道自身的长处和短处,但真正领悟到其精髓的,感受到反思带给自己的快乐与成长的又有多少呢?所以要想真正提高,我们还要不断地终身地去学习、去反思、去换位思考。这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会议精神,我的原有的观点在头脑中慢慢退去,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喜欢这位教师,所以他更不会去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可是,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教师啊?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有些孩子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或与家长、同学或教师发生矛盾等,尤其是当和教师发生矛盾时,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2、有的时候是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3、有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没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还有的是因为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的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因为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将其一军:“某某同学,请你重复一遍刚才教师讲的话。”或者干脆对这些学生不管不顾,只提问那些好学生。这时候教师成了是“主角”,好学生成了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时候是“观众”或“听众”。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学生又怎么能喜欢听他讲的课呢?所以他的成绩也不会好。
5、还有的课堂过于死板,气氛过于沉闷,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他更不会去学了。
6、还有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很重要,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接着要在课堂上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所有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学生、着重于学生的发展。即“以学定教”、“以学施教”和“以学论教”,而不应该无视学生生命个体的存在,自顾自的去讲,致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问题、没有怀疑、没有想象空间,进行“目中无人”的教学。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40分钟都集中在教师的身上,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把具体任务交代下去,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控制注意力。当然还要多创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对课堂上问题提出的处理要机智巧妙,比如:旁敲侧击法、目光暗示法、变换声调法、行为知道法、心照不宣法、小组长管理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教师借鉴。从现在开始,我要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强化有效教学的意识,在反思、自查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时刻提醒自己在每节课后自己主动反思:课上哪一个环节启发了学生?哪一部分是教学中的亮点?哪一部分教学效率高?下节课如何改进……主动把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唱歌,小品,响声等),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
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去要求自己。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希望通过读书不断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让书一直陪伴我的成长。总之,做一个“有效的”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所有教师应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