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个人的心得五篇 幼儿教师个人心得和感悟(6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感悟,通过写心得感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优质的心得感悟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感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教师个人的心得五篇 幼儿教师个人心得和感悟篇一</h3
首先,黄教授对“数”进行了阐述,由此,我知道了“数是数学中最古老、最原始、最基本的两个概念之一,数概念是其他所有数学概念的基础。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一个相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发展阶段和核心能力”。有了对“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讨论了“数概念”,在老师的引导下再次加深了我对“点数、序数、基数、单双数、默数、唱数、按群数、参照数、命名数、按数取物、按物取数、数符号、顺着数、倒着数、目测数”的理解。
故此,学前数学教育是基于儿童认知发展和年龄特点的启蒙教育,儿童需要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优质的数学启蒙教育需要教师在基于教育实践案例的反思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
其次,教师的支持性策略对幼儿的数学学习也尤为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四个策略:1.改变或调整集合排列方式、数量。2.给予幼儿语言提示。3.调整提问方式。4.强化正反馈。如果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早期数学是什么,儿童的数学学习会碰到什么困难,儿童的数学能力发展一般会遵循怎样的路径等问题,“教学”才有可能成为有重点、有儿童、讲策略的有效教学,即教师必须理解自己所“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教”,才有可能实现有理解的“教”,而不是为“教”而“教”。教师如果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核心经验,就能有意识地去关注周围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教学资源,从而加以充分利用。这些核心经验有一个清晰的发展顺序,每一个核心经验的要点是建立在前一个核心经验要点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虽然我们并不能断言儿童的数学概念是严格按照这个顺序发展的,但是这个顺序确实预示了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对儿童数学学习核心经验的梳理可以起到补充和丰富教师数学教学策略的作用。因为教师一旦明白了这些概念是如何被儿童理解的,就更容易判断自己班级里的孩子哪些已经理解了,哪些还没有理解,接下来他们可能需要获得老师怎样的支持。
在黄教授的层层递进中,开阔了我的眼界,掌握“数运算”是理解数与数之间结构关系(组合与分解)与数量变化的一种能力,数的运算遵循一定的原则。借助实物或生活情境问题帮助儿童理解集合的数量变化是发展学前儿童数运算能力的重要基础。“玩游戏”与“学数学”紧密相连,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积累和应用数学经验;幼儿在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发展数学思维的同时获得了丰富的游戏体验。由此,推理得知:游戏引领数学,数学引领游戏。
最后,通过本次培训得知:所谓核心经验,是指对儿童理解和掌握某一学科领域知识和技能至关重要的概念或技能。对于儿童的数学学习而言,核心经验就是儿童在这一年龄发展阶段可以获得的最基础、最关键的概念和能力。核心经验帮助教师确立数学教学目标和重点。知道教什么及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核心经验使教师的教学更灵活,对儿童数学思维更敏感,对儿童数学学习的支持更有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勤于钻研,勇于创新,加强自我的专业化成长。
幼儿教师个人的心得五篇 幼儿教师个人心得和感悟篇二</h3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在“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使用《指南》”篇章中,分析了我国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存在的六个问题,其中第五个问题是“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师幼互动,‘启发引导’不足,‘灌输控制’有余,幼儿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笔者也充分认识到提问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以幼儿园语言领域的教学活动为例,阐述教师应该如何设计提问,如何通过有效提问促进良好的师幼互动。
在语言领域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模式化现象较重,大部分教师只会简单的提问:“你听到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样的问题对孩子来说没有探究价值,不需要经过思维加工便能得到答案,对孩子没有挑战性,不能让孩子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得到提升。为了让教师的提问更有效,我在教学中做到了“三个转化”。
1.选择性提问向开放性提问的转化在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们经常会习惯性的提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孩子受其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特点的影响,只关注后面的问话,一律回答“对”“是”“好”,这样的提问让孩子可以不经过任何思考,便可以脱口而出进行回答,孩子没有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不能获得任何发展和提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首先是引导老师改掉不好的提问习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深挖教材,通过设计有价值的提问,来激发孩子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花婆婆》故事中,导入部分就抛出问题“你觉得花婆婆是一个怎样的人?”孩子的回答非常丰富;“是种花的,是买花的,是喜欢花的”等等,教师既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说话的环境,又满足了孩子表达的愿望,在这样一个激烈的争论下,教师自然的转入到下一个环节,“那我们来听故事,听一听,花婆婆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急于想知道花婆婆到底是做什么的,带着自己关注的问题听故事,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下一步更好的师幼互动做好了铺垫。此外,在许多有悬念的语言教学中,还可以设计“你认为应当怎做”,“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会怎么办?”、“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其他看法吗?”等开放性问题。
2.预设性提问向生成性提问的转化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中,目标的制定我们倾向于三个维度:即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而在幼儿园的以往课堂教学中,存在重知识技能目标,轻情感目标的现象,而情感目标正是一节教学活动中生成出来的、需要提升的精髓所在,教师只是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教学,对于孩子突然抛过来的球不敢接,出现了教师的提问生硬、牵强的现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只有关注了孩子的生成问题,才能教学活动绽放异彩。例如在故事《萝卜回来了》这个故事中,我们设计的生成问题是“你认为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这样的问题,才能让孩子整合自己的现有经验,并且在同伴分享的过程中建构起新经验。同时培养了孩子的连贯说话的能力,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提问,知道了在现实生活中,怎样跟朋友友好相处,从而使故事的情感目标很好的达成,使故事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例如在故事《老鼠娶新娘》中,主要让孩子明白万事万物之间相生相克的道理,风吹走了云,云遮住了太阳,墙挡住了风……等等如果单纯让孩子记住故事情节,仅仅只是达成了知识目标而已,为了让孩子了解故事蕴含的深刻哲理,就需要教师设计提问进行引导,“你觉得谁是世界上的新郎”,孩子根据自己最初的理解,不论说出什么答案,都会有比他更强的东西,在不断的轮回中,孩子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的东西。为了让这种影响深入孩子的人心,我们又设计了“迁移感受”环节,继续提问“你身上的长处是什么”“你好朋友的长处是什么”“怎样让自己变得更强”等等,从而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活动结束了,而孩子们也得到的,也远远超过故事本身所蕴含的价值。
3.关注个体提问向面向全体提问转化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有一种理念就是:课堂上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声音,从而真正保证了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例如在大班的语言课《十二生肖》、《百家姓》等等课程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肖,所以,课的一开始,我们就让每个孩子都说出自己的生肖和姓名,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声音,此外,我们还要设计面向全体孩子的提问,可以让孩子叽叽喳喳的说与讨论,激发孩子参与的积极性。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提问如何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把问题提在幼儿“现实发展区”,幼儿不经过思考就能回答,对他们的发展无所裨益,有的孩子因为提问太简单而不屑一顾;如果提的问题太难,孩子经过努力仍百思不解,也只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把问题提得比幼儿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够得着”,难易相当,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幼儿已有的知识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况,向幼儿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保证在难不倒孩子的基础上,让孩子经历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并积极与教师回应与互动,让孩子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让我们做一个“会问”的教师吧,只有巧妙的问,才能够激发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把教学活动推向深入。
幼儿教师个人的心得五篇 幼儿教师个人心得和感悟篇三</h3
特殊的假期,特殊的春天。想念着孩子们的笑脸,想念着同事们的笑谈,想念着我们在一起迎接新学期的激动心情,这一切好像都被疫情阻隔了,但是什么都难不倒梦想的执着,信念的坚定,难不倒智慧的龙幼人,从特殊假期开始后,各种线上教研、线上培训,丰富多彩的培训内容仿佛感觉到我们就在彼此身边,我们就在一起努力。今天我们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对数学学习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在我看来,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当对五大领域的课程设置都要有自己科学的方式方法,而我惭愧的说,数学领域是我很想去突破的一个点,就如黄老师所说,数学是很容易小学化的,因为它抽象,一就是一,容不得半点马虎。从课程的设置、教学的递进方式、提问的技巧都要非常严谨,带着自己的问题参加了今天的课程,受益匪浅,不仅打破了我对数学学习的认知,同时我还从中找到了实用的方法。
今天学习的一个关键词——核心经验,如何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带领他进入数学的世界,促进孩子数学思维的经验积累,掌握核心经验才能用适合孩子发展水平的方法去支持他学习数学。今天学习的核心经验是数概念和数运算这两个板块。作为我来说,数概念的理解仅仅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数学知识,其实不然,数概念拥有三个核心指标:数数、数量比较、数符号,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如果深究,其中有太多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拿老师播放的一个案例来说,孩子们在点数时会出现各种问题,说明数数不仅仅是唱数而已,它涉及到视觉、动觉、记忆、语言等各方面,作为教师来说,要遵循数数的五个原则来设置课程,更具孩子的年龄特征、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科学的选择,来刺激孩子数数,从而发展数数能力。另外两个核心指标,数量比较、数符号。首先要了解其内涵,才能合理的进行运用。数量比较,教师要改变和调整集合排列方式和数量,并通过语言提示、调整提问方式、强化正反馈等策略来进行设置。数符号,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进行带入,让游戏方式来融入数符号。
数运算的核心指标是数量变化、结构关系。生活情境、运动情境、故事情境都可以融入数量变化,例如老师的举例,用一个绘本故事将数量变化进行生动有趣的诠释,并且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深层次的故事创编,融入高级的数学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让我对数学课程的设置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想法。关于游戏与数学的关系,如何有机的进行结合,这是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有应该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对如何设计好一堂生动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数学活动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感悟到,有“软肋”并不是你停止不前的借口,更应该成为努力突破的动力。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并合理吸收运用,这是接下来的关键点。保持学习的态度,保持前进的步伐,相信每一个突破都是自己未来的“勋章”。
幼儿教师个人的心得五篇 幼儿教师个人心得和感悟篇四
我通过网络学习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黄瑾教授的专题讲座《关注核心经验促进儿童的数学学习》。本次讲座黄教授紧紧围绕“数概念”“数运算”展开了分析与探讨,通过图表、案例、故事讲述等形式,使我理解了数学教学的目标与重点;理解了儿童的数学敏感思维。现将本次的学习做一总结,以达到温故知新、自我促进的成效。
首先,黄教授对“数”进行了阐述,由此,我知道了“数是数学中最古老、最原始、最基本的两个概念之一,数概念是其他所有数学概念的基础。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一个相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发展阶段和核心能力”。有了对“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讨论了“数概念”,在老师的引导下再次加深了我对“点数、序数、基数、单双数、默数、唱数、按群数、参照数、命名数、按数取物、按物取数、数符号、顺着数、倒着数、目测数”的理解。
故此,学前数学教育是基于儿童认知发展和年龄特点的启蒙教育,儿童需要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优质的数学启蒙教育需要教师在基于教育实践案例的反思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
其次,教师的支持性策略对幼儿的数学学习也尤为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四个策略:1.改变或调整集合排列方式、数量。2.给予幼儿语言提示。3.调整提问方式。4.强化正反馈。如果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早期数学是什么,儿童的数学学习会碰到什么困难,儿童的数学能力发展一般会遵循怎样的路径等问题,“教学”才有可能成为有重点、有儿童、讲策略的有效教学,即教师必须理解自己所“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教”,才有可能实现有理解的“教”,而不是为“教”而“教”。教师如果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核心经验,就能有意识地去关注周围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教学资源,从而加以充分利用。这些核心经验有一个清晰的发展顺序,每一个核心经验的要点是建立在前一个核心经验要点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虽然我们并不能断言儿童的数学概念是严格按照这个顺序发展的,但是这个顺序确实预示了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对儿童数学学习核心经验的梳理可以起到补充和丰富教师数学教学策略的作用。因为教师一旦明白了这些概念是如何被儿童理解的,就更容易判断自己班级里的孩子哪些已经理解了,哪些还没有理解,接下来他们可能需要获得老师怎样的支持。
在黄教授的层层递进中,开阔了我的眼界,掌握“数运算”是理解数与数之间结构关系(组合与分解)与数量变化的一种能力,数的运算遵循一定的原则。借助实物或生活情境问题帮助儿童理解集合的数量变化是发展学前儿童数运算能力的重要基础。“玩游戏”与“学数学”紧密相连,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积累和应用数学经验;幼儿在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发展数学思维的同时获得了丰富的游戏体验。由此,推理得知:游戏引领数学,数学引领游戏。
最后,通过本次培训得知:所谓核心经验,是指对儿童理解和掌握某一学科领域知识和技能至关重要的概念或技能。对于儿童的数学学习而言,核心经验就是儿童在这一年龄发展阶段可以获得的最基础、最关键的概念和能力。核心经验帮助教师确立数学教学目标和重点。知道教什么及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核心经验使教师的教学更灵活,对儿童数学思维更敏感,对儿童数学学习的支持更有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勤于钻研,勇于创新,加强自我的专业化成长。
幼儿教师个人的心得五篇 幼儿教师个人心得和感悟篇五</h3
人的一生中,短短几十年,而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个体的影响是的,可以说,关系到人的一生。"师者之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工作的"园丁",必须处处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事事率先垂范,才不会失其本来之意义。为人师表,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幼儿学生的健康成长。幼儿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主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责任是极其重大的。
选择幼师,是我的梦想,站在教育的讲台,是我的追求,短短两年的教育生涯中,让我明白了很多很多,在教育工作中,让我学习到了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虽然,站在教育的讲台上,感到工作压力之大,工作之累,讲好每一堂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课前的备课,课前的设想深思等等。但每当想到孩子们那天真的笑容以及未来的希望,一切都是值得。
在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很多只是看到了表面,对工作者都加以了误解,大多数人都认为,幼儿园的工作是做的,每一个人都会做,一般的人都能做得到,做幼儿老师并非难事,只不过是带一下小朋友,没有什么的。但是,我要在这里告诉各位,你们只答对了一半,幼儿的健康成长,背后有老师付出的心血,又谁知呢?人生就像一盘棋,如何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下棋第一步,最为关键。
"三岁定八十"可想而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虽然自古以来,也有"万事开头难"的说法,但是作为一名幼儿,在这一个时期中,模仿能力是非常的强,让人望之惊叹,学什么都很容易上手,作为这一个阶段的幼儿来说,天真无忧无虑,在对任意事物之中,都是充满了好奇感,充满了奇思妙想,所以接受能力当然是的时期,而身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我们,一言一行都对幼儿的今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必须先做好自身的模范作用,在与幼儿接触时,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使幼儿有一个好榜样。
如何去带好幼儿一直是我们作为幼儿老师研究与讨论的话题,俗话说:"世界上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需要全方位的发展,作为教师必须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设计适合幼儿需要的各类科学游戏活动。
<
幼儿教师个人的心得五篇 幼儿教师个人心得和感悟篇六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在“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使用《指南》”篇章中,分析了我国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存在的六个问题,其中第五个问题是“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师幼互动,‘启发引导’不足,‘灌输控制’有余,幼儿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笔者也充分认识到提问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以幼儿园语言领域的教学活动为例,阐述教师应该如何设计提问,如何通过有效提问促进良好的师幼互动。
在语言领域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模式化现象较重,大部分教师只会简单的提问:“你听到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样的问题对孩子来说没有探究价值,不需要经过思维加工便能得到答案,对孩子没有挑战性,不能让孩子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得到提升。为了让教师的提问更有效,我在教学中做到了“三个转化”。
1.选择性提问向开放性提问的转化在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们经常会习惯性的提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孩子受其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特点的影响,只关注后面的问话,一律回答“对”“是”“好”,这样的提问让孩子可以不经过任何思考,便可以脱口而出进行回答,孩子没有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不能获得任何发展和提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首先是引导老师改掉不好的提问习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深挖教材,通过设计有价值的提问,来激发孩子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花婆婆》故事中,导入部分就抛出问题“你觉得花婆婆是一个怎样的人?”孩子的回答非常丰富;“是种花的,是买花的,是喜欢花的”等等,教师既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说话的环境,又满足了孩子表达的愿望,在这样一个激烈的争论下,教师自然的转入到下一个环节,“那我们来听故事,听一听,花婆婆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急于想知道花婆婆到底是做什么的,带着自己关注的问题听故事,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下一步更好的师幼互动做好了铺垫。此外,在许多有悬念的语言教学中,还可以设计“你认为应当怎做”,“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会怎么办?”、“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其他看法吗?”等开放性问题。
2.预设性提问向生成性提问的转化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中,目标的制定我们倾向于三个维度:即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而在幼儿园的以往课堂教学中,存在重知识技能目标,轻情感目标的现象,而情感目标正是一节教学活动中生成出来的、需要提升的精髓所在,教师只是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教学,对于孩子突然抛过来的球不敢接,出现了教师的提问生硬、牵强的现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只有关注了孩子的生成问题,才能教学活动绽放异彩。例如在故事《萝卜回来了》这个故事中,我们设计的生成问题是“你认为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这样的问题,才能让孩子整合自己的现有经验,并且在同伴分享的过程中建构起新经验。同时培养了孩子的连贯说话的能力,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提问,知道了在现实生活中,怎样跟朋友友好相处,从而使故事的情感目标很好的达成,使故事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例如在故事《老鼠娶新娘》中,主要让孩子明白万事万物之间相生相克的道理,风吹走了云,云遮住了太阳,墙挡住了风……等等如果单纯让孩子记住故事情节,仅仅只是达成了知识目标而已,为了让孩子了解故事蕴含的深刻哲理,就需要教师设计提问进行引导,“你觉得谁是世界上的新郎”,孩子根据自己最初的理解,不论说出什么答案,都会有比他更强的东西,在不断的轮回中,孩子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的东西。为了让这种影响深入孩子的人心,我们又设计了“迁移感受”环节,继续提问“你身上的长处是什么”“你好朋友的长处是什么”“怎样让自己变得更强”等等,从而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活动结束了,而孩子们也得到的,也远远超过故事本身所蕴含的价值。
3.关注个体提问向面向全体提问转化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有一种理念就是:课堂上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声音,从而真正保证了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例如在大班的语言课《十二生肖》、《百家姓》等等课程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肖,所以,课的一开始,我们就让每个孩子都说出自己的生肖和姓名,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声音,此外,我们还要设计面向全体孩子的提问,可以让孩子叽叽喳喳的说与讨论,激发孩子参与的积极性。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提问如何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把问题提在幼儿“现实发展区”,幼儿不经过思考就能回答,对他们的发展无所裨益,有的孩子因为提问太简单而不屑一顾;如果提的问题太难,孩子经过努力仍百思不解,也只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把问题提得比幼儿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够得着”,难易相当,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幼儿已有的知识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况,向幼儿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保证在难不倒孩子的基础上,让孩子经历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并积极与教师回应与互动,让孩子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让我们做一个“会问”的教师吧,只有巧妙的问,才能够激发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把教学活动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