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纪实电影《一级响应》观后感(6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观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观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观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抗疫纪实电影《一级响应》观后感篇一</h3

今年2月9日下午,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溯源研究联合专家组在武汉召开新闻发布会。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组长彼得·安巴雷克表示,“我们去武汉 病毒研究所参观了它的p4实验室,看到了实验室相关的状态,我们认为病毒不可能从那个实验室泄露,未来将不会就此进行研究。”

然而在一年多前,当新冠病毒正在武汉肆虐蔓延时,武汉 病毒研究所遭到了太多的攻击和抹黑。

武汉 病毒研究所的石正丽教授历时13年,找到了冠状病毒sars的源头,而这却成了一些人无端指责和抹黑中国科学家和研究机构的靶子。

“我觉得我做到了一个科学家该做的事情,但是……”在镜头前,石正丽情难自抑,向记者挥手要求“停一下”,并独自走到窗前调整情绪。工作人员上前递给她纸巾,她默默擦起了眼泪。

纪录片披露,石正丽的一位同事在面对采访时也哭了起来,他向摄制人员说“不好意思……”

自新冠疫情暴发后,武汉 病毒研究所其实埋头做了大量工作。2020年2月19日,武汉 病毒所曾向全所职工、研究生发出公开信,详细介绍了所里所做的工作:

2019年12月30日晚,我所收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送来的不明原因肺炎样品后,连夜组织力量、连续72小时攻关,于2020年1月2日确定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1月5日分离得到病毒毒株,1月9日完成国家病毒资源库入库及标准化保藏,1月11日作为国家卫健委指定机构之一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病毒序列……

武汉 病毒研究所官网首页发布的“新冠科研攻关论文合集”显示,该所已发表相关论文93篇,其中多篇发表在《自然》和《科学》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最新的一篇发表于2021年3月23日。

抗疫纪实电影《一级响应》观后感篇二</h3

有一种闪耀 叫心在“疫”起

“豫园张灯结彩,吸引游客们的到来,魔都的年味正越来越浓……”

“今天,湖北宣布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在2020年的新春佳节悄然降临,上海作为一座超大型城市,毫无疑问是对抗疫情的重要战场,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守一扇门,护一座城,一束微光,正穿越黑暗,闪耀着它的光芒。

“虽然我快80岁了,但在疫情面前,只有一种身份,叫共产党员。”有24年党龄的“70后”祖张森,在得知自己所在的陕北居民区严密布控,迅速开展抗击疫情工作后,主动请缨,要求加入战“疫”堡垒。

金城里,就是他的战场。辖区内小区多、排摸量大,让原本就人手紧张的居委会更加“捉襟见肘”,祖张森立马提出“承包”自己所居住的金城里。老式公房,没有电梯,上门排摸全靠一双腿。如果是居委干部还好说,可祖张森年事已高,怎么办?“不要担心,我可以!”面对大家的不安,他淡定地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62个门洞,他和居委干部组成“疫”线小分队,挨家挨户上门排摸、登记核查人员信息。冬日的夜,总是沉得特别快,一次次“咚咚咚”的敲门声,伴随着一句贴心问候,在这座空城的晚上,显得额外动听。看似一趟简单的上门排查,不仅要询问体温,更要“多问困难、全力解决”,让排查变为守望互助的暖心之举。

短短几天,金城里住户的信息登记工作全数梳理完毕。“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中午,物业保安需要用餐,祖张森填补“空白期”,做好社区“守门员”。居委会开展口罩预约登记工作时,祖张森提出把自己排在最后一位,让其他居民优先登记领取。居民们亲切地称呼其为“大组长”,有什么想法和问题都愿意和他倾诉。祖张森在居民和“两委”班子之间筑起了一道联合抗击疫情的“连心桥”。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这场攸关生死的防控战“疫”,仿佛就是一番“群像”扫描,让伪善与虚假无处遁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祖张森式的共产党员。心在“疫”起,便无所畏惧。战“疫”,我们在一起!

抗疫纪实电影《一级响应》观后感篇三</h3

“凡人微光”点亮民族精神之火

疫情期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很“平凡”,却一直在“发光”,面对疫情,他们选择默默坚守奋战,选择奉献担当,在战“疫”的许多角落里,做着看似平凡的小事,犹如最近走红网络的“药袋哥”,他们以自己的“凡人微光”照亮生活、温暖你我。

疫情是面镜子,照出很多短板和漏洞,但也照见希望和闪光。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抗疫战争中,每个人都履行着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担当着非凡的角色,释放着微光,点亮了民族的精神之火、传承之火。

微光里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友爱。战疫打响,全国一盘棋、上下齐动员,目光全聚焦湖北,有钱的捐钱、有物的捐物、有菜的捐菜,医务人员纷纷按下红手印、毅然逆行,大家都在传递一种信念,“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捐钱不愿透露姓名的拾荒老人、每天给武汉医院送800份盒饭的小姐姐、三轮车骑40公里的农民、扔下东西就跑的中国人……聚沙成塔、聚水成涓,每个微光的汇聚,就是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终将战胜病魔,迎来春天的暖阳。

微光里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无私奉献。抗击疫情,人人有责。从各地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之后,广大群众听从指挥、响应号召,主动减少出门、避免聚集。春节走亲访友的少了,家中办宴席的少了,出门走动的人少了,企业商家也主动关门歇业了……因为大家知道,“前方战事紧、后方不添乱,做好个人防护,切断疫情蔓延,就是对战疫最好的支持。”这份微光,是初心、是担当,是战胜一切困难、应对一切风险的前行动力。

微光里是“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的感恩。医务人员战在一线,后方要有人守好家园。各级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主动作为,深入群众了解诉求、想法设法解决各种难题,尤其是加强了对一线医务人员家人的关爱和照顾,把后方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一线战士能够心无旁贷抗击疫情。大家深知,“医务人员用血肉之躯帮我们抵御风险,我们必须给他们最好的温暖和支持。”那些严防死守的执勤人员、那碗永远吃不完的泡面、那挂满药物的挺拔身躯……这份微光,由善良和勇敢叠加,是对英雄最好的礼赞和感激。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点点萤火汇成星河璀璨。”每一个凡人的善举,是团结、是温暖,更是力量,只要这股精神在,国家就有希望,民族就有希望,我们定能无往而不胜,达成每一个目标、实现每一个梦想。

抗疫纪实电影《一级响应》观后感篇四</h3

我眼中的“yi”情 疫情下的普通人

以往过年前后,爸爸总是仍在奋力工作,不仅仅是因为爸爸热爱工作,更是因为春节是爸爸最重要的盈利节点,这个节日的收成和盈利,会决定接下来好几个月的生活是否能继续维持。年前几天,向来保守的爸爸,破天荒的一次性到金寨批发了两万块的板栗、核桃、花饼等囤在家。他还特意拍了一张照片给我,说春节的时候镇上热闹,外出的年轻人都回来了,生意肯定好。

但没想到,腊月三十,因为肺炎蔓延,多地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镇上市集不允许摆摊。爸爸的生意,仅开张了3天就被叫停。原本繁华热闹的集市,如今空无一人。几天后,家里板栗有些开始烂了。再几天,核桃、花饼等也都跟着烂了。

正月初五的一大早,我正在村路口卡点执勤,接到了爸爸的电话。他说:“现在,我不去镇上,去了也没人,我要下乡去卖,去村里挨家挨户的去卖,去问问,这样下去,东西会烂完的。”“不行,现在我们家附近都有人被感染,你不能出去,你在家哪都不许去”。父亲哼了一声,没理我,还想着出去。我急了,对着电话大声说道:“你要是带病毒回来,我和妈妈全都要得病!你要害死我们吗?”爸爸愣住了。在我的劝说下,他打消了下乡做生意的念头。

货物继续在仓库腐烂着。听妈妈说,那天中午不喝酒的爸爸独自喝了大半碗白酒。他没说太多抱怨的话。但我知道,他心里很苦,很苦。因为这场疫情,他的希望破灭,他本想更好的改善家里生活,可此刻却无能为力。

时至今天,肺炎还在蔓延。我们在歌颂公益人的善良,在心疼一线医务人员的付出,但我们却忽视了另一群人,那些在疫情之下挣扎的如同爸爸一样的普通人。

前两天去六安的万达广场、红街购置生活必需品,往常的这个时候人潮人海,行人如织。可今年的这个时候,所有的商铺都关闭了,街上异常安静。只有马路边上一个老奶奶站在街头,面前是新鲜的草莓,左右张望,期待有人买走一些。对于很多果农来说,春节是旺季,果农们都把最后的希望压在了年末,可是今年,一颗颗草莓无处可销烂熟在地里。

对我们来说,这个春节过得充实,忙着下村宣传防疫注意事项、忙着在卡点值守、忙着为隔离户代购物品,但对他们来说,这个春节过得是真苦。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他们计划着依靠过年时挣的钱维持一年的开销。他们屯了多少货,就抱着多大的希望。可如今,所有的希望,都变成了深深的绝望。网上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受委屈最大的,其实是没什么声音的人。你跟他们讲隔离讲防疫,但你没法帮他们交房租水电、一日三餐。他们不是什么少数人,就是身边一个个活生生的普通人。

这几天,疫情还在继续,可是一接到返工的通知,他们又提着大包小包上路了。不是想挣钱想疯了,也不是不怕死。只是晚去一天,身上的担子就又重了一些。如果可以平安度日,谁愿意终日奔波。不过是因为他们家里还有年迈的母亲,还有正在上大学的孩子。疫情可怕吗,当然可怕,可是对他们而言,比“生活下去”更急切的是“活下去”。

防疫工作当然刻不容缓,但是我们在跑步前进的同时,是不是可以看看那些被撞倒的人们,这些在危难时刻被疫情撞倒的普通人,却迸发出了最闪耀的火光。这个二月,让我记得最深的两条新闻:一条是,河南有个村子捐了十万斤大葱。另一条,云南有个寨子捐了22吨的香蕉。前者是国家级贫困县,而且因为联系不到刨葱机械,300多个村民到地里用手硬拔了三天。后者里有一半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摘完香蕉后还用摩托车队运下山。这两个数字夹在几亿几十亿的捐赠里,并不显眼。但可能是他们能掏出来的最好的东西,也是他们能掏出来的全部了。他们或许没被整个世界善待,却选择对这个世界报以善意。

一场疫情,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有人倒下,有人还在咬着牙坚持。即使是平民百姓,也在用自己的热情,爱心,真诚去和现实的残酷较量,有了这股勇往直前的力量,我们还惧怕什么呢?春暖花一定会开,无数的同胞团结在一起,所有的艰难困苦都会为我们让路。我们的城虽然病了,但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疫情隔开了城与城的距离,却阻隔不了我们众志成城,团结友爱的心。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让我们一起坚持,挺过去,心怀感恩,静待花开。

抗疫纪实电影《一级响应》观后感篇五</h3

国如“松柏之茂” “隆冬不衰”抗疫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已有百年基业,孕育和发展了9千万名党员,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治理体系,团结和带领了十几亿民众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取得了许多标志性、开创性、历史性重大成就。党的领导如根系般“稳固发达”,国家则如松柏般“长青不衰”,而此次疫情犹如“蚍蜉撼树”,不过是“风雨的洗礼”,我们终将以胜利迎接“雨后彩虹”。

党的领导如“根”,扎根深远,引领指方向。

疫情防控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多个省级行政区迅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中央迅速调配物资,各级财政安排疫情防控资金;派遣多个院士团队驰援武汉;火速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人大、政协以及各人民团体等主动担责,教育、卫生、改革、交通、组织、宣传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抗击疫情斗争。党的领导、国家政策在此次疫情中如“根”如“魂”,默默驻守着它的土地,蕴含着巨大的能力,给我们归属与依附,使我们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持续与疫情搏斗。

党员如“茎”,挺拔干练,标杆树榜样。

疫情防控也是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在关键时刻能够拉的出、冲得上。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立刻行动起来,加入防控前线开展工作,组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筑牢防控体系,动员防控力量,执行防控措施。他们如“茎”般联系着党和群众,“输送”着党的信心与决心,又如“茎”伟岸挺拔,做标杆、立榜样、树党旗,引领、带动着一批又一批的基层工作者和群众。

基层工作者如“枝”,广布延展,网格助管控。

由基层工作者组成的前线防护网,延伸至全国各个基层点位,将防控措施延展至每户、每人。一本人员登记册,一双一次性手套,一支医用一次性口罩,这就是社区工作者的全部装备,却扮演着“配送员”、“宣传员”、“登记员”、“消毒员”多重身份。出入登记、体温检测、消毒查杀、防疫知识宣传;协助隔离人员采购生活用品、倒垃圾。他们如“枝丫”般延展至联防联控末端,直面潜在患者的前端,“织密”最前线的防护网。

群众如“叶”,繁密茂盛,团结聚齐心。

疫情面前,广大人民群众守望相助、众志成城,自觉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居家隔离、出入登记、相互劝告……还有一个个感人的群体逆行出动,不辞辛劳,形成疫情防控的强大后盾。广大医务工作者纷纷支援武汉,日夜与病魔奋战,舍小家为大家;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助力前线防控,哪里需要往哪搬;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采访调研,带来最新前线资讯;志愿者无私奉献,加入到战疫的洪流中,捐资捐物助防控……他们如“叶”般,密密麻麻,将前线防护网层层覆盖,形成“金钟罩”“铁布衫”,让病毒牢牢封锁在外。

此次疫情中难以忘怀的一个个动人故事、一位位逆行英雄都如花朵般 “繁花似锦”,确诊病例的不断降低、出院人数不断攀高,企业逐步开始复工复产,一个个捷报如秋后果实般“硕果累累”,而我们这棵“常青树”必将挺过“风雨”,傲立东方。

抗疫纪实电影《一级响应》观后感篇六</h3

中国力量 中国速度 中国奇迹皆源于爱与责任

所谓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不过是一群凡胎肉体心中凝聚的爱和责任,这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朴实情怀,犹如万川江水汇聚成海,凝聚成磅礴的力量,让我们在这场疫情中,勇往向前无怨无悔,是爱与责任让我们看清中国人的心和祖国的情。——题记

这个世界哪有什么superman,有的不过是一群凡胎肉体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铜墙铁壁”。这个春天我们没来得及挂上红灯笼、没来得及放响鞭炮,没来得及和家人一起团圆共贺……在悄无声息中,一场前所未有的疫情席卷华夏大地,一群有一群的人冲向了战场,他们是基层干部、他们是医护人员、他们是志愿者、他们是“碎片人”……无一例外,在接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命令下,全国各地纷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果断决策武汉“封城”,各省各地区最顶尖的医疗队伍、41600多名医护人员火速驰援湖北共同抗击疫情;9000万的共产党人举起拳宣誓,向着祖国需要的地方冲锋;数以万计的基层干部走村入户当起了“守门人”;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汇集到一起,自发为武汉人民和医护人员提供物资;我们普通的民众将自己仅有的口罩捐到最需要的“前线”,自己则紧衣缩食呆在家中盯着手机、电视,只要需要他们就发挥蚂蚁搬家之本领,将所有物资倾力送往“前线”。正是这千千万万的血肉之躯,以其无私无畏的精神,和点滴行动汇聚成巨大能量——这便是中国力量。

这个世界哪有什么所谓的超级速度,有的不过是世人眼中的万千“蝼蚁”与时间的赛跑。1月23日,武汉封城,医院告急,病床告急,医护告急,生活不便。封城当天,火神山拔地而起,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十天后,顺利交付使用。又过了六天,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的雷神山,面积翻了2倍,却用13天,再一次如期交付。疫情发生后,仅用3天,13座方舱医院陆续改造完成,提供救治床位13348张。我们数以万计的基层干部,全副武装,挨家挨户,走访登记,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数据的采集和病例的采集。我们年轻的医护人员在请战书写道:“想要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验,到前线去战斗。”我们的骨干力量写道:“我有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前线需要我。”当我们全国最厉害的四大王炸医院会师武汉,3万多名最核心的医护人员,倾举国之力,从四面八方往疫区冲的时候,香港的6700名医护人员直接“辞职”罢工;当海外也采购不到口罩的时候,中国的车企连夜自造生产线,造口罩,造防护服,无偿支援一线;当我们说床位不够要建医院的时候,成千上万的建筑工人年也不过了,三班倒地冲进了武汉;当武汉医疗物资全面告急,世界各地的中国人,组团攻陷了超市,药店,网店,再由机场的华人自愿托运回国……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唯一相同的是,他们叫中国人。他们在这次战疫中,以忘我的情怀、拼搏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与时间赛跑,又一次创新了中国速度。

这个世界哪有什么所谓的奇迹,有的不过是一群凡夫俗子舍生忘死与死神的抗争。想必很多人都记得“钻石公主号”事件,在面对新冠病毒时日本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对3700多人进行排查,在这半个月里,游艇上2666名旅客和1045名船员在这半个月里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煎熬,确诊人数从10人飙升到691人,感染人数暴涨了70倍!而早早在“钻石公主号”出事以前,中国已经悄无声息地向世界交出了一个满分答卷——申请停靠天津港的“歌诗达赛琳娜号”乘客比“钻石公主号”还要多上一千人,先后15人出现发热症状,其中包括2名儿童和10位外籍船员。此时,距离武汉封城刚刚过去了39小时,全国都在部署疫情防疫,民众的衣食住行都需要重新安排。天津政府积极应对,连夜开会,把各种可能都做预案,在1月25日凌晨1点疫情专家和医务人员登船采样,快速调查邮轮疫情现场情况;凌晨3点,岸上的工作人员为登船检测做最后准备,同时紧急调度的54辆大巴已到指定位置预备接送乘客;凌晨5点半,18名工作人员全副武装登船检测,分组对船上的4806人加速排查,然后用17分钟时间用直升飞机将样本运送到塘沽机场……在这场战疫中无论是医护人员、直升飞机,还是转运车、警车,都是抢占分秒,有4806人的“歌诗达赛琳娜号”邮轮,天津用24小时,完成检测、疏散、安置。

一场重则危机5000人性命的超级难题,中国用了一个晚上解决了,处理得实在太快、太迅猛,甚至没来得及给媒体记录和报道的时间,世人都说这是一场奇迹。可世上哪来什么奇迹,有的不过是中国肩上扛着对世界一视同仁的责任感,有的不过是中国政府对人命的敬畏,有的不过是中国人民对同胞的深情。我们不是超级英雄,我们也不是钢筋铁骨,我们没有风火轮没有跟斗云,我们有的只是凡胎肉体,我们有的只是拼死抗争,我们有的仅是滴水穿石的坚守,这便是——爱与责任。

<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