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有关读书心得感悟的句子(十六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感悟,通过写心得感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感悟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读书心得感悟的句子篇一
自控力,即自我控制的能力,指对一个人自身的冲动、感情、欲望施加的正确控制。广义的自控力指对自己的周围事件、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的控制感,它决定你能否支配自己的成功,你能否支配你的人际关系,你能否支配你的人生走向。这段来自白文婷编著的《自控力》名词解释,让我从理论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情绪与行为之关系,而自控力可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这本书共分为14个章节。
第一章,重点阐明何为自控力,及其要义重点。特别提及,没有自控,世界和人就乱套了。指出,在社会道理方面,我们给予自己最严厉的控制我们可以控制不了自己减肥,但我们必须守住法律的底线,不去进行攻击性的行为(在自我权益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这也应该是自控力的主旨。近段时间,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报道:某人因情绪激动,无缘由的情况下对公交司机大打出手,危及行车安全;某人为图自己舒适,竟罔顾飞行安全,在飞机候机待飞状态下,打开逃生通道,造成飞机航班取消。这样的情绪难于控制,已经到危机他人安全、侵害他人利益的地步,真是乱套了。
第二章,重点是拥有强大自控力的前提条件,意志力。书中提到,现代人自认最缺乏的品质就是意志力。而想拥有它,必须是自发的,而且源于一个人的进取心。说白了,一个人对目标实现的强烈渴望,演变成自我的信念,调控好自身的节奏,不懈向前。请注意,节奏二字。作为自我控制力的强大精神支柱,意志力,犹如电量需要合理修正,不断补充。因此,在这个自控力行进的路上,我们因自控良好所获得的成功、赞许、荣誉都是我们良性能源的补充,使我们更坚定信念,勇敢前行。
第三、四、五章节,重点探讨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情绪对自控力的诸多影响。情绪,既是个人性格使然,也是环境因素的产物。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的人就可以情绪暴躁;而有的人即使面临个人荣辱,仍可泰然处之。这就是情商,即认识、了解、控制情绪的能力。知觉与评估情绪的能力是心理学上两类最基本的情商。低情商者对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感知能力弱,容易导致情绪失控;高情商者对自身的情绪能够做理智的分析,对自身情绪的评估能力强,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情绪管理,是可以通过必要日常行为的改变、饮食的调节、环境的变化等来实现。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日复一日的工作,让我们感觉很乏味,身体各个关节都那么不舒服,似乎没有什么药物可以解决。而我们的某个同事却因为几日休假神采飞扬。这就是调节,当我们有职业倦怠感的时候,一次酣畅淋漓的旅行、一次敞开心扉的朋友交流、一次刺激味蕾的美食聚会,都会让人变得精神起来,愉悦起来。调节、改变、修正,不是为了逃避,是为了继续向前。书中,还具体了给出不少方法和路径可以借鉴。
第六、七章,欲望与压力下的自我把控。有时候人的痛苦不是拥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特别简单例子,当别人没有车的时候,自己拥有一辆经济型轿车就很是骄傲。但当别人的车子变成奔驰宝马的时候,自己这个骄傲就变成折磨自己的伤痛了。难道我们的幸福感真的就是因为10万和50万的区别吗?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过去的几年里,对幸福与财富进行研究,并未得到这两者必然相关的研究结论。高收入的人虽然对生活会比较满足,但更容易紧张,也更不会去享受生活。书中,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并帮助我们正确调节。
第八、九章,更为直接的帮助我们制定规划并有效合理进行时间管理。很多事情的产生、发展、解决,都是围绕我们的意志形成的。因此,把自己的目标明确化,同时变成实施的具体步骤,克服困难完成它,才是要务。盛夏将至,为了一件美丽的裙子,我们倒是可以制定一个控制饮食、适量锻炼的行动计划,用以检验自己是否能拒绝美食诱惑;在有限的时间内,坚持有效的锻炼。实现目标的欲望有多强烈,动力就会有多强劲。
第十至十三章,谈及个人情绪对他人或周边环境的影响,即掌控自己的同时掌控别人。情绪的传染无处不在。比如,你今天下班回家,一张苦瓜脸,估计你家这顿晚餐没有人会高兴。因此,情绪,不仅影响自己,也作用于他人,它决定我们的生活质量。现在特别流行正能量这个词,就是你的行为对他人、社会最重要的影响。虽然我们个个都是小人物,并不见得有改变世界的能量。但是,我们可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乐于助人的热情、努力进取的行为,这一切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改变自己的同时,影响身边的人,感染身边的人。
最后一章,作者给出了一些案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只是粗略翻阅这本书,还需要进一步的仔细研读。我感觉这不该是一本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我们生活中一本很好的情绪管理和培养训练的教材。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放在手边,随时翻阅,参考,对照执行,反馈心得。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匆忙的脚步,光怪陆离的诱惑,很容易让我们易怒躁动,迷失自己。有时间了,有想法了,不如静心看看这本书,尝试一下,为自己有个好心情,也为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做点贡献。
有关读书心得感悟的句子篇二
古今中外很多学者都曾与书结缘,谈过读书的感想。如我国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国家总理周恩来青年时代撰写过一首读书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言: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曾写过《谈读书》,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凡此种种,他们都对读书情有独钟,他们的生命和书都有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
书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识字开始便有了与书的交流,每个人的心灵成长史就是读书史。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人所读的书有别,不同年龄阶段每个人所读的书不同,不同层次的人所读书的种类有差异。
至于我本人,读书有些年头,但到目前为止无所建树,属于死读书那类,读书还算有些习惯,但还没到如痴如醉的程度。曾记得读连环画册成了儿时最美好的记忆。班级设了一个图书角,每个人需要带三本书放在那里,父亲为此还专门带我到新华书店挑选了三本连环画册,我高兴地将自己的书与其他同学共享。每有闲暇,我们便拿图书角的连环画看,连环画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有时甚至爱不释手。稍微大点,认字多了,开始看《故事会》、《儿童文学》、《童话大王》等,《故事会》中的阿p正传幽默搞笑的故事,《童话大王》中的皮皮鹿古灵精怪的故事伴随我走过了初中生活。
读高中,学习理所当然成了头等大事,看书成了调剂的东西,只有寒暑假的时间涉猎古典文学名著充实自己的寒暑假生活,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看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所著的武侠小说。不过现在大部分内容都时过境迁,不甚了了。
后来,我上了师范院校,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多了,又因为中文系的缘故,大学的图书馆对我们开放。我们一有时间便可以到图书馆借书看,有时在图书馆自习的时间边看书边自习,有时到大学的草坪上看书,回想起来,好不惬意温馨。 工作后,我成了一名人民教师,这时读书就有选择性,不能漫无边际、信马由缰,关注更多的是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在教育的书籍报纸里面徜徉。理论类的书籍枯燥乏味,有时只能硬着头皮看,想到古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无限感慨,理论类的书籍何求锱珠必较呢?况且大哲学家培根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因此,现如今只要是好书,我都囊括其中,有时做做简单的读书笔记。不同的书灵活处理,有的书囫囵吞枣,有的书细嚼慢咽,有的书泛读,有的书精读,不一而足,与书为友,与古今中外一切伟大心灵沟通、交流、凝聚、融合。
生活因阅读而充实,生命因阅读而精彩。书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每当我单调孤寂时,我会造访它,与书中的人物或者作者进行对话,悄无声息中心灵得到滋养;书是我进步的阶梯,每当我思虑阻塞时,我会求助于书,从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良方,恍然间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书是我人生的坐标,每当我思想偏移时,我会想到书,在书山书海中搜罗先贤智者人生真谛,天南海北中参悟人生。读书,开阔了我的眼界,增长了我的知识,陶冶了我的情操,从中得到了快乐。有人曾说: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左右人生的宽度。在有限的生命里,读书何尝不是左右人生宽度的美好事情呢。读书可以跨越时空,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
有关读书心得感悟的句子篇三
成长的道路上,处处弥漫着书香,在书香的熏陶下我快乐的成长。这些伴我成长的书籍,。书给予了我很多的启迪,不同的书给予了我不同的教育,这也让我变的更加成熟。
题记
我爱读书,我享受于读书,因为读书是快乐的!读书是美丽的!它给我们带来了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让我们增长知识、丰富见闻、明白事理、开阔眼界,陶冶性情。
我读书,我快乐。
读鲁迅的《阿q正传》,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人人都应该有一颗爱心,关爱弱小的人,社会的最底层的人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不应该给予他们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如果每一个人都献出一点爱吗,世界就会更加美好。那些社会的最底层的人,也应该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我读书,我快乐。
读《最后一次演讲》,我深深的体会到闻一多的爱国情怀。抗战八年,他留了一把子发誓不取得抗战胜利不剃去,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及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最后被特务暗杀明知演讲的后果,但任然冒这生命危险宣布:前脚踏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踏入大门,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巨人闻一多,是一个伟人闻一多,是一个大写的闻一多!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闻一多先生虽然早以逝去,但他的精神与灵魂却在每一个人心中,如凤凰涅盘般获得了永生。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我深知:在千千万万个闻一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正以让世界惊叹的速度,腾飞着,我们的民族将在无数伟人志士努力下,将光环继续传扬下去,让所有的人仰视我们,仰视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中华这头沉睡的狮子已经醒来,他在像世界怒吼。东亚病夫华人如狗不的入内不会在出现,它将永远是历史的昨天。让我们努力起来,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中华!
我读书,我快乐。
读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保尔勇于献身,拼命工作;他酷爱学习,如饥似渴;他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他不畏艰难,挑战病魔。他永不言败,顽强生活这一切都可歌可泣。他有自知之明,他的深刻自我反省、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精神风貌和特征: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不畏艰难困苦一往永前的革命气概。
他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它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合群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他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说明了他惊人的革命毅力,他勇敢的投入生活和斗争,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只活了32岁,他的一生很短暂,但他的生命真正充实和极大的幸福。
他是我的偶像,也是我们每一个青少年的楷模。我从他的身上得到了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他让我从一个遇事只会哇哇大哭,只会逃避的我,变成一个坚强,勇敢,敢于承担的女孩。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要逃避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似乎在告诉我,要有铁一班的意志,做一个战士,这时我就会勇敢的站出来,与之战斗。顽强、执着、刻苦、奉献、勇敢、奋进的人格操守应成为青少年永恒的人生精神坐标。这种精神也将永留在我心中。
我热爱于读书,享受于读书。读鲁迅的《阿q正传》,我明白;要有一颗爱心,平等对待帮助每一个人;读《最后一次演讲》我明白;要不断的努力学习,为国家做出贡献;读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我明白;做人要顽强,勇敢,执着、刻苦,勇敢的面对困难。我读书,我快乐。书给予了我很多的启迪,不同的书给予了我不同的教育。在书的世界里,我知道了太多太多。花季的我,漫步于花之园圃,徜徉于书之殿阁,发现了读书也是一种别样的别样的生活。体味生活,品读好书,个中滋味,怎一个乐字了得!读书,真是一种幸福!
有关读书心得感悟的句子篇四
呐喊!呐喊!中国人民站起来啦!一本《呐喊》,曾经激励了多少旧社会的年轻人。
出自鲁迅之手的《呐喊》,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是五四运动时期社会人民的真实写照。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解除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鲁迅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它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尽管,那个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但看完这本书,我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书中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这个可怜的人儿啊,深受封建礼教和制度的迫害,对社会甚至是自己身边的人都有一种恐惧感。它总认为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认为封建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尽管,那个社会是不会真的吃人的,但那句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吃人社会发出的勇敢挑战,是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枪。
而《孔乙己》则又是一篇抨击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文章。孔乙己,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在封建统治的毒害下,他只会满口之乎者也,一无所能,不得不做了梁上君子,并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的死去。可怜的他,因穷困成了人们的笑料,因偷窃被打断了腿,尽管他心地善良,可又有谁会去同情他呢?在茫茫人海中,他就只能这么走下去。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是啊,他的债谁帮他来还呢?封建社会欠下的债,又有谁帮它去还呢?辛酸的故事,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再说说《阿q正传》,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它是鲁迅的代表作。它塑造了一个以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他同样可怜,一无所有,受欺凌与剥削,只能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曾经的他,浑浑噩噩,苟且偷生,在听到辛亥革命的消息后,他却向往革命。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他被枪毙时结束,他的死,又是一场悲剧。阿q,这个看似不可理喻的人物,却正是那个年代广大农民的缩影。阿q的命运揭示了农民在腐朽思想毒害下的人性扭曲,不得不引起人民的愤慨。
《呐喊》所包含的,还有很多很多诸如此类的小说,他们都引人深思。鲁迅就是怀着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心情写下了这些文章,描写出一段段社会风貌,塑造出一个个人物,展现出一种性格。
有关读书心得感悟的句子篇五
记得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问妈妈问题,妈妈很少直接回答我,她的第一句话总是“你想知道的答案在书里,我们一起找好不好?”我经常好奇的问,妈妈你也不知道吗?妈妈笑眯眯的告诉我,她知道的知识都是从书里学来的,还有很多很多妈妈不懂的东西,在书里都能找到……我觉得书神奇极了,每次都能兴致勃勃的和妈妈一起去书里找答案。
从很小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听妈妈讲故事,妈妈总是找来有很多鲜艳图画的书,她读,我看。妈妈读的绘声绘色,我也看的津津有味。我不认识里面的字,可里面的故事和图画有趣极了,时间长了,我不但爱上了读书,还爱上了画画呢。那时我“看”过很多书,比如:《11只小猫做苦工》、《我的爷爷真麻烦》、《别再亲来亲去》、《提姆与莎兰的新朋友》、《婷卡》、《森林》、《火焰》、《春天的兔子》、《赶回家过圣诞节》等等,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1只小猫做苦工》,10只小猫在猫队长的带领下,看到“禁止……”就偏要去试试,最后被怪兽用诡计抓回了城堡,为他做苦工。所幸的是小猫们没有放弃,凭借自己的聪明最终从城堡里逃了出来。出来后,他们终于学会遵守纪律了。最喜欢听妈妈读怪兽发出的“呜嘿啊哈”的声音,感觉好恐怖。
上幼儿园时,不知妈妈从哪里找来的两本“小脚丫”,听妈妈读里面的故事,感觉特别喜欢,里面有小故事、小知识、我喜欢的连环画“琪琪和咪啦”,最最喜欢的“淘大大的特殊创造”,当然,还有特别好看的插画,这些全都让我看了还想看。可是两本太少了,那两本书都被我翻“熟”了,就吵着要新的。妈妈告诉我,可以拿着自己的压岁钱去买,我很开心的拿出了自己平时舍不得用的钱,也养成了用自己的钱买自己喜欢的书的习惯。从“小脚丫”中,我不只听了很多故事,还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知道了我们五官的作用,怎样去爱护他们;知道了怎么分辨发热,发热了该怎么处理等。中班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同学脸红通通的,趴在桌子上不愿意动,感觉像书里写的发热,就告诉了老师,用体温计一量,她真的在发热,老师好好的表扬了我呢。我感冒、发热时,不用妈妈总是跟着说,都知道多喝白开水,妈妈常常说,我这个儿子真给她省心,其实,这些都是书教我的呢。
上一年级后学了拼音,能自己看书了,我特别开心。《中国古代故事》、《成语故事》、《西游记》、《中国寓言故事》、《七彩语文》、《益智谜语》、《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动物故事》等都让我爱不释手。在我们班建立图书角时,我把我最喜欢的5本书带来,和同学们分享。我还经常把自己看到的小笑话、谜语、小故事讲给班里的同学听。他们向我借书时,我也很开心主动的把同学们喜欢的书带给他们看。有同学遇到困难时,我就把自己从书里看来的故事讲给他听,帮助他克服困难。看着他的脸由哭变笑,是我最开心的事了。当然,学校经常有做小报或手抄报的作业,我更是开心,因为在里面我可以随自己心情画自己喜欢的画,还可以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呢。
下学期开始,老师要求我们写一段话,很多同学觉得很难,不知怎么写,我一点都不怕,我知道怎样把事情写清楚,这些在《教你写日记》中都有介绍。我还把这些方法交给同学们:写景色时,可以按照顺序,从远到近或者从近到远;写事情,要写清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大家喜欢问,我也喜欢说,我和同学们的关系也更好了。
因为喜欢读书,也喜欢体会故事里面人的心情及说话的口气,在学校组织的一年级组的两次讲故事比赛中,我都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虽然和老师、爸爸妈妈的精心指导分不开,但我觉得,更是因为我爱读书,才会有这么多收获。
现在,我书架上的书已经很多了,有爸爸妈妈给我买的,也有我自己买的。我还对它们进行了分类:以前看完的,或者暂时不能看的,都放到书架最顶层;还没看的放在第二层,近期打算读的就放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现在,我看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就学着摘抄下来,虽然还不多,但我相信,只要我能坚持不懈,总有一天,我会写满整个本子。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可以与它亲密交谈;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自己的家,能从中感受到温暖;一本你喜爱的书,就像一处故地,等待你随时去重游。我爱读书,因为书能带给我知识,带给我快乐;我爱读书,因为书能丰富我的想象;我爱读书,因为书是我人生的向导,帮我找到智慧的源泉;我爱读书,因为书就像一架梯子,让我登得更高,看得更远。
有关读书心得感悟的句子篇六
周末,趁着没下雨,跑去超市采购一番。本来就是简单的几样日用品,但各色促销和新奇的诱惑还是让我超预算回家了。这是个大多数人非常容易出现的状况,我们原本只是奔着个5块钱的面包进了超市,但结果,我们可能花了150元买了一堆似乎有用的东西返回。这种消费冲动,就需要通过事先的计划加以控制,即计划在先,严格执行,自我控制冲动消费的情绪。
自控力,即自我控制的能力,指对一个人自身的冲动、感情、欲望施加的正确控制。广义的自控力指对自己的周围事件、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的控制感,它决定你能否支配自己的成功,你能否支配你的人际关系,你能否支配你的人生走向。这段来自白文婷编著的《自控力》名词解释,让我从理论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情绪与行为之关系,而自控力可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这本书共分为14个章节。
第一章,重点阐明何为自控力,及其要义重点。特别提及,没有自控,世界和人就乱套了。指出,在社会道理方面,我们给予自己最严厉的控制我们可以控制不了自己减肥,但我们必须守住法律的底线,不去进行攻击性的行为(在自我权益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这也应该是自控力的主旨。近段时间,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报道:某人因情绪激动,无缘由的情况下对公交司机大打出手,危及行车安全;某人为图自己舒适,竟罔顾飞行安全,在飞机候机待飞状态下,打开逃生通道,造成飞机航班取消。这样的情绪难于控制,已经到危机他人安全、侵害他人利益的地步,真是乱套了。
第二章,重点是拥有强大自控力的前提条件,意志力。书中提到,现代人自认最缺乏的品质就是意志力。而想拥有它,必须是自发的,而且源于一个人的进取心。说白了,一个人对目标实现的强烈渴望,演变成自我的信念,调控好自身的节奏,不懈向前。请注意,节奏二字。作为自我控制力的强大精神支柱,意志力,犹如电量需要合理修正,不断补充。因此,在这个自控力行进的路上,我们因自控良好所获得的成功、赞许、荣誉都是我们良性能源的补充,使我们更坚定信念,勇敢前行。
第三、四、五章节,重点探讨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情绪对自控力的诸多影响。情绪,既是个人性格使然,也是环境因素的产物。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的人就可以情绪暴躁;而有的人即使面临个人荣辱,仍可泰然处之。这就是情商,即认识、了解、控制情绪的能力。知觉与评估情绪的能力是心理学上两类最基本的情商。低情商者对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感知能力弱,容易导致情绪失控;高情商者对自身的情绪能够做理智的分析,对自身情绪的评估能力强,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情绪管理,是可以通过必要日常行为的改变、饮食的调节、环境的变化等来实现。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日复一日的工作,让我们感觉很乏味,身体各个关节都那么不舒服,似乎没有什么药物可以解决。而我们的某个同事却因为几日休假神采飞扬。这就是调节,当我们有职业倦怠感的时候,一次酣畅淋漓的旅行、一次敞开心扉的朋友交流、一次刺激味蕾的美食聚会,都会让人变得精神起来,愉悦起来。调节、改变、修正,不是为了逃避,是为了继续向前。书中,还具体了给出不少方法和路径可以借鉴。
有关读书心得感悟的句子篇七
玛格丽特是珍珠的意思。那个手执茶花的美丽而又凄苦的女子,也只有这样纯洁的字眼配做她的名。
她身陷在那个人性几乎泯灭的巴黎,卖笑为生;而我则拥有幸福的家庭,无忧无虑地成长着。我们之间并无任何相似,但她一直长久地震撼着我的心。
第一次读了《茶花女》是在九岁,儿童版,是她,第一次让年少无知的我懂得了“不幸”的含义。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会回忆起她的故事,为她叹息,为她愤恨。
而真正懂她却是在十一岁。那一天,我恰巧没带书签,又不忍心折坏书页,便只好把全译本的《茶花女》打开放在屉中,结果数学老师硬是说我在数学课上看书,把书拽出来,掷在地下。
心里很委屈。俯身拾起书,想要分辩几句,却又瞥见教师脸上的怒色,攥着纸巾的手轻抚着封面,我突然间想起了阿尔芒的父亲央玛格丽特与阿尔芒分手的那一段。
静静听完了老人的一大堆严厉的指责与苦苦的哀求后,玛格丽特一字一颤地说:“那就请您转告您那美好、纯洁、可爱的女儿,说从前有个女人,她一生只有一个心愿,但为了您的女儿,她把这愿望砸毁,用两只手把心捣碎,死了。”
说这些的时候,玛格丽特是绝望的,放弃挚爱,就无异于纵身跳入刚刚逃离的火坑。这不是她的义务,可为了另一个女孩子的婚姻幸福,她甘愿牺牲自己唯一的心愿!这种委屈,莫不如钻心剜骨一般痛楚!相比之下,我所受的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又有什么资格为自己鸣冤喊屈、忿忿不平?
刹那间懂了玛格丽特,懂了她的善良,懂了也的艰辛,懂了她全部的坚韧与伟大。
我与她,虽然有着太多的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我,成为一个和她一样、充满人性光辉的人!
泪,在那一瞬夺眶而出,晶莹如珍珠。
繁华深处茶花仙,
水中倩影已难辨。
珍珠作名心亦洁,
淡笑一抹绝尘烟。
有关读书心得感悟的句子篇八
最近我读了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这本书。这本书里面,写了许许多多可爱的小昆虫。
昆虫学家法布尔把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小昆虫都表达的活灵活现。他把那些小昆虫怎样筑巢、怎样捕捉食物,那些小昆虫身上的颜色、形态,等等,都写得一清二楚。他还把可怕的蜘蛛、恶心的绿蝇、凶狠的螳螂写得栩栩如生。在这些昆虫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孔雀蝶和螳螂。
大孔雀蝶是一种为爱而生的蝴蝶。这些漂亮并且大的像鸟一样的蝴蝶,好像从来都不知道去寻找食物吃。它们会花费自己的一生,来寻找自己的配偶,其实它们的生命也只有短短的几天。因为它们只知道爱,却不知道像别的蝴蝶那样在花丛中吸吮花汁,所以它们自然而然就不会长寿。
但是凶残、毒辣的螳螂可就没有像大孔雀蝶拥有那么多爱心了,也绝对不会那么的温柔。不过螳螂长着苗条的身材,而且再配上淡绿色的皮肤和纱一样的翅膀,显得特别优雅。很久以前,农夫们看见螳螂总是仰望着天空,两只手也高高举起,就像是在祈祷一般,因此都称它为“祈祷的女神”。
可是人们却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外表看上去像是女神一样的昆虫,竟然是一个凶狠手辣的杀手。只要有其他昆虫从它的身边经过,不论是什么样的昆虫,也不论是故意的侵犯还是无意路过的,螳螂都会立刻气势汹汹的冲上去。
螳螂都是爱吃活的昆虫的。软颈、大刀和锯齿是螳螂最具杀伤力的三大武器。在所有昆虫中,只有螳螂的颈部是软的。
但是它的凶恶和残忍是人们想象不出来的。因为,螳螂不仅仅吃其它的昆虫,还会吃自己的亲朋好友。还有更惊人的,那就是雌螳螂会把自己的丈夫给吃了!
真没想到,大自然里还会有自相残杀的事情发生。真不知道,大自然里还会有哪些我们没有发现的可怕的、惊奇的事情!
有关读书心得感悟的句子篇九
文学作品中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显得更加的温柔,更加的清纯,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
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第一范文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
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有关读书心得感悟的句子篇十
读了《老人与海》这本书,我觉得老人的很多精神品质值得我学习。
老人是一个乐观的人,对生活充满期望,并且懂得满足。在远离陆地的海上,只能吃一些生的鱼肉,可老人却不觉得自己可怜,因为他总是想到有人的处境比他更困难,什么吃的也没有,而他起码还有一些食物和淡水。如果是我,可能早就叫苦抱怨了了。
老人非常有耐心,并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老人在大海上等待了85天,终于有大鱼上钩了。在与大鱼的拼搏中,老人曾经磨破皮受伤过,抽筋过,甚至流血过。为了把大鱼拉上来,老人咬紧牙,用受伤的手拉着绳子,用了三天三夜,没有放弃,终于成功了。如果是我,会认为我受伤了,很疼,可以放弃了,而失去一个机会。只有有毅力的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老人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在捕获了大鱼以后,来了一群又一群的鲨鱼,它们十分强壮,数量也多得惊人,而老人却孤身一人,只有一把鱼叉,一把大刀和一支桨,根本斗不过鲨鱼。但他没有因为敌人太过强大就放弃,让鲨鱼啃食鱼肉。而是放手一搏,尽力的多弄死了一些鲨鱼。虽然最后大鱼只剩下了一副骨架,但老人面对失败非常坦然。这种在困难面前毫不畏惧,面对结果,胜不骄 败不馁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也要向那个男孩曼诺林学习,尊敬长辈,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大人生病的时候,要学会照顾自己,甚至能照顾大人。
读了《老人与海》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有关读书心得感悟的句子篇十一
周围的同学看了《简爱》都说非常感人,带着好奇心,我翻开了这部小说的第一页,便欲罢不能,真是一本值得回味的好书。
我为简·爱在舅妈家被欺负而流泪;为简·爱初到孤儿院糟受人格的屈辱而流泪;为简·爱的生活境遇而流泪;但这些大多是对简·爱的同情。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为罗彻斯特最终选择了没有社会地位、长相的简·爱。
我欣赏罗彻斯特,以他的绅士身份、他的贵族地位、他的渊博知识、他的财富,在当时与从孤儿院出来做家庭教师的简·爱的结合,在很多人看来,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但为什么这样一个的事实会成为现实呢?他看中的是简·爱的人品与气质,而我自己认为那是简·爱的内在美。这种内在美或许不如外在美那么绚丽,那么迷人,但她值得让人细细品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吸引人,越发有魅力。
当桑菲尔德庄园被疯女人烧成了废墟,更糟糕的是罗彻斯特被烧成了残废。他孤身一人,眼睛再也看不见一任何一切事物。远在它乡的简·爱毅然放弃了表哥的爱情,回到他的身边,去追求心灵中的真爱。
或许有人觉得简·爱傻,但真是这种单纯的想法与质朴的感情才会赢得真正而美好爱情。他们共同演绎了人世间最美的感情,更获得了人们的祝福与尊敬。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来读好书,过个快乐而又有意义的暑假吧!
有关读书心得感悟的句子篇十二
沈从文是本世纪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也是的物质文化史专家。对于许多人来说他还是个谜:学历高校,行伍出身,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时间证明,他许多作品今天依然显出极强的生命力。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地傩送……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边城》是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沈从文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旧军官家庭,后因家境转入困顿,刚刚小学毕业、年龄还不满十五岁时,即厕身行伍,到人世间去“学习生存”。其后数年间,他随当地军阀部队辗转于湘、川、黔边境及沅水流域各地。
三十年代初,沈从文在创作的同时,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以其在文坛的广泛影响,被视为“京派”作家年轻一代的领袖。一九四九年以后,由于“历史的误会”,改行从事古代文物研究,并先后出版《明锦》(与人合作)、《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古代文物图案集及学术论文集。1964年,受周恩来之嘱,着手编着《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文化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进行了整修。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每天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有关读书心得感悟的句子篇十三
人越惧怕死亡,就活的越怯懦,而坚强乐观是对死亡的超越。人因为孤独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独,在冥冥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因果。看了余华的《活着》,才开始觉得自己从未真正的活着。
《活着》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悲欢,表达了福贵一生的起落盛衰,读它,我们会顿悟活着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人一旦被上帝关注,那么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遗弃。那一抹悲伤的气氛还未退却,又增加了一份妻离之痛,家珍之父罗鼓声张的接走了女儿,带着福贵未出生的孩子。福贵木讷了,哑然了,没有说一句话。我一直认为:亲情是人内心中无形的线,看着亲人为自己所累时,人的自责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贵也如此。福贵的人生轨迹从圆滑优美的弧线变的曲曲折折、颠簸不平了,而他在一直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此时的福贵叫“富贵”,带有点讽刺性的悲凉,但此时的福贵很真实,很认真的在活着。
人一旦真实得活着,那不真实也变的真实了。当福贵的妻子家珍带着儿子有庆回来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昔日里被自己痛打痛骂的妻子竟好端端的站在门前,带着那份执着的微笑,福贵终于明白了自己有多么的浅薄。女人是水做的,有着太多的柔情和牵绊,而女人又是坚强执着的,有着太多的深情。在人拥有时,人就会很容易忽略她的存在,在他失去时,他才想起她的好,但此时的福贵再也不会不顾妻子了,他开始变的疼爱自己的妻子了。他们的爱情不再是奢侈的形式,而是情深似海的患难夫妻,为了一家人活着,他们真实的在劳作。
这也许是上帝故意搞的一处闹剧,活生生的让一个人经历些许的生离死别,而后彻悟人生。
在战火纷飞时,福贵更想活。之后遇到解放军,他幸免回家,看着那依旧的茅草屋,福贵也许感到从未有过的亲切;看着眼前的一双儿女,福贵也许才真正体会到活着有多么的重要。眼泪是思念的载体,是欢欣的背面,是情意绵绵的流淌,夫妻两人劫后余生相逢是让人感动的人生场景。福贵在死亡中的挣扎是有价值的,是对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独和痛苦的勇敢。
但命运似乎并不赞赏他的坚强和勇敢,无情的夺取了有庆年轻的生命,福贵心中那升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浇灭了,看着静静躺在病床上的儿子,福贵的坚强被失子之痛冲磨的所剩无几了,他也许自责自己给儿子起的“有庆”这样带着嘲弄的名字吧,但福贵还在活着,因为还有家人。可理解的情况下,他往往将感情转移到他物,人是情感动物,再怎么受打击,也磨灭不了他真实的性情。福贵经历了太多的不幸、悲伤和痛苦,我想,他已经超脱了那样苦楚的生活,他在真正的活,不带半点掩饰痛苦的虚假。
经历的越多,彻悟的就越深。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实是另一种的生,那么人就活的真实、宁静、淡然,就像福贵在静静的午后向别人讲述自己的一生。其实,福贵一生的悲摧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一个不成熟时代的,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有着太多的躁动与不安,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潮流中显得摇摇摆摆,难以把握。那是一个不成熟、不理性、不民主的时代,而人总是被动的接受那个时代,人权也许遭到了上天都难以容忍的程度,福贵就是那个时代的不幸儿。个人虽然超越了生死。但却难以超越时代,而福贵却在那个悲摧的时代里好好地活着,带着份别人看不懂的释然。
《活着》用最朴实无华、最平铺直述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真谛。书中,生命在不断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变得异常诡异,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测的成分也就越来越大,越能体会生命的可贵和活着的不易。那层出不穷、带着与生俱来的印记。生活的意义与幸福的标准,永远没有答案。《活着》向我们昭示了平静从容生活的可能,绝望的不存在。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结论的话题,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我想起了身残志坚的作家史铁生,年轻时因一次意外,双腿残疾,之后又频发重病,生活坎坷,然而他在《我与地坛》中曾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它还说:活着是自己的一种选择,既然选择了活着,为什么还要痛苦的活着!
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正是这些许许多多伟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们透过泪水观察到了微笑,通过苦难体会到了生存。
福贵一生的悲剧是自身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活着,为了什么,为了这让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吗?不!正是这种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觉更加强烈。希望破碎后的痛楚使下一个希望更加真挚,使得来的幸福更加珍贵。人生来就注定要伴随悲伤,但正是悲伤使我们更清醒地活着。正如余华自己说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是他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信息,坚持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些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其实,自己的生活别人难以懂,别人的生活自己也不会刻意去懂,在这个时代中,我们都要好好地活着,无需惧怕死亡和时代的局限,只需真实的活在当下。
有关读书心得感悟的句子篇十四
置于书的世界,遨游在书的海洋,洋溢着无限的美好,无限的梦《骆驼祥子》与这本书接触是在三年级,那时的我便已被这书深深的震撼。《骆驼祥子》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名叫祥子的青年来到北京拉车,那是一个怀着美好梦想的青年。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日辛劳,的梦想不过是买上一辆新车,过上幸福的生活呀!可是呢,在那黑暗的旧社会中,连着一个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经历了几次打击,原本一个活力十足的青年,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无恶不作,令人厌恶。
《骆驼祥子》这本书,是那么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当时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之苦。
再想一想现在的我们,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或许是再幸福不过了。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亲的“掌中之宝”。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小到大,都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呵护的。没有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我们,甚至连绵绵细雨都无法挡下,遇到一点儿小小的挫折,便妄想向站在自己身后的父母求救。
倘若,现在这样的我们出生在当年那黑暗的社会中,定是无法生存的。事事依赖父母,处处依赖他人,无法凭一人之力在世界上扎根生长,又如何可以在傲雪凌霜之中傲然挺立呢?若是离开了父母便无法成长,不能自律,又怎能在茫茫大海中所求一丝空气呢?
在当代社会中,孩子依赖父母是在常见不过的现象了。如今的我们,又有几个是可以不需要父母帮助,凭一己之力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呢?又有几个是可以不畏艰辛,打下一片天地的呢?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学习,学习祥子那种艰辛劳苦不畏艰难的精神,离开父母的怀抱,独自成长。
有关读书心得感悟的句子篇十五
意大利青年亚瑟·伯尔顿,出身富商家庭。成年后投身革命。由于疏忽,亚瑟在忏悔时不细心泄露了机密,使得战友被捕,令青梅竹马的女友琼玛误会。亚瑟还痛苦地发现自我竟是无限崇拜的蒙泰里尼神父的私生子。一连串的打击粉碎了亚瑟的心,他一锤子杂碎了心爱的耶稣神像,在书桌上放了一条伪装自杀的纸条,毅然离去,来到了南美洲。
在南美洲漂泊的13年,他受尽屈辱,历尽艰辛。他化名为牛虻回到意大利时,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坚定、冷酷、老练的人了。牛虻回国组织武装,偷运,进取准备起义。但最终本能逃生的牛虻却因为蒙泰里尼站在面前犹豫没有开枪而被捕。生父的劝降没能打动牛虻,牛虻也没能说动蒙泰里尼加入他们的组织。蒙泰里尼痛苦地在儿子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上了字,牛虻从容就义,倒在枪下。
蒙泰里尼是一个对督教徒们来说算得上仁慈的红衣主教,他对亚瑟的感情也有着浓浓的父爱。13年后,他们再次相遇,可是父子两人都有着自我的信仰。蒙泰里尼在要上帝(宗教)与儿子(革命)之间作出抉择。对他来说,上帝是创造一切完美事物的神灵,是上帝让亚瑟没有淹死,是上帝把失散了13年的孩子还给了他……他无法舍弃他心中的上帝,又无法将他的爱分出一半来给儿子。蒙泰里尼最终目睹了儿子的死亡,但他很快也随儿子而去。
当蒙泰里尼痛苦地在上帝与儿子之间作出了选择时,他觉得以血赎罪的事应当在儿子身上实现;当儿子再也醒可是来的时候,他又后悔自我作出的选择,因思念儿子而精神失常。
在蒙泰里尼看来,他一时间作出的选择是对的,可等心爱的儿子再也不能回到他身边时,他又无比悲伤,他在当时没有认识到儿子对他的重要性,虽然当时他也爱着儿子,但他不能背叛他的天主。一段杯具是因为当时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就上演了。
有人曾说:“选择就意味着失去。因为任何一种选择,必须以放弃和推动某种事物为前提,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择。”“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说的不也是这么一种道理吗?选择是多么的重要,它关系着未来事物的发展。我们无法后悔自我的选择,更无法改变当初的选择。应对着一道道人生中数不尽的选择题,如果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误了大事,酿成了严重的后果,那今后的人生又该何去何从呢?
所以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漫随天际云卷云舒。”这才是人生的彻悟境界。
有关读书心得感悟的句子篇十六
《老人与海》这本书是一部不朽的着作,同时也是属于学生们写读后感最爱用的材料之一。因为本书的主旨仿佛早已明确,无非称颂一番什么硬汉啊,打不败啊之类的变形金刚似的思想。再加上本书又薄,寥寥数万字只算的上中篇小说,文字又看似简单易懂。于是就算真正看过的貌似也摸不到什么头绪,只好把前人早已嚼烂的几句话翻来覆去的拿来从头感慨一番。
我很不满。
于是我决定抛开一切貌似已成定式的“心得”,“体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老人与海》以期有一些新收获。
书的序言中提到,海鸣威说过“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没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序言作者的说法是“…但是显然,我们还是能从《老人与海》中读出不少的象征意义出来。”这不失为一种解释,我也因此另有一番自己的看法。
也许在人们看来的“勇气”,“无畏”的“战斗精神”,只是作者所勾画的人类宿命——与命运抗争而又悲剧结局的一种解决而已,甚至是那段着名的独白:“人尽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无奈的对抗。老人的生活与海联系在了一起,那是不是可以说是海束缚了老人呢?漫长的等待却等不到回报,老人还是在期待着一条大鱼,老人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多少?扛着那面“仿佛永远象征着失败的旗帜”,老人等到的“胜利”又是什么?就连自己最终的收获,那条大马林鱼,也是被鲨鱼吃得只剩一副骨架和一个送给孩子的头骨。老人说,我昨晚吐出了一些奇怪的东西,感觉自己胸口什么东西碎了…到了最后,看着海湾里和垃圾一起漂浮的鱼骨,那位太太说,我从来不知道鲨鱼有这么漂亮的骨架。除了失败,还是失败。作为读者,我的眼里看到的是无尽的失败。作者仿佛在揭露这样一个“秘密”:人类即是失败。无论自己如何努力地向一个方向奋斗,终究都会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下得到一个与自己预期不符的结果。这种不完美即是令人痛苦的根源,也是我看到的《老人与海》的主题。
作者的用意难道就止于此了吗?我看不是的。满眼的失败后面,潜藏的是对胜利最真诚的渴求。海鸣威所描述的这个老人与海的简单世界也许正是我们复杂的现代社会的映像。老人的失败仿佛也是每个人经历的缩影。这就像一个警报,时刻提醒着世人关注自身,关注自己生活的目标与意义。毕竟,我们还要胜利。
写到这里,我的感想也算是结束了。我的观点也许有些与众不同。我想说的是,作为一部现代作品,对其的理解绝不能局限于一点。同时,任何人也不能说自己的理解就是完美的,正确的。对待任何一个作品都可以多层地来剖析。这样的方式我觉得才是合适而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