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电影催眠大师观后感100字(三篇)
观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观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电影催眠大师观后感100字篇一</h3
在《催眠大师》热映后,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尝试催眠,到底什么样的人比较适合催眠呢?以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每天都活在催眠中,自我催眠或者别人的催眠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所以,当然每个人都可以做催眠或自我催眠。有时候催眠中会引发一些深层的情绪,只要让这些原本深藏在潜意识中的情绪发泄出来就可以了。如果身心已经有异常状态,例如长期情绪不稳定、忧郁、焦虑、失眠、恐惧,或者已经检查出有身心疾病者,建议在运用催眠帮助入眠及放松的同时,应同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以达到最好效果。也可以避免一旦进入深度催眠后引发深层情绪,为自己带来无谓的困扰。
影片《催眠大师》一开始就将人引入一种玄幻的感觉,很多人会问催眠真的可以让人回到过去吗?在催眠过程中真的会忘记咨询师的身份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催眠当中有一个深度测试,在深度测试当中第五级和第六级可以称为正向幻觉跟负向幻觉,这个时候被催眠者是能够暂时忘记治疗师的身份的。
很多人会问催眠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如影片中徐铮在授课时所讲的那样,凡是一个人在专注之下他要达成某一个目标,那就是催眠。所以不管他是否闭上眼睛。如同我们说的看电视时,电视中的广告会不知不觉从我们的视觉神经听觉神经和感知神经进入到我们的内心,而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种催眠状态。
电影催眠大师观后感100字篇二</h3
作为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影片的《催眠大师》,由80后极客陈正道导演、徐峥监制并携手莫文蔚主演。影片借助催眠这一心理疗法,讲述了徐铮饰演的徐瑞宁医治莫文蔚饰演的任小妍过程中发生的一场催眠与反催眠的故事。影片融合了融惊悚、悬疑、心理、情感元素,是一个全新类型化电影的尝试与探索。
《催眠大师》以催眠为话题,虽说开创了国产电影的先河,但这类型并不是首创。比如 瑞典 莱 塞·霍尔斯道 姆 执导的《催眠师》,日本 落合正幸 导演的《催眠》,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催眠大师》中的催眠更似《盗梦空间》的梦,而催眠与反催眠则是一个个“梦”被重构与解构之后的斗争。融入了情感戏份的《催眠大师》,早已不是借催眠而催眠,表现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惊悚与悬念,以此来为这一新“概念”造势,而是透过催眠之术,展现人物的内心真实情感。
《催眠大师》》以缜密的逻辑设计和新颖的催眠题材,让人感受到一次医学生的催眠疗法,也让人尽情感受一次情感的直面“袭击”。影片中的纯手工搭建的布景,没有了科技渲染出来的虚假,仿若被导演魔术化一般,真实自然。而场景与场景的衔接,在镜头与剪辑的完美配合下,可谓天衣无缝。导演细节化的处理,明显符合了心理学上催眠治疗。房中一张桌子,一块布,有纹理的地板,挂在墙上的油画,以及房中下雨等等设置,已然经过了精心的配置,这样的心理治疗空间,不仅给人真实之感,也让人感到了一丝丝的“恐怖”,抑或说悬疑。
《催眠大师》似乎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机能主义 心理学家 先驱詹姆斯的“意识流”,以意识来虚幻一个个空间,又以空间来治疗病人,这样与现实“二元对立”的虚拟空间,其实就是一次“潜意识”的活动与精神分析。病人莫文蔚在徐铮催眠之下,来推动她某些信息、 情感 、欲望以连续运动的方式进、出意识,以此来得到心灵的救赎。影片中,徐铮对莫文蔚的一句话,可谓点中她的内心最深的情感。“就算你真的能看到鬼,也不能让你的未婚夫活过来,死了就是死了”,这样的劝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将情感深藏在心底深处的痴情女子形象。
这部采用了杜比全景声技术混音的《催眠大师》,仿若一个留声机,声声绽放出惊喜。这样将“动态对象和播放声道的崭新混音和声音定向方式”,极力地还原现实催眠治疗的艺术效果,并全新地打造出视觉、听觉震撼。而演员的精彩演绎,则使得影片在心理医生与病人之间来回“折腾”,有了强大了叙事逻辑支撑。徐铮似乎又一次突破,已然没有了《太囧》中老板的“高人一等”,没有了《无人区》中律师的严肃,而是具有了一名带有点疯狂的心理医师。而莫文蔚也明显地摆脱了之前的花瓶角色,更是加入歌手的本真角色,让其演唱《you must love me》。影片就是在一间办公室,两个人之间尽情演绎,仿佛清晨泡制的一杯香茗,需要慢慢品尝。
影片中的悬疑和惊悚,早已脱离了国产片惊悚的路子,而是借用“潜意识”之后的智慧交锋。而这一切的“梦”,都只是一个外壳,里面包裹的却是真真切切地情。或许正如片中莫文蔚所唱:“有些事我深藏心底/想说却一直没出口/唯恐坦露我的心思/你受惊会不辞而别/你得仍将我宠爱……”
电影催眠大师观后感100字篇三</h3
《催眠大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国内近年来少有的悬疑佳作。无论在情节设置,还是节奏编排,连带出色流畅、包括极富压抑感的的运镜和感性敏锐的配乐,都可以说动用了上乘配置。在一个大房间里所完成的催眠对弈,既惊悚又敏感,用一个静止的场景,通过周旋灵敏的运镜和灯光设置,以及一系列细节爆发点的精心操纵,完成了主人公心理对抗的疲惫和濒临崩溃的整个过程,逐渐把一场看似平常的心理催眠引向生死迷境和情节层叠的高潮。
有室内剧风格的精彩演绎,这对于国内电影来说无疑是一次大胆而自信的拍摄尝试,令人耳目一新,惊呼过瘾。更为可贵的是制作者对于心理催眠,这一观众普遍陌生的领域的尊重和探索,在电影里所使用的心理解救方式方法都比较符合心理学逻辑和推敲,这一切使得这个故事在前三分之二的完成度很高,非常饱实,让人惊艳;而在后三分之一接近结尾和真相大白时,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平庸的结局几乎无法阻止这个故事滑向一个虚弱而苍白的空洞。
这部影片节奏感紧凑,让人置身在紧张的氛围中,快慢结合、突出重点。徐大夫这次的心理催眠非常艰难,他从一个自信明确的人,到一个风雨欲来的傍晚,变回疲倦和孤独的人。人在精疲力尽的状态下,是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和催眠操纵的。这是镜头缓慢推进,时间缓慢推动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为之后的催眠做足了铺垫,使整个环境都紧张了起来。任小妍进入梦境后时间虽慢但空中的木棉花是快速飘落的体现出人物内心的焦躁不安,瞬间切换的场景更表现出被催眠后催眠师极力寻求任小妍的记忆。让我们聚焦结尾,徐大夫反被催眠,徐大夫撞车掉进河中,本应是极快的镜头导演把它巧妙的'放慢,直至入水那一刻惊起水花节奏突然变快,徐大夫在水中发现自己还活着在自救的同时想要救他的未婚妻,节奏逐渐加快代表着徐大夫心情的同时又代表徐大夫救人成功率的降低,让我们所惋惜。
整部电影流畅、精彩。若是结尾能更引人入胜,不虎头蛇尾,我相信这是近些年来悬疑类作品中最出色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