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春第一课》观后感(五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观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篇一

《新春第一课》主要讲的是留守儿童。据统计,我国现有留守儿童一千五百万,其中大部分是父母长年不在家,由爷爷奶奶看管。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则是一位正在读高中的一名男孩。他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很少有回家的时间,而他因为很少见到父母,所以几乎连父母什么样都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整天垂头丧气,他从孤独的阴影中慢慢走出来,成了一个活泼开朗、受人喜爱的阳光男孩。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被一点儿小小的挫折而蒙住了双眼,整天垂头丧气、无精打采。这样只会使你比别人更差,我们应该勇敢的站起来,正确的面对种种挫折,把悲伤的阴影彻底从自己的心头赶出去,人生中遇到挫折的事情很多如:考试考不好,被别人欺负,玩得太晚而一人走在街头上……想必这些同学们都经历过挫折的滋味一点也不好受。

另外我们应该多些勇敢与坚持。有些事情不用害怕,只要勇敢地面对就一定会成功,即使你失败了,也不能太伤心,应该重新打起精神,坚持不懈、继续努力。总有一天好远就会降临到你的头上。

留守儿童他们坚强、他们勇敢,但他们也需要大家的爱、需要大家的帮助而不是讥笑和歧视……让我们携手关爱身边的留守儿童吧。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篇二

短短的几十分钟,我的心灵却却被深深地震撼,四个普通人物的平凡故事生动的诠释了爱与美丽的真谛。或许,这就是《新春第一课》的魅力吧。

初次观看,有太多的意想不到。

我想不到,每月200元如期寄给贫困山区,十四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却从来不曾索取一点点回报哪怕是一句感谢的话语。更想不到他在邮寄时填上的根本就是个不存在的名字。要不是记者通过多种途径最后找到他,他是根本就不会露面的。他叫袁振江,每天靠卖牛奶谋生,一辆脚踏三轮车就是他的店面。每天收入微乎其微,养活自己一家三口都很困难,而他却还在想着帮助别人。这样超越时空的慈善,把袁振江和远安地区的孩子们紧紧连在了一起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他做到了,是梦想的力量在支撑着他。

我想不到,一位普通的支教老师,为了一个信念,在贫困地区坚守十几个年头,从不言苦,从不喊累。她是孩子们心中的暖阳,她是刘发英。为了助学,她在网上建立了“英子姐姐助学网”,她用网络凝聚四海爱心,她用行动实现助学梦想。

爱,在山路蔓延。

我想不到,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的人用坚持和汗水舞出艳丽的舞姿,在听不见音乐节奏的情况下依然能整齐划一地表演出“千手观音”。她是无声的观音姐姐---邰丽华。听不见,也说不出,那都不要紧,只要有梦想,它可以化为耳朵,化为嘴巴。努力和信念编织“我的梦”,她的舞姿飞过天空,留下“梦想”二字。

顿悟……

是梦想,是梦想创造了他们,是梦想支撑着他们,是梦想鼓舞着他们。

逐梦,是注定孤独的旅程,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是铁打的肩膀,才扛得起光芒。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篇三

带着爱国的情怀,带着新学期的目标,我们在开学第一天观看了以“传承家风家训·践行核心价值”为主题的20xx年“宜昌市新春第一课”。

通过介绍赵一曼家书蕴含的爱国情怀、杨启发家庭培育的敬业家风、李元成全家恪守的诚信家道、罗必炎一家践行的友善家训,推介师楠、黄炼娟、余佳琪、李熠辉四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学生代表事迹,引导全市青少年学生和家长积极培育好家风,努力营造适合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

我对赵一曼的英勇牺牲,对日寇的暴行铭记于心。赵一曼的人生经历磨难,她对日寇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不惜为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那一幕幕心惊肉跳的景象,激发起我们的爱国情怀。她在与丈夫和儿子绝别时,仍然希望儿子能快点长大,成为热爱祖国、自强自立的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具有强烈民族情怀的人。

“家风家训家规”的观看,使我们再次潜移默化地受到“诚实、孝道、勤俭、诚恳”等优秀品质的熏陶。百善孝为先、尊敬长辈、诚实守信、光明正大、勤俭节约、爱国爱民,这一条条家训,一篇篇家教故事,无不承载着一个家族的思想延续和优良传统。

“新春第一课”让我对中国民族的悠久历史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树立了新学期的目标。

通过这部影片,我了解了宜昌的历史、风景名胜、传统文化以及宜昌的未来与发展。为了实现宜昌梦想,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从现在开始,要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好好学习,打好基础,长大后报效国家,创造宜昌美好的明天。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篇四

寒假后又回到那个熟悉的校园,再次观看《新春第一课》,使我心绪缠绵,一些人物久久萦绕在脑海无法抹去,自我反省的沉重与敬佩交织在心头……

抗日战士赵一曼牺牲时唯一留下的家书,深深触动了我的心,那是写给她一岁的孩子宁儿长大后看的一封信。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来到宜昌建立地下交通工作,她铭记着革命能让人民幸福的毕生信仰,从事了这份存在着危险的工作,可是一位抗日英雄何来的惧怕?既然走上了军人的道路,早已把生命抛开在外,为祖国做出奉献,即使牺牲也是死而无憾。

天不随人愿,日军最终还是将赵一曼关进了大牢,没日没夜的严刑拷打,竟在她这里问不出来半个字来,就连男人都坚持不住的恶劣环境,一个女人又是如何拼过来的呢?我想只有心中无限的信仰了吧。最终,在1936年8月2日,她走上了去往刑场的路上。为了祖国!为了革命!死不足惜,可唯一使她牵挂的是她刚出生还不到一个月的宁儿啊!于是在这个通往死亡的道路上,她留下的,是给她孩子的家书,这封在日军待了足足二十一年的家书最终回到了宁儿身边,心中又是何种痛苦呢?也许我永远无法体会那深深的情感,但仅仅作为一个旁边观者,我早已像刀子捅破肌肤一样的生痛,宁儿,你呢?

赵一曼三十六年的人生,虽被终结在某个时刻,但她的经历,烙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类似的事例不只这一个,一家三代人衷于对艺术的创作、热爱;一岁高烧后失去听力,但使终向上向善的黄炼娟;呵护一份真爱,用军人的真诚守护超越亲情真感的李无成;负担重,经济条件差却始终赡养你个父母的罗必炎。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家训是血脉永相连紧密的关键,我们要谨记、传承。

《新春第一课》观后感篇五

今年《新春第一课》的主题是“弘扬传统文化,热爱美丽宜昌”,片中重点介绍了宜昌的风土人情及民俗文化。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拥有着全国第一水电工程---世界第一大坝;它拥有壮丽的水电文化,拥有独特的巴楚文明,拥有古老的三国文化……它有着宜人之城及昌盛之地的美誉,它就是宜昌!

《新春第一课》相继讲述了为挽救或宣传宜昌文化而做出贡献的名人周立荣、胡振浩、汪国新的故事。一个用一首《巴山恋歌》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大奖,倾力传承巴土文化,用文章、书本、歌词书写了自己的家乡;一个将生命献给《峡江号子》,被外国宣称“西陵峡江号子”,它架起了世界的文化之桥,被国家列入了非物质遗产;一个用浑厚的画笔画出了“三国情”,将关公文化发扬光大,将属于宜昌文化的忠、义、仁、勇画在雪白的纸上,笔笔生花。

有的人用歌词唱出了“乡文化,国文化”;有的人用一首“号子”嘹亮出了传承千年的精神品质;有的人妙笔丹青画出了传统文化。这些故事都说明了我们需要弘扬传统文化,使这些自古以来都应该流传的精神品质能够流芳百世。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文明没有断代的民族,自古便是礼仪之邦,所以我们应该继承这些璀璨耀眼的民族文化。

《新春第一课》无非是讲述爱祖国、爱民族、爱家乡的道理,从土生土长的家乡习俗里去传承那些传统优秀品质。宜昌特有的民俗、文化、风气等将其融入其中,以便开足马力共建和谐美丽宜昌。然后告诉我们要热爱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热爱这美丽的宜昌城。

如今的我们正是青春芳华,朝气蓬勃,我们要做民族民俗文化的薪火传人。我们要做的事情也许很小但意义深远。比如,在校中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外多接触民俗文化活动。学习实践的方式可以是展览出一张张惟妙惟肖的剪纸;可以是张贴出一篇篇生动感人的社会实践文章;也可以是从嗓子中迸出的民俗曲子;也可以是课间操跳的巴山舞;亦可是为家乡的民俗风情拍摄的精彩画面。一步一步,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为弘扬传统文化而努力。

我们在宜昌,民谣口技巴山舞;我们在宜昌,雄伟壮观瞿塘峡;我们在宜昌,大江截流筑大坝;我们在宜昌,山美水美人更美;我们在宜昌,弘宜昌文化,扬民族传统。

万里长江水长流,坐落重武二都城,五支河流接踵来,巫峡西陵瞿塘峡,跃腾科技,三峡大坝。建筑特大城市,你我他!弘扬传统,爱宜昌!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