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学心得感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3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感悟,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恰当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感悟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学心得感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篇一

这里想跟大家交流下我的想法。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其实就教育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人如果受了十几年教育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要做什么样的人?我能为别人做什么?那么生命的意义何在教育的意义何在。生命化教育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而我们老师要做的是把对孩子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着眼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发展”,帮助每一个孩子都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价值。

我反思了一下美术课,觉得有几点做得不够,谈谈我的体会:

其实美术是一门人文学科,情感是美术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没有感情投入是画不画好画的。新课程改革将课程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三个目标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当属“情感态度价值观”,它与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关系到他们完善人格的塑造。平时我们恰恰忽略了这点,上课时总想着要突破重点难点,生怕学生不会画画不好。讲解的都是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评价时也是侧重构图色彩形象特征这类。

美术课堂最终是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比如二年级自画像,应该让孩子观察自己、欣赏自己,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做好自己就是最棒的。还有三年级的风来了,学会尊重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好好利用自然条件。高年级的画社区,应该是通过画社区的景和人,了解关注共同的家园关爱身边的人,感受生活细节中的美好之处。从生命化角度看很多美术教材内容都有很深的寓意,课堂应该进一步提高思想升华。我以后在课堂中会侧重这方面的引导。

课堂是生成的,而不是一场按照预定的剧本进行的表演。但是我们现在上公开课不管是语言还是时间都是精确又精确,学生和老师都高度紧张。我很喜欢听砂子塘的李静老师上课,每一次听都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她的教案只有简单的几大点,但是看得出经过精心思考。她的语言很平实,没有表演性质的高低起伏,像聊天一样的娓娓道来。她的课魅力就在于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照本宣科地背教学大纲或教案,而是使得他们的头脑得到解放,从而对美有更多的思考和想象;使得他们的手得到解放,以便能更多地创造和表现自己感兴趣的事;使得他们的眼得到解放,更多地用自己的角度去观察美;使得他们的嘴得到解放,说出内心对美的真正感受;使得他们的学习的空间得到解放,更广泛地接触自然美和社会美。意大利的瑞吉欧—艾米利亚人在谈到教师角色时常常提起这样一句话: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而不是我们去不断的抛球,让孩子疲于奔命的去接。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一般课堂中老师评价学生就是:回答得很好。你很棒。真聪明。我觉得这样的评价缺乏具体性比较生硬。我们应该评价更丰富更生动更能感染学生。比如用“好,大胆一些,教师和你一起画!”“你画得出乎我意料!”等欣赏性、激励性的话语,体现出对学生成功的赞赏和对过失的宽容。诚恳的态度,具有慈母般的人文性关怀,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就能使学生放松、愉快地学习,大胆实践,在美术课中找回自信,体验成功,感受美!

真正的美术课堂应该是促进生命逐渐的觉醒和显现,应当是学生发现自己的美术潜能的地方,应该成为一个快乐幸福的艺术创造乐园。当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美术方面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美术创造的能力、对自己艺术才华的信心和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的才会焕发生命力的活力,永远显示出来它的生命意义。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学心得感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篇二

“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四还”目标,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来的一个崭新的理论。她认为教育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而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所以,“新基础教育”不是不关注教师作用的发挥,而是要求教师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

从教师上课过程的表现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如在英语教学中,要把课本内容和“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问题的情景之中,使教学活动步入“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的佳境。在这样的课堂中占主要地位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活动。

2、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作为教师要运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聆听、练习、回答问题和记笔记,整个思路是跟着教师转,活动比较整齐划一且呈现集体化的特征;而在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在探究中学习,其个性特点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了。

3、要关注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和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般来说是用学业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和评价学生;“新基础教育”则更多的是使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状态的变化。它吸收了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了多元的课程智力结构和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多元智能开发给自己发展带来的益处,表现得更加自信了,多元评价的推行,改变了那种“清一色”的学生智力观,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学生会脱颖而出。

4、要关注学生所在班级的状态。“新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在班级建设中,学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具体做法包括:增设班级岗位,使班级的每个同学在班中都有自己的岗,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建立班级岗位轮换制,使不同的学生感受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及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承受变化、挫折能力和自信心,从而锻炼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多元评价方法,学会规范评价及动态评价,而且要求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班主任老师要全面研究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这样,学生们对班级更加热爱了,他们在班级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可以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这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群体的个性不是靠教师塑造,而是由他们自己用心和行动创造形成的。”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性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在新基础教育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当教师仅仅是个“知识传授者”时,教师的职业是可以被同等学历的人所代替的;而只有当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时,教师的职业才具有了不可替代性。叶澜教授指出,教师的专业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支点。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从“新基础教育”的角度看,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其次,教师的专业教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再次,当今社会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权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要具备三种基本的能力,即理解他人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教养达到成熟水平的要求。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即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根据对象实行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及选择,并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

“新基础教育”使教师自身变得更加自主、自信、自尊和自豪。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值得我们去学习、探讨、研究与实践。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学心得感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篇三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热情的行程。”真实的高效课堂需要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善于设计有效问题,创造质疑机会,捕捉错误资源,从而促进有效生成和学生发展,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给学生注入精神成长的力量。<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脸茫然,无从入手。有时教师虽全力引导,学生却启而不发。其根源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以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开放、有趣、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在主动而积极的探索中,学生就很容易生成富有智慧性的新的东西。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活动。

师:(教师投影出示一张跳远成绩记录单)同学们,通过这张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a、b分别跳了几米。

生2:我知道c跳了3米多。

生3:我知道第一名是b。

师:这里c到底跳了几米几还不知道,你怎么可以判断出b是第一名呢?(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生:因为a、c跳了3米多,而b跳了4米多。

师:这样看来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我们首先看什么?比什么?

生:首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

师:那谁是第二名呢?

(师生接着先围绕“假设c是第二名,c跳了几米?”展开讨论,当c跳3.99米时,引出比较3.99米和3.84米的大小……)

上述教学中,教师独具匠心地提供一张不完整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围绕学生熟悉的比赛排名这一现实情境展开教学,在学生面前适当展现源于已知而又发展于已知的“新的东西”,使学生始终置身于跃跃欲试的学习境地,展开有效的数学思考。问题的解决过程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师生在这样的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时获得“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也是难免的,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些情况,学生的知识建构就会产生困难,甚至错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临危不乱”,冷静思考,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意外当成一种有用的教学资源,去引领学生探究,促进有效生成,使课堂教学演绎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