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劳务经济 扩大转移就业
近几年,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而连续六年的严重干旱,也使农牧民单纯依赖农业的观念产生很大变化。面对这一形势,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产业实施专项推进,劳务经济发展迅速。2002年,全县劳务输出10.68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3亿元;2003年,全县劳务输出10.95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3.1万人,全县实现劳务净收入3.07亿元,人均劳务收入517元,占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3%;今年前五个月,全县累计劳务输出11.9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3.8万人。劳务输出已经成为我县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一是成立了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推进小组,由一名县处级负责人任组长,每年都召开大型劳务输出工作会议,具体研究部署劳务输出工作。二是加强考核。县政府两次派员对全县29个乡镇苏木进行了劳动力资源情况调查,对已输出人员从业地点、从事工种、性别、年龄结构进行了分类登记,建立起了全县劳务输出信息库。对其他剩余劳动力也从年龄结构、技能状况、性别、文化程度、求职意向等方面进行登记建档,做到了劳务输出情况清、底数明。在此基础上,县政府分别与29个乡镇苏木及就业、团委、妇联、工会签订责任状,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实绩目标考核。三是完善劳务输出工作体系。在县就业局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统筹协调、指导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工会、团委、乡企局成立了职业介绍所。29个乡镇苏木都成了劳务输出办公室,311个行政村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站,目标细化分解,层层明确责任,形成了由政府调控,劳动就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乡镇(苏木)、村具体实施的“打工经济”产业链条,建立了“上下互动、责任共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劳务输出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基础薄弱的贫困县来说,更是一条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我县有15万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潜力巨大。尽管受旱灾、农产品价格等因素影响,农民增收缓慢,但部分农牧民却不愿“背井离乡”,对土地过分依恋。为此,我县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大张县鼓的宣传,在县电视台、敖汉报开辟了劳务输出宣传专栏,劳动就业部门创办了就业信息,印发了上万本外出务工手册,各乡镇苏木利用电视插转台宣传劳务输出的重大意义,宣传打工致富和返乡创业的先进典型。今年,县劳动就业部门还与广播电视部门共同制作推出了“组织领导、脱贫致富、在外创业、回乡发展、打工情景、问题探索”的劳务输出系列报道,逐步转变了农牧民“小富即安”、“宁愿在家受贫,不愿外出打工致富”的观念,全县上下营造了一种“外出打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的浓厚舆论氛围。
三、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完善输出网络
一是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县就业局组建二个中心,即组建“信息服务中心”,主要负责输出输入地的劳务合作和信息传递;组建“维权援助中心”,依法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各乡镇苏木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一名领导主抓,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专职专责。各行政村都明确了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代办点的工作,专门负责信息传递和调查统计工作。工会、团委和妇联等团体的中介组织都在现有的基础上,拓宽输出渠道,增加输出总量,发挥了劳务输出主力军的作用。
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如民委、扶贫、工商、 税务、统战、民政、科技、教育等政府各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各乡镇站口和个人依法成立职业中介组织或创办劳务输出经济实体,扩大劳务输出组织范围,扩大与外地劳务输出组织的联系和合作。
三是建立驻外劳务联络站。今年,我县将在呼市、沈阳、大连、海拉尔、北京五个大中城市建立劳务输出联络处,联络处一方面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维护务工者的利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向县内反馈务工者的工作、生活情况,及时提供劳务动态和发展趋势,同时可以与基地直接达成输出协议或与外商洽谈招商项目,开展劳务输出和招商引资工作。目前此项工作正在筹备之中。我们还将在一些用人需求量较大的城市或用人单位设立信息联络点,聘请劳务信息员,形成内外呼应的信息网络,延伸信息触角。
四、实施外出务工人员培训工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拓宽择业空间,增强其市场竞争就业能力,谋求长远发展。几年来,我们把培训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整合县内外培训市场,建立了市民族技校、市商校、县电大工作站、县教师进修校30多个培训基地,开设了纺织、印刷、建筑、缝纫、家政服务、保安、食品加工等20多个培训项目。基本形成了以县就业训练中心为龙头,各职业学校为主体,乡镇苏木及基地企业网点为依托的培训网络,县委、县政府设立劳务输出培训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培训机构的培训补贴和农村特困人口、城镇下岗失业困难家庭人员的培训费问题。在培训内容上,一是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教育。重点从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社会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二是开展技能培训。按照“以需定供,定向就业”的路子,向企业输出合格人才。近几年来,全县各类培训机构累计培训外出务工人员8万多人。培训后的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他们以诚信、勤劳、有技术、能吃苦在北京、大连、沈阳、呼市等大中城市树立起了“*劳务品牌”的良好形象。
五、建立基地,搞好协作
劳务输出基地具有输出人员集中、就业周期长、便于管理服务、合法权益有保障等显著特点,我们把开展劳务考察、开辟劳务基地、为全县提供输出岗位作为大事来抓,先后对北京、大连、天津、青海、沈阳、哈尔滨、呼市等30多个大中城市进行了劳务考察,与235个企业建立了劳务协作关系,达到了巩固老基地,开拓新基地的目的。在辽宁营口的华晨、青花两大耐火材料集团,每年都有1000余名*人在那里务工,有的整户迁到那里。在北京望京新城,活跃着一支以敖汉人为骨干力量的几千人的保安队伍,被当地居民誉为“望京守护神,居民好卫士”。在青海锡铁山铅锌矿有800多名敖汉外出务工人员,
六、搞好服务,保障劳务输出健康发展
一是构筑信息网络,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我县先后在东北、华北、华南三大劳务协作区建立了500多个信息联网点,聘请1000余名信息联络员,县直相关部门、各乡镇苏木、各中介组织也积极开展劳务信息交流活动,广泛收集劳务信息,近两年共收集各类用工信息近2000条,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万多个。
二是制定政策,调动农牧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对外出务工人员在子女入学入托、“两工”使用、土地承包等方面给予扶持政策,外出务工人员可在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下转让承包权;对乡镇苏木干部带领群众外出务工,其本人工资、奖金照发,晋职、晋级优先。
三是依法维权,确保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严格按“信息收集、用工考察、用工洽谈、组织招工、教育培训、签订合同、专人护送、跟踪服务”工作流程操作,以“三份合同一张卡”调解劳动关系,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为外出务工人员办理外出人员就业卡,并及时处理劳资纠纷和工伤事故。几年来,我县为外出务工人员挽回工伤补偿金、医疗费、工资拖欠等共计150多万元,有力的保护了我县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七、加强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扩大劳务输出成果
我们把培植劳务输出经纪人队伍做为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召开座谈会、回访探望等形式鼓励那些在外打工时间较早、诚信度高、思想活跃、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人员加入劳务经纪人队伍,搜集用工信息,带领乡亲外出务工。县政府每年都要召开劳务经纪人座谈会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经纪人给予奖励。有些乡镇还出台了奖励措施,如敖音勿苏乡,对劳务经纪人每带出1名外出人员,乡政府奖励经纪人20元人民币。几年来,通过宣传发动、鼓励引导等措施,劳务经纪人队伍不断得到壮大,并已成为我县劳务输出市场化运作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目前,我县大大小小的劳务经纪人已发展到410人,他们少则带出十几人,多则带出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据统计,近两年来,我县劳务经纪人已累计带出外出务工人员7万多人次,并且劳务经纪人带出的务工人员收入较高,月收入一般都在700元以上。
八、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我们始终坚持把鼓励、支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做为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工作,大力实施“归雁创业工程”,形成劳务输出与回流共振效应,直接反哺县域经济发展。我们将返乡创业人员与外商同等对待,国家允许个人开办的所有产业和行业都向返乡创业人员开放。在政策上实行“四优”,优先办理证照手续、优先在三个工业园区无偿划拨土地、优段免费、优先发放银行贷款。近年,我县已有8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创业,引回创业资金近3000多万元,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近6000多人。全县对打工返乡创业人员安置经营场所20多处,优税免费总额达500多万元,帮助解决贷款近1000万元。这些返乡创业者还积极牵线搭桥,为全县深化招商引资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县劳务经济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仍有潜力。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以先进地区为榜样,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进一步把劳务经济做大做强,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