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2022年最新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知道观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观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电影《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2022年最新一

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的道路上,曾经有很多国际友人对中国给予过各种形式的帮助,比如埃德加斯诺。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斯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作为一个美国记者,斯诺是第一个把中国共产党、红军介绍给全世界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在东方的大国有着这样一个政党,这样一只队伍。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不只是向外界介绍了中国的革命情况,它还是一部详尽的历史资料。

一九二七年之后,由于国民党的突然反目,血腥清洗,导致大批共产党人的牺牲,蒋介石撕碎了伪装合作的面具,意欲致年轻的共产党于死地。全国各地都在搜捕共产党,甚至敢于同情共产党的行为也会导致死刑的惩罚,但是,仍然有更多人冒着掉脑袋的危险,义无反顾的追随在共产党的红旗下,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理想是什么、斗争的方向是什么,并不为当时的大多数人所了解,在国民党的宣传机器的恶意诋毁下,共产党被说成一小撮反动的暴民,而红军则是为数不多的、衣衫褴褛的土匪罢了。

但是国民党无法解释的是,如果真如他们所说,共产党是暴民土匪且人数少得可怜,为什么一直无法被消灭?相反还继续扩大着根据地?共产党真的是反帝的么?或者如国民党支持者所说的,他们激烈的抗日口号只不过是争取公众的同情和绝望的挣扎,是亡命的汉奸和土匪最后的呼号?

总有些人愿意追求真相,即使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斯诺无疑是这种人。

尽管心中忐忑,斯诺还是在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帮助之下,毅然决然的踏入了这个被蒋介石政府描绘成是充满血腥、、野蛮、土匪当道的红色根据地,而他所能依靠的,只是一封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

然而怀着冒险心情的斯诺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担心毫无必要,这些红色区域绝不是国民党政府所说的那样恐怖,正相反,在这里,有着人民真正支持、信任的政府。

由于外界的封锁和造谣,共产党领导人的情况一直不为外界所熟知,国民党不停地在炮制他们的“恶行”,并且讽刺的是,在多次报道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领袖死亡的消息同时,他们又悬赏对这些人进行缉拿。

按斯诺自己所说,他只不过是一个好奇心强、敢于冒险的洋鬼子,但是在红色政权的所在地,他不但受到了贵宾的待遇,而共产党的领导人们也对其坦诚相见,为其的采访报道提供一切便利条件,这和国民党的遮遮掩掩、欲盖弥彰、颠倒黑白是截然不同的。

通过和共产党、红军的接触,斯诺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不惜牺牲生命而依然加入共产党,为什么红军在人数、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能够转战南北,为什么人民群众会如此的支持着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才有希望,因为红军是真正的人民。

电影《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2022年最新二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1936年在陕北的3个月的采访写成的,语言真挚而又幽默,不太像一本刻板的历史书。它第一次向外人包括西方世界、“白色世界”阐明了“红色世界”的由来,描述它是什么样子的,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最早、最详尽的报道。这本书在当时的世界引起了轰动。从此,共产党人打破了国民党的政治封锁,昂然站在了世界的政治舞台。

书中的故事既熟悉又陌生。通过对毛泽东的三次采访,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和建国主张。斯诺还通过自己的笔,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共产党领导人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陕北土地贫瘠 ,苦寒缺水。共产党人却没有抱怨,人们依然生活得有声有色。共产党与红军一面战斗,一面生产,还建立各式各样的学校,帮助落后的陕北农村摘掉“文盲”的帽子,浓浓的军民情谊,读来使我感动。

相反,南京政府与军阀们不顾民族的存亡和人民的死活。山河破碎,“剿共”依旧;饿殍千里,地主们却守着富得流油的粮仓,微笑着看着农民的死去;军官们冲锋在后,逃跑在前,视兵如同奴隶。南京政府空顶着“国民政府”这张羊皮。

共产党的领导人怀着救国的热忱,渴望能够挥师北上,阻挡日寇的铁蹄。毛泽东在破旧的窑洞里、昏暗的油灯下满怀激情地对斯诺预言“(抗战的持续时间)取决于中国人民统一战线的力量……日本终将被打败”,蒋介石还在临潼向张学良、杨虎诚高谈“攘外必先安内”,行政院长汪精卫则忙着四处兜售“中日开战,中国必亡”的奇谈怪论。终于,1936年12月12日,枪声惊醒了国民政府大员们的美梦,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了。

国共两党在一种匪夷所思却又理所应当的方式下又重新言好,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一致对外。从此刻起,中国已胜,日寇已败。共产党的预言成真了。

我曾经在杨家岭感受延安,偏僻的西北小城,干涸的延河,荒凉的黄土高坡,我一时还不能体会到延安的内涵;今年春天,我按照书的指引重走了一段长征路:我坐在混浊并不宽阔的赤水河畔,体会四渡赤水用兵奇巧;我站在遵义城头,聆听那座小楼名流千古的决定;我行驶在石棉大渡河边,体会历史波涛的汹涌。暑假,我又来到若尔盖草原,感受“魔毯”上艰难跋涉的身影……

再次翻开书本,我热血沸腾。我触摸到先辈们救国的梦想,望见那颗红星的璀璨。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终于,红星照了整个中国。

有人说,现在是“繁华乱世”。内有深化改革矛盾重重,外有强权的步步紧逼。我们更应高兴先辈们的旗帜,在红星的指引下,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早在x多年前,毛主席在六盘山上预见了新中国的开国盛典。苍龙已缚,红星已照耀中国;长缨在手,红星何日照向世界?

电影《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2022年最新三

在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的途中,我看见深红的玫瑰花;蔚蓝的兰花……每一朵花都宛如人境的仙女般美丽。在万千花海中一朵不起眼的红杜鹃显得十分别扭,整只花好像一阵风吹过,就为之折断。

天空阴阴沉的,乌云密布,倾盆大雨,暴雨像一只迅猛的凶兽扑了过来 ,但我知道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希望出现……在纪念馆里,我看着缴获的武器,我不禁想起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在百年前的革命年代,有一个青年出生在村子里,他受了六年的私塾教育,不满足这样的封建教育,留下了一张纸上面写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在当时那个年代,军阀混战,地主当道。一一个像这样有志青年站了出来,在这片昏暗的)白话文○www.baihuawen.cn(大地上燃起了红 色的曙光。

在国民党的铜墙铁壁包围下,外界认为红军只不过是几千名土匪罢了或者红军根本不存在。美国记者斯诺不过自己的生命危险进入了苏区,曾写道:"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险一下吗?","这个代价不算太高。"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精神吗?

在华南苏区,那里是红杜鹃盛开的地方,战士们曾在红杜鹃花丛里战斗,想到这里,我不禁对这杜鹃花产生敬意。在第五次围剿中,红军不得不长征前往陕北,留下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言。当红星照耀在西北,每个青年都号召起来,组成苏维埃政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红军的开支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是人民自愿捐款。

在"红小鬼"的那一章,我感慨万千。一群不到十八岁的少年能够认识到红军是替穷人打仗的,去主动参加红军。有一个十五岁的廋弱青年,曾说:"行军是不苦的。我们革命青年不能够想到事情是不是困难;我们只能想到面前的任务。"谁能想象到一个青少年能够走完这二五千里长征呢?我看到了原本黑暗的中国在这一颗颗红星照耀下,变得生机勃勃。

暴雨停了,我望向馆外,一朵朵红杜鹃迎风而起,在雨水的滋润下傲然绽发。

杜鹃花虽然没有牡丹那样富贵堂皇;也没有水仙那样冰清玉洁,亭亭玉立;但它包涵着革命者的鲜血,更涵着中国年轻人耐心,勤劳的品质。

黑夜将至,红色的曙光依旧照满中华大地。

评:这篇读后感的写法特立独行,从一次进军事博物馆的途中开始入笔,抓住"红杜鹃"这个线索性事物展开对小说的回顾和剖析,给人眼前一亮之感。

电影《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2022年最新四

在暑假的一天,一股清风拂过,在不知不觉中手中的《红星照耀中国》一翻到了最后一页,可我还在兴奋地回忆着红色中国的一件件令人难忘的事情。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

是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冒着生命危险于1936年6月开始,从战场一线获取的一手资料,真实度高。对那个年代出于革命和战争的激浪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革命群众生产、生活、战争的真实写照。这位记者是谁?他就是——埃德。加斯诺,一个来自西方世界的使者和观察员。

众所周知,在抗战时期,由于明清时代长期的闭关锁国,中国的对外物质和文化交流几乎停滞。致使西方各国对中华文明及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度陌生感,继而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敌意。但是在西方也有很多渴望去了解这个陌生国度真正面目的学者,斯诺就是其中一位渴望了解东方文化的和平使者。他在中国待了七年,带走了许多关于中国风土革命的资料。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和平交往。

文中描写了很多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描写,这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十分感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在中国领导人阶层的待遇。在外界看来,作为领导人应该身份显赫、财富惊人、生活奢华、前呼后拥;那么斯诺笔下的中国领导人的形象如何呢?毛泽东,一位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人,他的日常生活会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斯诺见到的毛主席的"草根生活"。文中写到"他是个面部消瘦,看上去像林肯的认,有些驼背,双眼炯炯有神",难以想象一个国家元首级的人物,看上去和普通农民一般无二,单凭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事实并不如外国人想的那样。毛主席与士兵同等待遇,一样吃粗粮,和"奢华"相去甚远,"国民党政府悬赏25万要他的首级,可他毫不介意,和路旁的农民走在一起,一遍做着手势",这便是中国的革命领导人,和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形象有着天壤之别。整本书讲述了许多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和革命生活,斯诺向大家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不一样的红色中国。让世界上更多人渴望了解中国,渴望学习中国的文化。斯诺作为一名美国记者,他是开放的,公正的,友好的,值得尊敬的。

书中还有一个角色也同样值得尊敬,那就是我们中国的革命者,他们宽容、大度、友善。有一句歌词"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我在这里有必要提示一下斯诺的身份:一个来自美国的,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记者,这个国家——中国的政治对手,或者说是敌人。一个"敌人"上门找我们会做什么?绞杀还是驱逐?当然,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这都不是!宽容大度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贵客的方式来接待了这个"敌人"。书中提到了周恩来见到斯诺后的对话是这样的"你是一个可靠的记者,对中国人民很友好,我们知道这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没有关系的。""来苏区访问的记者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采访的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这是一种何等的大度和政治自信!敌人转变成了朋友,有朋自远方来,当然不亦乐乎!不仅仅世界对中国充满好奇和陌生渴望了解,而当时的中国又何尝不渴望被世界所了解和尊重?中国从那时起就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和气度去拥抱世界。

正是由于斯诺记者的勇气、公正、开放。和当时红色苏区革命同志的大度、友善、自信成就了之后的新中国乒乓外交及具有时代意义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在不久与中国就建立了外交关系。一对宿敌终成了朋友。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让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更深入的了解当时的中国革命斗争的真实面貌和巨大的、革命必胜的意志和决心以及战无不胜的革命力量。同时也向世界表达了友好的愿望。斗争不是必然,存在分歧时我们应该去了解事情的真实本质,去思考,以一种更友善、更宽容的方式去面对。我们不要"互相伤害"而是"求同存异,和谐相处"让友谊的小船永不沉没,扬帆千里!

评:本文抓住了当时中国苏区对从资本主义国家而至的来访者的态度作为切入点,思路清晰,内容集中,有分析有领悟,更可贵的是有自己的认识。将当时苏区红军对外包容的高尚品质作了较有说服力的分析,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

电影《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2022年最新五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已经读完三周了,一直没有静下心来整理一下自己的思想,或许我应该再读一遍,思想才会更完整。粗略读完之后,有四个想法比较突出:一、我对朱德多年的印象是错误的;二、生活背景对写作的影响;三、信念的力量;四、表达正义的声音一个足矣。

一、对朱德印象:我没有读过有关他的传记,印象中只有一篇文章《我的母亲》,也已经很模糊。感觉他会打仗带兵,是个“大老粗”,但是文中却写道“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其次,他对一切事情都十分负责;三,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这是对他性格的描写。还有他夫人康克清对他的评价:“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ZZ、经济的书籍”这是我根本不知道的,我以为他只是一个不识字的会打仗的人。当我读到他曾在巴黎、柏林读过书时,更是颠覆了我的所有偏见,原来他是一个有着国际主义视野的司令;他还坦然谈到他的私生活问题一共有四个妻子,我被他的坦率打动了。他对共产党的忠诚也让我很敬佩。作家斯诺这样写道:朱德就这样简单地结束了他的自述。但这些朴素的话,是许多年不能想象的最最生动的人生经历的辉煌纪录----这是一个大胆无畏和大公无私的故事,一个无比勇敢和智慧的故事,一个难以相信的苦难的故事,一个为着忠于一个为民族的自由解放而斗争的伟大注意而丢弃个人享受、财富和地位的故事。当这一时期的历史完全被写下的时候,上述这个简单的自传将长上血肉,我们就看看到这部历史的新的一页上涌现出一个人物----少数真正的时代伟人之一。”

读完这些,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更可怕的是因为无知而产生的偏见。解决无知和偏见的最好的方法应该是读书,读更多的书,读好书。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