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金融师岗位能力培训心得体会
2015年9月后半,我有幸参加了商业金融工作委员会组织的商业金融师的培训,短短五天的时间,犹如白驹过隙,却让自己仿佛置身于另外的世界:居身菁菁校园,聆听智者的声音,那些未知的领域,闻所未闻的术语、故事…… 于我而言,这次培训恰似干涸的土地迎来的一场春雨。我本人虽然步入社会的时间不短,但多在人事与行政部门任职,今年5月进入华银集团后就职于资本运营中心,这才真正涉足金融领域。刚一开始就面对诸如担保公司的可行性分析、金融服务中心的筹备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等等难度极大的课题,而自己仅有的知识储备根本无法很好地完成这些任务。就在这个时候,商业金融师培训的机会恰到好处地出现了,对我而言简直是及时雨,让我既获得了暂时摆脱工作困境的喘息之机,又迎来了急速补强专业短板的际遇。对此,我满心感激。
这是一次尚未出发就让人满心期待的知识之旅。单看课程设计就让我倒吸了一口凉气,不是惊吓是惊喜。授课者既有像阴宏老师这样身具商业金融师、注册会计师与保荐代表人资格的业界实干家,也有像李保民先生这样曾任职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的政府高层,但更多的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主的大学的教授博导们。自己真的就要成为他(她)们的学生了吗?巨大的知识储备落差曾让自己有些不安。
但五天的学习让这些担忧烟消云散。这些老师,业精不欺人浅薄、富学不露傲人之色、位高却又为人随和。最让我意外的是主讲《商业信用风险评价与管理》的吴晶妹教授。她短发齐耳透露出干练,脸上的表情总是那么严肃,镜片后的目光有几分威严。然而五天中课堂上最爆笑的场面竟缘于她讲述的案例,她在讲个人征信时谈到了用信用报告选女婿的趣事,让人捧腹之余不免心生敬佩,这才是活学活用的典范!
这也是一桌关于金融的饕餮大餐。短短五天,所学涉猎资本市场、金融改革、私募股权、商业信用、创新金融等诸多层面,让作为业界新人的我如同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看花了眼。"一带一路"、"新常态"、"互联网+"这些热点词汇不绝于耳,但每位老师都是从自己的视角来解读的。就拿"新常态"为例,胡波教授认为新常态的主题是改革与重构,而不是危机拯救,并以此作为背景分析了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的机遇与挑战;郭庆旺教授则认为新常态是今后工作的起点与基础,并从全球、美国与中国三个层级阐述了新常态的特征,对于中国他从速度、结构与动力三个角度定义了新常态,并且从"双倍增计划"反推,认为所谓的中高速增长应在7.5%以上。不知不觉中两种观点在相异的时空碰撞出了美妙的火花。
而让我脑洞大开的是宋华教授关于《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金融创新》的阐述。宋教授的教学案例详实,引用的切入点恰到好处,让初次听闻物流金融、贸易金融、套利套汇金融等新型金融形式的我竟也对其中的逻辑知晓了几分。而互联网+产业供应链+金融的这种跨界融合让我激动不已,仿佛已感受到它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将对传统金融造成的冲击,这给自己未来的金融创新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思路。其他老师的授课也各有韵味,北京工商大学胡俞越教授对7月份证券市场的股灾以及证监会救市的分析,可谓是一针见血;讲授国际金融的庞红教授声音柔美、观点独到,大有四两拨千斤之妙;而李保民博士对国家经济政策的顶层设计讲得极为透彻,如果用四个字来评价的话,叫高屋建瓴。这五天的培训好比一桌筵席,大盆小盆,甜酸苦辣,搭配整齐,色香味俱全,让我大快朵颐。
这还是筑梦的开始。经过各位老师的悉心点拨,我就像那个偶入山洞的武陵渔夫,"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始见桃花源。初入金融界的我,曾是那么的一筹莫展,苦恼、彷徨、沮丧,加之与先生分居两地,一度想要放弃。这次培训,让我对金融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原来金融形式可以这么丰富,金融市场里还有那么多未知的领域,世界的未来将由金融主宰。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活到老,学到老的想法已然落伍,我觉得应改为"学到老、活到老".未来的世界充满挑战,还好我并不孤单,除了家人,我又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金融事业的爱就这样油然而生。"中国梦"不仅是实现民族复兴之梦、强国之梦,更是实现人民幸福生活之梦,也是每个人心中的美好梦想。做一名出色的商业金融师是我的梦,而这次培训是梦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