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

讲述了一位曾经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人,多年后在孙辈的陪伴下重返红旗渠,一路骑行、克服困难,终于和老朋友汇合,一起完成梦想的故事,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观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观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篇一

周末,学校组织我们去电影院看了《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这部影片,看过之后,在我脑海里留下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几个字,并且明白了其中含义。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修渠人名叫石天林,他在六十年代修建红旗渠的感人故事。当年,他不顾个人危险去救困在洞里的同事,而自己却也被困住了;为了修渠而失去了心爱的姑娘。后来,随儿子移居 海外,听闻杨贵书记逝世的消息而归心似箭,回到家乡,想要重走红旗渠。

看电影的时候,我听到了一句让我十分震惊的话“林县人一辈子只洗三次脸,出生时洗一次,成亲时洗一次,死去时洗一次”。为了改变当时的现状,后来在杨贵书记的领导下,石天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打通了给林县人民带来幸福的生命之源——红旗渠,从此,林县人民彻底摆脱了缺水的困难。虽然我们现在有水了,但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不能忘记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水源,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

以前,我一直以为,红旗渠就是一个旅游景点,很多人都慕名而来,不由得就很自豪。看过电影之后,我彻底改变了之前的观念,红旗渠之所以名扬中外,并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个景点,她的背后是一种时代精神,一种民族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就是独一无二的“红旗渠精神”。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发扬先辈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争当文明学生,做文明公民。

观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不过时”。红旗渠精神所蕴含的是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所体现的是林州人不畏艰苦,勇于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我们是红旗渠精神创造者的后人。通过学校组织观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这部电影,我仿佛置身其中,一切都离我那么近。那就是我爷爷、奶奶的故事。我曾无数次听他们说过那个艰苦的岁月,我也毗邻红旗渠脚下成长。但从没有这样直观的视觉及内心激动的时刻。那一排排宛如城墙的砌石,一座座似碉楼的水闸,一个个隐居山间的涵洞是那个时代的林州(林县)人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修建而成。

春雨贵如油,那是一个季节。“庄稼颗粒无收,穷人日夜忧愁。”那是年年。为了改变这种生活面貌,林州人喊出了“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的口号。在国家领导的支持下,县领导的带领下林州人要重新安排这里的河山。

爷爷说:“那是没有昼夜更替、薪酬回报的岁月。”奶奶说:“那是没有性别、年龄限制的年代。”无数的林州人靠着敢想、敢干勇于奉献的气魄在漫长的岁月中,克服了重重困难,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完成了这一壮举。凿涵洞,除悬崖,吃窝窝,住山洞。林州人磨砺着这里的山山石石,艰难的岁月锤炼着这些林州人。就这样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险阻难关。林州人高举改造山河的壮举终于完成,战胜了这巍巍太行山,迎来了甘醴的漳河水。

林县人民的精神是革命性的,在县委和人民群众的努力下解决了缺水这一历史性难题。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本就是我中华民族之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林县人继承和弘扬了这种精神内涵,开创了红旗渠精神。我们作为林州人的继承者,更要在新时代来延续这一精神,把这种精神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学业当中、生活当中,为新时代的林州做出自己的贡献,不管我将来走向何处,红旗渠的精神将永驻我心,沁入骨血。红旗渠精神将永伴吾身,无论天涯海角,等我归来,仍是红旗渠精神的少年。

观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篇三

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开元影视城观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这部电影,我心里无比高兴。我们按照老师的安排有序地坐到了座位上,等待电影的开始。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当时林县是多么缺水,当时自然条件是多么恶劣。然而,就在这个恶劣的条件下,林县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造了这个雄伟壮观的红旗渠。就像电影里的女主满分作文网角说的:“她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全世界的。”在这里,我也知道了,红旗渠是多少人勇于牺牲、无私奉献创造出来的,影片中还出现了“隧洞塌方”“凌空除险”等让人泪流满面的场景。

林州人民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送走了艰苦的岁月,迎来了幸福的生活,太行山风景、红旗渠飘带等现代林州的新风貌、新发展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做为红旗渠的儿女,我们更应该发扬这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红旗渠-这条精神之渠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林州人继续奋斗,让林州的明天更加出彩!

观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篇四

周五下午,我和同学们一起去电影院看了《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看完以后,我深受感动。

以前都说林县人一生只洗三次脸,出生的时候洗一次,成亲的时候洗一次,死的时候洗一次。甚至有很多村子为了一桶水打架,还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了过上不再缺水少食的生活,十万林县人民在杨贵书记的带领下,用原始的工具在悬崖绝壁上,以地为床、以天为被,发扬了愚公移山的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修建了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为了修建红旗渠,80多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其中包括外乡来的技术员。还有数不清的人落下了终身残疾。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直到今天依然教育着我们。

影片最后,年轻的女副市长带领救援队的小伙子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援素不相识的老人和孩子。这就是红旗渠精神的延续,是林州人民不忘初心不忘本的体现。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