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豫剧《焦裕禄》观后感范文
这位人民公仆的青少年时代,有着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他的故乡是诞生了孔、孟二圣的山东省,中华传统文化的濡染、孔、孟之乡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故乡山水之钟毓灵秀,形成了这位大地之子生身的“规定情境”。在焦裕禄身上,体现着最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观看豫剧《焦裕禄》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豫剧《焦裕禄》观后感1
我不爱看豫剧,看豫剧《焦裕禄》具有偶然性。《焦裕禄》一开场就陷入了激烈的戏剧冲突。1962年的兰考遭遇重灾,火车站里,顾副书记和“劝阻办公室”工作人员与外流逃荒的人群发生了严重冲突。面对复杂局面,焦裕禄及时制止顾副书记粗暴的做法,当场将“劝阻办公室”改为“治理三害办公室”。焦裕含泪向群众道歉,允许逃荒群众乘火车离开兰考,只是请求大家春耕时返回兰考共同治理风沙。看到这里,我不禁思考,这不就是实事求是吗?顾副书记落实上级的指示本不错,但脱离了群众实际。焦裕禄从群众不逃荒要饭就要饿死的实际出发,认为堵会出大问题,不如因势疏导,保命要紧,然后再共同治理风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还没回过神,戏剧的第二个冲突又出现了。风雪夜,焦裕禄拉车到瓦窑村给群众送救灾物品,专门走访因反对毁林被打成“右派”的原林业局技术员宋铁成家,想了解兰考“三害”的深层次原因。宋铁成的老母亲怕儿子再遭迫害,谎称在家的是宋铁成的哥哥。当焦裕禄说想跟宋铁成的哥哥聊聊天时,宋母又谎称:“他是个哑巴!”为化解宋铁成及母亲的担忧,焦裕禄当场宣读了“平反”决定。在焦裕禄的真诚和鼓励下,宋铁成终于大胆直言,提出治理“三害”的有效建议。戏剧冲突解决后,剧场响起了阵阵掌声。不少老同志似乎想起了过去艰难的岁月,擦拭起眼泪。我想起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讲话:“如果群众观点丢掉了,群众立场站歪了,群众路线走偏了,群众眼里就没有你。”正是焦裕禄眼里有群众,群众眼里才有焦裕禄啊!
很快,整剧的高潮来到。在治理“三害”最关键战役中,缺粮和浮肿病成为严重的拦路虎。不断有人饿病死,宋铁成也因此倒在治理沙丘的工地上。为熬过难关,焦裕禄和县长张欣理从现实情况出发,到外地购买议价粮食,却被举报到地委。千辛万苦拉回来的救命粮,地委专案组顾专员却下令封存,不许分。面对个人政治风险和群众生命安危的两难选择,剧中不是简单粗糙地反映焦裕禄最后的行为,而是真实展示了焦裕禄纠结的心理过程,在为群众办实事的理念支撑下,焦裕禄不仅顶住压力下令分发口粮,而且勇于担当保护县长张欣理!面对焦裕禄的勇气和气魄,我深受感动!
1966年,习近平总书记上初中一年级时,政治老师念《人民日报》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一一焦裕禄》时,多次泣不成声,同学们也流下眼泪。时隔50年,豫剧《焦裕禄》上演时,剧场掌声不断,观众依旧感动的泪流满面。到底是什么打动着人们最脆弱、最柔软的内心?我想,不仅是《焦裕禄》演职人员精彩的创作,而是焦裕禄同志感人至深的故事本身,更是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走群众路线的永恒精神!
豫剧《焦裕禄》观后感2
5月10日晚上,市XX局组织50名党员干部在XX人民会堂观看了大型现代豫剧《焦裕禄》。
该剧通过走访、家教、送粮、抗洪、纠错、壮别等六场剧情故事,展现了焦裕禄“亲民、求实、奋斗、无私”的公仆情怀和崇高品质,塑造出一个平实、真实、可亲、可敬的县委书记的形象。剧中人物的塑造栩栩如生,剧情起伏跌宕,场景气势恢宏。
大家被焦裕禄鞠躬尽瘁、公而忘私的精神所打动,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令人肃然起敬。特别是当演到焦裕禄率领全县人民战胜“沙、碱、涝”等自然灾害,即将迎来丰收的年景,他却被病魔击倒的时候,掩面而泣。
大家一致表示,这是一次思想的净化,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作为XX干部,要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认真学习、继承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对照焦裕禄精神“照镜子、正衣冠”,坚持做到“六问六带头”。时时刻刻用焦裕禄精神指导自己的行动,以焦裕禄为榜样, 处处以身作则, 时时率先垂范。发扬“求真、务实、创新、奉献”的XX精神, 认真履职尽责,带头转变工作作风,为实现XX崛起富民强市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