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反腐倡廉建设心得体会
6月22日,中央外宣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工作情况,中纪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吴玉良围绕“刘志军案”进展情况,怎样解决“权力期权化”问题,如何看待“贪官外逃”现象,怎样评价民间反腐败网站等当前反腐败领域的热点问题与中外记者进行了交流。在这场新闻发布会上,我们看到了党和政府在不断拿出新举措积极有效地应对多变的腐败行为,除此之外,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一种深层次的东西,是一份坚定,是党和政府对反腐败工作的那份坚定的信心。
腐败行为就像是一种顽症,不易根除,且较为多发,但又绝不是不治之症。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耐心,就一定会治愈腐败这个顽疾。温家宝总理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信心比黄金还要重要。的确是这样,有了坚定的信心才会有决心,有决心才能言出行随、行之有效。任何事情任何工作都需要树立信心,反腐倡廉工作中也是如此,而且需要三心合一,即党和政府的信心、群众的信心、官员的信心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推动反腐倡廉工作迈上新台阶。
党和政府要有信心。近几年,我们的党和政府一直在不断加大反腐败的工作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但是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腐败分子违法手段花样百出、不断翻新,给反腐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党和政府进一步坚定信心,以更实的措施、更高的效率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群众要有信心。在我们的社会中,有部分群众存在这样一种扭曲的观念,只要是官员,那么你就是贪污腐败的。也有一部分群众认为腐败是官员的事儿,反腐败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儿,所以,腐败也好,反腐败也罢,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很远很远。又或者,有些群众心理负担比较重,担心举报官员的腐败行为会受到打击报复,所以,往往敬而远之。实际上确是恰恰相反,群众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俗话说的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广大的人民群众要自觉摒弃对反腐倡廉工作片面的认识,重塑信心,成为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支撑。
官员要有信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多新上任的官员都曾许下过这样的承诺,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个别官员受到物质或者是利益的诱惑,就让曾经信誓旦旦的承诺失去了效力,进而走入迷途。有时候这种迷失也会传染,进而产生晕轮效应,一个人的贪污腐败,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很多人,一个失去信心,进而更多的人随之失去信心,这样一来,何谈信心?所以,官员们要始终怀揣着一份清廉的信心,心系着百姓的期望,以实实在在的业绩造福于人民。
存之于心,感之于行。就让我们带着这金子般的信心上路吧,在反腐倡廉的大道上,让清正廉洁之歌一路高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