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那扇窗——“访万家”活动心得体会
连续几天的“爱心家访”下来,脚肚子抽筋似的疼,但心里是甜的。家访,让我有着与以前不同的感受,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走进它,我看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力,看到了与孩子的沟通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更看到了教育的缺失和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2011年10月15日。星期六下午夕阳的余辉斜照在我们身上,坎坷不平的碎石路,我们一行七人颠簸了近半个小时,才来到了位于郭河镇的一个小乡村-----新阳四组-----余田的住处。这里垂柳稀疏,屋舍错落,在一片低洼之处,拔地而起了些许没有粉刷的平房。听到汽车的声响,无忧的孩子兴冲冲地在门前恭迎,年逾六旬了的爷爷也连忙放下在菜地里耕作的农具。“老师好”,“魏老师你们辛苦了”的声音不时传入耳朵。懂事的孩子不容爷爷的吩咐,自觉地洗茶杯,沏茶,放茶叶,俨然是一个小主人。步履蹒跚的爷爷,端板凳,抹桌子,像对待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款待我们。我们为了不打扰老人一家的安排,尽量少占用他们的时间,在客套之后,转入正题——家访。他们一家五口,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爷爷在家中照顾孙子和瘫痪的老伴。家庭经济条件不差,但最头疼的是孙子的不听话。老人很健谈,向我们述说了孙子在家的种种表现,从老人的神色上中,看出了他的无奈与无助。是啊,年近古稀的老人自己生活都很困难,还怎么来承担这些呢?说着说着,老人老泪众横,坐在轮椅上的老伴也泪眼婆娑,孙子抽泣不已…‥最后老人也对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多督促孩子的学习,多演板,常提问,各方面都严一点。孩子坐在一旁,腼腆的神色中,也承诺了自己的梦想:一定努力学习,报答老师,报答父母,报答爷爷奶奶……临别时,孩子口中“再见”的声音,扣人心弦,爷爷的期盼“等孙娃考上大学后,我们一定接你们喝喜酒”。一股绵绵的尊师之情溢于言表,浓浓的爱意渗透在我们的骨髓深处。
几天的家访,白天走村串户,入夜辗转反侧。那含泪的情景,那祝福的话语,那殷切的期盼,不时地在脑海里呈现。可爱的乡村,孕育了憨厚的庄稼人;可敬的农人,养育了纯真的孩童。纯朴的乡音,已潜移默化地渗透于我的耳中。稚气未脱的笑言,求知渴求的眼眸,更驱使我这个当班的主人责无旁贷,义无反顾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于家访,我也深深的体会到:
一是要讲求质量,家访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千万不能简化为告状,这是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家访的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的个性情况、家庭的特殊情况,然后就是共同探索孩子的特点,找到教育的方法。
二是要勤,经常保持家校联系,学生生病要访,学生缺席要访,学生家中有事情发生要访,学生在校内外有偶发事件要访,学生有厌学变化要访,学生有情绪要访。虽然有时烦一点,但勤能补拙,有助我们多发现一些问题,多解决一些问题。
三是要讲究艺术,成功的家访,能使学生更亲近教师,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决心;失败的家访会使学生对你敬而远之,给你增添新的烦恼。因此,家访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前进。
走进那扇窗------用爱心播撒崇高师德,传递人间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