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让“两会”更加务实
企业界代表、委员与银行界代表、委员围绕银行利润与利息高低的争论,同属全国政协常委的原电监会主席柴松岳和原新华社社长田聪明围绕预算外资金问题的争论,以及税收问题的争论。
本次全国“两会”,争论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现象。尤其是争论发生在曾经的部级高干身上,就显得更加珍贵。也许正是因为这些争论的出现,也许正是代表、委员们开始变得“婆婆妈妈”、越来越多地关心具体问题,也让公众感到,“两会”越来越务实了,充分调动也越来越务实了。
众所周知,每年的全国“两会”,不仅是总结上年度工作、部署下年度任务的重要会议,也是反映民意、听取民众诉求的重要平台。许多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重要问题,在每年的“两会”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反映。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两会”对代表、委员反映的问题,更多的是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和地区,而很少围绕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尤其是部级以上高官的讨论。所谓的讨论,大多也是说些好话,讲些大话,回答一些不疼平痒的问题。
相比于全国“两会”,一些地方的“两会”,气氛似乎要民主、热烈得多,特别是广东省的“两会”,近几年来,几乎没有一届代表、委员不会为了一些具体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不会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人问得几乎要当场难堪。如地铁问题、预算问题、三公经费问题等。虽然方式略显“粗暴”,但效果却十分明显,一些地方的“两会”,正在成为真正的民意反映和搜集平台,问题和矛盾化解通道。
应当说,无论是地方“两会”还是全国“两会”,争论逐步多起来,特别是面对面的“交锋”开始出现,对公众来说,实在是一件大好事、大喜事。就拿预算外资金的争论来看,曾经担任过浙江省长的柴松岳委员,就认为应当保留预算外资金,理由是,政府要办的事太多,需要手中掌握一定的“机动财力”。而田聪明委员则认为,纳入预算照样可以办事。虽然观点完全相反,但目标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管好用好财政资金。
更重要的,从这些争论中,我们还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处于不同岗位、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态度却是千差万别的。如果不是因为争论,就很难发现问题的根源。这也提醒我们,要想解决某些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不同人群、尤其是掌握着一定权力人群的想法和动机,从而采取更加有针对必珠办法和措施。就象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一样,曾经的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此都持否定态度,又如何能够投入实际运行呢?
而事实上,如果“两会”能够经常围绕一些具体的问题展开争论,并在争论中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和意见,即便有些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也可以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解决。那么,很多矛盾的化解和问题的解决就变得相对容易。反之,则会越来越难、越来越不容易化解。
所以,争论让“两会”变得越来越务实,而要让“两会”变得更加务实,就应当积极鼓励多一些类似于预算外资金管理问题这样的争论,并让更多具有决策权、管理权的代表和委员加入到争论的队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