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入党积极分子读书感想
《家》是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而超越小说文学成就的这是书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家长制度的猛烈抨击和青年一代要求争取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呼喊。巴金先生曾经表示,他写作《家》是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发出控诉,是要宣布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亡。
巴金先生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
觉新,这个“不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的拥护者。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订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而另一方面,五四运动的发生,“报纸上的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他的被忘却了的青春”。那些新潮的思想诱使得他欲罢不能,他和他的兄弟沉寂其中,“那些新奇的议论和热烈的文句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压倒了他们三个人,使他们并不经过长期的思索就信服了”。
这是一个为旧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夺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爱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判的(通过觉慧,曾多次批判他的怯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读者只有在把他当作一个牺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产生一点惋惜;这种情绪却往往又为人物自己的行动所否定了。
巴金先生在十版代序中写道:“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
诚然,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他有着新思想,他看到了社会的弊端,旧历新年夜,他救济讨饭小孩,并思考“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把社会的面目改变吗?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使那个小孩一生免掉冻饿吗?……你,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最后蒙住耳朵走进房里,颓然道:‘吃醉了,吃醉了。’”。他也很幼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但最后,他还是在爱情上受到了挫折。。。他反对旧礼教,与琴争辩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玩龙灯,反对请巫师为高老太爷鬼而斥喝家人。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并最终挣出了大家族的束缚,乘着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走向新的生活。
无论是觉慧的心灵的蜕变历程,还是在大家族阴影下有着令人惋惜结局的凤鸣等人物对命运无声的抗争,透过巴金先生的笔,我们能看到两个字:反抗。 “是的,我要反抗这个命运。”“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 。
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觉慧那边,但他并不象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在必要的时候也回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
在这个吃人的社会下,落后的思想杀人般地吞噬着年轻人的心,而受到《新青年》等文化熏陶的以觉慧、觉新为代表的新一代则开始觉醒并且做出了挣扎和反抗以及斗争!!这样强烈的反抗,正是表现了巴金先生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他就是那抵抗命运的勇士。
如巴金先生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在那个年代,多少还有一个不小的群体在这股激流中寻找着新的自我,弥补着情感与思维方式的不足。在黑暗与斗争中,那些被激流鼓舞着的人,有的勇敢地保护着自己青春的棱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却又最终找回;然而这其中最重要的,确是这股激流在本质上教着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着所有的事与物,追求着理想,追求着自我价值的一种崭新的体现。因为反抗,因为追求,因为崇高,这股激流才永恒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
这就是《家》——《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