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温总理答记者问的一点心得

温文尔雅诗言志,赋到沧桑句便工。2012年,是温家宝在总理任上的第十年,也是最后一年。今年两会,他最后一次以总理的身份答中外记者问。十年来的记者会上,温总理以诗言志,表达对个人与国家命运的复杂情感。

秉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温总理为国家服务整整45年,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心血和精力,没有谋过私利。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在任上九年,也为国操劳了九年;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两会后答中外记者会上,那句“我深深爱着我的祖国,没有一片土地让我这样深情和激动,没有一条河流让我这样沉思和起伏”和“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人们不得不相信,总理对中华热土怀有最为深沉的感情,关于他的报道,多是与煤炭工人、偏远的牧民、艾滋病患者在一起,与他们一起欢度节日、迎接新年;汶川大地震,总理不顾七十岁高龄,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与他的人民同命运、共呼吸,与他们一起悲伤,并传递着他的爱、信心和力量;也就是他,在病还未痊愈的时候,赶到“7.23”甬温线动车事故的现场召开记者会,悼念死者。

记得有记者问过总理,这几年非常忙碌,大家非常关心他的健康,总理是如何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的。确实,按照民间的常理,总理已经到了颐养天年的年龄,而事实上总理的忙碌程度常人几乎难以想象,但总理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去面对他的工作,面对媒体,面对人民,仿佛永远不知疲倦。总理对此没有详细解答,他只是简短地回答,自己通过锻炼放松自己,应对工作。我想,这仅仅是表象吧,而真正的原因是他深沉的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念、忧国忧民的心灵催生着无穷的动力在驱使着他。什么力量是无穷的?精神的力量。在温总理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他引用《素书》诗句展望了自己的最后一年任期。他说:在最后一年,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努力以新的成绩弥补我工作上的缺憾,以得到人民的谅解和宽恕。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我将坚守这个做人的原则,并把希望留给后人。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比我做得更好。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不揽权、也不越权,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在生死大义之间,以大义为先,义无反顾,不贪生怕死,即孟子所谓的舍生取义。《素书》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人中豪杰。

过去的两年我们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走过来的。人民用坚实的步伐走过了不平坦道路,这将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今后几年,道路依然不平坦,甚至充满着荆棘,但是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但同时我们坚定信心,华山再高,顶有过路。解决困难唯一的办法、出路和希望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温总理从来都是迎难而上,在任职的最后一年,面对着困难,他做出了承诺,在他的带领下,他承诺,政府将做几件困难的事情,一定要做,努力做好,而不留给后人。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第二件事情,就是要制定并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真正保障农民承包地的财产权。第三件事情,实现城乡养老保险的全覆盖。第四件事情,按照新的标准全面推进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第五件事情,一定要通过努力实现将教育经费占GDP的4%,并使经费合理使用这个目标。

温总理说过这样一段话:由于能力所限,再加上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虽然没有因为不负责任而造成任何一件事情上的失误,但是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对于我在任职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所发生的问题,我都负有责任。为此,我感到歉疚。这个道歉让全国亿万人民为之动容。他强调,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人民提出意见批评政府。因此,在网上听到有“拍砖”的声音,我并不感到奇怪,我以为这是正常的事情。群众许多批评的意见值得我们深思,而政府重视和决定的许多重大问题,经常是从群众“拍砖”里头得到的。面对这样的质疑,他说:在我担任总理期间,确实谣诼不断,我虽然不为所动,但是心里也不免感到有些痛苦。这种痛苦不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而是我独立的人格不为人们所理解,我对社会感到有点忧虑。我将坚持人言不足恤的勇气,义无反顾地继续奋斗。这些话无不令人为之折服,一个老人,勇于面对自己工作的不足,勇于接受群众的批评。不得不让有些官员汗颜,也不得不让我们钦佩。

这样一位伟人,只是希望,他,连同他这一生,给人民做的有益的事情,人民都把他忘记,并随着他日后长眠地下而湮没无闻;也就是这样一位伟人,抱着这样的历史观,知我罪我,其为春秋。作为一名湖大人,恪守着总理的“此时,此地,此生”,必当奋勇向前!

魏莉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