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提案之我见 —–就厕问题
今年三月召开的的两会上,各路代表都提出了形形色色的议案,有一些离我们很远很远,有一些却离我们很近很近,说进我们的心里。一些提案中给我印象最特别的就是两会代表的就厕问题的提案。
继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陆续出现“男厕改女厕”等应对措施之后,全国人大代表谭艳和孙晓梅等也准备这个问题提上两会。她们提出:“在公共厕所的设计中女厕的厕位数量应该得到增加,女厕的厕位至少应提高为男厕厕位的两倍,而考虑到男厕中还有和蹲(坐)位数量相当的小便位,所以女厕和男厕的蹲(坐)位比例至少应为4:1,同时厕所面积也要相应增加。”代表们还建议:“公共厕所必须增设无障碍厕所,并适当增设第三卫生间(无性别厕所),即专门协助行动不能自理的异性使用的厕所,如:女儿协助老父亲,儿子协助老母亲,母亲协助小男孩,父亲协助小女孩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学校、商场、火车站还是KFC等地方,女厕所永远的门庭若市,男厕所却总是门可罗雀,其实男女出现在这些地方的概率是相差不大的,这个“熟视无睹”的现象确实值得解决。有人说这是因为女人上厕所还要梳洗打扮,耽误很多时间,也建议取消镜子,加快人口流动。
就我看来,适当比例的增加女厕所的面积和蹲(坐)位的数量是十分必要的。现代社会,时间就是一切,过长的等待时间和不尽如人意的卫生问题很容易影响就厕的人们的心情,在商场,这可能降低大家的购买欲;在旅游城市,这可能降低好感度;在学校,这可能降低印象……厕所问题不是小问题。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我们城市的设计者应当充分考率现实因素等,更优化的利用资源,达到物尽其用。小小的改变,大大的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由此次“男厕女厕”问题我联想到我们的公厕问题。人有三急,出门在外难免会遇到想上厕所的时候,但是就身边事例而言,我认为我们的公共厕所建设亟待加强。
我们平时出入教学楼和宿舍,还不容易感受上厕所难的问题。而更普通的百姓们不一样,他们经常遭遇城市上公厕难的尴尬,尤其是那些进城少的农民工,他们对城市公厕的不满更强烈。“银行比厕所多”,这是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我们不难发现,越是繁华地段,越是难找到公共厕所,而繁华地段却正是人口稠密、人口流动性大、急需公共厕所的地方;另一方面,许多街道的公共厕所很难找到,位置隐蔽且没有明显的指示标识,造成了一方面公共厕所资源紧缺,另一方面,却有一些闲置或利用率低的矛盾现状。
有人还在调研中还发现,现有的公共厕所中缺少必要的配置,没有洗面台、梳妆镜、厕内挂钩等设施;也没有针对老年人、盲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空间和设置,如专用便器、安全扶杆、盲道、轮椅坡道及扶手,更不用说儿童专用的便器和洗手盆了。这体现出公厕的设计缺乏对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
公共厕所的建设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方面。国外的公厕有一类是流动性的公厕,遍布城市街头,非常便利;还有一类精品公厕,建筑风格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成了街头标志性建筑,成为当地一景。虽然我们不能盲目照搬国外模式,但是在城市建设方面我们还是要效仿一下的。
在此问题上,我有几点小建议。首先,鼓励单位的厕所免费向群众开放,比如:政府机关、学校、免费旅游景点、博物馆、商场、酒店等。这些地方的厕所建设上比较完善,卫生条件也好,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地方容易出现在大家需要厕所的地方。其次,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些更加人性化的公共厕所,方便老弱病残孕上厕所。最后,把现有的可提供的公共厕所用更易发现的标识表示出来,比如在公交站牌上标注最近的公共厕所和在城市地图上标示等方法。
我相信,我们的国家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会越来越多地关心我们身边那些小小的需求。如2012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一样“Bettercity,better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希望城市的建设者不要只是建造高楼大厦的城市,也要适度地关注一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