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之2012两会学习心得体会
敬爱的党组织: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将分别于2012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两会”再一次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热点话题,全国人民的目光都聚集在了首都北京。每年的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不仅是我国政治盛会,也是我国加快发展、关注民生、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认真收听收看了“两会”的专题报道,积极学习两会精神之后,我对教育改革这一热点话题有一些心得体会。
考虑到中国巨大且仍在增长的人口,平均到个人或者每个学生身上的教育经费,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就更大了。
然而,即使是这样本来就并不充裕的教育经费,不同的学生所享受到的也并不一样。
一方面,教育经费分布呈现出了严重的地域差异的特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文利在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教育专家研讨会上表示,普通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东部最高省份与中西部最低省份相差7倍左右。全国40个左右还没有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主要分布在西部边远地区。而农村的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不到城市的60%。
教育经费在地方分配上的不平衡,导致了学生们尽管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所获得教育资源却是不平等的,而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分配的不协调,则使得中国的基础教育薄弱,而高等教育呈现出大跃进的趋势。
同时,政协委员也对大学的教育方式提出质疑,甚至痛批大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概念轻能力、重招生轻就业,并指出正是这些弊端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产生往往被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少数地方就业招考过程中个别存在的不公平现象造成了群体性的就业难题,二是部分人“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态影响了对机会的把握。这其实是对“供需矛盾”的民粹版解释。事实上,还是有很多其他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一方面,产业结构所限,技术蓝领比大学生更稀缺更受市场欢迎。“天之骄子”、“社会精英”遭遇就业难,固然也与大学扩招有关,但根源并不在此。中国的高等教育人口虽然在大学扩招后增长很快,但从整体比重看,与英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依然不小。将就业问题情绪化地归因于教育大跃进,忽视了背后深刻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要求。中国目前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无论是市场的需求,还是新增加的就业岗位,都还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受产业结构所限,社会对于大学生和白领的需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反而是“蓝领”和“灰领”在就业市场上更加紧俏,产业发展和人才供应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另一方面,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难以对接。仅靠目前的高等教育,并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大量受过中等、高等教育的学生历经十余年乃至二十余年寒窗苦读,除了手握一纸文凭,却缺乏足以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不能在用人单位具体的岗位要求中对号入座;多数的用人单位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性、技能型专业人才,并愿意为之支付较高的报酬,但是却发现求职学生群体大多来自理论型、中长线学科,虽然毕业证、学位证一应俱全,往往“中看不中用”。
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自己的实践能力;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关注象牙塔外就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思想上我要认真学习两会精神,紧跟中央文件。在行动上,要切身体会大会精神,以实际行动作出表率拥护党中央所作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