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1两会中“不鼓励农村孩子读书”心得体会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两会),分别于2011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
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提出“不应该鼓励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的观点,在网上引来一片哗然。3月9日,王平接受中国经济网和凤凰网的独家对话,她表示坚持原来的观点。她说,当下社会价值观混乱,农村孩子容易受误导去读大学,不如静下心来思考出路。现在读了大学也不见得有知识,而农村这块土地是有潜力的。最后她说,她也没读过大学。她表示坚持“不鼓励农村孩子读书”的观点。
对于王平同志的观点,我个人并不认可。人人生而平等,这已不再是少数先进知识分子的观点,这已得到了整个文明社会的认可。是否读大学应该由学生自身基于自己的理想抱负与价值观念去做决定,而不应该取决于出身与家庭背景。
当然,王平同志提出如此之观点并不是无事生非。这恰恰反映出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和社会就业中存在的弊端。相当一部分农村来的学生可能迷惑于城市繁荣便利的生活,毕业时已忘记了自己上大学前立志学成归来建设家乡的志向,而城市来的学生可能对物质生活有了较高的追求与依赖,不愿意生活在并不发达的农村、山区。这样,就导致了农村来的大量优秀人才流向城市而城市来的优秀人才只有很少部分流向农村的不利于农村发展的现实状况。
可是,针对此种现象,我们应该做的是尽可能改革完善大学教育,而不是听之任之。
大学是高等学府,是一个每一个寒窗苦读的学生渴望进入的象牙塔。好的大学有着浓厚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每一个努力为自己未来奋斗的学生,不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都有资格进入大学从而接受“大学精神”的熏陶。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而育人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要教育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继承前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之情,学习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为民的品德。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是有抱负、有政治远见、有广博知识、有责任心的人。这样的人,会关心国家大事,使自己服从于社会,服从于国家,服务于人民。这样的人,会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现状,会深刻了解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大的差距。所以,不论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都会有一部分大学生投身于贫穷落后地区的建设,也会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留在城市、为城市的进一步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享受现代文明。
作为一名坚信共产主义、坚定支持共产党的领导并热切期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大学生,我们应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素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建设祖国为主、自身享受为辅,毕业后积极投身于经济不发到地区的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