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西南旱情思想汇报
我们都知道西南高原地区地势险峻,是我国几条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因此西南地区也被作为全国的丰水区。然而,自2009年秋季以来,西南丰水区却变成了重旱区。
“河水枯竭、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水库见底等想人们展示了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后满目疮痍的颜表。直击灾情,令人触目惊心,这引起了国人的普遍关注。
针对以往的丰水区,我们实行了“南水北调”,解决了北方部分城市缺水问题。如今我们的西南部分地区却因降水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等致使广西、重庆、贵州、四川、云南等地遭受旱灾,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令人心寒。
目前西南大部分地区受旱已超过5个月,且仍呈发展趋势。这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等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老百姓的吃水都成了问题。针对此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深思旱灾的缘由。丰水区变成重旱区,这一重大旱灾充分暴露了抗旱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凸显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西南地区的重要性。
另外,考虑到我国云贵高原地区群众居住分散,抗天灾能力弱,一旦遭遇大旱,群众赖以生存的小水窖在水源缺少的情况下,更是难以抵御旱情。这也是此次旱灾造成巨大危害的原因之一。
西南地区此次长时间的干旱甚至造成了人畜饮水困难。为了尽快解决该问题,目前一场波澜壮阔的抗旱救灾攻坚战正在西南大地如火如荼的进行。国家有关单位也积极召开会议研判旱情发展趋势,研究旱灾救助工作。例如国家减灾委员有关成员单位高度重视当前抗旱救灾工作,周密部署、统筹协调,大力支持和认真指导灾区做好抗旱救灾各项工作,提早部署人口增雨作业准备工作。
解决此次旱灾,我们最基本的是确保老百姓吃水问题,这是底线。另外旱区各级防汛抗旱水利部门也必须算好水帐,在进行全面排查摸底的基础上,按“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对现有水源统一管理和分配。采取水库供水、调水、打井取水、拉水、送水等各种应急措施,保障基本生活。
此次旱灾危害大缘由不仅表现在工农业用水量上,而且表现在由于财政不足,全国多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灌溉标准低、配套差、功能退化,这导致一些地方在干旱面前束手无策。
如果我们做好防御准备,有足够的蓄水,农田水利设施健全,那么这次西南干旱后果也不会如此严重。
鉴于西南地区此次重大旱灾,作为北方人,我们也必须时刻警惕。生活中珍惜每一滴水,另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控制工农业用水量,合理分配水资源,做好旱灾防御准备工作,避免出现南北两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