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旱灾思想汇报:心系南方旱区情暖沧桑人间
2012年,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中国南方。当我们仍沉浸在新春的喜悦中,当我们已开始新的一年的学习与工作,当我们正常的生活着,我们的同胞——南方旱区的人民,正处于灾难的水深火热中,受尽煎熬。灾情持续发展,受灾地区继续蔓延,我国西南、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均难逃恶掌,云南更是遭受60年一遇的罕见特大旱灾。据统计,全国受灾面积已紧逼7000万亩。
镜头下一张张照片触目惊心。龟裂的土地,一点一点吞噬着人们心中那本就微弱的希望。人畜饮水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难题。因干旱缺水缺粮,甚至有人上山采摘棉花煮熟充饥。在灾区,一盆水,灾民至少要使用四遍。上至七八旬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孩童,都要背着水篓去遥远的山上打水方可勉强度日。水俨然已经成为他们真正的生命之源。部分地区作物绝收已成定局,水库干涸,库底随处可见被晒死的河蚌。云南大旱,如今河水干枯,田地荒芜,野草枯死,颗粒无收。大旱导致大部分地区无法正常组织春耕生产,有的地区大面积土地开始出现闲置现象。农民面对干旱无能为力,只能在平整农田后祈盼降雨。这次旱灾,给我国的旅游资源也带来了巨大冲击。 在重庆,嘉陵江见底了,乌江基本断航,四川凉山州森林火险提高到最高的五级,广西漓江水位下降,迫使旅游航线调整,云南昆明机场跑道破损,日均五十架航班受到影响,曾今倾泻而下无比壮丽的黄果树瀑布,如今只剩下了涓涓细流。再看看那些灾区同胞身边触目惊心的画面,河渠干涸,土地龟裂,本应该一片金黄的油菜花却只剩下寮若繁星的点点黄晕,就连水里曾活蹦乱跳的鱼儿也只能被埋葬在枯黄的泥土之中。这凄凉的景象,怎能不让人满目酸楚!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儿女血脉相连。党和政府高度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紧急调拨资金、物资,组织干部群众全力抗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时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温家宝总理亲赴灾区,深入群众,给广大灾民带来了安慰和温暖。总理的到来,给每一个处于灾难折磨中的人吃了一颗定心丸,打了一支强心剂,人们有了更大的力量面对灾害,抵抗灾害。各地的人们也纷纷送去自己的慰问。募捐,送水,送食物,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灾区人民的同情与鼓励,让灾区人民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全国人民和他们同在。我们抵抗灾难的战争一定取得最后的胜利。
然而,在我们痛恨灾难带来的苦痛,同情灾民所受的折磨时,我们是不是更改认真反思一下灾难的由来。万物皆有因果,这并不是单纯的天灾。从南方雪灾到汶川地震,再到今天的旱灾,甚至是新疆地区的雪灾,这一切,不能仅用简单的“天灾”两个字就概括了,“人祸”难辞其咎。国家为开发西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不余遗力的开发西部的自然资源。天灾如同人体的重大疾病,疾病往往不是一两天就得上的,一定有一个积累变化的过程。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本地生态系统的改变往往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在矿山挖掘,河流开发,原生态林被桉树橡胶林取而代之,荒原成为城镇后,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然而脆弱的生态却不堪重荷了。终于在某一刻倾尽爆发的力量,灾难迎头砸来。构建和谐社会,共建美好家园,是每个人内心最美的愿望。保护生态,我们的愿望才能实现。
水是万物之源,没有水,生命就会枯竭。在目睹了灾区人民的境况后,也许我们应该若有所思。我们生活在水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对水的利用已成了理所当然的索求。此次世纪大旱的降临如钝刀割肉,时间把巨大的伤害分成了千万份,时时挑着我们早已“麻木”的神经。我们已不能再随意浪费水资源,有一天我们或许会警觉于水资源已然紧缺!与其临渴掘井,何不未雨绸缪?事实上,我国一直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污染更是不断蚕食着本就捉襟见肘的水资源,不断蔓延着。节水不应该只是旱灾当前才被触及心灵,不得不提的话题,而应该成为长期持之以恒的习惯。“不要让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变成为世界的眼泪。”这句令人动容的节水宣传语应时刻警惕我们——请不要透支世界的眼泪,否则我们的身心也得遭遇一场严重的干裂。
就让这次灾难成为我们的警钟,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共创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