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南方雪灾的总结反思:从罕见雪灾想到“藏富于民”

针对当前大范围的雨雪冰冻灾害,国务院近日部署安排煤电油运保障、抗灾减灾工作,温家宝总理强调“坚决打好这场抗灾减灾的硬仗”。

适逢春运,这场影响到全国十多个省份的暴雪灾害,已升级为当前最重要的公共事件,灾情进展和抗灾工作令全国公众牵挂。透过这场罕见雪灾,我们可以重新思考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即“藏富于民”。

在我国过去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藏富于民”主要体现为“藏粮于农”。大灾之下,只要家家户户还有余粮储备,就具备了基本的抗灾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藏富于民”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对市场经济之下的居民来说,“藏富于民”意味着:牢固的房屋建筑、充实的冷冻食品,繁荣的商场超市、忙碌的农贸市场……最后也最直接的是:有足够的经济实力。

而抗灾救灾的内容也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主导的集体抗灾救灾,涉及重要公共物品的维护和保障,如对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的保障,还包括对严重受灾群体的救助,这些属宏观层面;另一部分是家庭或个人自主进行的自救,包括食品采购、保暖取暖等,属微观层面——“藏富于民”就意味着,应该让公众具备更强大的自我保障及自救能力。

“藏富于民”的好处就在于,当自然灾害爆发时,由于公众抵御能力较强,能够以家庭为单位迅速决策、自我动员,尽量减少灾害的影响。

在一个“藏富于民”的社会,民众越富裕抗灾能力就越强,政府也就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公共物品供给上,无需事无巨细、甚至大包大揽,从而促使全社会御灾能力增强,用最小的成本战胜灾害。

说到本质上,在应对灾害时,“藏富于民”体现出的是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涉及政府与市场这一重要关系的互动与互补问题。对此,透过这场罕见雪灾,我们有必要加以总结反思。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