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要突破“上动下不动”难题
当前,全国各地都兴起了解放思想的大潮,但有的地方却出现了“假积极”,上头热、下头冷的局面。任凭上头如何热情澎湃,下头依然岿然不动,或做些表面文章,忽悠忽悠。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或是怕“枪打出头鸟”,或是丧失既得利益,或是责任心不强。归根到底也就是没有解放思想的动力。毕竟解放思想动起真格就存在很大的风险,需要承担巨大的压力。这些风险和压力在“稳打稳扎”观念的指导下往往让人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全国各地、各单位上上下下要真正、主动、彻底地解放思想,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动力。
解放思想的动力总的来说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确保既得利益不受损害,并能实现更大的新的利益。因为很难想象有人愿意在既得利益不保的前提下,还会真正解放思想。事实上,有的部门和地方正是出于这样的担心,才不愿意真正解放思想。然而,这些让人担心受到损害的利益往往又是不正当的利益。产生这些利益的地方往往就是最需要解放思想的地方。二是在改革开放30周年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和全球经济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形势下的社会责任感。因为,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或社会责任感不强的人是不会真正热心于思想解放的。只有出于对自己承担的工作或者管辖的范围或行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才有动力挖掘潜力,揭掉捂在阻碍新陈代谢的脓包上的伤疤,才会真正实现新的发展与跨越。当年,邓小平同志正是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责任感和“带领全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使命感使他提出了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方针。
因此,能否形成强大的动力是解放思想取得成效,科学发展实现飞跃的关键。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舆论引导,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另一方面要让干部群众坚定解放思想的信心,让他们坚信只有真正解放了思想才能够也一定能够保障既得利益,并实现新的更大的利益。三是要完善奖惩制度,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制度建设让那些保守势力或假积极者承担丧失机会的历史责任。对于那些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得利益者、保守主义者或小集团主义者,要通过说服教育或其他必要手段,让他们顺应历史潮流,也真正解放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解放思想的预期目标。